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變了味的“雙十一”!落幕時刻

消費升級時代到來。 消費者對商品的追求不再只是價廉, 物美開始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這就決定以低價傾銷為特色的雙11, 未來的發展空間勢必不斷收縮。

5年前, 大佬們還在為“十年後電商份額能否過半”而豪賭一個億;這兩年, “新零售”的概念已經取電商而代之, 線下市場重獲關注, 電商們在尋求新的增長點。

你是不是也一樣, 購物車沒添多少東西, 各大公號推送的“什麼值得買”勾不起興趣, 想出手的東西先漲價再打折, 要享受幾十元的優惠還得領一堆券。

對了, 還有史上最複雜的雙十一優惠規則,

沒奧數功底都不敢應戰。

雖然促銷廣告仍舊掛滿大街小巷, 網路上充斥著消費狂歡的廣告, 但第9個“雙十一”確實變味了。

變的不止是價格, 還有一些新現象值得反思——我們的消費狂歡是否到了轉捩點?

大數據透露的真相:

雙11熱度正在下滑

雙11熱度是否下降,

感覺是一回事, 最終還是需要資料說話。

2009年是雙十一的開幕之年, 那一年, 原本男默女淚的“光棍節”頭一次被購物狂歡搶了風頭。 不過, 直到2013年, 摁耐不住的“買買買”欲望之火才第一次集中大爆發。

這種場景, 我們從歷年的搜索指數就可見一斑:

每一年, 大佬們都帶著“和你一起沖”的神秘微笑, 引領大家刷爆第1分鐘、第10分鐘、第100分鐘的交易量。

然而, 如果留意搜索指數, 不難發現, 2016年的熱度相比2015年, 已經開始出現下滑趨勢。

時間進入2017年11月, 熱度下滑更加嚴重。

從11月最初一周的搜索指數來看, 雙11的搜索熱度, 對比去年同期整體下降了11%, 在移動端對比去年下降了5%。

搜索欄裡, “打折”這一詞條, 所受的關注卻有增無減。 與去年同期相比, “打折”最近關注指數呈現直線上升態勢, 這背後正是“優惠規則複雜堪比奧數”與“先漲價後打折”氾濫的大背景。

同時, 輿情關注的焦點同樣發生變化, “消費陷阱”、“監管提醒”取代了以前的“買買買”。

當大家的關注點開始轉移, “雙十一”開始產生信任危機。

為何今年會有如此複雜的打折規則?

今年的雙11, 預售、定金膨脹金、各類滿減紅包、直降紅包、返現券、保價卷等名目層出不窮, 看得人眼花繚亂。

為何今年有如此複雜的打折規則?

難道電商們不懂買買買就圖一個爽快嗎?你給我券, 我給你錢, 成交!如果優惠不再,

或者變得懶得觸碰, 那麼雙11式的消費狂歡也就離盡頭不遠。

電商不是不懂, 而是太懂。

從商家的角度看, 前些年, 最多人聲討的就是被“雙十一”裹挾被迫打折, 賺得吆喝賺不到買賣。 然而大勢之下, 無論願不願意, 在“雙十一”刷量都成為必不可少的選擇。

怎麼辦, 那就搞“價格歧視”唄。

所謂“價格歧視”, 說白了就是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定價模式。 真正有興趣買買買的, 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去研究優惠券;那些跟風的、對價格不敏感的, 直接下單撞到了原價甚至漲價。 通過這種相對差異化的定價, 盡最大可能榨幹“消費者剩餘”。

複雜的打折機制, 起的就是這個作用。 規則越複雜, 商家越能渾水摸魚。 另一方面, 遏制部分需求, 反而能避免損失。

同時,所有商家都明白,一時的消費狂歡,雖然能帶來巨額的成交量,但狂歡之後必然回歸平淡。更何況,那些在“雙十一”期間一口氣屯一年衛生紙的人,被過度滿足後,全年都不會再有買紙巾的需求。對於很多商家來說,這種消費狂歡並不會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增益。

所以,雙11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場全民大狂歡,實際上“各懷鬼胎”。消費者有消費者的訴求,電商有電商的訴求,平臺有平臺的訴求……如今,這三種訴求,越來越難以彌合在一起,優惠規則複雜化就是這種裂痕的一大體現。

比優惠規則越來越複雜化更致命的是,雙11消費狂歡的負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之而來的監管層層的施壓。

負面曝光、監管施壓說明了什麼?

