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中國的服飾

黃帝、堯、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

作為衣冠古國

中國的文化與中國的服飾

一向密不可分

深藏身體的深衣 充滿了禮法的內涵

輕薄通透的羅衫 傳達著含蓄的性感

簡單幹練的半臂 消融了胡漢的界限

變化萬端的裙裝 承載著自由的追求

中國衣冠

展現的是服章之美

更是禮教與時尚並存

含蓄與奔放交織的中國精神

深衣之影

三角形的衣襟繞到身後, 緊裹身體, 這是深衣留給後世最動人的背影。

這件深衣依據漢陽陵等地出土的西漢俑服飾而復原, 本為直裾, 但因為腰部比較寬鬆, 因此通過拉伸前襟, 形成看起來類似曲裾的一個三角片在後腰部, 款式別致。 供圖 / 李玉娟

深衣, 這種從春秋戰國之交開始流行的服飾, 將以前獨立的上衣下裳合二為一, 又保持著一分為二的界限, 堪稱中國古代最早的連衣裙。 它將身體深藏, 充滿禮的內涵;它變形發展出纏繞的曲裾, 重疊的衣領, 張揚著美的旋律。 深衣下面, 究竟藏著中國服飾文化怎樣的意趣?

漢服婚禮上的深衣

這是一處漢服婚禮的現場。 新郎新娘、男女賓客均身著上下連裳的深衣制服飾。 儘管深衣大行其道的時代已然遠去, 但它卻留在中國人的記憶深處, 被懷舊的人們用在婚禮等重大場合, 雖不一定與古時深衣完全一致, 但仍平添一份古典的莊重與大氣。 攝影 / 黃瑛 供圖 / 張冬冬

- 《水袖·袖裡有乾坤》 -

撰文/陶襄 攝影 / 王梓丞

水袖舞蹁躚

中國傳統戲曲的戲裝袖口上, 大都綴有一段白綢, 這就是水袖。 水袖是對古代服飾衣袖的誇張展現, 是戲裝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袖在戲曲演出中, 除了可以通過幅度較大的舞蹈技巧來傳遞情感, 還有許多舞臺功能, 比如行禮、拭淚、示意等等。 圖為京劇《鎖麟囊》的劇照。 青衣角色揚起水袖的靜態造型, 既能體現她劇中的悲傷心情,

也是向樂隊和觀眾提示, 她將要開始演唱。

“是哪處曾相見, 相看儼然, 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深閨少女杜麗娘在睡夢中與素不相識的書生柳夢梅花園相遇。 不經意的一瞥間, 杜麗娘已經對俊朗的書生生出了好感, 可礙於男女之別, 只得對柳夢梅的示好故作回避。 偏偏一扭身, 小姐的衣袖搭上了書生的衣袖, 深隱於內的愛慕, 就這樣用一截素白的水袖牽了出來。

昆曲《牡丹亭》的舞臺上, 生旦兩人尚未表明心跡, 台下的觀眾就已從水袖的舞動中, 把一段情事看得明明白白, 長水袖仿佛成了連通心意的鵲橋。 水袖或掩或拂, 或翻或轉, 一靜一動間, 隱藏著多少悲歡離合的動人心情。

-《韓熙載夜宴圖·南唐臣宦的換裝秀》 -

供圖/故宮博物院

聽樂 · 交領長衫

宴會開始,眾人沉湎於樂聲中。韓熙載坐在榻上,頭戴峨冠,身穿一件交領黑綠長衫,與賓客所著常服迥異。古代有朝服、公服、常服、章服等服制的不同。韓熙載於家中宴飲,則不必受此限制,而著家常便服。

五代時期(一說為南宋)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以連環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南唐官宦韓熙載在家中開宴行樂的場景,畫家顧閎中奉南唐後主李煜之命,夜探韓熙載宅邸宴會場景,回來後所作。

全卷分“聽樂” “觀舞” “歇息” “清吹” 和 “散宴” 五段,繪製了女21人,男28人。賓客為當時的南唐官員和一些著名歌舞伎。這幅長卷會讓你發現,不同場合,穿不同的衣服,不只是今人的講究。

- 《唐人愛半臂》-

撰文/陳夫子 供圖 / 揚眉劍舞

半臂風采

半臂由漢魏時期的半袖發展而來,受到“胡化影響”,在隋唐時成為了女子的摩登裝束。 供圖 / 潤熙陳

唐朝將時代風尚凝結在女子的“短袖”,一種袖短及肘的短外衣——半臂上。緊身窄袖的襦衣之上,加上半臂,既可以禦寒保暖,又可以起到修飾作用。這種原本為方便馬上騎射的上衣,後來更縮短了衣身,蛻變為坎肩。即使在現代社會,半臂也依舊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 《男人也能穿裳裙》 -

撰文/格利高裡

上衣下裳

據傳黃帝創立了服飾制度,規定“上衣下裳”的搭配。上圖為湖北省博物館陳列的曾侯乙編鐘銅座銅人。銅人上穿衣下著裳,神態寧靜,舉止平和。雖然現在男人很少穿“裳”了,但衣裳一詞,還是進入了漢語詞彙。 攝影 / 動脈影

男人穿褲,女子著裙,仿佛是現代社會的通例。可回溯歷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上衣下裳”是男子著裝的標配。“上衣”很好理解,“下裳”是什麼呢?

