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難度堪比哥德巴赫猜想的兩周之交歷史難題:鄭桓公該是誰的兒子?

哥德巴赫猜想, 是數學領域最有名的難題之一。 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一生都在全力破解這一難題, 遺憾的是, 直到他去世前, 也只能是在“1+2”上止步不前。 哥德巴赫猜想, 不過是數學領域的諸多難題之一, 眾多人類的天才人物提出了這些難題, 又引發了更多的天才為之嘔心瀝血, 奉獻了終身。

陳景潤

不單是數學領域, 在歷史領域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難題。 歷史領域的難題, 與科學領域的這些難題不一樣——歷史難題本身都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 但隨著時間推移, 當時的歷史資料慢慢佚失、失真, 以致後人對其真相再也無法確定。

明明真實發生過, 可後人卻偏偏無法探尋其真相, 這種歷史難題的難度是不是抵得上哥德巴赫猜想?

周代諸侯國鄭國“國父”鄭桓公姬友的身世, 就是這麼一道延綿數千年的歷史難題。

鄭桓公

眾人耳熟能詳的《史記·鄭世家》, 對鄭桓公是這麼說的:“鄭桓公友者, 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宣王立二十二年, 友初封于鄭。 封三十三年, 百姓皆便愛之, 幽王以為司徒。 ……二歲, 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 並殺桓公。 ”從太史公的記載中可見, 鄭桓公為周厲王少子。

乙太史公的名氣,

想來也不至於在這麼基本的歷史問題上作假或出錯, 因此千百年來正統史書基本都認可這一結論。

司馬遷

然而, 壞就壞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的摸金校尉。

西晉咸寧五年(西元279年), 汲郡(今河南汲縣)一位摸金校尉不准, 挖開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古墓,

結果挖出了另一本極其重要的史書:《竹書紀年》。 這是一本未經秦火的唯一一本有關中國古代的編年通史, 上下記載了89位元帝王, 1847年的歷史。 雖然在發掘出來後, 歷經數百年又幾近佚失, 但是裡面卻記載了另一種有關鄭桓公出身的說法:

晉文侯二年, 同惠(應為“周宣”之誤)王子多父伐鄶(應為“鄫”之誤), 克之, 乃居鄭父之丘, 名之曰鄭, 是曰桓公。

按《竹書紀年》之說, 鄭桓公就應該是周宣王之子。

竹書紀年

鄭桓公當然不可能既是周厲王之子, 又是周宣王之子——這道歷史難題只可能有一個正確的解——可到底哪個才是正解?

要確定鄭桓公到底是周厲王之子還是周宣王之子, 可以與數學證明中的反證法一樣, 首先找到其它相關史料, 然後再根據其它史料進行邏輯推理, 推理之下必然有一個答案與之相矛盾, 那麼剩下來的那一個當然就是正確答案了。

有關周代的史料, 有兩部比《史記》早而且現存版本較為完整, 這就是《國語》和《左傳》。 而且這兩部史書都有鄭國的相關史料, 只要找到這兩部史書中有關鄭桓公身世的記載, 就必定能夠一別是非。

《國語·周語中》記載富辰勸周襄王不要引狄人伐鄭時說:“……狄,隗姓也;鄭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愛親也。”鄭國的始封君為鄭桓公,既然《國語》說“鄭出自宣王”,這當然是鄭桓公為宣王子的有力證據。

周襄王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有平、惠之勳,又有厲、宣之親,棄嬖寵而用三良,于諸姬為近,四德具矣。”在此,富辰再次提出鄭國有“厲、宣之親”。不過,鄭桓公到底是出自厲王還是宣王呢?常理推斷,此處既然是同時提及厲王與宣王,那麼厲王就應該是祖父、宣王應該是父親。

然而,同樣是《左傳》,在“文公二年”卻又有另一種說法:“宋祖帝乙,鄭祖厲王,……”意思是宋國以帝乙為祖先,鄭國以厲王為祖先。帝乙,眾所周知,是紂王之父,也是宋國始封國君微子之父。以宋國對比鄭國,那麼左氏就認為鄭桓公是周厲王之子——又出現了爭議!

