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愛古村走古村筆墨記錄古村

市民王宇文通過素描寫生和中國畫形式, 展現惠州古村落風貌

王宇文(右)畫的古村風貌作品。

傳統古村承載著人們的歷史記憶。

市民王宇文熱愛惠州風物, 特別喜歡古村的古味, 他從2008年開始畫惠州古村落, 不僅畫素描寫生, 還以中國畫形式進行系列創作。 5年來, 他創作了我市20個古村落的畫作。 王宇文說, 一些小村往往很容易就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消失, 將村子畫下來, 是一種對中國古村落的記錄和補充。

在村裡兜兜轉轉仔細觀察, 用手機記錄便於創作

“祠堂前的風水塘邊有一棵柿子樹, 很漂亮, 我特意把它畫進畫裡。 ”王宇文打開一卷中國畫作, 一幅《龍門麻榨下南山村》散發出樸實墨韻。 畫面裡, 樹林、古祠堂、稻田、石階、牲畜、村民、曬谷場等, 勾畫出一幅美好和諧的鄉村景象。

“總共要畫3幅。 ”這一趟, 王宇文在古村裡兜兜轉轉, 仔細觀察, 發現古村之美,

不停用手機拍攝記錄, 生怕錯過每一個值得記錄的細節。

這只是王宇文創作中國畫古村系列的其中一個篇章。 在王宇文的畫室裡, 還有許多他走過的古村、見過的風貌:惠東溢尾村、龍門鶴湖圍村、龍門馬圖崗村, 惠東田坑古村、惠陽大山下村崇林世居、博羅蓮湖古宅……走古村給王宇文帶來的不僅是樂趣, 還有身心的洗禮。 “崇林世居我很喜歡, 去過很多次。 崇林世居的牌匾寫著‘為善最樂’、‘樹德務滋’, 這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表達。 ”

打算辦展覽集中展示惠州古村風貌

王宇文生於1972年, 增城人, 小時候經常到工人文化宮學書法。 工人文化宮常有書畫展, 王宇文漸漸地對畫畫產生了極大興趣, 於是開始學畫畫, 後來考上了廣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專業學校(現為郭蘭英藝術學院)。

1994年, 王宇文來到惠州, 從事裝修設計工作。 2006年, 生活漸入正軌, 他閑來無事, 便重拾畫筆, 畫花鳥山水。 2011年, 他加入市民協, 常參加協會的活動, 到各鄉鎮采風、畫畫, 但他更偏好去一些小村走走、畫畫。 有時候, 他會上網查找一些小村資料, 循跡而去。 有時候, 他則漫無目的地往一些小村跑。

王宇文用中國畫形式進行系列創作始於2012年, 第一張中國畫畫的是龍門縣永漢鎮王屋村。 在畫王屋村時, 王宇文將文筆塔精心入畫。 “耗資修建文筆塔在鄉村較少見, 將文筆塔入畫, 是為了表現這個村對文化的重視。 ”

“要表達自己想要的效果很難, 得抓住每條村的特點來作畫, 例如古樹、旗杆石、門前的小溪等等,

儘量使畫面不雷同。 ”例如在創作龍門永漢鶴湖圍村時, 王宇文特意將老屋裡所見的舊物畫進去, 使畫面更加豐富。

“每創作一幅畫都很難。 ”王宇文說, 古人的畫法與現代人不同, 古人講究散點透視, 而現代人則運用焦點透視, 畫古村落, 前人並沒有什麼經驗留下來, 只能靠自己不斷摸索。 不過, 畫古村總能給王宇文帶來許多樂趣。

王宇文至今創作了我市20個古村落的畫作。 他說, 畫古村需要花很多心思, 因此, 一年也畫不了幾幅古村畫。 “我打算不斷畫下去, 條件成熟的時候就辦個展覽, 集中展示惠州古村風貌。 ”王宇文說。

文/圖 本報記者朱如丹 陳春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