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朋友,我為什麼建議你下一下圍棋?

【弈客圍棋APP 記錄你的圍棋人生】

圍棋究竟能帶給人什麼?給出一個膚淺的答案並不困難, 比如說開發智力, 或者是培養耐性, 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生常談。

但能夠開發智力的活動很多, 五子棋和電子遊戲都行;至於培養耐性, 紮馬步效果應該更好。 這些隔靴搔癢的回答不能讓人滿意, 更沒有揭示出圍棋的精髓與真諦。

圍棋乃命運之技, 棋局是人生之模擬。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 以棋為鑒, 可以知短長。 圍棋的特點在於能夠集中體現對局者的思想、判斷與情緒, 認真對待棋局和人生的棋手, 每下一局棋就像走過了一個縮微版的人生。 棋盤上的失敗可以對現實起到警醒, 棋盤上反映出來的缺陷可以在實踐中改進, 棋盤上獲取的經驗可以豐富人生的智慧。

“人生若只如初見”是一種詩意美妙的狀態, 但在現實中面臨挑戰的時候, 對對手、盟友甚至自己都處於一種“只如初見”的狀態, 結果會很不美妙。 因此軍隊經常採用“兵棋推演”, 用地圖、推演棋子和一套規則來類比戰爭場景, 尋找敵我雙方的弱點和優勢所在, 從而明確自我完善的方向。 圍棋之于棋手, 正如兵棋之於軍隊。 是過於貪婪, 當補不補急躁冒進,

導致全域變薄, 還是過於畏縮, 當斷不斷消極避戰, 以致局面落後?由於天性的根深蒂固, 一定量的對局之後, 你會發現自己總是在相同的地方栽跟頭。 有時候感覺到了自己的傾向有意識地加以避免, 又會因為把握不好分寸走向相反的誤區。 準確發現弱點, 就可以加以改造、彌補不足, 至少做到心中有數多加小心。 同樣的, 通過對行棋思路和心態的研究, 棋手也能夠知曉自己真正的天賦與長處, 明瞭揚長避短的方向。 甚至在面對一個陌生棋手時, 通過對局手談, 也能大概掌握對方的性格特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常下圍棋的人, 做到“明智”應不困難。

人的時間、精力和機會都很有限, 不可能把所有場景都經歷一遍,

更不可能把所有陷阱都踩一遍, 人生經驗的豐富, 也並不簡單源自時間、經歷的堆積。 有人窮其一生仍然幼稚愚蠢, 有人稍加歷練便可獨當一面, 不同之處在於能否觸類旁通。 對善於學習的人而言, 能從圍棋中得到的感悟和經驗數不勝數。 就拿圍棋十訣來說, 每一條都不僅僅是棋理的精華, 更是鬥爭的哲學、人生的智慧, 每一條的反面又都是人性的普遍弱點。 在這一意義上, 圍棋是成本最低的人生實驗課, 因為在棋盤上可以一次次地摔倒後總結經驗、重新來過, 在人生中誰能有這種幸運?嚴肅地對待圍棋, 把圍棋當做現實人生的抽象演練, 不把失利的原因僅僅歸結為棋力, 正視對局中暴露出來的弱點並加以克服,
咀嚼複盤時領悟到的智慧並加以昇華, 棋手就可以在棋盤和人生兩條戰線上不斷強大。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選擇的集合。 小到微不足道的選擇是絕大部分, 比如早餐吃什麼, 用什麼牌子的洗髮水, 這種選擇用不著費太多腦細胞;大一點的關係個人生存發展, 需要嚴肅對待,就像在讀書考大學和放棄學業沖段中作決斷,會讓棋童和家長夜不能寐;更嚴重的則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名垂千古、一念遺臭萬年,比如革命被捕後是寧死不屈還是賣身求榮,這種選擇不是誰都能遇上,遇上了也很難說是運氣好。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選擇,要給出正確的答案,都需要一定的決策能力。圍棋是鍛煉決策能力的優良道具,對於棋手而言,每次經過深思熟慮後將棋子拍到棋盤上,實際就是完成了一個決策的全過程。

