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傳播大棚技術帶動致富

紮根大棚 打造“蔬菜聯合國”

壽光三元朱村因種植蔬菜大棚被人們熟知, 經過近28年的發展, 村民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這一切的變化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的付出。 在他的帶動下, 冬暖式蔬菜大棚得到推廣, 千萬農民脫貧致富。 作為十九大代表, 王樂義表示, 作為一名黨員, 活一天就要為黨做一天工作, 為人民服務一天。

村裡建養老院

老人可免費住

11月7日, 記者走進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 在村裡的廣場遊園內, 孩童們在戲耍, 老人在下棋娛樂, 一派祥和景象。

對於現在的生活, 村民心裡非常滿足。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 三元朱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村裡所有的道路都硬化了, 村民住進了新樓房, 冬天集中供暖。 另外, 自從住進樓房後, 村民的習慣也比以前好了, 更加注意衛生, 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元朱村不僅注重村裡配套設施的建設, 還一直把民生事業放在重要位置。 村裡每月都會給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 7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可以領到200元。

另外, 村裡還有養老院, 6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費在養老院裡生活。 “養老院優先向退伍軍人、貧困戶和為村裡做出貢獻的老人開放, 現在住著30名老人。 ”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說, 為了鼓勵年輕人上學深造, 年輕人考上大學後, 村裡會獎勵1萬元。

“這麼多年了, 樂義就是再忙也不忘這些老人。 ”村民張傳賢老人說, 他生活困難, 王樂義每年都資助他1000元, 平時還經常給他送些茶葉和酒。

頂壓力冒風險

建第一批大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三元朱村村民以種地為生, 生活不是很富裕。 而如今, 經過近三十年發展的三元朱村, 可謂是家喻戶曉, 也與蔬菜大棚緊緊聯繫在一起。

村裡現在富裕了, 但提及當年發展蔬菜大棚的經過, 黨員們仍然記憶猶新。 1989年, 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頂著壓力, 冒著風險, 帶領著三元朱村的17名黨員幹部建起了村裡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 當年12月24日, 三元朱村17個大棚的越冬黃瓜採摘了, 在市場上賣了“獨份兒”。

王樂義回憶說, 當年越冬黃瓜開秤每斤10元,

入夏算帳, 棚均收入2.7萬元。 在當時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的三元朱村, 一下子冒出了17個“雙萬元戶”。 小村沸騰了, 第二年不用動員, 村裡一下子上了181個大棚, 戶均1個多。 從那時起, 三元朱村和大棚、蔬菜聯繫在了一起。

1989年, 王樂義靠著勤勞、智慧、膽識, 帶領村民創造了“綠色奇跡”——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 結束了中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 掀起了一場以種植大棚蔬菜為標誌的“白色”浪潮, 被稱為當代中國農業的第二次革命。

開展技術培訓

30多萬人受益

目前三元朱村共有218個蔬菜大棚, 而且全部都是新式大棚, 一年能為村民增收2000多萬元。 另外, 村裡集中蓋樓後, 騰出了100多畝地, 全部建成了新式大棚, 現在村裡種植大棚面積為850畝,

還有400多畝的櫻桃園。

作為全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 三元朱村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傳播大棚蔬菜技術, 讓更多的老百姓發家致富。 患過直腸癌的王樂義不顧身體不適, 坐著吉普車一年跑了4萬多公里, 在壽光指導建起了5130個大棚。 在陝西延安冒著高燒為1000多人連續講課4個半小時, 無償幫助當地發展起數萬畝大棚。 先後14次赴新疆, 讓大棚技術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還免費辦起了各類種植培訓班。

三元朱村向全國推廣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 先後向400多個縣派出技術員4000多人次, 累計為全國各地30多萬名農民培訓。

近年來, 三元朱村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進行合作, 成立了“國家樂義蔬菜培訓中心”,

配套建設了多功能培訓大廳, 今年已經有7000多人參加培訓。

創新種植模式

蔬菜遠銷海外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王樂義又帶領全村走上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 他不僅在村裡成立了專門搞蔬菜加工、行銷的公司, 而且註冊了“樂義”牌商標, 走出了“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發展模式。

時至今日, 三元朱村的大棚已成了“蔬菜聯合國”, 種植世界各地的優良品種, 使用世界各地的先進技術, “樂義”牌蔬菜也銷往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王樂義說, “蔬菜聯合國”來之不易。 當年, 帶著三元朱村大棚裡產的高品質蔬菜去國外尋找商機, 可是東南亞人不喜歡黃瓜有刺, 俄羅斯人嫌番茄切開後流汁……

明白了其中“道道”的王樂義, 很快就帶領村民種出了無刺黃瓜、果肉型番茄,把壽光蔬菜端上了外國餐桌。

關注農村問題

回村宣講精神

王樂義於1965年入黨,是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的代表。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村民們齊聚一堂,觀看大會的現場直播,對農業方面的話題尤為關注。會議結束後,王樂義回到三元朱村,將黨的十九大的內容和精神講給村民們聽。

“關於咱農民、農村的好消息多著呢。土地再延期30年不變,大家放心了吧?土地沒問題了!”王樂義說,“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給農民放開了更大的天地,大家要放手幹。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聽黨的話,跟黨走,繼續前進。”王樂義說,“幾十年來我一直講一句話,知黨情、報黨恩,今天再加上‘聽黨話’,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和村兩委、黨員們多年如一日的行動綱領。”

採訪中,王樂義表示,他心裡沒有別的想法,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一門心思為鄉親們辦實事,吃得香睡得穩,心裡很踏實。“活一年幹一年,能活十年就幹十年,多活一天就要為黨、為人民多做一天工作!”王樂義如是說。

本報記者 鄧永傑

很快就帶領村民種出了無刺黃瓜、果肉型番茄,把壽光蔬菜端上了外國餐桌。

關注農村問題

回村宣講精神

王樂義於1965年入黨,是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的代表。在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村民們齊聚一堂,觀看大會的現場直播,對農業方面的話題尤為關注。會議結束後,王樂義回到三元朱村,將黨的十九大的內容和精神講給村民們聽。

“關於咱農民、農村的好消息多著呢。土地再延期30年不變,大家放心了吧?土地沒問題了!”王樂義說,“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給農民放開了更大的天地,大家要放手幹。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聽黨的話,跟黨走,繼續前進。”王樂義說,“幾十年來我一直講一句話,知黨情、報黨恩,今天再加上‘聽黨話’,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和村兩委、黨員們多年如一日的行動綱領。”

採訪中,王樂義表示,他心裡沒有別的想法,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一門心思為鄉親們辦實事,吃得香睡得穩,心裡很踏實。“活一年幹一年,能活十年就幹十年,多活一天就要為黨、為人民多做一天工作!”王樂義如是說。

本報記者 鄧永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