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公益第一人” 在長江商學院“畢業暨開學典禮”說了這些

他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公益第一人”、“中國互聯網公益教父”, 開啟了中國互聯網公益慈善事業的先河;

據福布斯2017年中國慈善榜統計, 他的年度現金捐贈總額達23.7億元, 位居榜首;

他捐資25億港幣, 設立了一個全球最具規模的教育獎項——“一丹獎”;

他是武漢學院創辦人, 以“辦學不取回報”的方式捐資武漢學院, 開啟國內非營利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

他說:“教育改變了我的生命, 也是我一生的志業”。

他是——長江商學院企業家學者項目(DBA)學員、騰訊公司主要創始人之一、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武漢學院創辦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先生。

以下為陳一丹先生在長江商學院“2017畢業暨開學典禮”上的演講實錄:

尊敬的項兵院長、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非常榮幸參加2017年長江商學院的畢業暨開學典禮。

在這裡, 首先要向2017屆畢業生道賀。 畢業不是結束,

而是開始。 自今日始, 走出門去, 開始各自 “中西貫通、取勢全球”的精彩征途。

其次, 歡迎2017年新生入學。 入此殿堂, 循此苦旅, 明道優術。 在長江, 往來皆為高賢。 擇善而從, 取法乎上, 勤於思考, 必有所得。

再次, 向長江商學院可愛的老師們致敬。 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畢業勝出廠, 既是勝於匠心產品的節日, 更是勝於匠心生產者的節日。

最後, 向諸位在場或不在場的家人親朋問好, 感謝這一路的陪伴和堅持。 因為你們的陪伴, 在長江的師生成就才有了意義。 今天同樣是你們的節日。

企業的使命

項兵院長囑託我今天要講講企業的責任和使命, 也講講這些年辦公益、辦教育的感受和心得。

我想, 那不如就回到征途的起點,

從頭捋一捋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看法。

十九年前的深圳, 華強北賽格科技園的房間, 五六個人, 七八條槍。 每天想的是產品, 擔心的是伺服器, 焦慮能不能融到錢發工資。 一邊是看著用戶增長遠超預期的興奮和激動, 另一邊是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不確定的未來,

謙卑而惶恐。

我想, 這也應該是每個創業者都必然經歷過的狀態。 創業期, 老闆也是員工, 企業是大家的。 講企業的責任, 排在第一位的是活下去。 因為只有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 才有資格談未來、談使命。

幸運的是, 騰訊很快實現盈利。 之後推出新產品, 不斷優化, 小步快跑, 6年後在港交所上市。 創業期的激動和惶恐也很快演變成另外一種焦慮。

路演的時候, 我們常常被問到騰訊是幹什麼的?我們答, 是做即時通信, 就好像MSN或者ICQ。 接下來的問題往往是, 那為什麼不學MSN專心做即時通信, 為什麼在QQ上加其他增值服務?“價值何在?”

隨著騰訊產品越來越多, 問這個問題的人也不僅僅是投資人, 包括媒體記者、合作夥伴、使用者、甚至政府官員。 我們給的答案也越來越長。 後來我意識到, 這個問題不僅是在問如何盈利, 更是在問企業的定位、責任和使命。

企業大了, 目光不能只集中在產品和市場, 價值也不僅是為股東謀市值、為員工謀發展、為用戶謀福利、遵紀守法足額繳稅。 商業上的成功,是企業最基本的價值所在,是企業的本分,也是談使命的基礎。但偉大的企業不應止步於此,應該做得更多、更好。

馬克·格蘭諾維特說,“經濟行為必然是深刻嵌套在人際關係網路之中的”,關係網絡的結構必然對企業行為產生影響。 我覺得這話只說了一半,網路的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社會環境和企業互相影響。企業越成功,對所在社會的影響力越大、反哺力道越強,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辦公益

2007,在港交所上市三年後,騰訊在民政部門註冊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

最初,我們只是單純想回饋社會。當時騰訊用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教育、貧困是部分青年人面臨的社會問題。我們希望能借助這個基金,切實地解決他們的教育和貧困問題。

其實在基金會成立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曾經參與捐贈春蕾學校的建設,也資助一批邊遠山區學生。基金會成立後,馬上發起“築夢新鄉村”計畫,培訓鄉村教師、新建希望小學。一句話,公司上下身體力行,深度參與具體執行工作。

但很快,那個一直盤踞在腦子裡的問題又跑回來。“價值何在?”騰訊做公益,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公益事業千頭萬緒,靠員工親力親為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我們一時也沒有很好的答案,只是執拗的認為方向是對的,那就先做起來,繼續往前走,結果怎樣先不要想。