我見過許多人在面臨選擇時舉棋不定、優柔寡斷,這樣的人我建議去下一下圍棋。因為一局棋下來,對局雙方通常各要在有限時間內做一百多次決策,不太有左顧右盼的餘地。優柔寡斷的人總是認為決策前的準備還不夠充分,再考慮考慮可能把握更大,但下了圍棋就會明白:準備得再充分,不可預見的因素還是很多,看不清的變化才是主體,不管花了多長時間進行了多少計算,決策的時候都有一個“眼一閉,心一橫”的過程。我也見過許多人做選擇時粗枝大葉、盲目草率,這樣的人我也建議去下一下圍棋。圍棋的勝利,不僅仰仗棋手的大局觀,更體現細節決定成敗。棋力接近的棋手尤其是職業高手之間,技術性的差距其實微乎其微,勝負的關鍵往往在於細節處理的嚴謹程度。一個局部處理得比對手細膩,不見得能夠立即獲利,但在今後有5%的可能發揮作用,幾個定型下來,取得優勢的概率就會大幅提高,勝率差距的關鍵就在於此。理解這一點,就會明瞭嚴謹細緻的重要性。棋手不可能走對一手棋就拿下棋局,卻很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相信每個棋手都經歷過一些刻骨銘心的敗局,在占盡優勢的局面下,通往勝利的道路有一百條,輸棋比贏棋都困難,但卻由於一手棋的不謹慎,十分精准地踏上了唯一一條不歸路。體驗過痛失好局的悔恨,也許能學會慎重對待人生的選擇。

圍棋是對抗的藝術,是思想的競賽,是精神的比拼。經過圍棋的訓練,棋手可以通曉人生的謀略和技巧,從而在現實競爭中遊刃有餘。作為一種綜合了直覺、經驗、計算、判斷等各種智力和心理要素的對抗項目,圍棋的競爭並不簡單是棋力的較量,貫穿棋局全過程的,是棋手對對方思想和心理的把握、對對手精神和情緒的控制與反控制。訓練有素的棋手經過棋盤上的千錘百煉,面對生活中競爭的各種局面都可以因熟知而處變不驚,同時還能準確洞察他人的心理狀況,有效控制對手的情緒走向。

優勢之時,能夠抓住對手急於翻盤的心理,逼出過分之著嚴厲追究從而確立勝勢,或者冷靜判斷形勢,誘對手以小利簡明定型,從而迅速簡化局面消除隱患。逆境之中,能夠做到心如止水,不急不躁,同時利用對手退縮保守、不願冒風險的心理,使用介於強硬和無理之間的著法,不斷挑逗對手的神經,將局面導向複雜和混亂,逼得對手一退再退葬送好局,或是失去理智過分用強導致崩潰。人生中的好對手往往會不斷碰撞,如同職業高手之間的較量往往不止一局,成熟老練的棋手不僅僅著眼于一局棋的勝利。每個時代都有個別頂尖棋手,論絕對棋力並不比同時代的棋手強很多,遇到陌生不知名的新手也會栽跟頭,但面對熟悉的強手勝率卻驚人的高,這是因為他們不但善於捕捉對手的弱點,將一局棋導向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更能夠在長期反復競爭中控制對手的心理——或是多次頑強逆轉摧毀對手殘存的自信,或是屢屢痛下殺手喚醒對手內心的畏懼,最終使其對自身實力產生懷疑,坐在棋盤前就覺得已經輸定。在棋盤上磨練出這種能力,在現實中會成為對手的長期心理陰影。

圍棋和人生道理相通,善於思考的人可以穿梭於二者間來回借鑒。很多業餘棋友,事業和生活都很精彩;很多職業棋手,退役後改行也很成功。這是因為圍棋自身的複雜性和對棋手素質要求的綜合性,決定了它的學習、訓練和提高具有很強的自發性、思想性和可遷移性。有些運動項目,比如舉重,在學習和訓練方面對運動員的自發性和思想性要求較低,運動員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甚至可以痛恨枯燥乏味的艱苦訓練,但只要按照教練的要求完成機械動作就能夠得到提高。而圍棋就完全不同,作為一種思想性極強的競技,棋手想提高棋力必須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有很強的內在動力推動學習和訓練。尤其是到達一定水準之後再想提高,計算力、官子等技術性要素都不再是關鍵,思想境界即對圍棋的認識和理解才是核心——今天我眼中的圍棋已經不是昨天我眼中的圍棋,昨天下出來的棋今天看來愚蠢到不可思議,這樣才能算是棋力上了一個臺階。

