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隱疾病變,買下競爭者是餓了麼又一個失敗戰略?

11月6日, 距離立冬還有一天, 寒冬的氣息已滲入代理商身上的紅藍外套。 幾乎是前後腳, 餓了麼、百度外賣兩家外賣公司同時被代理商上門維權。

行業分析, 自8月24日二者正式合併以來, 代理商問題一直是被擱置的潛在危機。

合作夥伴倒戈, 代理商們的“度”子“餓”了

上海, 13家餓了麼地級市獨家代理商來到餓了麼總部, 拉開橫幅維權。 據代理商透露, 餓了麼在合同未到期的情況下, 以未完成KPI(關鍵績效指標)為由, 將部分代理商納入直營體系, 同時取消獨家代理許可權。

一千多公里外, 50餘名百度外賣代理商“圍攻”百度大廈, 並向百度CEO李彥宏致以公開信, “要個說法”。

這些從全國各地來到百度大廈的代理商, 並不太熟悉百度的情況。 他們不知道, 2015年Q2財報分析師會上, 李彥宏已經宣佈百度外賣將拆分獨立發展, 而百度外賣的總部, 設于百度大廈南邊2公里的彩虹大廈內。

如果這50多名代理商早兩周來到彩虹大廈, 還會在百度外賣總部門口遇上20餘名騎手。 他們被拖欠了兩個月工資, 總數超過30萬元。

而第一次來百度外賣總部時, 討薪隊伍足有七、八十人。 當時承諾他們“不發工資就找他”的百度外賣負責人, 在騎士們第二次來討薪的時候, 就已經不見人影了。

這樣的討薪鬧劇, 騎手們已經被迫重演了4次。 而代理商的維權之路, 也遠不是一次面對面溝通就能簡單解決。

代理商傾家蕩產, 卻只是過河橋

此次百度代理商前來維權的起因, 來源於一則通知, 百度外賣曾嘗試越過代理商,

將代理商們的直屬簽約商家, 直接遷移至餓了麼旗下, 此舉引發了代理商們的強烈不滿。

在百度兩年多的O2O戰略中, 各地獨立運營的代理商, 都是以百萬級的投入為百度外賣攻城掠地。 很多商家, 都是代理商各自付出成本後簽下的“獨家商戶”。

而在百度“All in AI”, 放棄O2O戰略之後, 百度外賣便逐步停止了對地方代理的補貼支援。 各地代理商被迫變賣家產, 補貼商家和用戶、維持市場運維, 但仍然阻止不了當地市場份額的下降。 有代理商稱, 自己三套房子已經燒得只剩一套, 還拖欠著騎手工資。

據代理商透露, 這樣“拼命”實屬無奈。 百度外賣稱, 若代理商在區域市占率低於15%, 總部有權收回該代理。

在百度外賣自身不作為、刻意將商戶資源向餓了麼轉移的前提下,

區域市占率勢必會急速下跌。

前往餓了麼總部進行維權的代理商, 也傳達出類似的資訊:餓了麼在合同未到期的情況下, 以未完成KPI(關鍵績效指標)為由, 將部分代理商納入直營體系, 同時取消獨家代理許可權。

如今, 餓了麼每月的KPI指標都在不斷遞增, 代理商需加大精力和資金的投入換取市場份額增長。 此次前來維權的代理商, 前期資金投入都在200萬左右。

無論是百度外賣還是餓了麼, 此次代理商危機的集中爆發, 都源於同樣一個問題, 便是在“直營”和“代理”兩種運營模式上的取捨。

行業認為, 代理模式是一種成熟的商業運營方法, 各互聯網公司在地方採用代理商模式也是正常現象。

在企業擴張到新城市時,往往會先採取直營模式,對城市有一定瞭解和把控力時,才會適時尋求代理合作,進一步控制成本。

而餓了麼卻反其道而行之,代理先行。

2008年,餓了麼從上海高校市場起步,那時候還沒有自建配送,銷售地推也都是直營。2014年中下旬,餓了麼開始快速向全國城市擴張,2015年底開始將城市開放代理,一時間,一兩百個城市都代理出去了。

