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熱愛才是學習的真正發動機?

孩子天天玩音樂編曲到深夜, 你贊同嗎?

一位初中孩子, 最近一段時間, 每天搞音樂編曲到深夜2點, 還時常得意洋洋地說自己比某某老師更有潛力,

因為他對音樂有感覺, 對包裝自己有辦法, 還擁有完成這件事情的所有技能, 包括PS。 媽媽很生氣, 因為白天還要去培訓機構學文化課(孩子因為種種原因暫時休學在家), 這樣下去怎麼了得?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 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孩子天天玩遊戲到深夜, 你贊同嗎?

高三孩子不上學, 有時候玩遊戲到深夜, 早上叫他起床出去走走, 鍛煉鍛煉, 就是不肯, 讓家長十分生氣。 家長非常擔心孩子在家不養成正常的作息習慣, 以後怎生了得?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 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孩子天天學習到深夜,
你贊同嗎?

還有一個農村中學的高中孩子, 下了晚自習後偷偷潛回教室, 點著煤油燈學習被校長發現, 沒收“作案工具”後, 無地可去。 後來找到一個廢棄的菜窖, 發現這裡是學習的好天地, 於是每天在菜窖裡學習到深夜, 時常感慨:躲進小樓成一統, 管他春夏與秋冬!

如果你是這個孩子的老師, 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孩子玩到天亮, 你肯陪嗎?

有一個父親, 他的女兒雙耳全聾, 但是他沒有放棄。 通過自己努力, 開始陪伴孩子玩, 學習, 有時候甚至會陪孩子玩到天亮。

如果你是這個孩子的母親, 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全情投入, 才能真正成功

陪全聾女兒玩到天亮的是賞識老爸周弘, 他的女兒後來美國留學讀博士, 被譽為“中國的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何人?一個雙眼失明最後考上哈佛的女孩, 一個突破了生理極限的傳奇人物。 賞識老爸陪孩子玩到天亮, 是因為孩子想要學習, 所以老爸用玩的方式陪她學習, 不考慮時間。

躲到菜窖裡學習的高中生, 叫王金戰, 他是班裡的差生, 從絕對考不上大學到班裡唯一考上大學的奇跡創造者。 他是原北京人大附中高級教師, 被稱為“中國最牛教師”、“高考戰神”, 他帶的一個班37人考上北大清華, 十個人考上耶魯劍橋一流名校。 他怎麼就沒有因為熬夜學習而毀掉身體?

我們還可以設想, 那位元初中就玩音樂編曲的孩子,他到高中畢業的時候,專業水準能達到什麼程度?他是不是比常人更早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當一個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遠大的志向之後,你還需要擔心他的未來嗎?最重要的恐怕是為他鋪路和祝福吧?

與此相對應的是,天下還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也不知道除了學習自己還能幹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學習也是搞不太好,那麼支撐他學習與成長的動力還剩下什麼?

所以,我跟第一個孩子的媽媽說,這個孩子太棒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所在,那麼他現在每一分鐘的學習都是高效的,都是有效的。如果他真的工作太晚,必然第二天去上課就會困頓。到時候,他必然會自行進行調整。要麼早點睡覺,要麼晚點上課,反正都是一對一,那還不好調整?聽到這裡,這位付費諮詢的母親立馬釋然,從處處覺得孩子做不好事情變成發現了孩子過人之處的靠譜父母。

通過具體瞭解,那位高三了不願意去學校的孩子,折騰了很多高考的捷徑,最後發現他仍然要面對應試學習和高考。所以,我讓這位母親明晰:他面臨的挑戰是害怕失敗,害怕同學的嘲弄,已經超過了他的承受範圍,最後變得有些抑鬱。而這種感受可能並未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接納。其本質原因還是在於生活中被否定太多,自我價值感低下。所以,當下他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早上非要六點半起來跑步,而是父母無條件地接納他所有的不完美,在生活中重新塑造他的價值感,使他有一天覺得:即便天下人負我,我媽也賞識我。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他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們可以試想,一個低價值感的孩子不能應對挑戰已經導致抑鬱,家長卻逼著他像一個正常人那樣去保持戰鬥力,這不是南轅北轍哪壺不開提哪壺嗎?這樣做肯定是不會有任何改善的可能。

在人生重要關頭,不要在乎細節

我相信很大一部分家長並不十分贊同我的看法,或者即便隱隱約約覺得我說得挺有道理,最終仍然是要搬出一大套邏輯來質疑,比如:

1、孩子的睡眠不好,對健康沒有傷害嗎?