所以對棋手而言,被動的、受迫式的訓練效果很差,也就是說棋手不但要有很強的提高意願,而且要知道自己需要那些訓練,更要明白為什麼進行這些訓練,各種不同的訓練分別可以提高什麼技能。道場裡棋力進步快的學生,都是對圍棋有著濃厚興趣,而且勤於動腦的小孩,他們不但明白戰勝對手需要那些能力和素質,也清楚哪些針對性訓練可以提高這些能力和素質。不主動進行這一類思考,只是盲目地打譜、做死活題,投放的精力和時間再多也很難有提高。也正因為此,圍棋的訓練方法才有很強的可遷移性,也就是說棋手能夠將圍棋的訓練思路、方法和體驗遷移運用到其他項目上,設計和運用針對性訓練有效提高能力。不僅如此,由於圍棋的複雜和艱深,棋力的提高不可能一帆風順,棋手在各個階段都會不斷地面臨困惑、遭遇瓶頸、進入誤區甚至感到倒退,因此學棋的過程就是棋手摸索自身認知規律,同時持續進行自我調整,不斷對學習物件進行再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會產生巨大幫助。可以負責任地說,學好了圍棋,再學什麼課程都不會很困難。這也是很多職業棋手通過特招途徑進入大學後,學業非常優秀的原因。

如果說棋類運動是智力的體操,那麼圍棋就是智力的自由體操、藝術體操。象棋和國際象棋的棋子等級森嚴,各有一定的移動模式和作戰價值,對局雙方排成同樣的陣形後火拼開始,隨著棋局的進行棋子越來越少,最終首領被擒的一方俯首稱臣。而圍棋的棋子是平等無差異的,開局前棋盤是空白的,隨著棋局進行棋子越來越多,而且還引入了傳統哲學中“氣”的概念……這些表像上的差異反映出的是設計理念層面的本質區別:前者側重對現實戰爭的臨摹,而後者更多的注入了設計者對宇宙、生命、藝術的理解。當你坐在圍棋盤前面時,你將要做的是開始一次藝術創作,而非摧毀一座城堡。因此圍棋最精髓的內容不是計算,而是直覺、靈感、經驗等非理性要素,更富有藝術和人文氣息,更強調自由精神和創新意識。

圍棋的行棋是無拘無束的,除了禁著點外,任何空置的地方都可以下棋。當有人說“僅此一手”的時候,他只是強調某一手棋在他判斷中的必然性——在規則層面上,圍棋的下一手永遠是沒有必然性的,即使一百子的大龍被打吃也可以置之不理。下象棋或國際象棋就不同,對方叫將時必須要做出應對,否則棋局馬上結束。而“必然的下一手”會使自由揮灑的空間大幅收縮。自由精神與創新意識不但能讓棋手下出漂亮的棋,也能使他品味到勝利的快樂。如果你的棋比對手自由,那就意味著你能夠發現一些對手忽視的手段和變化,能夠跳出對手思路的局限作出判斷,能夠避開對手思維的盲點進行選擇。上述幾種情況的殺傷力有多大,相信下過棋的人都很清楚。

作為一名天性愚鈍的資深棋迷,我雖然棋力不濟,卻也從圍棋中受益良多。出於純粹的熱愛,經常勸說別人讓孩子學棋,以至於有人以為我正經營圍棋培訓班。勸人學棋,總要說說圍棋的好處,但胸中的千言萬語未經系統整理,到了用兵之際竟不知從何說起!口將言而囁嚅,不得不把智力、耐性之類搬出來救急,心中自然甚是憋屈。熬了幾晚上,寫下這篇文章,雖然受到自身棋力程度、思想境界、文字水準的多重限制,只能道出一點皮毛,但好歹對自己有個交待,再勸人學棋的時候,也算是有了理論準備。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近年來國家經濟增長迅速,“崛起”等字眼時常見於報端,但物欲橫流、思想貧乏、人心浮躁的社會現實令人感歎:大國之崛起不可能僅奠基於鈔票之上。有時候我會突發奇想,若是有朝一日,遍佈全國大街小巷的“棋牌室”裡擺的都是圍棋盤而非麻將桌,若是富商巨賈們閒暇之時,不熱衷去澳門、拉斯維加斯而是各路圍棋會所,那時我們也許真的離“崛起”不遠了。

原文標題:《勸棋篇》

需要嚴肅對待,就像在讀書考大學和放棄學業沖段中作決斷,會讓棋童和家長夜不能寐;更嚴重的則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名垂千古、一念遺臭萬年,比如革命被捕後是寧死不屈還是賣身求榮,這種選擇不是誰都能遇上,遇上了也很難說是運氣好。但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選擇,要給出正確的答案,都需要一定的決策能力。圍棋是鍛煉決策能力的優良道具,對於棋手而言,每次經過深思熟慮後將棋子拍到棋盤上,實際就是完成了一個決策的全過程。

