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錦江區三個街道獲評成都2016

日前, 首屆“法治街道(鄉鎮)成都行”系列活動舉行頒獎儀式。 據悉, 由中共成都市委政法委、成都市司法局共同指導, 四川法制報主辦的首屆“法治街道(鄉鎮)成都行”系列活動於今年4月25日正式啟動。 活動共評出成都2016-2017年度“十大法治街道(鄉鎮)書記”及提名獎獲得者各10人、成都2016-2017年度“依法治理示範街道(鄉鎮)”26個。 筆者從區司法局獲悉, 錦江區沙河街道党工委書記文東日榮獲成都2016-2017年度“十大法治街道(鄉鎮)書記”稱號, 水井坊街道、蓮新街道、東光街道獲得成都2016-2017年度“依法治理示範街道(鄉鎮)”稱號, 是各區市縣中獲得榮譽最多的區(市)縣。

蓮新街道轉變職能 服務發展

不斷強化基層治理的法治尺規

杜絕一個人說了算, 是蓮新街道規範依法決策機制的一大特點。 據瞭解, 蓮新街道進一步修訂完善了《黨工委會議議事規則》《處務會議事規則》, 試行《蓮新街道工程建設專案責任人制度》等制度,

實行集體議事。 在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方面, 街道加大執法人員綜合業務培訓力度, 每年對轄區綜合執法隊所有人員進行為期7天集中統一培訓, 學習《行政處罰法》等法律法規, 把好作出行政執法決定的第一關。 在各項行政執法過程中, 加強調查取證行為、執法監督和執法證件管理, 全面推進行政執法責任制, 落實執法過程全程記錄制度。 推進基層民主協商。 打破基層法治治理政府單一主體模式, 通過多元主體對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合作管理, 推行協商民主“四分法”, 對協商主體分層、協商議題分類、協商程式分步、成果實施分項, 將協商議事過程變成化解矛盾、為民解憂的過程,
變成凝聚共識、服務於民的過程, 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據瞭解, 蓮新街道通過健全組織領導機制、推進權力透明運行、提供細緻入微服務深化法治街道建設。 為健全組織領導機制, 蓮新街道細化街道經濟工作部、公共服務站、社區的相應權責, 防止清單“掛在牆上、踩在腳下”。 通過在社區、院落和公眾資訊網等平臺“曬出”權責家底, 方便群眾清晰瞭解事項辦理流程、辦理時限、裁量標準, 增強居民群眾對政府權力運行的監督力度。 在提供服務方面, 蓮新街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 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中心, 推行一站式清單告知和限時辦結承諾制度, 將限時辦結情況納入目標考核, 高效地為群眾辦理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制證登記等社會服務事務,

實現了一個中心對外、一個視窗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

堅持領導幹部學法用法, 推進普法宣傳全員覆蓋, 加大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是蓮新街道全面提升法律素養的三把抓手。 據瞭解, 蓮新街道認真落實街道黨工委中心組學法制度和處務會前專題學法10分鐘制度, 重點組織學習《物權法》《環保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

持續深入推進“法律七進”, 依託蓮新法治大講堂, 針對群眾關注的“非法集資”“物業糾紛”等熱點問題, 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方式, 開展專題法律知識講座和社區巡迴普法宣傳。 開展法治主題書畫攝影展和社區廣場文化活動, 通過“舞臺課堂”“拇指課堂”“網路課堂”“院壩課堂”“無聲課堂”,

實現普法宣傳全員覆蓋, 不斷提升普法宣傳與社區居民群眾的融入度。 在蓮新街道的6個社區和公共服務站設置了法治宣傳欄、配置了法律圖書, 在宏濟巷打造了860米長的法治文化牆, 讓法治精神浸潤居民生活, 化為自覺行動。

東光街道 法制軌道上解決難題

大膽推進物業矛盾糾紛“三級調處”

在東光街道各個社區, 有這樣一群人的身影, 他們是老黨員、老幹部、老教師、老工人、老模範、老專家、老政法、老軍人、老文藝、老積極分子。 街道充分啟動其“三有三亮”動力源(服務院落居民有時間、有精力、有經驗, 遇到問題敢於亮身份、亮門牌、亮擔當), 協同284名居民小組長(居民代表會議工作委員會成員)和樓棟長, 圍繞物業關係修復和物業生態重構, 集眾智、匯眾力、采眾長,釋放共治“乘數效應”,引導居民自治回歸到有序和常態。