基金會成立第二年,汶川地震。面對天災,中國人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剛建成上線不久的騰訊互聯網公益平臺,瞬間被擠爆,幾天內網友捐款就超過2300萬元。直到今天,“又逢512:感恩生命 永不放棄”仍然是騰訊公益平臺總籌款額最高的項目之一。

這讓我們一下子領悟到騰訊做慈善的價值所在,那就是把捐贈者、受助人、慈善機構通過互聯網平臺連接在一起,讓全社會熱心的團體和個人都有機會很方便地來參與公益事業,將公益的影響力擴大到全社會。

那好,我們就做一個不一樣的基金會,一個有騰訊和互聯網基因的基金會。

2014年8月,基金會聯合微信推出“一起捐”,把社交網路納入慈善資訊傳播的管道。微信用戶可以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的籌款項目中挑選一個發起“一起捐”,然後把“一起捐”頁面轉發朋友圈或好友群。發起者的好友可以參與捐款,並將“一起捐”再次轉發。“一起捐”的出現使得勸捐者從平臺變為身邊熟人,充分利用了社交網路的便利,把單向的資訊推送變為雙向的社交互動。

2015年,騰訊公益聯合數百家公益組織、名企名人、頂級創意傳播機構共同發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動。2015年9月9日是中國首個公益日,愛心網友共捐款205萬人次,1.3億元。2016年,第二屆“99公益日”愛心網友共捐款677萬人次,3億元,已經翻倍。就在今年的第三屆“99公益日”,愛心網友共捐款高達1268萬人次,8.3億元。

回顧以往,從2007年成立到2012年,騰訊公益用了五年時間完成募款1億的小目標。今年“9.9公益日”開鑼不到十分鐘,1個億的小目標就達成。截至今年9月,平臺累計接受捐贈超30億元,參與捐贈的網友超過1.4億人次。這一融合了互聯網基因的公益慈善平臺,以大量小額捐贈取代過去少量大額捐贈,讓公益事業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舉手之勞的生活習慣。當你跑步時、當你聽音樂時、當你掃碼支付時、當你刷朋友圈時都可以參與公益,這種用戶全方位的主動參與,讓愛心不再是單純理念,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公益成為現實,根本上改變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生態。

今年是騰訊公益基金會成立十周年。這十年,也貫徹了當初我們所確立的公益理念——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做了一點點。

辦教育

幾乎與創辦基金會同一時間,我又開了一個小差,在武漢搞了一塊高等教育試驗田。

2006年,武漢的一所獨立學院找到我,希望我投資。說實話,我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那個精力。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需要專注,把企業辦好。但他們繼續勸說,說騰訊在辦公益,也涉及一些教育專案,反正辦這個學院你不賺錢可以,賺了錢投回學院就好,不用具體負責,就當公益來做。我想,公益已經在做了,那就隨緣試一試。

從2007年開始入股到2009年完成收購舉辦方公司後,我一直堅持按“辦學不取回報”方式進行辦學。過程中,還是那個問題,一直跑回腦子裡——價值何在?

我開始嚴肅思考。教育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創新、社會進步、價值信仰、公平正義,教育是一個社會薪火相傳的文化火種,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但武漢學院的價值在哪裡?跟其他的學校有何不同?為什麼我要辦這樣一所學校?

思考的結果,是重新定位武漢學院,擺脫得過且過的獨立學院的模式,要辦就辦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一流的中國民辦大學。

這需要滿足師資和校園兩個條件,算出來的投入金額有點狠。但是私立學校,有更多辦學自由,可以請具有國際視野的教育家來辦學。機制上非盈利、迴圈投入;管理上教授治校,鼓勵創新;模式上開門辦學,把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引進來互動;治學上提倡“全人教育”,關注智力和技能的精進,更強調人文修養、心理健康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

方向是對的,那就下定決心繼續走。做決定的當天,我對自己說,十年後,會有一批思想開明身心健康的有為之才走出校園。你看著他們,不會後悔。這樣的學校,是未來的方向。

隨著實踐和思考的深入,我越來越認同一個觀點——社會是由每一個微小的個體構成。這些微小的個體,是整個經濟體中最難以被改變的因素。而教育可能是唯一有目的、有計劃、成體系地對人進行提升的社會系統。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最終都會回歸到教育。

社會進步,歸根結底靠教育。

這兩年,我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一方面,多年的企業管理實踐經驗告訴我,人才是多麼重要,人才又是多麼難找。另一方面,作為教育事業中的新兵,我又很好奇,為什麼好的人才這麼難培養?學堂、科舉這些已經存在上千年的教育體系,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形成的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為什麼沒有完全徹底地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

