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360°相機市場將如何拯救VR直播?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講真, VR也好AR也罷, 不得不直面資本退燒的嚴峻事實:講故事播特效就能畫大餅圈大錢的“好”日子, 都已經徹底一去不復返了。

花樣翻新的會務, 眼花繚亂的獎項, 都在急劇喪失其說服力。 公信力, 說到底, 並不能靠堆砌數字獲得。

VR/AR早已經過了概念熱的階段, 這是圈內默認的共識。 開玩笑說“人傻錢多”的局面已不可逆地結束了, 因為即使是完全不可能差錢的資方, 也並沒有在VR上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用戶的寬容度是有限的, 即使沒有Leap magic攪局, 資方的耐心也是有限的, 所以, 留存率就成了各方共同的夢魘。

圈內彌漫著悲觀的氣氛, 甚至有聲音發出“這不是泡沫而是毒瘤”的警告, 即使沒有外界唱衰的楚歌, 就連業內原本的領軍梯隊也未必自信滿滿。 本來是需要英雄指路的, 但是前赴後繼的領路人還是不可避免似的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GoPro的噩夢

可以說, “GoPro趕在3·15裁員VR部門到‘沒有人會留下’監督這些項目的地步”的新聞, 來得實在是太巧。 儘管已經是年內第三次裁員, 但是整個360°相機廠商圈的心理準備應該還沒有做好, 畢竟這次GoPro的裁紙刀已經切到高管層, 不但行銷高級副總裁、運營高級副總裁、公司發展副總裁和娛樂副總裁,

連之前負責相機和Karma產品開發的消費設備高級副總裁法布裡斯·巴比爾(Fabrice Barbier)都已經離開。

大家好, 我就是玩具

千元檔的360°相機作為消費級, 我願意像小米一樣將其定義為玩具。 畢竟這個價位的諸如三星gear360、理光Theta等機器除了在架設專業設備前提供預覽校準外,

其畫質真就只是玩幾次就會膩的玩具罷。

入門級的360°相機, 就絕大多數是各種名目的3D雲台支架捆綁GoPro的“狗籠”系列了。 之所以叫做入門級, 不僅僅是出於效果的考量, 更是因為該系列誕生於VR內容商業化初期, 邏輯上講就是缺少成熟魚眼鏡頭拼接全景方案前的高性價比應急手段。 仔細想想也很清楚, GoPro本身是靠運動相機起家, 其成功最初就基於用戶定位精准, 迎合年輕人酷炫吊炸天的需求並迎合年輕人性價比優先於畫質的購買力。 但是專業團隊幾乎看不上這樣的出身, 莫說自己眼紅山寨“狗籠”圈錢發佈的Omni, 連穀歌高調出手整的所謂3D 360的Odyssey(16個GoPro加強版Google Jump照樣不能秒天秒地秒空氣)和Facebook整的360 Surround都一樣是給入門級作乘法就想冒充高端的貨色,

難怪沒下文。

如果說電影級別就得至少是3D雲台支架捆綁的紅龍或者單反等專業影像設備的套組的話, 那技術含量更多還是在後期拼接處理端, 這和≥雙目的魚眼相機內拼內推一體機方案相比, 處理難度的邏輯大體相同——即目數越大畫質越好,但是處理壓力越大頻寬成本也越高。在這種平衡取捨中,很難簡單粗暴地設立最佳參數,這並不難理解。所以說,入門級360°相機的產品線,索尼、柯達和尼康們並不會稀罕,電影級別的盈利模式又是側重人工成本和技術成本所以不單賣硬體,就只能硬擠出一條中間路線——“專業級”,並且試水。

就是試水

沒錯,你並沒有看錯,傳統大廠除了賣地產的雪姨、抱定遊戲的姨夫跟卡馬克鎮場的小紮,幾乎都是作壁上觀姿態,翻譯過來就是,既圍觀看熱鬧又繞著大坑走。形象地說,就是先帶領小弟衝鋒陷陣,但是遭遇廣袤雷區或者橋頭暗堡之類不明朗情況時,必然冷不丁偷偷急刹車,放身後小弟充當炮灰來投石問路,就像暗棋軍棋一樣。