物業生態是觀察人心向背的“晴雨錶”,清秀明媚的物業生態,是經濟平穩、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基本配置。東光街道把完善物業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貫穿“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過程,以“釘子回腳”精神,從“問題導向”出發,融合人民調解、行業調解、行政調解資源,對接專職調解、律師調解、特邀調解力量,推動實現化解物業糾紛“有人做、及時做、長期做”,修復物業關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用”,率先辟出重構物業生態需要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協同、多元結合、法治保障的“東光路徑”。

筆者從東光街道獲悉,在聯繫服務居民的“最後一公里”,東光街道把重構物業生態與回應民生訴求相結合,著力搭建“幫理不幫親”的調處平臺,搭建院落、社區、街道三級調處平臺59個,聘任或相對固定調解專員336名,和解調解物業矛盾糾紛43起。據瞭解,該平臺由社區黨委書記牽頭,社區法律顧問、社區民警、院落(社區)黨支部書記、院委會(業委會)負責人、物業專案經理等共同參與。鼓勵並支持社區“兩委”聯合聯動院落黨支部,對一般或較大的物業糾紛進行有序協商、依法調處,經5次以上協商調處仍無結果再報街道協商調解。該平臺由街道辦事處分管領導牽頭,派出所、司法所、社建科負責人,轄區“兩代表一委員”,院委會(業委會)負責人、物業專案經理、律師等共同參與,並按民情聯絡、法律諮詢、物業服務、業主輔導進行業務分組,建立協商調處台帳、志願服務積分、定期評選表彰等機制。目前,街道調處中心的16名調解專員,已疏導化解“住改商”等複雜物業糾紛2起,確保了平臺“不空建”、人員“不空閒”、制度“不空轉”。

為整合院落自治力量,街道大力提倡居民“四治三化”,即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和資訊化、網格化、系統化,扎實推進“抱團”治理院落,率先成立了“街道院落自治促進會”,把“法制理念”和“契約精神”,貫穿到東光街1號、東怡街7號等老舊院落改造全過程中,滲透到民主決策程式、物業管理機制、維修資金歸集等工作,以真心換民心,用行動贏信任,把整個改造過程變為居民參與、支持、執行的過程,構建起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新機制。

水井坊街道 整合社會力量 搭建智慧平臺

提升街道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

圍繞依法治理,水井坊街道在城市管理、環保執法、社會治理以及綜治網格建設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據瞭解 “大聯動”工作推進以來,水井坊街道堅持“一中心三平臺”與全區“大聯動、微治理”資訊平臺有效對接,積極探索構建“平臺+管理+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新體系,在整合社會力量上下功夫,在搭建智慧平臺上求突破,有力提升街道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

水井坊街道如何推進“大聯動微治理”工作?夯實基礎,搭建“智慧治理”基本構架。一是建成“大資料”街道。街道著力搭建資料集成平臺,為街道各項工作提供技術支撐。計生、低保、殘疾等業務系統和台帳與街道資料中心實行定期更新,實現了轄區人、地、事、物、組織等各類資料統管,行政效率得到明顯提高。二是建成“智能化”中樞。通過地圖系統、“天網”監控系統、GPS定位模組等多種技術手段,在“大聯動、微治理”分中心將轄區人、地、事、物、組織等進行直觀展示,繪製“水井坊轄區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地圖”;同時,對資料進行梳理分析,制定各類常態事件管理機制,建立預警指標體系並進行態勢預警,實現平安建設、應急管理、安保圖像監控、城市管理派案等工作的集約化資訊指揮。

同時,街道統籌推進整體工作。街道推進“安全應急管理”專案。積極整合轄區各類安全資訊,實現安全工作快速聯動。制定社區及院落應急疏散線路圖,對老弱病殘人員實施就近結對幫扶救援,保證災害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開展救助,高效推進安全工作落實。街道被評為“全國安全社區”、“全市安全先進單位”、水井坊社區被評為“國際安全社區”。同時,街道推進“城市綜合管理”專案,建立了城管隊員管理監督機制,依託城管通GPS定位模組,對城管巡查員進行精確定位;建立城市管理綜合評價系統,對城管隊員處置事件數量品質進行記錄,並以圖形或表格的形式顯示出來,與城管隊員績效考核掛鉤,以此督促提升城市管理水準。