實踐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是感覺到我們對教育的理解仍然有限。尋找教育本身的規律,是我設立“一丹教育研究獎”的初衷。搭建這樣一個平臺,為的是鼓勵各種思想在此交匯碰撞。

今年的“一丹教育研究獎”頒給了斯坦福大學的Carol Dweck教授。她提出的“成長型心態”概念,將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融會在一起,讓現代教育向更科學的方向邁出扎實的一步。

教育不僅僅是科學,更重要的是實踐。現代社會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基礎教育的普及。讓科學的教育真正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需要傑出的實踐者身體力行。所以我們還設置了“一丹教育發展獎”,作為與“一丹教育研究獎”同樣重要的獎項,表彰對拉平教育鴻溝、貫徹普遍受教權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今年的“一丹教育發展獎”頒給哥倫比亞新學校基金會的創辦人兼總監Vicky Colbert。她的“新學校”教育專案“以學生為中心”,融合課程、教師培訓、社群參與及校園管理等因素,為鄉村和不發達地區提供優質教育。這一模式後來被推廣到許多發展中國家,成效顯著。

在路上

今年,騰訊19歲,我46歲。一個正青春年少,一個尚年富力強,都還在努力,都還在路上。價值何在?一開始是別人問我們,後來是自己問自己。到現在,我想我已經找到一個初步的答案。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話講“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到自己的價值”。

孟子的話更生動具體。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做有價值的事,並樂在其中,與我而言,正是生命的本真、幸福的源泉。

辦企業、做公益、投身教育,中間或有困難、或有挫折,但只要守住初心,堅持向前,不問得失,結果都會是美好的。這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悟,與在座諸位共勉。

謝謝大家!

商業上的成功,是企業最基本的價值所在,是企業的本分,也是談使命的基礎。但偉大的企業不應止步於此,應該做得更多、更好。

馬克·格蘭諾維特說,“經濟行為必然是深刻嵌套在人際關係網路之中的”,關係網絡的結構必然對企業行為產生影響。 我覺得這話只說了一半,網路的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社會環境和企業互相影響。企業越成功,對所在社會的影響力越大、反哺力道越強,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辦公益

2007,在港交所上市三年後,騰訊在民政部門註冊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會。

最初,我們只是單純想回饋社會。當時騰訊用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教育、貧困是部分青年人面臨的社會問題。我們希望能借助這個基金,切實地解決他們的教育和貧困問題。

其實在基金會成立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曾經參與捐贈春蕾學校的建設,也資助一批邊遠山區學生。基金會成立後,馬上發起“築夢新鄉村”計畫,培訓鄉村教師、新建希望小學。一句話,公司上下身體力行,深度參與具體執行工作。

但很快,那個一直盤踞在腦子裡的問題又跑回來。“價值何在?”騰訊做公益,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公益事業千頭萬緒,靠員工親力親為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我們一時也沒有很好的答案,只是執拗的認為方向是對的,那就先做起來,繼續往前走,結果怎樣先不要想。

基金會成立第二年,汶川地震。面對天災,中國人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剛建成上線不久的騰訊互聯網公益平臺,瞬間被擠爆,幾天內網友捐款就超過2300萬元。直到今天,“又逢512:感恩生命 永不放棄”仍然是騰訊公益平臺總籌款額最高的項目之一。

這讓我們一下子領悟到騰訊做慈善的價值所在,那就是把捐贈者、受助人、慈善機構通過互聯網平臺連接在一起,讓全社會熱心的團體和個人都有機會很方便地來參與公益事業,將公益的影響力擴大到全社會。

那好,我們就做一個不一樣的基金會,一個有騰訊和互聯網基因的基金會。

2014年8月,基金會聯合微信推出“一起捐”,把社交網路納入慈善資訊傳播的管道。微信用戶可以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的籌款項目中挑選一個發起“一起捐”,然後把“一起捐”頁面轉發朋友圈或好友群。發起者的好友可以參與捐款,並將“一起捐”再次轉發。“一起捐”的出現使得勸捐者從平臺變為身邊熟人,充分利用了社交網路的便利,把單向的資訊推送變為雙向的社交互動。

2015年,騰訊公益聯合數百家公益組織、名企名人、頂級創意傳播機構共同發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動。2015年9月9日是中國首個公益日,愛心網友共捐款205萬人次,1.3億元。2016年,第二屆“99公益日”愛心網友共捐款677萬人次,3億元,已經翻倍。就在今年的第三屆“99公益日”,愛心網友共捐款高達1268萬人次,8.3億元。