2、孩子這不是玩物喪志嗎?

3、影響到學習怎麼辦?考不上大學哪裡還有未來?

這種質疑,十有八九源自慈愛的母親。我不止一次在講座中提到,兩歲之後母親應該退出孩子(特別是男孩)的管理,因為繈褓時代已經結束,而探索世界的時代已經到來,爸爸應該來主導孩子的成長,來參與孩子的成長。而且我也不止一次提出,男人具有天生的成長智慧(注意,不是保育智慧),因為男人會帶著孩子去探索、挑戰、超越邊界。而成功不就是超越自我,超越大眾的邊界嗎?

當然,這裡我並不打算仔細講述母親和父親育兒的區別,因為這要追述到幾百萬年之前。

山東淄博有一位成功的父親叫孫宗文,在孩子8歲那年,他帶著兒子偷偷地出發,騎行合肥中科大,行程800公里。是的,他和孩子是偷偷出發的,因為母親是死活不肯同意的,因為母親會有若干的考慮:

1、萬一遭遇車禍怎麼辦?

2、萬一遇到下雨怎麼辦?

3、萬一車子壞了怎麼辦?

……

如果要把這些問題都考慮妥當,那麼就不要出門了。成長不就是面對未知挑戰嗎?卓越不就是意味著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嗎?如果坐在家裡就能搞定這些事情,那恐怕是四位空間的智慧生命才做得到的事情吧。

孫宗文的孩子,12歲自己申請跑美國讀高中去了,現在在美國讀大學,諸多能力均能超越群倫,成為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個。比如,他讓孩子拍2萬張照片,於是他的孩子成了學校的攝影大師……

這就是父親與母親在育兒思維上的普遍不同,這裡並非要否定優秀母親的存在,我們只是從普遍意義上來看這件事情,就能明白,育兒是不應該把細節當成生活與學習的頭等大事,我們應該有一個遠方的目標,那才是真正的方向。

沒有理性的照耀慈愛的情感只能在黑暗中猙獰

回到本文開頭的幾個故事,仁慈的母親十有八九會擔心:

1、孩子的睡眠不好,對健康沒有傷害嗎?

2、孩子這不是玩物喪志嗎?

3、影響到學習怎麼辦?考不上大學哪裡還有未來?

擔心是出於愛,這沒有問題。但是你的擔心沒有理性的邏輯,那麼這種愛是不存在的,它會變成一種詛咒,讓你動彈不得,讓孩子憤怒之極。我們簡單解讀一下上面三個觀點(或者叫信念):

1、孩子睡眠不好,當然對健康有傷害。

但如果一個人是在自發的、充滿激情與樂趣的狀態下工作,則不會有什麼傷害。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傷害。人體非常多的疾病(除了外傷),都是由內心滿足匱乏或者恐懼心理所致。一個快樂的孩子做正當的事情,內心充滿了滿足,身體的機能必然會自動調整,並且還會因此而獲得更好的鍛煉。

如果這件事情真的有不妥,身體必然會以困頓、疲憊等感受來提示孩子調整他的行為。如果人為地控制孩子,否定孩子,則孩子並未在真正遭遇病痛的可能情況下,百分之百遭受心理挫敗,這才是傷害的根源,也是病變的前兆。