人們都還記得,在雙11初期,互聯網電商大狂歡,給整個市場帶來的震撼。

然而,時過境遷,在享受過一輪一輪的廉價傾銷之後,雙11的負面問題愈發突出。這從最新的輿情關注就可以看出:與以往聚焦於買買買的背景不同,消費陷阱、監管施壓成了主流。

這其中,最為人所關注的莫過於先漲價後打折這一問題。

原本100元的商品,價格提高到200元,再打5折,名其曰大讓利,但實際價格一點都沒變化。這種先漲價後打折的誤導性消費模式,並非孤例。

根據中消協發佈的2016年“雙11”網購商品價格體驗式調查報告:在跟蹤的533款商品中,僅有27.8%的商品在“雙11”當天為最低價,超過七成的商品不是最低價或者與最低價持平。

其實,先漲價後打折現象在傳統百貨時代屢見不鮮,只是網路時代同時也是大資料時代,對價格進行全面追蹤並非難事,是否先漲價後打折、宣傳是否與事實相符,其實是一目了然的。這也是輿情開始拷問平臺責任與監管責任的大背景所在。

在虛假折扣之後,更為關注的是商品品質問題。

當然,商品品質良莠不齊,不獨網購,線下商品品質問題同樣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只不過因為網購的繁榮而有所放大,所以板子打在網購身上並不太公平。

與明眼可見的品質問題相比,一種隱蔽的促銷潛規則正在遍及開來:電商特供。名其曰“特供”,實際上促銷產品與線下產品不在同一個品質層級上,線上與線下在產品線上的差異,讓雙11變成了廉價品的傾銷站,這顯然是追逐品牌的網購人士始料未及的。

至於刷單炒信的普遍存在,更讓電商大資料成了擺設。監管層面的高壓,足以說明這一問題的嚴峻:就在雙11前夕,剛獲審議通過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案,明確刷單、炒信構成不正當競爭,最高可處200萬元罰款,吊銷營業執照。

與此同時,面對網購狂歡存在的負面問題,監管呈現集中且高壓的態勢。從工商部門到消協,從品質問題到價格部門,無不對虛假折扣、貨不對板、刷單炒信、商品品質等問題進行集中式提醒。

這一切足以說明,事情的確已經走到相反的一面。

大趨勢:雙11還有沒有未來?

兩年前,就有人預測雙11即將迎來“最後一戰”,理由是,沒有共贏基礎的價格戰終究難以持續。

這個預言早了兩年,當時為電商人士所不屑。然而,時間進入2017年,越來越多的跡象開始支撐這一判斷。

缺乏共贏基礎、價格戰讓參與各方都異常疲憊是其一;

虛假折扣頻出、刷單炒信不絕、商品品質難以保障所帶來的公共危機是其二;

購物狂歡製造的潮汐式消費,讓生產秩序陷入混亂是其三;

線上消費的紅利即將耗盡,高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是其四。

第四點是最關鍵。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已基本接近頂點,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即將結束。資料顯示,2016 年我國手機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達到4.41 億,同比增長29.7%,而上一年的資料還是44.1%,再早一年則是63.8%。

與此同時,線上消費的高增長時代也一去不復返,過去動輒100%的年均增長率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網購消費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另一方面,消費升級時代到來。消費者對商品的追求不再只是價廉,物美開始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這就決定以低價傾銷為特色的雙11,未來的發展空間勢必不斷收縮。

事實上,參與者也意識到這一點。5年前,大佬們還在為“十年後電商份額能否過半”而豪賭一個億;這兩年,“新零售”的概念已經取電商而代之,線下市場重獲關注,電商們在尋求新的增長點。

雖然今年雙11的銷售額仍舊能創新高,但每一個高點,都意味著前路上更大的艱阻。狂歡已到盡頭,離落幕還有多遠?

