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履職記|安運強:“我得當好這個家”

“我得當好這個家”

——記江口縣官和鄉江溪屯村第一書記安運強

“楊師傅, 麻煩你到這邊來看一下, 剛打磨的板壁好像有點開裂了……”天剛濛濛亮,

江口縣官和鄉江溪屯村駐村工作隊和施工隊早已忙碌在羅珍平家的危房改造現場。 看著自家正在“變身”新房子, 羅珍平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 “多虧了我們的安書記和工作隊的同志們, 幫我們老百姓做了這麼多大好事。 ”

羅珍平口中的“安書記”,

就是江口縣人社局選派到官和鄉江溪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安運強。

江溪屯村位於銅仁市江口、石阡和黔東南州岑鞏三縣交界處, 距江口縣城53公里, 距官和鄉集鎮17公里, 全村轄19個村民組, 546戶2086人, 其中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62戶562人, 貧困發生率26.9%, 屬深度貧困村。 長期以來, 偏遠、貧窮和落後一直壓得村民們喘不過氣來。

特別是進入到脫貧攻堅秋季攻勢“啃硬骨頭”階段, 精准扶貧如何著手?脫貧致富路在何方?駐村一年多的安運強心裡有著自己的打算, “多跑跑, 多想想, 辦法總會有的”。

包裡揣著民情筆記本

天濛濛亮, 安運強就帶著民情筆記本、一根手電筒、一個雷鋒包, 偶爾還帶些乾糧, 開始了一天的走訪核查工作。 每到一戶貧, 安運強都會詳細詢問貧困戶生活狀生產況和實際困難, 晚上回到村委會, 再把白天瞭解到的資訊進行分類整理, 對於前後資訊不一致的, 他都用三角符號標注了出來。

翻開安運強的筆記本, 一項項記錄著每一戶貧困戶的詳細情況:對江坡組貧困戶張遠富,

屬於危房改造物件, 妻子患精神病多年, 常年靠藥物控制病情, 有8000多元新農合未報銷……胡家屯組貧困戶胡建, 常年在外打工, 女兒在銅仁學院讀讀書, 兒子在江口中學讀書……

這些記錄承載著安運強問訪民情的足跡, 也建立起江溪屯村脫貧攻堅“秋季攻勢”的基礎台賬。

為從根本上改變村民的居住條件, 秋季攻勢以來, 安運強利用晚上, 在全村19個村民組召開了群眾會, 發動村民實施“五改一化一維”和聯戶路。 在他的動員下, 全村1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 施工完畢81戶, 改廚126戶, 改廁112戶, 改電106戶, 改圈101戶, 改水93戶, 118戶完成房前屋後硬化, 6個村民組182條聯戶路竣工。

腦裡繪著脫貧發展圖

江溪屯村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作物, 且大面積土地荒廢, 村民收益甚少。 “光種植水稻只能解決溫飽問題, 必須得創新生產模式, 把土地利用起來。 ”安運強心中默默思索。

經過與駐村工作隊討論, 安運強決定與境內的廖家坡梵鋪白茶有限公司商定, 打算採取“企業+農戶”模式, 將62戶貧困戶的土地“打包”入股到該公司, 參與年底保底分紅,並優先解決務工需求。可是新的難題又隨之而來——土地流轉工作,很多群眾不願將土地流轉出去。他一個院壩一個院壩的開會,一戶一戶的做思想工作,講明利害關係,用了不到10天,就把700畝的土地交付給了業主。

白茶雖好,但要想貧困戶短期受益,還得等到一年之後。如何在短期內讓群眾增收脫貧,仍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不能一枝獨秀,定要百花齊放。利用秋季攻勢,安運強組織發展了一批“短、平、快”項目:300畝油菜,覆蓋貧困戶20戶62人,預計人均增收2000元;青菜150畝,覆蓋貧困戶11戶34人;中藥材(老虎薑)100畝,帶動貧困戶6戶20人就業,人均增收2500元……通過這種長遠發展和短期效益相結合的方式,江溪屯村的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每戶貧困戶均達到了3項以上產業覆蓋。

心裡裝著為民解憂賬

最讓安運強放心不下的,還是村裡的弱勢群體。在孤寡老人面前,他當好“兒子”,在留守孩童面前,他盡好“父親”責任。安運強總說:“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也是沒有辦法,我既然來了,我就得當好這個家、看好這個家。”

