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視角 | 我國路怒駕駛特徵及其誘因分析

導 語

前面的車急刹, 後面的車不停按喇叭, 什麼?旁邊的車還隨意加塞……不能忍了, 爆粗口、拳腳相加、砸玻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路怒駕駛行為。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駕駛人在開車時容易發怒?近年我國駕駛人路怒駕駛行為在發生的時間、原因以及事故形態等方面具有哪些特徵呢?本文是專門為大家來解答上述疑惑的, 趕緊來一睹為快吧。

危險!“路怒症”發作 擦碰後司機拿鋼管爭執還追逐撞車

近日, 在昆明的一十字交叉口, 一輛白色福特轎車和一輛白色長安轎車發生擦碰。 雙方司機怒氣衝衝下車理論,

長安轎車司機拿出鋼管揮舞著壯膽, 福特轎車司機因害怕, 便撞開長安轎車飛快駛離現場。 長安轎車司機頓時怒火攻心, 以最快100多公里的時速駕車追趕, 並撞上了福特轎車, 導致福特轎車瞬間失控, 在原地掉了個頭。

相信類似這樣的場景大家並不陌生, 開車時司機因為輕微刮擦、交通擁堵或他車隨意加塞等原因產生憤怒情緒, 繼而對他人或者他車進行攻擊行為, 這正是我們常說的路怒駕駛行為。

為研究分析我國路怒駕駛行為的特徵及成因,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相關課題組收集匯總了近五年媒體報導的203起路怒案例, 並對這些案例的發生時間、原因、事故形態、駕駛人及其車輛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

探討如何預防路怒駕駛。

分析:我國近五年路怒事件的特徵

1路怒事件發生的時間分佈特徵:夏、冬季節早、晚高峰時段發生概率較高。

從路怒事件發生的年度分佈情況上看, 路怒事件的媒體曝光率自2013年起呈現逐年增多的趨勢。 2014年以前, 媒體對路怒事件關注少, 報導量較少, 2014之後, 路怒事件報導量猛增, 由2014年的3起增至2016年的91起, 媒體報導量增加了30倍。

從路怒事件發生的季節分佈情況上看, 路怒事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春、秋兩季天氣涼爽宜人, 路怒事件數量較少, 而隨著氣溫的不斷變化, 到了夏、冬兩季節, 路怒事件發生的概率不斷增加, 調研顯示, 夏、冬季節中, 路怒事件的數量占全年比重的77.8%。

從路怒事件發生的時段分佈情況上看, 路怒事件主要發生在上、下午時段, 在9點和17點左右的早、晚高峰時段達到峰值, 中午12點和晚上19點至淩晨6點之間, 路怒事件發生數量較少。

2路怒駕駛人特徵:城市青壯年男性為“路怒”的主要群體。

據調研組的分析發現, 從涉及的駕駛人類型來看, 私家車主占比最高, 達到59.5%, 公車、計程車、貨車等職業駕駛員占比30.6%。 路怒駕駛人中, 18至39歲的青、壯年占比約73%, 此年齡段的駕駛人發生路怒事件的頻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的駕駛人。 從發生路怒事件的駕駛人性別來看, 男性駕駛人占大多數,

達到91%。

從發生地點來看, 84%的路怒事件發生在城市道路, 僅有少部分發生在高速公路、國道、鄉村道路和停車場。 由此可推斷, 城市中18至39的男性私家車主是路怒高發人群, 應針對其特點進行重點宣傳教育。

3路怒事件特徵:從加塞變道等交通陋習逐漸演變為暴力糾紛。

從路怒事件發生的原因來看,加塞變道誘發的路怒事件在所有引發路怒事件原因中占比最高,達38%。此外,當出現堵車、超車、別車、言語衝撞、交通事故及他人不當駕駛等情況時,容易誘發駕駛人的路怒情緒。

從路怒事件表現形式來看,毆打、互毆、言語口角等直接的人身攻擊在路怒事件所有表現形式中占比達44%,攻擊對方車輛、財物的行為在路怒事件中占比61%,其中最為頻繁的是連續變道(占比17%)和故意撞擊行為(占比10%)。

根據分析,路怒行為最終可能演變為其他非交通類的暴力糾紛,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形式為故意傷害(占比46%),其次是尋釁滋事(占比19%)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占比16%)。

解惑:為什麼有人一開車,就暴躁得像變了一個人?