這些城市普遍是市占比較低的城市,引入代理商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來投入、燒錢,為的是達成快速擴張的目的。

2017年10月,餓了麼67個代理城市要轉直營,這些城市大部分是競爭對手的直營城市,普遍特點是該城市發展空間不錯,只是市占率有所不足。

餓了麼一舉將代理清退,便可以幾乎0成本接管市場,代理商付出的代價付之東流。

可以說,10月底11月初北京、上海兩地幾乎同時爆發代理商危機,是一次安置解決方案上的失策,更是一場錯誤聯姻帶來的人禍。

沒有得到祝福的聯姻,剛出蜜月就出了岔子

餓了麼與百度外賣合併之初,行業就普遍不看好這樁“聯姻”。行業自媒體小白不菜曾表示,這是一筆“看不懂的交易”。

從二者正式對外宣佈合作,到百度發佈Q3財報,僅僅留出了兩個月的時間窗口。

百度Q3財報顯示,當季總營收為人民幣235億元,公佈百度外賣出售給餓了麼的價格為42億。

公開資料顯示,百度Q2總營收為208.74億元。

如果百度外賣沒賣出去,百度Q3總營收將僅為193億元,相比Q2減少近16億元。

有消息稱,餓了麼是百度外賣第三家尋求收購的“金主”,在此之前,這筆買賣已經談崩過兩次。

與互聯網歷次合併、聯姻相比,百度此次賣出百度外賣,實屬一次倉皇的求生之舉。

可以想像到,百、餓雙方在緊張的博弈過程中,很有可能沒有時間,為代理商想出妥善的安置措施。

在人民網的一篇公開報導中,有專家明確表示出,此次合作中存在代理商、冗餘員工、補貼服務同軌等諸多答案未明的問題。

一語成讖,令專家和當事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小問題”在兩個月的蝴蝶效應演變之後,竟帶來這樣一場“脫軌演出”。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因為餓了麼一貫存在“戰略迷茫”的缺陷。

戰略搖擺不定,創業9年餓了麼屢次決策失誤

百度外賣與餓了麼合併之後,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表示,整合的資源和技術能力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更佳的消費體驗。百度將以最前沿的技術賦能商業。

而就在餓了麼“接盤”的半個月之後,百度外賣首席技術官耿豔坤帶領幾十號技術骨幹投奔順豐——傳言中,百度外賣 “賣身”失敗的另一家潛在金主。

若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是以資本換市場、換技術的補缺戰略,那這個戰略便已經失敗一半了。

據媒體報導稱,在被收購之前,百度外賣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不足5%。

另一半的戰略價值也因此存疑。

如果說百度將外賣委身賣與餓了麼,是百度的一場驚豔絕倫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那餓了麼的盲目接盤,卻讓那場保存有生力量的奇跡章節,沒能成功上演。

餓了麼的戰略失誤,還遠不止於此。

隨後而至的代理商危機,便是暴露出來餓了麼在代理和直營選擇上的搖擺不定和錯誤決策。

此前,張旭豪表態餓了麼將在2018年前完成獨立上市,但隨後便成了阿裡發起外賣代理人戰爭的先頭卒,讓人不由得聯想起此前併入阿裡的UC,不禁為餓了麼捏一把汗。

2015年底,餓了麼不合時宜地推出“星火計劃”,強制商戶加入競價排名,並收取5%手續費,引起一眾商家的抗議和倒戈。

曾經餓了麼在“早餐”、“有菜”等外延業務做出的嘗試,也難有起色。

業務拓展、商業模式、運營模式、資本運作……細數下來,由低端市場發跡的餓了麼,自進入外賣白刃戰之後,就一直處於戰略模糊的混沌狀態。

相比之下,代理商危機可能是餓了麼最容易解決的難題。

在此希望,餓了麼可以早日處理好與前代理商的關係,也祝願轉為直營的城市,可以切實幫助餓了麼在市場佔有率上轉虧為盈。

在企業擴張到新城市時,往往會先採取直營模式,對城市有一定瞭解和把控力時,才會適時尋求代理合作,進一步控制成本。

而餓了麼卻反其道而行之,代理先行。

2008年,餓了麼從上海高校市場起步,那時候還沒有自建配送,銷售地推也都是直營。2014年中下旬,餓了麼開始快速向全國城市擴張,2015年底開始將城市開放代理,一時間,一兩百個城市都代理出去了。

