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玲聽兩岸》故事 探索新聞的溫度與深度!

聆聽兩岸聲音

記錄時代印記

廈門廣電集團電視訪談節目

《玲聽兩岸》脫穎而出

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祖孫二人

時尚大片

刷爆媒體

節目主人公親臨現場

講述“紅了”之後的故事

平民化視角

精品化探索

從俯視到平視

從精英到平民

《玲聽兩岸》走過怎樣的創作歷程

中國新聞獎百花齊放

獲獎作品呈現何種趨勢

專家視角

解讀新時代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兩岸直航》

今日關注

《玲聽兩岸》故事

探索新聞的溫度與深度!

|敬請期待|

今日嘉賓

陳 玲

廈門廣電集團 首席主持人

《玲聽兩岸》製片人

閻立峰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

丁國良

新銳攝影師

《玲聽兩岸》編導林娜

在記者節紀念活動中的發言 ▼

△《玲聽兩岸》編導 林娜

尊敬的各位領導、媒體同行:

大家好!

我叫林娜, 是來自廈門廣播電視集團的一名編導。 這是我第一次站在全市記者節大會上發言, 心情自然是興奮和激動。 興奮的是能夠借此機會與媒體同行互相切磋交流, 激動的是, 由我們採制的電視訪談節目《玲聽兩岸——為85歲爺爺拍照》剛剛獲得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在這裡, 我想和大家分享下創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我擔任電視訪談節目的編導有12年了。 可以說,新聞天天有,訪談日日做,而好的新聞選題卻是可遇不可求,即使遇上了,如何挖掘新聞背後所蘊含的深層社會意義,如何做出一檔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的電視訪談節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當第一次在朋友圈裡看到80後攝影師傑西為他的爺爺拍攝時尚大片時,除了感覺新鮮和創意之餘,我也不禁深受觸動。作為晚輩,我們可曾想過為祖父輩們多拍些照片?我們有多少時間去關心和陪伴他們?會不會你忙著忙著就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正是帶著這樣的思索,我們展開了這檔訪談節目的策劃與創作。我們以一個年輕人因看到傑西給爺爺拍的照片受到感染並曬出請假條而引起轟動的新聞為線索,以現場觀眾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為引子來展開訪談。整場訪談從一張張讓人嘖歎的照片開始講述,孫子把一個在田間地頭埋頭種地的老爺爺變成了穿彩色西裝、復古皮鞋、喝咖啡抽雪茄、遊北京逛上海的時尚大爺!在現場觀眾的一片唏噓聲中,爺孫倆登場,開始講述他們的故事……當觀眾在感歎中國的老人們也可以優雅、精緻地老去之時,話題又開始帶向傑西鏡頭下真實記錄的一群農村空巢老人……我們嘗試在把握住親情這條主線的同時,努力在節目策劃上遵循“大主題小切口”再到“小人物大時代”的思路,從對個體的關注再次延展到對留守空巢老人這一社會群體的關注和探討,引發人們去思考老齡化社會的精神孝養問題,引發人們去思考當代社會的種種矛盾與變革。

說到這,我不禁想起要和各位分享幾個細節故事。第一個細節是,當攝影師傑西看到失去老伴的爺爺,在農村老家變得愈發孤獨和沉默寡言時,他毅然把爺爺帶到了他生活的城市。然而有一天當爺爺想出去透透氣,在電梯間裡遇見同乘電梯的人,按照他的農村習慣和本能向對方遞出去一根煙時,對方卻沒有接過煙,冷漠地拒絕了。可想而知,當時爺爺的失落!第二個細節是,節目中有位嘉賓分享的一個真實故事,有一天他接到了父親的電話,說母親生病住院了,病因是肺癌,於是他馬上乘最快的飛機趕回去,但是趕到醫院卻得知母親得的只是肺炎而不是肺癌,他質問父親為何要這樣咒母親,父親的回答是我不這樣說你會馬上趕回來嗎?而這期間父親是每天喝酒,頓頓喝酒,兒子問父親為什麼要喝那麼多時,父親說你們又不在家,我不喝酒還能幹什麼?兒子是無言以對!但是,我想分享的第三個細節卻是,攝影師傑西把爺爺接到城裡後,為了排解爺爺的苦悶,每天悉心地照顧和陪伴他,給他剪指甲、洗澡,給他搭配並穿上各種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帶他走出去體驗各種新鮮事物,例如喝咖啡、玩電腦、抽雪茄、拍照片等等,於是爺爺身上也發生了變化,他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朗。同時也因為,爺爺在面對孫子的各種新鮮事物邀約時,沒有保守地偏見,沒有固執地拒絕,而是欣然地接受。正是因為這些的發生,才有了那麼多值得回憶的時尚照片,全家人三代四代之間的關係都變得更加融洽和有愛。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多給老人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這些樸實的語言又再次在我們耳邊響起,這正是我們從嘉賓身上,從這次節目中所獲得的感悟。應當說,從播出效果和獲獎結果看,我們的創作得到了觀眾和業界的肯定。

這次能為廈門新聞界第一次捧回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我們全體採編人員都心懷感恩。感恩這個時代,它賦予我們豐富多樣的題材,讓我們能從中挖掘出既感動自己又打動觀眾的新聞素材。我還要說聲感謝,感謝市委宣傳部、市記協和廣電集團等各級領導的關懷指導,感謝身邊電視同仁的配合與協作。電視是一門集體的藝術,在打造精品的過程中,我們共同成長,共同收穫,這也是電視人的快樂之所在。

最後我想說,作為媒體人更要學會感知。在這個精彩的新時代,我們要學會感知時代發展的脈動,感知新聞背後人性的閃光點,感知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去書寫出更多感人的中國故事。畢竟,今天的新聞即將成為明天的歷史,但歷史有興衰,而人性卻無古今。

謝謝大家!