我見過許多人在面臨選擇時舉棋不定、優柔寡斷,這樣的人我建議去下一下圍棋。因為一局棋下來,對局雙方通常各要在有限時間內做一百多次決策,不太有左顧右盼的餘地。優柔寡斷的人總是認為決策前的準備還不夠充分,再考慮考慮可能把握更大,但下了圍棋就會明白:準備得再充分,不可預見的因素還是很多,看不清的變化才是主體,不管花了多長時間進行了多少計算,決策的時候都有一個“眼一閉,心一橫”的過程。我也見過許多人做選擇時粗枝大葉、盲目草率,這樣的人我也建議去下一下圍棋。圍棋的勝利,不僅仰仗棋手的大局觀,更體現細節決定成敗。棋力接近的棋手尤其是職業高手之間,技術性的差距其實微乎其微,勝負的關鍵往往在於細節處理的嚴謹程度。一個局部處理得比對手細膩,不見得能夠立即獲利,但在今後有5%的可能發揮作用,幾個定型下來,取得優勢的概率就會大幅提高,勝率差距的關鍵就在於此。理解這一點,就會明瞭嚴謹細緻的重要性。棋手不可能走對一手棋就拿下棋局,卻很可能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相信每個棋手都經歷過一些刻骨銘心的敗局,在占盡優勢的局面下,通往勝利的道路有一百條,輸棋比贏棋都困難,但卻由於一手棋的不謹慎,十分精准地踏上了唯一一條不歸路。體驗過痛失好局的悔恨,也許能學會慎重對待人生的選擇。

圍棋是對抗的藝術,是思想的競賽,是精神的比拼。經過圍棋的訓練,棋手可以通曉人生的謀略和技巧,從而在現實競爭中遊刃有餘。作為一種綜合了直覺、經驗、計算、判斷等各種智力和心理要素的對抗項目,圍棋的競爭並不簡單是棋力的較量,貫穿棋局全過程的,是棋手對對方思想和心理的把握、對對手精神和情緒的控制與反控制。訓練有素的棋手經過棋盤上的千錘百煉,面對生活中競爭的各種局面都可以因熟知而處變不驚,同時還能準確洞察他人的心理狀況,有效控制對手的情緒走向。

優勢之時,能夠抓住對手急於翻盤的心理,逼出過分之著嚴厲追究從而確立勝勢,或者冷靜判斷形勢,誘對手以小利簡明定型,從而迅速簡化局面消除隱患。逆境之中,能夠做到心如止水,不急不躁,同時利用對手退縮保守、不願冒風險的心理,使用介於強硬和無理之間的著法,不斷挑逗對手的神經,將局面導向複雜和混亂,逼得對手一退再退葬送好局,或是失去理智過分用強導致崩潰。人生中的好對手往往會不斷碰撞,如同職業高手之間的較量往往不止一局,成熟老練的棋手不僅僅著眼于一局棋的勝利。每個時代都有個別頂尖棋手,論絕對棋力並不比同時代的棋手強很多,遇到陌生不知名的新手也會栽跟頭,但面對熟悉的強手勝率卻驚人的高,這是因為他們不但善於捕捉對手的弱點,將一局棋導向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更能夠在長期反復競爭中控制對手的心理——或是多次頑強逆轉摧毀對手殘存的自信,或是屢屢痛下殺手喚醒對手內心的畏懼,最終使其對自身實力產生懷疑,坐在棋盤前就覺得已經輸定。在棋盤上磨練出這種能力,在現實中會成為對手的長期心理陰影。

圍棋和人生道理相通,善於思考的人可以穿梭於二者間來回借鑒。很多業餘棋友,事業和生活都很精彩;很多職業棋手,退役後改行也很成功。這是因為圍棋自身的複雜性和對棋手素質要求的綜合性,決定了它的學習、訓練和提高具有很強的自發性、思想性和可遷移性。有些運動項目,比如舉重,在學習和訓練方面對運動員的自發性和思想性要求較低,運動員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甚至可以痛恨枯燥乏味的艱苦訓練,但只要按照教練的要求完成機械動作就能夠得到提高。而圍棋就完全不同,作為一種思想性極強的競技,棋手想提高棋力必須有濃厚的興趣,並且有很強的內在動力推動學習和訓練。尤其是到達一定水準之後再想提高,計算力、官子等技術性要素都不再是關鍵,思想境界即對圍棋的認識和理解才是核心——今天我眼中的圍棋已經不是昨天我眼中的圍棋,昨天下出來的棋今天看來愚蠢到不可思議,這樣才能算是棋力上了一個臺階。

