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爐再造能帶來啥?浙大管院校友蔡紅鋼對MBA教育的思考

關於“回爐再造”, 有人說:“社會就是最好的‘熔爐’, 管理就是在實踐中逐漸摸索與磨練出來的,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沒讀過MBA啊。 ”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的樣子, 可是, 真的是這樣嗎?反過來, 那些去念MBA的同學, 到底有沒有收穫呢?

也許經歷過的人最有發言權。 來自2015級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全球MBA:全球製造與供應鏈管理專案(GMSCM)學生、索及創始人蔡紅鋼講述了自己在浙大管院全球MBA項目求學期間的學習心得及思考, 回答了管理學教授究竟可以為“回爐再造”的同學們帶來什麼。

2015級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全球MBA學生、索及創始人 蔡紅鋼

管理學教授能給你帶來什麼?我在浙大學到了什麼?

蔡紅鋼/文

虎嗅上有一篇陳春花教授的文章《工商管理教育:管理學教授可以貢獻什麼?》, 從教的角度闡述了學校開設類似課程的意識和可以實現的價值。 大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說出來了,

讀來還是蠻有共鳴的。

在職場混跡多年, 如今到浙江大學回爐再造, 所學還是專業性非常強的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的方向, 我也依然會被問到讀書有什麼用。

在一些朋友看來, 職場的很多職位, 尤其是在製造業裡, 許多只是需要一顆老老實實的螺絲釘, 按部就班地按照作業流程完成手頭的工作而已, 你所學到的知識對於這個職位來說是overqualified。 你知道得太多, 並不一定有機會發揮用處, 更極端的情況, 甚至會被上司視為不安分因素。 最終極的描述就是, 讀了這麼多書, 依然找不到升職加薪的真諦。

陳春花教授著重回答了:管理學教授能貢獻什麼?那麼相對應地, 則應該是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讓管理者反思

“大學是一個反思的地方,

是一個從經驗中抽身出來並從中學習的地方。 管理者或企業家回到商學院, 就是回到一個可以反思的地方, 在這裡可以暫時離開日常事務, 離開商業環境, 進入到一個純粹思考的環境裡, 可以讓管理者脫離開經驗而進入到純粹的學習中。 ”

很多人喜歡把實踐和理論作為對立的兩極。 仿佛草莽就不配把理論掛在嘴上, 而書生則眼高手低行動不力。 我確實碰到商業環境裡, 有很多草根英雄, 生於一個機會遍地的時代, 抓住一次轉型的機遇, 從此成為人生贏家。 我也見識過三分鐘內風風火火作出的決定需要三個月來擦屁股, 遺留的問題需要花費三年來解決。 我們多年辛苦經驗積累的知識, 可能在我們的父母輩的同齡時代已被發現並整理出來了。

僅就採購管理來說, 我們使用的很多分析工具和理論都已經有些年頭了。 一些被束之高閣的工具, 往往是因為存在複雜的演算法, 而離開校園的人又都會本能地排斥各種公式。 如果把一些幫助決策優化和多維度比較的公式做成程式, 傻瓜式的操作方法或許可以讓大家更好接受一點。 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就此發現新的細分市場?

傳授分享而非知識

陳教授認為老師應該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管理學教授必須明確自己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授的角色更像是一個主持人, 在主持人的帶領下, 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知識正是在這個全員參與的氛圍中流動。

所以, 管理學教授所需要做的, 不是傳授知識, 因為我們自己的所能夠掌握的知識本身就很有限, 我們也需要在與作為管理者的學生身上學習到知識。 ”

大概這樣的角色也是老師們的共識, 或者潛移默化地, 大家都遵循著這樣一種做法。 因為課程的安排, 我們有和2014級一起上課的經歷, 如今又迎來了2016級。 雖然從課程設置上來說, 更偏重於製造業的生產和供應鏈管理人員, 其實同學的背景更為多元化。 哪怕同樣來自製造業, 也因為市場和產品的差異, 帶來不同行業的資訊, 這樣確實避免了填鴨式的沉悶氣氛。 我們班也被很多老師評價為課堂氣氛最好的班級。 有時候, 我也覺得一場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的充分討論和分享, 所帶來的不同資訊和思維方式的碰撞,已經讓這堂課值回票價了。

很難把這樣的資訊理解為做什麼用。如果從功利的角度出發,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你需要轉換行業呢?或許你也突然想在股票市場小試身手呢?或許你困惑不已的工作難題早已在別的行業形成共識呢?我個人覺得,經驗和知識固然重要,洞察力或許才是真正難能可貴的品質。