回顧以往,從2007年成立到2012年,騰訊公益用了五年時間完成募款1億的小目標。今年“9.9公益日”開鑼不到十分鐘,1個億的小目標就達成。截至今年9月,平臺累計接受捐贈超30億元,參與捐贈的網友超過1.4億人次。這一融合了互聯網基因的公益慈善平臺,以大量小額捐贈取代過去少量大額捐贈,讓公益事業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舉手之勞的生活習慣。當你跑步時、當你聽音樂時、當你掃碼支付時、當你刷朋友圈時都可以參與公益,這種用戶全方位的主動參與,讓愛心不再是單純理念,更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公益成為現實,根本上改變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生態。

今年是騰訊公益基金會成立十周年。這十年,也貫徹了當初我們所確立的公益理念——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做了一點點。

辦教育

幾乎與創辦基金會同一時間,我又開了一個小差,在武漢搞了一塊高等教育試驗田。

2006年,武漢的一所獨立學院找到我,希望我投資。說實話,我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那個精力。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需要專注,把企業辦好。但他們繼續勸說,說騰訊在辦公益,也涉及一些教育專案,反正辦這個學院你不賺錢可以,賺了錢投回學院就好,不用具體負責,就當公益來做。我想,公益已經在做了,那就隨緣試一試。

從2007年開始入股到2009年完成收購舉辦方公司後,我一直堅持按“辦學不取回報”方式進行辦學。過程中,還是那個問題,一直跑回腦子裡——價值何在?

我開始嚴肅思考。教育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創新、社會進步、價值信仰、公平正義,教育是一個社會薪火相傳的文化火種,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但武漢學院的價值在哪裡?跟其他的學校有何不同?為什麼我要辦這樣一所學校?

思考的結果,是重新定位武漢學院,擺脫得過且過的獨立學院的模式,要辦就辦一所真正意義上的、一流的中國民辦大學。

這需要滿足師資和校園兩個條件,算出來的投入金額有點狠。但是私立學校,有更多辦學自由,可以請具有國際視野的教育家來辦學。機制上非盈利、迴圈投入;管理上教授治校,鼓勵創新;模式上開門辦學,把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引進來互動;治學上提倡“全人教育”,關注智力和技能的精進,更強調人文修養、心理健康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

方向是對的,那就下定決心繼續走。做決定的當天,我對自己說,十年後,會有一批思想開明身心健康的有為之才走出校園。你看著他們,不會後悔。這樣的學校,是未來的方向。

隨著實踐和思考的深入,我越來越認同一個觀點——社會是由每一個微小的個體構成。這些微小的個體,是整個經濟體中最難以被改變的因素。而教育可能是唯一有目的、有計劃、成體系地對人進行提升的社會系統。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最終都會回歸到教育。

社會進步,歸根結底靠教育。

這兩年,我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一方面,多年的企業管理實踐經驗告訴我,人才是多麼重要,人才又是多麼難找。另一方面,作為教育事業中的新兵,我又很好奇,為什麼好的人才這麼難培養?學堂、科舉這些已經存在上千年的教育體系,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形成的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為什麼沒有完全徹底地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

實踐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是感覺到我們對教育的理解仍然有限。尋找教育本身的規律,是我設立“一丹教育研究獎”的初衷。搭建這樣一個平臺,為的是鼓勵各種思想在此交匯碰撞。

今年的“一丹教育研究獎”頒給了斯坦福大學的Carol Dweck教授。她提出的“成長型心態”概念,將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融會在一起,讓現代教育向更科學的方向邁出扎實的一步。

教育不僅僅是科學,更重要的是實踐。現代社會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基礎教育的普及。讓科學的教育真正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需要傑出的實踐者身體力行。所以我們還設置了“一丹教育發展獎”,作為與“一丹教育研究獎”同樣重要的獎項,表彰對拉平教育鴻溝、貫徹普遍受教權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今年的“一丹教育發展獎”頒給哥倫比亞新學校基金會的創辦人兼總監Vicky Colbert。她的“新學校”教育專案“以學生為中心”,融合課程、教師培訓、社群參與及校園管理等因素,為鄉村和不發達地區提供優質教育。這一模式後來被推廣到許多發展中國家,成效顯著。

在路上

今年,騰訊19歲,我46歲。一個正青春年少,一個尚年富力強,都還在努力,都還在路上。價值何在?一開始是別人問我們,後來是自己問自己。到現在,我想我已經找到一個初步的答案。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話講“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到自己的價值”。

孟子的話更生動具體。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做有價值的事,並樂在其中,與我而言,正是生命的本真、幸福的源泉。

辦企業、做公益、投身教育,中間或有困難、或有挫折,但只要守住初心,堅持向前,不問得失,結果都會是美好的。這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悟,與在座諸位共勉。

謝謝大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