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華武術三大流派,真實的少林、武當、峨眉

提及武術,大家都能說出少林、武當、峨眉這三大著名的武術流派,但武術起源於何處, 這三大流派的歷史淵源又如何, 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少林是中原武術中範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 因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關於少林派的起源,據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所載, 南北朝時, 後魏孝文帝大和年間(西元477年一499年), 達摩大師(注:古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 後改名菩提達摩, 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 為中國禪宗的始祖)從梁國北來, 面壁于嵩山少林寺, 歷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 創立少林武術。 這個說法, 為多種典籍所載, 不過, 現代學者證明這不過是傳說, 被稱為禪宗初祖的達摩並沒有高深的武功。

歷史上,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修建嵩山少林寺, 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又稱佛陀)所建的。

後來, 達摩才來到寺中。 達摩雖然創立了禪宗, 卻並非少林武術的創始人。 事實上, 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

少林武術的發揚光大,始于隋唐之際。 隋文帝崇佛, 曾賜與少林寺土地一百頃, 再加上其他賞賜, 少林寺成為擁有百頃良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春, 秦王李世民督軍與軍閥王世充作戰, 當時的戰場主要在洛陽附近, 在洛陽與少林寺之間有一個“轘(音huán讀“環”)州”, 是隋文帝賜給少林寺的廟產。 少林寺的和尚聯合王仁則手下的轘州司馬趙孝宰, 裡應外合, 抓住了王仁則, 將之送給了唐軍。 三天后, 李世民派官員至寺頒賞, 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 從此, 少林寺名揚天下,

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 (注: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也是著名電影《少林寺》的歷史原型。 )

少林武術也開始繁榮發達,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 至唐宋年間, 少林寺擁有土地14000多畝, 寺基540畝, 樓臺殿閣5000余間, 僧徒達2000多人。

宋太祖趙匡胤據說也是少林俗家弟子。 從宋到元, 少林武術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 到明代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 明嘉靖年間,少林寺曾組織僧兵到江南抗倭, 少林逐漸成為天下武林之宗。 明代後期, 少林武術漸從以棍法為主轉向拳法, 又吸收了很多民間拳種, 集天下武術之大成, 形成少林派。

清代康熙年間(也有說是雍正年間), 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義士“謀逆”而將其焚毀,

並嚴禁民間練武, 少林武術轉入地下狀態, 而轉入南少林的一支, 據說創立了洪門。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 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 一方面是少林寺僧從民間引進不少拳術, 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 使少林武術流傳民間, 同時, 少林還在各地創立分院, 自隋唐之際創立福建莆田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來, 元代福裕禪師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 天津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分別創立五座少林寺, 再加上山東九頂蓮花山、臺灣八番社、四川峨眉山, 一共是十座少林寺, 這就把少林功夫傳到全國。 許多門派的源頭, 都與少林大有關係, 就連武當和峨眉的開派傳說,

也有源于少林的說法。

史載, 武當派為宋人張三豐所創。 據說張三豐是北宋末年武當山的丹士(道士), 宋徽宗召他入京, 道遇賊人, 夢中元帝(注:道教祖師真武大帝)授其拳法, 次日, 張三豐孤身殺賊百餘人, 遂創立內家拳派。

又有傳說張三豐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 將其統納于十段錦長拳之中,變戰鬥搏擊之法為禦敵防衛之法,風格遂與少林大為不同,因此別樹一幟,開創武當門派,又稱內家。並傳出太極、形意、八卦等支派。

在史書記載中,張三豐本名張全一,又名張君寶,三豐是他的道號,因為不修邊幅,又被稱作“邋遢道人”。關於他的生活年代,各有說法,有的稱他為宋人,有的稱他為金人,也有說他是元人、明人的。

武當派的正式流傳,大約始於明代。武當山雖在唐代就開始建造道觀,但真正的黃金時期卻是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當道教。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調集民工30萬人,用了13年時間,在武當山修建了33處建築群,號稱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橋等,綿延140華里,建築格局均依經書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設計而成。

至今武當山紫霄宮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樂年間聖王御駕敕建的字跡,三天門絕壁上則有“一柱擎天”四個大字,蔚為壯觀。天柱峰頂太和宮又稱金殿,殿中供奉張三豐銅鑄鎏金坐像。武當道教的黃金時代從這時開始,武當的武術門派,也是在這個黃金時代中產生。

最早傳授內家拳見於史載的是陝西人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到張松溪手裡遂蔚為大觀。張松溪,正德元年(西元1506年)前後生人,自稱得張三豐真傳,為武當派第三代傳人。他後來遊歷江猢,又得峨眉真傳,創立武當松溪派內家豢,武當派從此名聲大震。

傳說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門挑戰,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動。一僧忽從半空躍起,施展連環腿法,想要以少林絕技破其氣功。松溪仍是平心靜氣,只在少林僧攻勢將至的一霎那,微微側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斷線風箏般忽然失了去勢,飛出窗外,落在高樓之下。從此,武當拳法,無人不服。