相信人體的機能具有無比的正確性,試想:你不進食必然會餓,你不喝水必然和渴,遇到感染必然會發燒,遭遇皮肉傷害必然會疼。如果按大家所想,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啥都不知道,啥都分不清,全部都需要人為控制,那麼人類恐怕早已滅絕……

這看上去是不是有點玄幻?不,它是科學。可以從非常多的心理治療的研究、生理學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結論,即便沒有研究過相關專業的一些智慧父母,都能憑藉人類生存的本能推導出來。這就是理性的光輝,如果做不到,你必然就會有一萬種擔心,卻根本就無法起到作用。

2、孩子廢寢忘食地搞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是玩掉了父母的“志”

確實是玩物喪志。不過,喪掉的是父母心中的“志”,玩出來的是孩子的“志”。很多家長從來沒有想過,你操心的是孩子的未來還是你的未來?孩子的成長你能代替嗎?孩子的志向你能做主嗎?如果你總是一貫正確,請問你是否已經很成功?這裡的成功是,你滿足你的事業,滿足你的家庭,滿足你的子女。既然你都沒有成功,為什麼要用你的那套信念系統去要求孩子呢?

家長永遠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長,家長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志向當做孩子的志向。因為,未來是孩子的未來,走向未來是孩子在走,結果也是孩子在承擔。這與你何干?再說,如果你強迫把自己的志向灌輸給孩子,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他絕不可能真正努力。誰願意為別人的目標而努力?沒有這樣的人。所以,你一定能收穫一個不肯努力,得過且過的孩子。這時候你交再多的錢給我,我也無法馬上給你一個你期望的孩子。何況,你期望的志向也實在是太低,根本就不值得去努力。

3、熱愛才是學習的發動機

很多家長以為,向孩子提一個要求,孩子就一定能做到努力學習,只要孩子聽話。所以,教育的目標是聽話,焦慮的問題是孩子不聽話。可惜,育兒不是養豬,你給它餵食了它就一定會長肥。兒童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心靈的智慧生命,他的終極幸福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做最好的自己。除非你不想你的孩子幸福。

注意,是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別人眼中最好的人。否則,人就會分裂。

要想努力學習,一定要有一個動力。這個動力,可能是求知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學業成功的高峰體驗。如果你的孩子從未成功過,那麼他是不知道高峰體驗有多麼美妙,也不會知道如何才能成功,所以他不可能努力。還有一個是求知欲,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種是對萬事萬物的求知欲,還有一種是對某個具體事物的求知欲。

比如,玩音樂編曲到深夜的孩子,他的學習動機來自哪裡?來自于把音樂編曲玩到最高水準(知識點:當基本需求滿足後,人類都有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求)。那麼伯克利音樂學院可能是一個偉大的選擇,如何才能上這個大學,是他未來有一天必須要考慮的。有了具體事物的求知欲,有了未來學業的目標,那麼他才會真正為此努力。

可能你會說,我的孩子也有志向,我的孩子也有目標,但是就是不行動。那只是因為你經常毀滅他的希望,最後連他都不相信自己,所以只是說說而已。你的孩子能走多遠,不主要取決於他,而主要取決於你的遠見和你的喚醒激勵水準。

問題來了,我到底該怎麼看這些問題?到底做些什麼?

加公號(kaopuqun)私信我即可。

那位元初中就玩音樂編曲的孩子,他到高中畢業的時候,專業水準能達到什麼程度?他是不是比常人更早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當一個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遠大的志向之後,你還需要擔心他的未來嗎?最重要的恐怕是為他鋪路和祝福吧?

與此相對應的是,天下還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孩子,不知道為什麼學習,也不知道除了學習自己還能幹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學習也是搞不太好,那麼支撐他學習與成長的動力還剩下什麼?

