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特朗普外孫女唱的中文歌:中國民歌代表,曾是清朝“國歌”

花花

據新華社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的消息, 正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 使用平板電腦向習近平夫婦展示外孫女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經》和古詩的視頻。

在新華社發佈的視頻中, 阿拉貝拉用中文演唱的歌曲歌詞為——“我們的田野, 美麗的田野, 碧綠的河水, 流過無邊的稻田。 無邊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

這首歌曲名為《我們的田野》, 創作於1953年, 由管樺填詞、張文綱譜曲, 是一首深受幾代中國少年兒童喜愛的抒情歌曲, 傳唱60餘載經久不衰。

阿拉貝拉從小就在學中文, 今年4月, 她為習近平演唱過中文歌曲《茉莉花》,

同樣也是一首經久不衰的經典歌曲, 已經傳唱了300多年。

《茉莉花》又叫《鮮花調》, 早在清朝時就火遍了大江南北。 清朝乾隆年間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 收錄有12段《花鼓曲》唱詞, 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 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 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但沒有曲譜。 集子中記錄的部分歌詞和我們今天聽到的有一點像:

好一朵鮮花, 好一朵鮮花, 有朝一日落在我家, 你若是不開放, 對著鮮花罵。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的花開賽不過了他。 本待要采一朵戴, 又恐怕看花的罵。

1768年(乾隆33年), 法國哲學家盧梭在編輯《音樂辭典》時, 在“中國音樂”中收錄了《茉莉花》, 稱之為“中國公認的民歌代表之一”。

同樣辭典中只有一個條目, 並沒有曲譜的記載。

20多年後, 一個叫約翰·巴羅的英國人出版了一本《中國遊記》, 約翰·巴羅是首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 這本書用11頁的篇幅介紹了中國音樂, 其中有標記為《茉莉花》(Moo-Lee-Wha)的五線譜。

巴羅當時是英國首任駐華大使馬戛爾尼伯爵的秘書。

馬嘎爾尼使團在華逗留期間, 對北京、天津、東南沿海區域做了大量的調查, 甚至包括我國的民歌種類。 在采風過程中, 約翰·巴羅和使團的一位德籍翻譯惠特納都深深喜歡上了中國民歌《茉莉花》, 並把它帶回了歐洲。 通過巴羅的傳播, 《茉莉花》在海外廣為流傳。

後來在德國人恩格爾出版的《最古老國家的音樂》、丹麥人安德列編著的《民間歌曲和旋律》中, 均收錄和引用了《茉莉花》的曲譜, 只不過名稱不盡相同。

1837年, 《茉莉花》的曲譜見於木刻本的《小慧集》中。 這是中國最早可見的《茉莉花》曲譜, 後來被江蘇明清俗曲專家張仲樵翻譯成簡譜。

除了風靡西方, 《茉莉花》也流傳到了日本, 不過名字有點誤會,

變成了《抹梨花》。

鄭錦揚在《日本清樂研究》中收錄了日本聚奎堂書院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出版的《洋峨樂譜·抹梨花》:

好一個抹梨花, 好一個抹梨花, 滿園的花兒開, 賽也不過他, 本待要采一枝, 又恐怕栽花人罵。

《茉莉花》還在清朝時做過“國歌”。

1896年清政府派李鴻章訪歐時, 中國還沒有國歌這回事。 結果遇到了要唱國歌的場合, 大概也是《茉莉花》當時太流行了, 李鴻章就用上了《茉莉花》的調子配上了唐朝詩人王建的《宮詞一百首》中的一首絕句現場唱了一首代“國歌”, 又叫《李中堂樂》, 挽回了“大清威嚴”。

《李中堂樂》

金殿當頭紫閣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彩雲車駕六龍

1926年, 義大利人普契尼創作了歌劇《圖蘭朵》, 講述的是元朝的故事。

這部充滿東方情調的作品, 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普契尼在歌劇音樂中對於中國民歌《茉莉花》的運用。 一次, 普契尼在他義大利駐中國使館的朋友法西尼家裡, 偶然聽到了音樂盒中播放的《茉莉花》旋律, 他立刻敏銳意識到這首中國曲子的意義。

經過精心設計, 普契尼把巴羅記錄下的《茉莉花》的曲調和《圖蘭朵》結合到了一起。 在圖蘭朵第一次出場時, 可以聽到較為完整的《茉莉花》。

從1921年開始, 普契尼為創作《圖蘭朵》耗盡了他人生最後的心血。 1924年11月29日深夜, 普契尼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但就是在這個時刻, 大師的手指還在床上移動, 像是繼續譜寫他尚未最後完成的《圖蘭朵》。

▲歌劇《圖蘭朵》

在普契尼去世後,弗蘭克·阿爾法諾(FrancoAlfano)根據他遺留的手稿將全劇完成。該劇於1926年4月25日首演,托斯卡尼尼擔任指揮,首演轟動歐洲,而《茉莉花》也作為歌劇的音樂主旋律風靡歐洲樂壇,從此被西方主流音樂和藝術界所認可。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薦《茉莉花》,並將其確定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國藝術家廣為傳唱。

1997年江澤民訪美和一年後的克林頓訪華,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的政權交接儀式,上海APEC會議,杭州G20等等,都響起過《茉莉花》。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江澤民還曾親自指揮樂團來演奏這首歌。

“我從未見過有人能像那個中國人那樣唱歌,歌聲充滿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種類似吉他的樂器伴奏下,唱了這首讚美茉莉花的歌曲。”

這是18世紀末期,約翰·巴羅隨馬嘎尼爾來中國時,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下的聽到《茉莉花》時的激動心情。

▲約翰·巴羅

而今,中國複又崛起,而《茉莉花》已作為中國挑選的星際禮物,隨著美國一顆尋找星外生命的太空船,飛入了太空。

▲歌劇《圖蘭朵》

在普契尼去世後,弗蘭克·阿爾法諾(FrancoAlfano)根據他遺留的手稿將全劇完成。該劇於1926年4月25日首演,托斯卡尼尼擔任指揮,首演轟動歐洲,而《茉莉花》也作為歌劇的音樂主旋律風靡歐洲樂壇,從此被西方主流音樂和藝術界所認可。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薦《茉莉花》,並將其確定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國藝術家廣為傳唱。

1997年江澤民訪美和一年後的克林頓訪華,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的政權交接儀式,上海APEC會議,杭州G20等等,都響起過《茉莉花》。在以國家主席身份舉行國宴時,江澤民還曾親自指揮樂團來演奏這首歌。

“我從未見過有人能像那個中國人那樣唱歌,歌聲充滿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種類似吉他的樂器伴奏下,唱了這首讚美茉莉花的歌曲。”

這是18世紀末期,約翰·巴羅隨馬嘎尼爾來中國時,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本上記錄下的聽到《茉莉花》時的激動心情。

▲約翰·巴羅

而今,中國複又崛起,而《茉莉花》已作為中國挑選的星際禮物,隨著美國一顆尋找星外生命的太空船,飛入了太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