所以對棋手而言,被動的、受迫式的訓練效果很差,也就是說棋手不但要有很強的提高意願,而且要知道自己需要那些訓練,更要明白為什麼進行這些訓練,各種不同的訓練分別可以提高什麼技能。道場裡棋力進步快的學生,都是對圍棋有著濃厚興趣,而且勤於動腦的小孩,他們不但明白戰勝對手需要那些能力和素質,也清楚哪些針對性訓練可以提高這些能力和素質。不主動進行這一類思考,只是盲目地打譜、做死活題,投放的精力和時間再多也很難有提高。也正因為此,圍棋的訓練方法才有很強的可遷移性,也就是說棋手能夠將圍棋的訓練思路、方法和體驗遷移運用到其他項目上,設計和運用針對性訓練有效提高能力。不僅如此,由於圍棋的複雜和艱深,棋力的提高不可能一帆風順,棋手在各個階段都會不斷地面臨困惑、遭遇瓶頸、進入誤區甚至感到倒退,因此學棋的過程就是棋手摸索自身認知規律,同時持續進行自我調整,不斷對學習物件進行再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會產生巨大幫助。可以負責任地說,學好了圍棋,再學什麼課程都不會很困難。這也是很多職業棋手通過特招途徑進入大學後,學業非常優秀的原因。

如果說棋類運動是智力的體操,那麼圍棋就是智力的自由體操、藝術體操。象棋和國際象棋的棋子等級森嚴,各有一定的移動模式和作戰價值,對局雙方排成同樣的陣形後火拼開始,隨著棋局的進行棋子越來越少,最終首領被擒的一方俯首稱臣。而圍棋的棋子是平等無差異的,開局前棋盤是空白的,隨著棋局進行棋子越來越多,而且還引入了傳統哲學中“氣”的概念……這些表像上的差異反映出的是設計理念層面的本質區別:前者側重對現實戰爭的臨摹,而後者更多的注入了設計者對宇宙、生命、藝術的理解。當你坐在圍棋盤前面時,你將要做的是開始一次藝術創作,而非摧毀一座城堡。因此圍棋最精髓的內容不是計算,而是直覺、靈感、經驗等非理性要素,更富有藝術和人文氣息,更強調自由精神和創新意識。

圍棋的行棋是無拘無束的,除了禁著點外,任何空置的地方都可以下棋。當有人說“僅此一手”的時候,他只是強調某一手棋在他判斷中的必然性——在規則層面上,圍棋的下一手永遠是沒有必然性的,即使一百子的大龍被打吃也可以置之不理。下象棋或國際象棋就不同,對方叫將時必須要做出應對,否則棋局馬上結束。而“必然的下一手”會使自由揮灑的空間大幅收縮。自由精神與創新意識不但能讓棋手下出漂亮的棋,也能使他品味到勝利的快樂。如果你的棋比對手自由,那就意味著你能夠發現一些對手忽視的手段和變化,能夠跳出對手思路的局限作出判斷,能夠避開對手思維的盲點進行選擇。上述幾種情況的殺傷力有多大,相信下過棋的人都很清楚。

作為一名天性愚鈍的資深棋迷,我雖然棋力不濟,卻也從圍棋中受益良多。出於純粹的熱愛,經常勸說別人讓孩子學棋,以至於有人以為我正經營圍棋培訓班。勸人學棋,總要說說圍棋的好處,但胸中的千言萬語未經系統整理,到了用兵之際竟不知從何說起!口將言而囁嚅,不得不把智力、耐性之類搬出來救急,心中自然甚是憋屈。熬了幾晚上,寫下這篇文章,雖然受到自身棋力程度、思想境界、文字水準的多重限制,只能道出一點皮毛,但好歹對自己有個交待,再勸人學棋的時候,也算是有了理論準備。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近年來國家經濟增長迅速,“崛起”等字眼時常見於報端,但物欲橫流、思想貧乏、人心浮躁的社會現實令人感歎:大國之崛起不可能僅奠基於鈔票之上。有時候我會突發奇想,若是有朝一日,遍佈全國大街小巷的“棋牌室”裡擺的都是圍棋盤而非麻將桌,若是富商巨賈們閒暇之時,不熱衷去澳門、拉斯維加斯而是各路圍棋會所,那時我們也許真的離“崛起”不遠了。

原文標題:《勸棋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