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BBC自然類紀錄片拍得好不僅因為技術強

為了拍攝“衝浪海豚”, 攝像師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往返于數米高的巨浪。

【博採眾長】

不管是拼“硬技術”還是“巧勁兒”, 自然類紀錄片承擔的科普教育職能值得肯定。

或許這方面, 我們還真應該向BBC學習。

技術和“腦洞”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BBC拍紀錄片厲害, 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今年BBC的開年巨作——紀錄片《荒野間諜》(Spy in the Wild)已經征服過國內的自然類紀錄片愛好者。 緊接著, 《藍色星球2》繼承第一部的優良基因, 一上線就繼續收割各種驚歎。

在這部紀錄片中, 你可以不用質疑它的真實性了, 因為在每一集結束後, 製片方會把攝製過程也給你看。 更歎為觀止的是, 在嫺熟的技巧和自然的巧合作用下, 許多小片段自成完整故事, 且頗為戲劇化。 拍攝偽虎鯨追捕海豚時, 你擔心下一秒的海面會不會一片血腥, 但海豚突然掉頭向虎鯨示好, 兩個不同物種就衝破次元壁般歡快地“交流”起來,

幾秒前海面上驚險的追和逃, 遊戲般地轉化成友好。 旁白說到, 這樣的現象科研人員也不知何故。

另一個有意思的片段是巨型隆頭魚的雄魚向雌魚求愛時, 你還以為就是普通的魚類交配科普, 結果雌魚內心毫無波動地撇開雌魚遊進了珊瑚礁。 再出來, 面目全非——雌魚竟然在體內激素的作用下轉變了性別!一下子配偶變情敵, 再戲劇化也比不過自然的造化吧。

第一集正片之後, 製作方介紹了最先進的可以在海下工作一千小時的潛水器、可以拍到人眼不可見生物光的微光攝像機、可以吸附在大型海洋生物上的吸盤式攝像機……是技術的進步讓紀錄片的拍攝更如魚得水, 亦是拍攝需求推動了技術上的改進。

如果說《藍色星球》拼的是硬技術, 今年另一部高口碑的BBC自然類紀錄片《荒野間諜》拼的就是一個 “巧”。 “間諜”指的是BBC團隊腦洞大開的各種拍攝“機器”——拍群居的猴子和體型小巧的松鼠, 他們用了一個外形與之接近的智慧攝像機混入其中;體型巨大的大象難以“模擬”, 就把攝像機藏在大象自己的糞便裡;除了偽裝成同類、糞便, BBC還選了一個“天敵”的類目, 用一條“間諜眼鏡蛇”去試探狐獴的反應。

於是, 就拍到了群猴哀悼“死去”假猴的感人場景;拍到了灰松鼠搶“模擬松鼠”堅果的“沒節操”行為;狐獴同伴間互相保護的“義薄雲天”可以說是讓人類自歎弗如了。

科研介入是自然類紀錄片成功之本

相比之下, 我們的人文類紀錄片卻更容易出彩。

比如口碑和收視率都爆棚的《舌尖》系列, 通過美食講述鄉愁, 立意非常巧妙;打“匠心”的《我在故宮修文物》, 用看似稀鬆平常的視角, 由物及人, 給觀眾打開了不一樣的歷史;醫療故事類的《人間世》, 大喜大悲, 生來死往, 用醫院的常態讓你感知無常。

其實道理挺簡單。 人文類紀錄片的製作過程相對比較簡單, 在影視工業相對成熟的今天, 只要一個靠譜的團隊, 一個能吸引人的核心內涵, 就有可能做出一部精彩的作品。

自然類紀錄片不同。 拍攝活生生的動物需要使用專業設備。 比如《荒野間諜》之類紀錄片, 需要用到的各種外形和標本無二卻儼然是智慧型機器人的“間諜攝像機”。 在科技水準上, 我們或許能夠達到, 但可以想見,

前期需要投入的高成本, 就會阻礙水準較高的紀錄片攝製組的立項。 而紀錄片又處於電影商業的末端, 變現能力遠低於其他類型片, 找投資同樣不易。 囿於有限的條件, 國內的紀錄片導演也只能更擅長“講故事”而不擅長長期“蹲守”了。

另一個障礙則來自科研人員。 好的自然類紀錄片常常需要強大的科學團隊的資源支持。 如果缺少了相關領域專家的介入, 不僅會使紀錄片缺乏科學價值, 其拍攝活動本身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事實上, 世界各著名自然紀錄片製作機構都網羅有各種專家。 但國內的科研人員一般較少全程參與歷時漫長的自然科學類紀錄片。

實際上, 我國許多科研工作者所長期跟進的自然研究, 並不比拍攝紀錄片輕鬆。今年9月份,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鐘揚出差途中遭遇車禍去世,他的故事才開始流傳——16年的艱苦行走,家常便飯般的風餐露宿,最終為種子庫補充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其難度並不比在荒山野地潛伏數月拍攝紀錄片小。

但“紀錄”並不是科研工作的傳統和必選項目,或許完全投身學術研究能獲得更高的效率,遺憾的是可能也因此失去了一個能傳播更廣、反響更大的科普機會。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良性的方式,把科研和紀錄片結合起來,或許能彌補許多遺憾。

並不比拍攝紀錄片輕鬆。今年9月份,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鐘揚出差途中遭遇車禍去世,他的故事才開始流傳——16年的艱苦行走,家常便飯般的風餐露宿,最終為種子庫補充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其難度並不比在荒山野地潛伏數月拍攝紀錄片小。

但“紀錄”並不是科研工作的傳統和必選項目,或許完全投身學術研究能獲得更高的效率,遺憾的是可能也因此失去了一個能傳播更廣、反響更大的科普機會。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良性的方式,把科研和紀錄片結合起來,或許能彌補許多遺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