教曉綜合而非分析

“管理學教授所能貢獻的正是系統的理解事物方法和工具,透過工具和方法學生們可以借助於綜合的視角去做具體的分析,從而得到系統的、全域的結論,如果僅僅是在分析本身,沒有提升到系統、綜合的程度,學生們的學習會斷送了管理。”

如果只是為了學分和畢業證,上面這些也就無所謂了。不展開。

啟發思考而非解惑

“管理者回到商學院的最大好處是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能夠相互輝映,在商學院的環境中形成這種互動的能力和習慣。讓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能夠發生聯繫的正是管理學教授的作用。正如人類認識自己的“斯芬克司之謎”一樣,任何管理的疑惑的解答最終都是提出疑惑的人自己才能夠得到答案,這個答案只有存在于學生們自己的內心之中,管理學教授沒有答案,也不可能給出答案。相反管理學教授可以通過啟發所有同學的思考,讓學生們自己找到答案。”

嗯,沒有答案。所以每門課程的考試是最難作弊的,因為大多是開放式的問題。每次考試,讓我會覺得信心十足的,往往是那些自己經過充分思考的問題。人云亦云的答案,相信也不會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吧。

還處在磨合期的時候,總是困擾於一片歡樂的討論後就戛然而止,老師立馬切換到下一個話題了。後來才體會到,開放式的討論還會造成餘音繞梁的效果,引人事後反思。在現實的環境裡,很多問題的解並不是唯一或唯二。很多場景下,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再過些時間轉身回望時,當時以為精妙無比結論現在或許是錯的。

讀過一本講述量子物理學史話的書,物理學界對於宇宙的解釋有9維或10維之說。大意是,每一個維度的宇宙代表一件事情的演進方向,而這9維或10維疊加起來,就是整個宇宙的模樣。而我們看到的宇宙,也是因為觀察的人處在這個維度裡。舉個例子,在這個維度裡,我正坐在浙大圖書館二樓閱覽室的沙發上寫公眾號文章;在另外一個維度裡我可能在參加某場講座;在其它某個維度裡,我可能根本沒有到浙大讀書。這些可能疊加起來,就是我的整個宇宙。

學習經驗分享

一年的課程結束,整體還是覺得乾貨滿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這些收穫並不能帶來很多現實的利益。不過,我始終深信,自己還是得有些區別於他人的知識和技藝,才會感到無比地踏實與滿足。

學習的一個好處在於,你可以很快得到回饋,評估自己的投入產出比。得到或失去,好或壞,即時回饋有時候比什麼都重要,往往可以讓人樹立不斷前行的信心。

可能是職業習慣,我喜歡有計劃和章法地做事,更喜歡計較投入產出。為了讓不菲的學費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充分的上課準備才會讓收益最大化。回顧一年的經歷,我把自以為重要的東西提煉出來,為了更好的第二年。

碎片化休閒閱讀vs碎片化深度學習

對大部分職場人來說,工作和家庭已經把個人時間占得滿滿的,一天裡有幾段用葛優躺的姿勢刷朋友圈的時光,已經是莫大的幸福與自足了。對於在職讀書的人,這種葛優躺的資格也被剝奪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抽出不被打擾的幾十分鐘,用正襟危坐的方式讀數十頁的案例,找出重點,和小組一起寫PPT。

實際上,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長久的練習,並且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域才行。學習的過程顯然要比刷朋友圈花費更多的能量。何去何從,自己決定了。

時間管理

我更傾向於準時睡覺,睡前可以閱讀,可以是和家人的親密時光。善始善終,前一天有個圓滿的收尾,後一天才會有好的開始。

和很多朋友分享過GTD的時間管理方法論,以及配套的app, 比如doit.im和滴答清單,還有腦圖的應用,比如xmind和百度腦圖。對我來說,它們讓我覺得好用到放不下。它們可以讓自己在忙碌中不至於忙亂,在千頭萬緒中能夠條分縷析出真正需要關注的東西。

跑步和冥想

對於跑步,我並沒有追求跑量和配速,有時候更多的像是一種儀式感。15-20分鐘的時間,3-4公里的路程,已經足夠讓紛繁雜亂的思緒沉靜下來,聚焦於呼吸的節奏。

冥想是我一直樂在其中,但不夠專注的事情。大概還是思緒太多,讓每次冥想變成了天馬行空的思考。在我看來,跑步和冥想應該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動一靜,都需要把注意力拉到當下,讓自己有更好的自控力。

所帶來的不同資訊和思維方式的碰撞,已經讓這堂課值回票價了。

很難把這樣的資訊理解為做什麼用。如果從功利的角度出發,或許在不遠的未來,你需要轉換行業呢?或許你也突然想在股票市場小試身手呢?或許你困惑不已的工作難題早已在別的行業形成共識呢?我個人覺得,經驗和知識固然重要,洞察力或許才是真正難能可貴的品質。

