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華為檢測設備開掛了 甩開友商十幾條街

3月28日這天, 正知書院的理事們參觀華為北研所, 我有幸代財視傳媒CEO張剛老師參加活動。

進入北研所大廳, 給每個人分配了藍牙耳機, 眼前就是一副有裸眼3D效果的螢幕。

解說員詳解了華為到底是一家做什麼的公司, 她的表述是減法表述, 稱華為做的事情都是管道, “上不碰資料, 下不碰應用”。

而此前只是耳聞華為非常重視技術創新和技術投入, 見到實物產品後這種感受尤為強烈。

解說員介紹了一款世界上最先進的路由設備。 除了華為還有兩家公司可以生產, 而華為技術要領先那兩家公司至少一年的時間。

而華為為此要付出的代價是, 每年至少將收入的10%用於研發, 而在近幾年, 這個比例已經達到15%。

在華為終端實驗室, 我看到了各種手機測試儀器, 各種類比生活場景進行的測試, 比如各種類型的摔、壓、拔。

在觀看的過程中有點心疼, 特別是當一個機器操作模擬摔手機的時候,

聽到一聲巨響, 下意識的想法甚至是:是不是應該走過去撿起來?

當然, 手機所受的“折磨”遠不止我們能想到的生活防水、粉塵測試。 據一位元工程人員介紹, 有上千部手機正在測試中, 聽得我有點心疼。

華為是如何通過測試來保障手機品質的呢?下面是一組我和華為技術人員的對話:

“測試中出現了問題怎麼處理?”

“會採取問題單的形式進行回饋, 核查和評估一遍問題, 進行改進。 ”

“大多數改進是改進的什麼問題?”

“設計。 很多時候設計是解決可靠性的方案。 ”

技術人員的這句話很有哲理。

另外還有一些好玩的功能需求也能成為測試設置選項, 比如說, 有機器可以測試搶紅包。 一位參觀者饒有興致地講到,

他曾經用華為某個型號的手機瘋狂搶紅包的經歷。

走出多個放有小型檢測儀器的實驗室後, 我們進入了大型設備實驗室。

對於聲音、信號、安全方面的檢測, 從這裡看到的是華為在技術設備和技術創新以及技術保障方面“不計成本”的投入。

走進一個消聲室, 世界瞬間安靜了。

據華為的工作人員介紹, 裡面可以模擬8種環境聲音, 中間有機器類比人接聽電話, 顯示幕顯示接聽聲音的效果。

走出消音室, 隨口問了一下, 這個設備得多少錢?

“1千萬左右吧。 ”工作人員回答。

而在另外一個實驗室, 看到了四個大型設備, 他們是用來測試手機信號的, 這種設備每一個至少800萬人民幣。

除此以外, 華為還有一個測試間, 專門來承接手機應用的免費檢測。

此事與華為去年發起成立的中國安卓綠色聯盟有關。 在2016年11月14日Mate 9/Mate 9 Pro發佈會上, 華為宣佈聯合阿裡巴巴、百度、騰訊、網易四家國內知名互聯網企業共同成立中國安卓綠色聯盟。

從理論上說, 如此大規模的設備投入, 短期內是不可能收回成本的,

就像華為工作人員的解釋:“華為做手機是一個長期戰略。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 這些投入其實設置了一個很高的門檻, 在未來手機的品質性能方面, 很少有企業能在手機方面和華為進行競爭。

這樣等級的投入也讓華為不斷向高端機進軍, 如此高昂的投入生產低端機“不划算”。 在印度市場, 華為的占比不高, 據華為內部人透露, 他們將占比抬高的意願不是很強烈, 因為“印度的手機消費, 相對來說還是低端產品佔有率更高。 ”

參觀中有一個會議座談, 發現華為的小夥伴已經把剛剛進門時候拍攝的合影洗出來裝裱完畢放到了會議桌上, 低調地展現了一把華為的執行力。

照片前排從左到右依次是:胡婷、張思、段鋼、鄭靖偉、朱德付、陳婷、姚盼

照片後排從左到右依次是:楊海峰、胡占莉、朱一帆、蔡照明、陳丹青、杜林海、何江濤、林周勇。

--------------------------------------------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如有轉載,請聯繫作者。

照片前排從左到右依次是:胡婷、張思、段鋼、鄭靖偉、朱德付、陳婷、姚盼

照片後排從左到右依次是:楊海峰、胡占莉、朱一帆、蔡照明、陳丹青、杜林海、何江濤、林周勇。

--------------------------------------------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如有轉載,請聯繫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