所以所謂的專業級360°相機雖然按理說就是無諾基亞OZO、國際上標杆的Janut Neo以及新晉大熱的量子視覺AURA之類。但是諾基亞限於鏡頭數量,沒有3D效果,售價在32萬人民幣左右;Jaunt包括24高清攝像頭成本直接飆到100萬以上,再加上操作難度、佈設難度、養護難度,合該不單售;因此催生出那些對於市場現成解決方案不滿的VR內容製作團隊的定制360°相機的市場。完美幻境為代表的一類輕量化一體機,嚴格來說就是為定制化相機自由化的折中方案商。他們之間的差異化,並不能在參數上輕易看出,更多需要看拼接品質、音畫同步等具體細節表現。

所以儘管一些360°相機的參數和性價比很好看,也有很多亮點加持,我們由衷為國產點贊,但是底層邏輯上,360°相機多一台性價比爆表的選擇並不至於根本上解決優質VR內容匱乏的難題,這也是很客觀的現實。因此廣大硬體商應該思考的問題是:

1、為什麼我的相機銷量少?

2、優質VR內容卡在哪兒?

3、VR真是圈內小眾的狂歡?

4、360相機用戶最想要什麼?

5、怎樣在同質化下求生存?

當然,並不止這些問題,每個360相機創業的廠家都有各自的考量側重。在狗籠到電影級之間求發展的輕量化一體VR相機商其實數目眾多,大家在各有各自問題的同時,也真的各有各的優點。AR/VR圈說大也大,上下游的企業很多;說小也小,圈內會場都看著眼熟。大家一起抱團,共同吸睛吸金,總歸是好的。

純電商時代結束?亞馬遜打造VR/AR實體家居店革新購物方式

從臉書全面開放360度直播來看360度視頻市場的現狀和未來?

為什麼VR叫好不叫座?我們總結了這幾點

處理難度的邏輯大體相同——即目數越大畫質越好,但是處理壓力越大頻寬成本也越高。在這種平衡取捨中,很難簡單粗暴地設立最佳參數,這並不難理解。所以說,入門級360°相機的產品線,索尼、柯達和尼康們並不會稀罕,電影級別的盈利模式又是側重人工成本和技術成本所以不單賣硬體,就只能硬擠出一條中間路線——“專業級”,並且試水。

就是試水

沒錯,你並沒有看錯,傳統大廠除了賣地產的雪姨、抱定遊戲的姨夫跟卡馬克鎮場的小紮,幾乎都是作壁上觀姿態,翻譯過來就是,既圍觀看熱鬧又繞著大坑走。形象地說,就是先帶領小弟衝鋒陷陣,但是遭遇廣袤雷區或者橋頭暗堡之類不明朗情況時,必然冷不丁偷偷急刹車,放身後小弟充當炮灰來投石問路,就像暗棋軍棋一樣。

所以所謂的專業級360°相機雖然按理說就是無諾基亞OZO、國際上標杆的Janut Neo以及新晉大熱的量子視覺AURA之類。但是諾基亞限於鏡頭數量,沒有3D效果,售價在32萬人民幣左右;Jaunt包括24高清攝像頭成本直接飆到100萬以上,再加上操作難度、佈設難度、養護難度,合該不單售;因此催生出那些對於市場現成解決方案不滿的VR內容製作團隊的定制360°相機的市場。完美幻境為代表的一類輕量化一體機,嚴格來說就是為定制化相機自由化的折中方案商。他們之間的差異化,並不能在參數上輕易看出,更多需要看拼接品質、音畫同步等具體細節表現。

所以儘管一些360°相機的參數和性價比很好看,也有很多亮點加持,我們由衷為國產點贊,但是底層邏輯上,360°相機多一台性價比爆表的選擇並不至於根本上解決優質VR內容匱乏的難題,這也是很客觀的現實。因此廣大硬體商應該思考的問題是:

1、為什麼我的相機銷量少?

2、優質VR內容卡在哪兒?

3、VR真是圈內小眾的狂歡?

4、360相機用戶最想要什麼?

5、怎樣在同質化下求生存?

當然,並不止這些問題,每個360相機創業的廠家都有各自的考量側重。在狗籠到電影級之間求發展的輕量化一體VR相機商其實數目眾多,大家在各有各自問題的同時,也真的各有各的優點。AR/VR圈說大也大,上下游的企業很多;說小也小,圈內會場都看著眼熟。大家一起抱團,共同吸睛吸金,總歸是好的。

純電商時代結束?亞馬遜打造VR/AR實體家居店革新購物方式

從臉書全面開放360度直播來看360度視頻市場的現狀和未來?

為什麼VR叫好不叫座?我們總結了這幾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