《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記載,鄭國被楚國圍城攻打,鄭襄公肉袒牽羊投降:“……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君之惠也。”鄭襄公稱自己祖先為周厲王、周宣王、鄭桓公、鄭武公,正是說明鄭桓公應該是周宣王之子。

鄭襄公投降楚國

《國語》與《左傳》,四處記載鄭桓公身世,三處支持鄭桓公為周宣王之子,一處支持鄭桓公為周厲王之子,該如何解鄭桓公身世之謎?

要注意這四處記載存在著明顯不同之處。

在支持鄭桓公為周宣王之子的記載裡,都是引用當時人的原話;但支持鄭桓公為周厲王之子的記載,卻是撰史者自家的評述。從資料可靠性而言,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原話當然更為可靠。左丘明雖然是春秋戰國時代人物,畢竟距離春秋初年已過去兩百多年。所以他所記載的鄭國歷史,難免會有偏差,或許後世司馬遷等人記鄭桓公為厲王子,最早的偏差源頭就是左氏。

因此,從《國語》、《左傳》的原始資料資訊判斷,鄭桓公應該為周宣王之子是更加可靠。

結論似乎就應該定了:鄭桓公是周宣王之子。

然而,另兩處資料突然出來搗亂。

晉人幹寶《搜神記》:“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歲有馬化為狐。”《搜神記》不是正統史書,照理史學家們就應該對這一記載無視。更何況,這一記載跟鄭桓公身世無關,根本無助于解決鄭桓公身世的千年難題。可是,還有一份汲塚《瑣語》的記載如下:

幹寶·搜神記

宣王之元妃獻後生子,不恒期月而生,後弗敢舉。天子召問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體有不全,諸骨節有不備者則可,身體全骨節備,不利於天子也,將必喪邦。”天子曰:“若而,不利餘一人,命棄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長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將以是棄周,雖棄之何益!”天子弗棄之。

《瑣語》明確說“天子年長矣兒未有子”,結合《搜神記》的宣王三十三年生幽王,說明一個問題:宣王三十三年前,他都沒有兒子。可是按《史記》記載,宣王二十二年就將鄭桓公姬友“初封于鄭”——那不正是說明鄭桓公不是周宣王兒子嗎?

很多人會質疑,《搜神記》這類神怪小說的記載也能信嗎?

問題在於幹寶是晉人,而晉時又剛好《竹書紀年》現世,在晉代廣為流傳。所以,《搜神記》記載的“有馬化為狐”,在《今本竹書紀年》裡也能看到。因而,晉人幹寶記載的“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很有可能是《今本竹書紀年》所佚失的記載。而且,《瑣語》本身也是在汲塚同時發現的史料之一,更加證實幽王生於宣王三十三年可能是史實。

因而,最後這道難題的最終證明結果來了:《史記》所說的鄭桓公為周厲王之子,被《竹書紀年》、《國語》、《左傳》否定;但《竹書紀年》的鄭桓公為周宣王之子,又被自身的記載所否定。

雖然誰都知道,兩種說法只有一個是事實,但卻無從知曉哪個記載才是歷史的真相。這個歷史的真相,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真正的答案。正如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明了一輩子,卻始終都無法突破“1+1”。

哥德巴赫猜想

就必定能夠一別是非。

《國語·周語中》記載富辰勸周襄王不要引狄人伐鄭時說:“……狄,隗姓也;鄭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愛親也。”鄭國的始封君為鄭桓公,既然《國語》說“鄭出自宣王”,這當然是鄭桓公為宣王子的有力證據。