可以說,新聞天天有,訪談日日做,而好的新聞選題卻是可遇不可求,即使遇上了,如何挖掘新聞背後所蘊含的深層社會意義,如何做出一檔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的電視訪談節目,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當第一次在朋友圈裡看到80後攝影師傑西為他的爺爺拍攝時尚大片時,除了感覺新鮮和創意之餘,我也不禁深受觸動。作為晚輩,我們可曾想過為祖父輩們多拍些照片?我們有多少時間去關心和陪伴他們?會不會你忙著忙著就有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正是帶著這樣的思索,我們展開了這檔訪談節目的策劃與創作。我們以一個年輕人因看到傑西給爺爺拍的照片受到感染並曬出請假條而引起轟動的新聞為線索,以現場觀眾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回答為引子來展開訪談。整場訪談從一張張讓人嘖歎的照片開始講述,孫子把一個在田間地頭埋頭種地的老爺爺變成了穿彩色西裝、復古皮鞋、喝咖啡抽雪茄、遊北京逛上海的時尚大爺!在現場觀眾的一片唏噓聲中,爺孫倆登場,開始講述他們的故事……當觀眾在感歎中國的老人們也可以優雅、精緻地老去之時,話題又開始帶向傑西鏡頭下真實記錄的一群農村空巢老人……我們嘗試在把握住親情這條主線的同時,努力在節目策劃上遵循“大主題小切口”再到“小人物大時代”的思路,從對個體的關注再次延展到對留守空巢老人這一社會群體的關注和探討,引發人們去思考老齡化社會的精神孝養問題,引發人們去思考當代社會的種種矛盾與變革。

說到這,我不禁想起要和各位分享幾個細節故事。第一個細節是,當攝影師傑西看到失去老伴的爺爺,在農村老家變得愈發孤獨和沉默寡言時,他毅然把爺爺帶到了他生活的城市。然而有一天當爺爺想出去透透氣,在電梯間裡遇見同乘電梯的人,按照他的農村習慣和本能向對方遞出去一根煙時,對方卻沒有接過煙,冷漠地拒絕了。可想而知,當時爺爺的失落!第二個細節是,節目中有位嘉賓分享的一個真實故事,有一天他接到了父親的電話,說母親生病住院了,病因是肺癌,於是他馬上乘最快的飛機趕回去,但是趕到醫院卻得知母親得的只是肺炎而不是肺癌,他質問父親為何要這樣咒母親,父親的回答是我不這樣說你會馬上趕回來嗎?而這期間父親是每天喝酒,頓頓喝酒,兒子問父親為什麼要喝那麼多時,父親說你們又不在家,我不喝酒還能幹什麼?兒子是無言以對!但是,我想分享的第三個細節卻是,攝影師傑西把爺爺接到城裡後,為了排解爺爺的苦悶,每天悉心地照顧和陪伴他,給他剪指甲、洗澡,給他搭配並穿上各種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帶他走出去體驗各種新鮮事物,例如喝咖啡、玩電腦、抽雪茄、拍照片等等,於是爺爺身上也發生了變化,他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朗。同時也因為,爺爺在面對孫子的各種新鮮事物邀約時,沒有保守地偏見,沒有固執地拒絕,而是欣然地接受。正是因為這些的發生,才有了那麼多值得回憶的時尚照片,全家人三代四代之間的關係都變得更加融洽和有愛。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多給老人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這些樸實的語言又再次在我們耳邊響起,這正是我們從嘉賓身上,從這次節目中所獲得的感悟。應當說,從播出效果和獲獎結果看,我們的創作得到了觀眾和業界的肯定。

這次能為廈門新聞界第一次捧回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我們全體採編人員都心懷感恩。感恩這個時代,它賦予我們豐富多樣的題材,讓我們能從中挖掘出既感動自己又打動觀眾的新聞素材。我還要說聲感謝,感謝市委宣傳部、市記協和廣電集團等各級領導的關懷指導,感謝身邊電視同仁的配合與協作。電視是一門集體的藝術,在打造精品的過程中,我們共同成長,共同收穫,這也是電視人的快樂之所在。

最後我想說,作為媒體人更要學會感知。在這個精彩的新時代,我們要學會感知時代發展的脈動,感知新聞背後人性的閃光點,感知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去書寫出更多感人的中國故事。畢竟,今天的新聞即將成為明天的歷史,但歷史有興衰,而人性卻無古今。

謝謝大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