同時,所有商家都明白,一時的消費狂歡,雖然能帶來巨額的成交量,但狂歡之後必然回歸平淡。更何況,那些在“雙十一”期間一口氣屯一年衛生紙的人,被過度滿足後,全年都不會再有買紙巾的需求。對於很多商家來說,這種消費狂歡並不會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增益。

所以,雙11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場全民大狂歡,實際上“各懷鬼胎”。消費者有消費者的訴求,電商有電商的訴求,平臺有平臺的訴求……如今,這三種訴求,越來越難以彌合在一起,優惠規則複雜化就是這種裂痕的一大體現。

比優惠規則越來越複雜化更致命的是,雙11消費狂歡的負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之而來的監管層層的施壓。

負面曝光、監管施壓說明了什麼?

人們都還記得,在雙11初期,互聯網電商大狂歡,給整個市場帶來的震撼。

然而,時過境遷,在享受過一輪一輪的廉價傾銷之後,雙11的負面問題愈發突出。這從最新的輿情關注就可以看出:與以往聚焦於買買買的背景不同,消費陷阱、監管施壓成了主流。

這其中,最為人所關注的莫過於先漲價後打折這一問題。

原本100元的商品,價格提高到200元,再打5折,名其曰大讓利,但實際價格一點都沒變化。這種先漲價後打折的誤導性消費模式,並非孤例。

根據中消協發佈的2016年“雙11”網購商品價格體驗式調查報告:在跟蹤的533款商品中,僅有27.8%的商品在“雙11”當天為最低價,超過七成的商品不是最低價或者與最低價持平。

其實,先漲價後打折現象在傳統百貨時代屢見不鮮,只是網路時代同時也是大資料時代,對價格進行全面追蹤並非難事,是否先漲價後打折、宣傳是否與事實相符,其實是一目了然的。這也是輿情開始拷問平臺責任與監管責任的大背景所在。

在虛假折扣之後,更為關注的是商品品質問題。

當然,商品品質良莠不齊,不獨網購,線下商品品質問題同樣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只不過因為網購的繁榮而有所放大,所以板子打在網購身上並不太公平。

與明眼可見的品質問題相比,一種隱蔽的促銷潛規則正在遍及開來:電商特供。名其曰“特供”,實際上促銷產品與線下產品不在同一個品質層級上,線上與線下在產品線上的差異,讓雙11變成了廉價品的傾銷站,這顯然是追逐品牌的網購人士始料未及的。

至於刷單炒信的普遍存在,更讓電商大資料成了擺設。監管層面的高壓,足以說明這一問題的嚴峻:就在雙11前夕,剛獲審議通過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案,明確刷單、炒信構成不正當競爭,最高可處200萬元罰款,吊銷營業執照。

與此同時,面對網購狂歡存在的負面問題,監管呈現集中且高壓的態勢。從工商部門到消協,從品質問題到價格部門,無不對虛假折扣、貨不對板、刷單炒信、商品品質等問題進行集中式提醒。

這一切足以說明,事情的確已經走到相反的一面。

大趨勢:雙11還有沒有未來?

兩年前,就有人預測雙11即將迎來“最後一戰”,理由是,沒有共贏基礎的價格戰終究難以持續。

這個預言早了兩年,當時為電商人士所不屑。然而,時間進入2017年,越來越多的跡象開始支撐這一判斷。

缺乏共贏基礎、價格戰讓參與各方都異常疲憊是其一;

虛假折扣頻出、刷單炒信不絕、商品品質難以保障所帶來的公共危機是其二;

購物狂歡製造的潮汐式消費,讓生產秩序陷入混亂是其三;

線上消費的紅利即將耗盡,高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是其四。

第四點是最關鍵。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已基本接近頂點,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時代即將結束。資料顯示,2016 年我國手機網路購物使用者規模達到4.41 億,同比增長29.7%,而上一年的資料還是44.1%,再早一年則是63.8%。

與此同時,線上消費的高增長時代也一去不復返,過去動輒100%的年均增長率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網購消費正在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另一方面,消費升級時代到來。消費者對商品的追求不再只是價廉,物美開始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這就決定以低價傾銷為特色的雙11,未來的發展空間勢必不斷收縮。

事實上,參與者也意識到這一點。5年前,大佬們還在為“十年後電商份額能否過半”而豪賭一個億;這兩年,“新零售”的概念已經取電商而代之,線下市場重獲關注,電商們在尋求新的增長點。

雖然今年雙11的銷售額仍舊能創新高,但每一個高點,都意味著前路上更大的艱阻。狂歡已到盡頭,離落幕還有多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