哪兒需要幫助,哪兒就有他的身影。楊菊仙是村裡的五保戶,丈夫英年早逝,自己又是個聾啞人,一個人帶著3個娃,苦苦支撐著一個家。她的大女兒今年13歲了,一家四口仍然同住一間房、同睡一張床,安運強瞭解情況後,結合危房改造,自己先行墊付資金1.2萬元,新建偏房一間,還幫助到民政部門爭取到起居用品一套,有效改善了楊菊仙家的人居環境。“是安叔叔他們改善了我們家的生活,他是我們家的恩人……”說到這裡,楊菊仙的大女兒胡清宜哽咽地流出了淚水。

今年高考,家住江溪屯村街上組的王國順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長安大學,但王國順的心裡卻開心不起來。王國順的父親外出打工10多年杳無音信,母親在他年幼時便已改嫁他鄉,他與奶奶二人相依為命。安運強得知後,隨即到民政局爭取到助學金3000元,自己資助1000元,並承諾自己會照顧好老人,讓王國順不要有後顧之憂。“安大哥就是我的恩人,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份恩情。”王國順如是說。

第一書記給江溪屯村帶來的變化,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致富的門路,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從過去的“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幾個月的時間,安運強臉上多了幾條歲月的“痕跡”,不過這正是他的“勳章”,他為江溪屯村做的點點滴滴,老百姓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精彩推薦

孫志剛帶領省委常委赴遵義重溫入黨誓詞時強調……

陳昌旭帶領市四家班子黨員領導幹部重溫入黨誓詞時強調……思南這個村的農民喜迎“三金”圓夢“上班族”石阡縣“四變”讓“三會一課”活起來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李才

參與年底保底分紅,並優先解決務工需求。可是新的難題又隨之而來——土地流轉工作,很多群眾不願將土地流轉出去。他一個院壩一個院壩的開會,一戶一戶的做思想工作,講明利害關係,用了不到10天,就把700畝的土地交付給了業主。

白茶雖好,但要想貧困戶短期受益,還得等到一年之後。如何在短期內讓群眾增收脫貧,仍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

不能一枝獨秀,定要百花齊放。利用秋季攻勢,安運強組織發展了一批“短、平、快”項目:300畝油菜,覆蓋貧困戶20戶62人,預計人均增收2000元;青菜150畝,覆蓋貧困戶11戶34人;中藥材(老虎薑)100畝,帶動貧困戶6戶20人就業,人均增收2500元……通過這種長遠發展和短期效益相結合的方式,江溪屯村的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每戶貧困戶均達到了3項以上產業覆蓋。

心裡裝著為民解憂賬

最讓安運強放心不下的,還是村裡的弱勢群體。在孤寡老人面前,他當好“兒子”,在留守孩童面前,他盡好“父親”責任。安運強總說:“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也是沒有辦法,我既然來了,我就得當好這個家、看好這個家。”

哪兒需要幫助,哪兒就有他的身影。楊菊仙是村裡的五保戶,丈夫英年早逝,自己又是個聾啞人,一個人帶著3個娃,苦苦支撐著一個家。她的大女兒今年13歲了,一家四口仍然同住一間房、同睡一張床,安運強瞭解情況後,結合危房改造,自己先行墊付資金1.2萬元,新建偏房一間,還幫助到民政部門爭取到起居用品一套,有效改善了楊菊仙家的人居環境。“是安叔叔他們改善了我們家的生活,他是我們家的恩人……”說到這裡,楊菊仙的大女兒胡清宜哽咽地流出了淚水。

今年高考,家住江溪屯村街上組的王國順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長安大學,但王國順的心裡卻開心不起來。王國順的父親外出打工10多年杳無音信,母親在他年幼時便已改嫁他鄉,他與奶奶二人相依為命。安運強得知後,隨即到民政局爭取到助學金3000元,自己資助1000元,並承諾自己會照顧好老人,讓王國順不要有後顧之憂。“安大哥就是我的恩人,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份恩情。”王國順如是說。

第一書記給江溪屯村帶來的變化,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致富的門路,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從過去的“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幾個月的時間,安運強臉上多了幾條歲月的“痕跡”,不過這正是他的“勳章”,他為江溪屯村做的點點滴滴,老百姓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精彩推薦

孫志剛帶領省委常委赴遵義重溫入黨誓詞時強調……

陳昌旭帶領市四家班子黨員領導幹部重溫入黨誓詞時強調……思南這個村的農民喜迎“三金”圓夢“上班族”石阡縣“四變”讓“三會一課”活起來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李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