所以,我跟第一個孩子的媽媽說,這個孩子太棒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所在,那麼他現在每一分鐘的學習都是高效的,都是有效的。如果他真的工作太晚,必然第二天去上課就會困頓。到時候,他必然會自行進行調整。要麼早點睡覺,要麼晚點上課,反正都是一對一,那還不好調整?聽到這裡,這位付費諮詢的母親立馬釋然,從處處覺得孩子做不好事情變成發現了孩子過人之處的靠譜父母。

通過具體瞭解,那位高三了不願意去學校的孩子,折騰了很多高考的捷徑,最後發現他仍然要面對應試學習和高考。所以,我讓這位母親明晰:他面臨的挑戰是害怕失敗,害怕同學的嘲弄,已經超過了他的承受範圍,最後變得有些抑鬱。而這種感受可能並未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接納。其本質原因還是在於生活中被否定太多,自我價值感低下。所以,當下他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早上非要六點半起來跑步,而是父母無條件地接納他所有的不完美,在生活中重新塑造他的價值感,使他有一天覺得:即便天下人負我,我媽也賞識我。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他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們可以試想,一個低價值感的孩子不能應對挑戰已經導致抑鬱,家長卻逼著他像一個正常人那樣去保持戰鬥力,這不是南轅北轍哪壺不開提哪壺嗎?這樣做肯定是不會有任何改善的可能。

在人生重要關頭,不要在乎細節

我相信很大一部分家長並不十分贊同我的看法,或者即便隱隱約約覺得我說得挺有道理,最終仍然是要搬出一大套邏輯來質疑,比如:

1、孩子的睡眠不好,對健康沒有傷害嗎?

2、孩子這不是玩物喪志嗎?

3、影響到學習怎麼辦?考不上大學哪裡還有未來?

這種質疑,十有八九源自慈愛的母親。我不止一次在講座中提到,兩歲之後母親應該退出孩子(特別是男孩)的管理,因為繈褓時代已經結束,而探索世界的時代已經到來,爸爸應該來主導孩子的成長,來參與孩子的成長。而且我也不止一次提出,男人具有天生的成長智慧(注意,不是保育智慧),因為男人會帶著孩子去探索、挑戰、超越邊界。而成功不就是超越自我,超越大眾的邊界嗎?

當然,這裡我並不打算仔細講述母親和父親育兒的區別,因為這要追述到幾百萬年之前。

山東淄博有一位成功的父親叫孫宗文,在孩子8歲那年,他帶著兒子偷偷地出發,騎行合肥中科大,行程800公里。是的,他和孩子是偷偷出發的,因為母親是死活不肯同意的,因為母親會有若干的考慮:

1、萬一遭遇車禍怎麼辦?

2、萬一遇到下雨怎麼辦?

3、萬一車子壞了怎麼辦?

……

如果要把這些問題都考慮妥當,那麼就不要出門了。成長不就是面對未知挑戰嗎?卓越不就是意味著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嗎?如果坐在家裡就能搞定這些事情,那恐怕是四位空間的智慧生命才做得到的事情吧。

孫宗文的孩子,12歲自己申請跑美國讀高中去了,現在在美國讀大學,諸多能力均能超越群倫,成為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個。比如,他讓孩子拍2萬張照片,於是他的孩子成了學校的攝影大師……

這就是父親與母親在育兒思維上的普遍不同,這裡並非要否定優秀母親的存在,我們只是從普遍意義上來看這件事情,就能明白,育兒是不應該把細節當成生活與學習的頭等大事,我們應該有一個遠方的目標,那才是真正的方向。

沒有理性的照耀慈愛的情感只能在黑暗中猙獰

回到本文開頭的幾個故事,仁慈的母親十有八九會擔心:

1、孩子的睡眠不好,對健康沒有傷害嗎?

2、孩子這不是玩物喪志嗎?

3、影響到學習怎麼辦?考不上大學哪裡還有未來?