武當派強調內功修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偏于陰柔,主呼吸,用短手,武當功法不主進攻,然而亦不可輕易侵犯,犯則立僕。

少林出自佛家,有印度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道教,中華本土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家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則有較濃的想像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比如:迎風鐵扇、棄物投先、舜子投井、紅霞貫日、烏雲掩月等。武當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劍派、軼松派、龍門派、功家南派等。

武當和少林一樣,最初是以地域來命多拳系,到了後來便大大超出地域的範圍,武當派並不只是在武當山,正如少林並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樣,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類似特點,如主靜、主柔、出自玄門道教的武動派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可說是獨佔鱉頭。

關於峨眉派的起源,據峨眉派的拳志記載,“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是時,師善技擊,善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禦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闢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

由此可知,峨眉派是一個由女子所創的武林門派,開始的時候叫做“玉女拳法”,後因祖師入了佛門,又以稱女子為“蛾眉”和佛教聖地之“峨眉山”的雙重含義而得名。(注: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說峨眉派是郭靖幼女郭襄所創,可能有借此傳說。)

峨眉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峨眉派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

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且以道姑為主。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裡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

峨眉派總的特點,在於亦剛亦柔,如玉樹臨風,是諸家武術中姿態優美的一種。雖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

將其統納于十段錦長拳之中,變戰鬥搏擊之法為禦敵防衛之法,風格遂與少林大為不同,因此別樹一幟,開創武當門派,又稱內家。並傳出太極、形意、八卦等支派。

在史書記載中,張三豐本名張全一,又名張君寶,三豐是他的道號,因為不修邊幅,又被稱作“邋遢道人”。關於他的生活年代,各有說法,有的稱他為宋人,有的稱他為金人,也有說他是元人、明人的。

武當派的正式流傳,大約始於明代。武當山雖在唐代就開始建造道觀,但真正的黃金時期卻是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當道教。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調集民工30萬人,用了13年時間,在武當山修建了33處建築群,號稱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橋等,綿延140華里,建築格局均依經書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設計而成。

至今武當山紫霄宮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樂年間聖王御駕敕建的字跡,三天門絕壁上則有“一柱擎天”四個大字,蔚為壯觀。天柱峰頂太和宮又稱金殿,殿中供奉張三豐銅鑄鎏金坐像。武當道教的黃金時代從這時開始,武當的武術門派,也是在這個黃金時代中產生。

最早傳授內家拳見於史載的是陝西人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到張松溪手裡遂蔚為大觀。張松溪,正德元年(西元1506年)前後生人,自稱得張三豐真傳,為武當派第三代傳人。他後來遊歷江猢,又得峨眉真傳,創立武當松溪派內家豢,武當派從此名聲大震。

傳說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門挑戰,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動。一僧忽從半空躍起,施展連環腿法,想要以少林絕技破其氣功。松溪仍是平心靜氣,只在少林僧攻勢將至的一霎那,微微側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斷線風箏般忽然失了去勢,飛出窗外,落在高樓之下。從此,武當拳法,無人不服。

武當派強調內功修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偏于陰柔,主呼吸,用短手,武當功法不主進攻,然而亦不可輕易侵犯,犯則立僕。

少林出自佛家,有印度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道教,中華本土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家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則有較濃的想像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比如:迎風鐵扇、棄物投先、舜子投井、紅霞貫日、烏雲掩月等。武當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劍派、軼松派、龍門派、功家南派等。

武當和少林一樣,最初是以地域來命多拳系,到了後來便大大超出地域的範圍,武當派並不只是在武當山,正如少林並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樣,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類似特點,如主靜、主柔、出自玄門道教的武動派系,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範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可說是獨佔鱉頭。

關於峨眉派的起源,據峨眉派的拳志記載,“祖師原為一道姑,後入佛門……是時,師善技擊,善研各家拳法,慮各家拳法繁雜,莫衷一是,女子禦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闢蹊徑,創不接手之拳法,獨樹一幟……積十三年,始臻大成”。

由此可知,峨眉派是一個由女子所創的武林門派,開始的時候叫做“玉女拳法”,後因祖師入了佛門,又以稱女子為“蛾眉”和佛教聖地之“峨眉山”的雙重含義而得名。(注: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說峨眉派是郭靖幼女郭襄所創,可能有借此傳說。)

峨眉派功法介於少林陽剛與武當陰柔之間,亦柔亦剛,內外相重,長短並用,攻防兼具。拳經上講:“拳不接手,槍不走圈,劍不行尾,方是峨眉。”“化萬法為一法,以一法破萬法。”總之,峨眉派是以弱勝強,真假虛實並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匯了南拳、少林、武當等眾家之長。

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且以道姑為主。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裡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稱玉女簪,也是由女子發簪變來的。

峨眉派總的特點,在於亦剛亦柔,如玉樹臨風,是諸家武術中姿態優美的一種。雖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