根據古文獻記載,“裳”最初是先民的遮羞布,為了遮蓋下體,以免失禮。起初,裳用獸皮、樹葉製作,好像孫悟空的虎皮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布帛取代了獸皮和樹葉,但遮羞的功能沒有變。

有些文章說中國古代男子普遍穿裙,把“裳”和“裙”混為一談。其實,裳裙有些區別,簡而言之,裙是裳的升級版。裳雖有衽輔助,終究前後分開不能完全蔽體。漢代以後,人們就把前後兩個衣片縫合成筒,形成了“裙”。“裙”是漢代才出現的新字。司馬貞、王先謙認為,西漢的“裙”還是貼身內褲。直到東漢,裙才外穿,成為和裳並列的服裝。

- 《如何打扮一位明朝新娘》 -

撰文/瑜韻

大明新娘

明代新娘禮服是古代婚禮禮服的典範,上圖為根據文獻資料復原想像的明代生員新娘形象,狄髻、插金鳳(翟)簪、穿大紅通袖袍。 繪畫 / 擷芳主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新娘子的標配是“鳳冠霞帔”。這其實說的就是明代新娘,而且不是普通人家。鳳冠是鳳、翟(長尾山雉)等點綴的禮冠;霞帔是披在肩背、垂於前胸的紋繡掛帶。“鳳冠霞帔”在明代,是後妃和命婦的禮服。根據身份品級,鳳冠和霞帔的顏色、圖案、紋飾都不同。此外,在大明朝,大紅喜服、蓋頭、繡裙、繡鞋,都是打扮一位元新娘子的必備元素。

供圖/故宮博物院

聽樂 · 交領長衫

宴會開始,眾人沉湎於樂聲中。韓熙載坐在榻上,頭戴峨冠,身穿一件交領黑綠長衫,與賓客所著常服迥異。古代有朝服、公服、常服、章服等服制的不同。韓熙載於家中宴飲,則不必受此限制,而著家常便服。

五代時期(一說為南宋)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以連環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南唐官宦韓熙載在家中開宴行樂的場景,畫家顧閎中奉南唐後主李煜之命,夜探韓熙載宅邸宴會場景,回來後所作。

全卷分“聽樂” “觀舞” “歇息” “清吹” 和 “散宴” 五段,繪製了女21人,男28人。賓客為當時的南唐官員和一些著名歌舞伎。這幅長卷會讓你發現,不同場合,穿不同的衣服,不只是今人的講究。

- 《唐人愛半臂》-

撰文/陳夫子 供圖 / 揚眉劍舞

半臂風采

半臂由漢魏時期的半袖發展而來,受到“胡化影響”,在隋唐時成為了女子的摩登裝束。 供圖 / 潤熙陳

唐朝將時代風尚凝結在女子的“短袖”,一種袖短及肘的短外衣——半臂上。緊身窄袖的襦衣之上,加上半臂,既可以禦寒保暖,又可以起到修飾作用。這種原本為方便馬上騎射的上衣,後來更縮短了衣身,蛻變為坎肩。即使在現代社會,半臂也依舊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 《男人也能穿裳裙》 -

撰文/格利高裡

上衣下裳

據傳黃帝創立了服飾制度,規定“上衣下裳”的搭配。上圖為湖北省博物館陳列的曾侯乙編鐘銅座銅人。銅人上穿衣下著裳,神態寧靜,舉止平和。雖然現在男人很少穿“裳”了,但衣裳一詞,還是進入了漢語詞彙。 攝影 / 動脈影

男人穿褲,女子著裙,仿佛是現代社會的通例。可回溯歷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上衣下裳”是男子著裝的標配。“上衣”很好理解,“下裳”是什麼呢?

根據古文獻記載,“裳”最初是先民的遮羞布,為了遮蓋下體,以免失禮。起初,裳用獸皮、樹葉製作,好像孫悟空的虎皮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布帛取代了獸皮和樹葉,但遮羞的功能沒有變。

有些文章說中國古代男子普遍穿裙,把“裳”和“裙”混為一談。其實,裳裙有些區別,簡而言之,裙是裳的升級版。裳雖有衽輔助,終究前後分開不能完全蔽體。漢代以後,人們就把前後兩個衣片縫合成筒,形成了“裙”。“裙”是漢代才出現的新字。司馬貞、王先謙認為,西漢的“裙”還是貼身內褲。直到東漢,裙才外穿,成為和裳並列的服裝。

- 《如何打扮一位明朝新娘》 -

撰文/瑜韻

大明新娘

明代新娘禮服是古代婚禮禮服的典範,上圖為根據文獻資料復原想像的明代生員新娘形象,狄髻、插金鳳(翟)簪、穿大紅通袖袍。 繪畫 / 擷芳主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新娘子的標配是“鳳冠霞帔”。這其實說的就是明代新娘,而且不是普通人家。鳳冠是鳳、翟(長尾山雉)等點綴的禮冠;霞帔是披在肩背、垂於前胸的紋繡掛帶。“鳳冠霞帔”在明代,是後妃和命婦的禮服。根據身份品級,鳳冠和霞帔的顏色、圖案、紋飾都不同。此外,在大明朝,大紅喜服、蓋頭、繡裙、繡鞋,都是打扮一位元新娘子的必備元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