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多一點詩意——閨怨

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作者介紹

王昌齡 (698— 756), 字少伯, 漢族,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早年困于農耕, 年近而立, 始中進士。 初任秘書省校書郎, 又中博學宏辭, 授汜水尉, 因事貶嶺南。 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 開元末返長安, 改授江寧丞。 被謗謫龍標尉。

安史亂起, 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其詩以七絕見長,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 有“詩家夫子王江甯”之譽。 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 與高適、王之渙齊名, 時謂王江寧。 集六卷, 今編詩四卷。

創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 從軍遠征, 立功邊塞, 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 “功名只向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閨怨”也是一種傳統題材。 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 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 唐代貞觀(627—649)初, 以賦著稱的謝偃, 《全唐詩》收其詩四首, 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 其詩雲:“青樓綺閣已含春, 凝妝豔粉複如神。 細細輕裙全漏影,

離離薄扇詎障塵。 樽中酒色恒宜滿, 曲裡歌聲不厭新。 紫燕欲飛先繞棟。 黃鶯始哢即嬌人。 撩亂垂絲昏柳陌, 參差濃葉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 自有西園明月輪。 ”不難看出, 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受到了謝詩的影響。

作品鑒賞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

詩題為《閨怨》, 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 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 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 於是, 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 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 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 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 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 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 她平日裡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 稱為“詩眼”。 這位少婦所見, 不過尋常之楊柳, 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 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 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 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 同時, 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

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 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 一定會聯想很多。 她會想到平日裡的夫妻恩愛, 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 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 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