這些城市普遍是市占比較低的城市,引入代理商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來投入、燒錢,為的是達成快速擴張的目的。

2017年10月,餓了麼67個代理城市要轉直營,這些城市大部分是競爭對手的直營城市,普遍特點是該城市發展空間不錯,只是市占率有所不足。

餓了麼一舉將代理清退,便可以幾乎0成本接管市場,代理商付出的代價付之東流。

可以說,10月底11月初北京、上海兩地幾乎同時爆發代理商危機,是一次安置解決方案上的失策,更是一場錯誤聯姻帶來的人禍。

沒有得到祝福的聯姻,剛出蜜月就出了岔子

餓了麼與百度外賣合併之初,行業就普遍不看好這樁“聯姻”。行業自媒體小白不菜曾表示,這是一筆“看不懂的交易”。

從二者正式對外宣佈合作,到百度發佈Q3財報,僅僅留出了兩個月的時間窗口。

百度Q3財報顯示,當季總營收為人民幣235億元,公佈百度外賣出售給餓了麼的價格為42億。

公開資料顯示,百度Q2總營收為208.74億元。

如果百度外賣沒賣出去,百度Q3總營收將僅為193億元,相比Q2減少近16億元。

有消息稱,餓了麼是百度外賣第三家尋求收購的“金主”,在此之前,這筆買賣已經談崩過兩次。

與互聯網歷次合併、聯姻相比,百度此次賣出百度外賣,實屬一次倉皇的求生之舉。

可以想像到,百、餓雙方在緊張的博弈過程中,很有可能沒有時間,為代理商想出妥善的安置措施。

在人民網的一篇公開報導中,有專家明確表示出,此次合作中存在代理商、冗餘員工、補貼服務同軌等諸多答案未明的問題。

一語成讖,令專家和當事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小問題”在兩個月的蝴蝶效應演變之後,竟帶來這樣一場“脫軌演出”。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因為餓了麼一貫存在“戰略迷茫”的缺陷。

戰略搖擺不定,創業9年餓了麼屢次決策失誤

百度外賣與餓了麼合併之後,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表示,整合的資源和技術能力可以為消費者帶來更佳的消費體驗。百度將以最前沿的技術賦能商業。

而就在餓了麼“接盤”的半個月之後,百度外賣首席技術官耿豔坤帶領幾十號技術骨幹投奔順豐——傳言中,百度外賣 “賣身”失敗的另一家潛在金主。

若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是以資本換市場、換技術的補缺戰略,那這個戰略便已經失敗一半了。

據媒體報導稱,在被收購之前,百度外賣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不足5%。

另一半的戰略價值也因此存疑。

如果說百度將外賣委身賣與餓了麼,是百度的一場驚豔絕倫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那餓了麼的盲目接盤,卻讓那場保存有生力量的奇跡章節,沒能成功上演。

餓了麼的戰略失誤,還遠不止於此。

隨後而至的代理商危機,便是暴露出來餓了麼在代理和直營選擇上的搖擺不定和錯誤決策。

此前,張旭豪表態餓了麼將在2018年前完成獨立上市,但隨後便成了阿裡發起外賣代理人戰爭的先頭卒,讓人不由得聯想起此前併入阿裡的UC,不禁為餓了麼捏一把汗。

2015年底,餓了麼不合時宜地推出“星火計劃”,強制商戶加入競價排名,並收取5%手續費,引起一眾商家的抗議和倒戈。

曾經餓了麼在“早餐”、“有菜”等外延業務做出的嘗試,也難有起色。

業務拓展、商業模式、運營模式、資本運作……細數下來,由低端市場發跡的餓了麼,自進入外賣白刃戰之後,就一直處於戰略模糊的混沌狀態。

相比之下,代理商危機可能是餓了麼最容易解決的難題。

在此希望,餓了麼可以早日處理好與前代理商的關係,也祝願轉為直營的城市,可以切實幫助餓了麼在市場佔有率上轉虧為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