教曉綜合而非分析

“管理學教授所能貢獻的正是系統的理解事物方法和工具,透過工具和方法學生們可以借助於綜合的視角去做具體的分析,從而得到系統的、全域的結論,如果僅僅是在分析本身,沒有提升到系統、綜合的程度,學生們的學習會斷送了管理。”

如果只是為了學分和畢業證,上面這些也就無所謂了。不展開。

啟發思考而非解惑

“管理者回到商學院的最大好處是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能夠相互輝映,在商學院的環境中形成這種互動的能力和習慣。讓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能夠發生聯繫的正是管理學教授的作用。正如人類認識自己的“斯芬克司之謎”一樣,任何管理的疑惑的解答最終都是提出疑惑的人自己才能夠得到答案,這個答案只有存在于學生們自己的內心之中,管理學教授沒有答案,也不可能給出答案。相反管理學教授可以通過啟發所有同學的思考,讓學生們自己找到答案。”

嗯,沒有答案。所以每門課程的考試是最難作弊的,因為大多是開放式的問題。每次考試,讓我會覺得信心十足的,往往是那些自己經過充分思考的問題。人云亦云的答案,相信也不會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吧。

還處在磨合期的時候,總是困擾於一片歡樂的討論後就戛然而止,老師立馬切換到下一個話題了。後來才體會到,開放式的討論還會造成餘音繞梁的效果,引人事後反思。在現實的環境裡,很多問題的解並不是唯一或唯二。很多場景下,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再過些時間轉身回望時,當時以為精妙無比結論現在或許是錯的。

讀過一本講述量子物理學史話的書,物理學界對於宇宙的解釋有9維或10維之說。大意是,每一個維度的宇宙代表一件事情的演進方向,而這9維或10維疊加起來,就是整個宇宙的模樣。而我們看到的宇宙,也是因為觀察的人處在這個維度裡。舉個例子,在這個維度裡,我正坐在浙大圖書館二樓閱覽室的沙發上寫公眾號文章;在另外一個維度裡我可能在參加某場講座;在其它某個維度裡,我可能根本沒有到浙大讀書。這些可能疊加起來,就是我的整個宇宙。

學習經驗分享

一年的課程結束,整體還是覺得乾貨滿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這些收穫並不能帶來很多現實的利益。不過,我始終深信,自己還是得有些區別於他人的知識和技藝,才會感到無比地踏實與滿足。

學習的一個好處在於,你可以很快得到回饋,評估自己的投入產出比。得到或失去,好或壞,即時回饋有時候比什麼都重要,往往可以讓人樹立不斷前行的信心。

可能是職業習慣,我喜歡有計劃和章法地做事,更喜歡計較投入產出。為了讓不菲的學費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充分的上課準備才會讓收益最大化。回顧一年的經歷,我把自以為重要的東西提煉出來,為了更好的第二年。

碎片化休閒閱讀vs碎片化深度學習

對大部分職場人來說,工作和家庭已經把個人時間占得滿滿的,一天裡有幾段用葛優躺的姿勢刷朋友圈的時光,已經是莫大的幸福與自足了。對於在職讀書的人,這種葛優躺的資格也被剝奪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抽出不被打擾的幾十分鐘,用正襟危坐的方式讀數十頁的案例,找出重點,和小組一起寫PPT。

實際上,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長久的練習,並且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域才行。學習的過程顯然要比刷朋友圈花費更多的能量。何去何從,自己決定了。

時間管理

我更傾向於準時睡覺,睡前可以閱讀,可以是和家人的親密時光。善始善終,前一天有個圓滿的收尾,後一天才會有好的開始。

和很多朋友分享過GTD的時間管理方法論,以及配套的app, 比如doit.im和滴答清單,還有腦圖的應用,比如xmind和百度腦圖。對我來說,它們讓我覺得好用到放不下。它們可以讓自己在忙碌中不至於忙亂,在千頭萬緒中能夠條分縷析出真正需要關注的東西。

跑步和冥想

對於跑步,我並沒有追求跑量和配速,有時候更多的像是一種儀式感。15-20分鐘的時間,3-4公里的路程,已經足夠讓紛繁雜亂的思緒沉靜下來,聚焦於呼吸的節奏。

冥想是我一直樂在其中,但不夠專注的事情。大概還是思緒太多,讓每次冥想變成了天馬行空的思考。在我看來,跑步和冥想應該有異曲同工之處,一動一靜,都需要把注意力拉到當下,讓自己有更好的自控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