擔心是出於愛,這沒有問題。但是你的擔心沒有理性的邏輯,那麼這種愛是不存在的,它會變成一種詛咒,讓你動彈不得,讓孩子憤怒之極。我們簡單解讀一下上面三個觀點(或者叫信念):

1、孩子睡眠不好,當然對健康有傷害。

但如果一個人是在自發的、充滿激情與樂趣的狀態下工作,則不會有什麼傷害。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傷害。人體非常多的疾病(除了外傷),都是由內心滿足匱乏或者恐懼心理所致。一個快樂的孩子做正當的事情,內心充滿了滿足,身體的機能必然會自動調整,並且還會因此而獲得更好的鍛煉。

如果這件事情真的有不妥,身體必然會以困頓、疲憊等感受來提示孩子調整他的行為。如果人為地控制孩子,否定孩子,則孩子並未在真正遭遇病痛的可能情況下,百分之百遭受心理挫敗,這才是傷害的根源,也是病變的前兆。

相信人體的機能具有無比的正確性,試想:你不進食必然會餓,你不喝水必然和渴,遇到感染必然會發燒,遭遇皮肉傷害必然會疼。如果按大家所想,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啥都不知道,啥都分不清,全部都需要人為控制,那麼人類恐怕早已滅絕……

這看上去是不是有點玄幻?不,它是科學。可以從非常多的心理治療的研究、生理學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結論,即便沒有研究過相關專業的一些智慧父母,都能憑藉人類生存的本能推導出來。這就是理性的光輝,如果做不到,你必然就會有一萬種擔心,卻根本就無法起到作用。

2、孩子廢寢忘食地搞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是玩掉了父母的“志”

確實是玩物喪志。不過,喪掉的是父母心中的“志”,玩出來的是孩子的“志”。很多家長從來沒有想過,你操心的是孩子的未來還是你的未來?孩子的成長你能代替嗎?孩子的志向你能做主嗎?如果你總是一貫正確,請問你是否已經很成功?這裡的成功是,你滿足你的事業,滿足你的家庭,滿足你的子女。既然你都沒有成功,為什麼要用你的那套信念系統去要求孩子呢?

家長永遠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長,家長也不應該把自己的志向當做孩子的志向。因為,未來是孩子的未來,走向未來是孩子在走,結果也是孩子在承擔。這與你何干?再說,如果你強迫把自己的志向灌輸給孩子,那麼我可以告訴你,他絕不可能真正努力。誰願意為別人的目標而努力?沒有這樣的人。所以,你一定能收穫一個不肯努力,得過且過的孩子。這時候你交再多的錢給我,我也無法馬上給你一個你期望的孩子。何況,你期望的志向也實在是太低,根本就不值得去努力。

3、熱愛才是學習的發動機

很多家長以為,向孩子提一個要求,孩子就一定能做到努力學習,只要孩子聽話。所以,教育的目標是聽話,焦慮的問題是孩子不聽話。可惜,育兒不是養豬,你給它餵食了它就一定會長肥。兒童是一個有獨立人格和心靈的智慧生命,他的終極幸福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做最好的自己。除非你不想你的孩子幸福。

注意,是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別人眼中最好的人。否則,人就會分裂。

要想努力學習,一定要有一個動力。這個動力,可能是求知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學業成功的高峰體驗。如果你的孩子從未成功過,那麼他是不知道高峰體驗有多麼美妙,也不會知道如何才能成功,所以他不可能努力。還有一個是求知欲,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種是對萬事萬物的求知欲,還有一種是對某個具體事物的求知欲。

比如,玩音樂編曲到深夜的孩子,他的學習動機來自哪裡?來自于把音樂編曲玩到最高水準(知識點:當基本需求滿足後,人類都有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需求)。那麼伯克利音樂學院可能是一個偉大的選擇,如何才能上這個大學,是他未來有一天必須要考慮的。有了具體事物的求知欲,有了未來學業的目標,那麼他才會真正為此努力。

可能你會說,我的孩子也有志向,我的孩子也有目標,但是就是不行動。那只是因為你經常毀滅他的希望,最後連他都不相信自己,所以只是說說而已。你的孩子能走多遠,不主要取決於他,而主要取決於你的遠見和你的喚醒激勵水準。

問題來了,我到底該怎麼看這些問題?到底做些什麼?

加公號(kaopuqun)私信我即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