周襄王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有平、惠之勳,又有厲、宣之親,棄嬖寵而用三良,于諸姬為近,四德具矣。”在此,富辰再次提出鄭國有“厲、宣之親”。不過,鄭桓公到底是出自厲王還是宣王呢?常理推斷,此處既然是同時提及厲王與宣王,那麼厲王就應該是祖父、宣王應該是父親。

然而,同樣是《左傳》,在“文公二年”卻又有另一種說法:“宋祖帝乙,鄭祖厲王,……”意思是宋國以帝乙為祖先,鄭國以厲王為祖先。帝乙,眾所周知,是紂王之父,也是宋國始封國君微子之父。以宋國對比鄭國,那麼左氏就認為鄭桓公是周厲王之子——又出現了爭議!

《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記載,鄭國被楚國圍城攻打,鄭襄公肉袒牽羊投降:“……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君之惠也。”鄭襄公稱自己祖先為周厲王、周宣王、鄭桓公、鄭武公,正是說明鄭桓公應該是周宣王之子。

鄭襄公投降楚國

《國語》與《左傳》,四處記載鄭桓公身世,三處支持鄭桓公為周宣王之子,一處支持鄭桓公為周厲王之子,該如何解鄭桓公身世之謎?

要注意這四處記載存在著明顯不同之處。

在支持鄭桓公為周宣王之子的記載裡,都是引用當時人的原話;但支持鄭桓公為周厲王之子的記載,卻是撰史者自家的評述。從資料可靠性而言,歷史事件當事人的原話當然更為可靠。左丘明雖然是春秋戰國時代人物,畢竟距離春秋初年已過去兩百多年。所以他所記載的鄭國歷史,難免會有偏差,或許後世司馬遷等人記鄭桓公為厲王子,最早的偏差源頭就是左氏。

因此,從《國語》、《左傳》的原始資料資訊判斷,鄭桓公應該為周宣王之子是更加可靠。

結論似乎就應該定了:鄭桓公是周宣王之子。

然而,另兩處資料突然出來搗亂。

晉人幹寶《搜神記》:“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歲有馬化為狐。”《搜神記》不是正統史書,照理史學家們就應該對這一記載無視。更何況,這一記載跟鄭桓公身世無關,根本無助于解決鄭桓公身世的千年難題。可是,還有一份汲塚《瑣語》的記載如下:

幹寶·搜神記

宣王之元妃獻後生子,不恒期月而生,後弗敢舉。天子召問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體有不全,諸骨節有不備者則可,身體全骨節備,不利於天子也,將必喪邦。”天子曰:“若而,不利餘一人,命棄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長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將以是棄周,雖棄之何益!”天子弗棄之。

《瑣語》明確說“天子年長矣兒未有子”,結合《搜神記》的宣王三十三年生幽王,說明一個問題:宣王三十三年前,他都沒有兒子。可是按《史記》記載,宣王二十二年就將鄭桓公姬友“初封于鄭”——那不正是說明鄭桓公不是周宣王兒子嗎?

很多人會質疑,《搜神記》這類神怪小說的記載也能信嗎?

問題在於幹寶是晉人,而晉時又剛好《竹書紀年》現世,在晉代廣為流傳。所以,《搜神記》記載的“有馬化為狐”,在《今本竹書紀年》裡也能看到。因而,晉人幹寶記載的“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很有可能是《今本竹書紀年》所佚失的記載。而且,《瑣語》本身也是在汲塚同時發現的史料之一,更加證實幽王生於宣王三十三年可能是史實。

因而,最後這道難題的最終證明結果來了:《史記》所說的鄭桓公為周厲王之子,被《竹書紀年》、《國語》、《左傳》否定;但《竹書紀年》的鄭桓公為周宣王之子,又被自身的記載所否定。

雖然誰都知道,兩種說法只有一個是事實,但卻無從知曉哪個記載才是歷史的真相。這個歷史的真相,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真正的答案。正如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明了一輩子,卻始終都無法突破“1+1”。

哥德巴赫猜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