文:李蕾

集眾智、匯眾力、采眾長,釋放共治“乘數效應”,引導居民自治回歸到有序和常態。

物業生態是觀察人心向背的“晴雨錶”,清秀明媚的物業生態,是經濟平穩、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基本配置。東光街道把完善物業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貫穿“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過程,以“釘子回腳”精神,從“問題導向”出發,融合人民調解、行業調解、行政調解資源,對接專職調解、律師調解、特邀調解力量,推動實現化解物業糾紛“有人做、及時做、長期做”,修復物業關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用”,率先辟出重構物業生態需要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協同、多元結合、法治保障的“東光路徑”。

筆者從東光街道獲悉,在聯繫服務居民的“最後一公里”,東光街道把重構物業生態與回應民生訴求相結合,著力搭建“幫理不幫親”的調處平臺,搭建院落、社區、街道三級調處平臺59個,聘任或相對固定調解專員336名,和解調解物業矛盾糾紛43起。據瞭解,該平臺由社區黨委書記牽頭,社區法律顧問、社區民警、院落(社區)黨支部書記、院委會(業委會)負責人、物業專案經理等共同參與。鼓勵並支持社區“兩委”聯合聯動院落黨支部,對一般或較大的物業糾紛進行有序協商、依法調處,經5次以上協商調處仍無結果再報街道協商調解。該平臺由街道辦事處分管領導牽頭,派出所、司法所、社建科負責人,轄區“兩代表一委員”,院委會(業委會)負責人、物業專案經理、律師等共同參與,並按民情聯絡、法律諮詢、物業服務、業主輔導進行業務分組,建立協商調處台帳、志願服務積分、定期評選表彰等機制。目前,街道調處中心的16名調解專員,已疏導化解“住改商”等複雜物業糾紛2起,確保了平臺“不空建”、人員“不空閒”、制度“不空轉”。

為整合院落自治力量,街道大力提倡居民“四治三化”,即法治、德治、自治、共治和資訊化、網格化、系統化,扎實推進“抱團”治理院落,率先成立了“街道院落自治促進會”,把“法制理念”和“契約精神”,貫穿到東光街1號、東怡街7號等老舊院落改造全過程中,滲透到民主決策程式、物業管理機制、維修資金歸集等工作,以真心換民心,用行動贏信任,把整個改造過程變為居民參與、支持、執行的過程,構建起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新機制。

水井坊街道 整合社會力量 搭建智慧平臺

提升街道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

圍繞依法治理,水井坊街道在城市管理、環保執法、社會治理以及綜治網格建設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據瞭解 “大聯動”工作推進以來,水井坊街道堅持“一中心三平臺”與全區“大聯動、微治理”資訊平臺有效對接,積極探索構建“平臺+管理+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新體系,在整合社會力量上下功夫,在搭建智慧平臺上求突破,有力提升街道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

水井坊街道如何推進“大聯動微治理”工作?夯實基礎,搭建“智慧治理”基本構架。一是建成“大資料”街道。街道著力搭建資料集成平臺,為街道各項工作提供技術支撐。計生、低保、殘疾等業務系統和台帳與街道資料中心實行定期更新,實現了轄區人、地、事、物、組織等各類資料統管,行政效率得到明顯提高。二是建成“智能化”中樞。通過地圖系統、“天網”監控系統、GPS定位模組等多種技術手段,在“大聯動、微治理”分中心將轄區人、地、事、物、組織等進行直觀展示,繪製“水井坊轄區社會治理網格化管理地圖”;同時,對資料進行梳理分析,制定各類常態事件管理機制,建立預警指標體系並進行態勢預警,實現平安建設、應急管理、安保圖像監控、城市管理派案等工作的集約化資訊指揮。

同時,街道統籌推進整體工作。街道推進“安全應急管理”專案。積極整合轄區各類安全資訊,實現安全工作快速聯動。制定社區及院落應急疏散線路圖,對老弱病殘人員實施就近結對幫扶救援,保證災害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開展救助,高效推進安全工作落實。街道被評為“全國安全社區”、“全市安全先進單位”、水井坊社區被評為“國際安全社區”。同時,街道推進“城市綜合管理”專案,建立了城管隊員管理監督機制,依託城管通GPS定位模組,對城管巡查員進行精確定位;建立城市管理綜合評價系統,對城管隊員處置事件數量品質進行記錄,並以圖形或表格的形式顯示出來,與城管隊員績效考核掛鉤,以此督促提升城市管理水準。

文:李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