平時很溫和,一旦手握方向盤就瞬間化身成為“戰鬥機”或者“噴火龍”,此類人群就是我們常說的“路怒族”,在主觀體驗上,“路怒”表現為強度不同的連續憤怒情緒的體驗。在生理反應上,“路怒”可產生包括心率、血壓、汗液分泌、腎上腺素等生理反應。在外部表現上,“路怒”主要體現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攻擊行為。路怒情緒從主觀體驗、生理表現到外部表現是一個情緒誘發的過程,那麼,導致駕駛人產生“路怒”行為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1青、壯年男性群體社會壓力大,駕駛人情緒緊張。

一是青、壯年男性社會壓力大。

網易曾經做過一項“中國男人調查”,結果顯示,中國76%的青、壯年男性正在被各種壓力所困擾,其中35.6%的男性表示自己“生存壓力大,房價高工資少”,19.4%的男性被職場壓力困擾,9.2%的男性被家庭矛盾困擾,近一半人擔心父母患重病。帶著這種心理壓力駕駛車輛,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情抑鬱,當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很容易誘發路怒情緒。

二是駕駛造成的情緒緊張。

駕駛人由於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集中的狀態,駕駛疲勞顯著加重,從而帶來了生理上的不適。上海一項關於駕駛人的心理問題調查顯示,駕駛人心理問題的發生幾率較高,達到59.8%。其中,長途汽車駕駛人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80%,私家車主則為44.4%。這是因為駕駛行為本身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耐力來維持,駕駛人的身體與精神需要一直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傾注較大的注意力來保持駕駛安全,判斷路況。這種持續的精神緊張,也成為一種壓力的來源。

2駕駛操作中受到了環境的干擾。

一是複雜行車環境誘發路怒情緒。

行車環境越複雜,駕駛人的壓力感越強烈,發生攻擊性駕駛和路怒的幾率也會上升。在駕車過程中,駕駛人的心理狀態會不斷改變,出現僥倖、焦慮、急躁、報復、精神過度緊張等心理狀態。這是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對駕駛人的情緒具有一定影響,如急彎陡坡的道路導致車輛連續變化方向,會使駕駛人產生厭煩心情;堵車會使駕駛人產生急躁情緒;遇交通事故會使駕駛人產生恐懼情緒等。駕駛人經常處於不穩定心理情緒的支配下駕駛車輛,很可能產生路怒情緒,從而失去理智,引發交通事故。

二是車內外環境誘發路怒情緒。

車內的噪音、溫度等環境因素都有可能誘發路怒駕駛。如在路況擁堵時,一些司機不停地鳴笛,這種噪音很可能誘發路怒情緒。此外,環境溫度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有觀點認為,戶外溫度與攻擊性行為之間存在關聯,當溫度越高,人的攻擊性越強。調研組也通過資料統計發現,我國路怒事件發生的幾率在夏、冬兩季明顯增高,春、秋兩季節幾率較低,由此看出,溫度對路怒情緒有相當大的影響。

3行車過程中溝通不暢誘發路怒情緒。

一是將他人駕駛操作不當誤解為故意冒犯。汽車在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的同時,也是一種私人物品,尤其在駕駛過程中,車輛本身成為了駕駛人私人空間的延展,當他人駕駛操作不當導致了突發情況,讓自己的車輛處於危險境地的時候,駕駛人會下意識地認為自身被冒犯,從而產生憤怒情緒。

二是信號溝通容易產生誤解。在駕車期間,人們只能用信號和聲音與交通參與者進行溝通,這種簡潔溝通方式增加了誤解的幾率,在日常案例中,我們經常發現,駕駛人將對向來車的大燈照明,誤認為故意使用遠光燈;將後方車輛的鳴笛示意誤認為故意冒犯。這種對信號的判斷,跟駕駛人的情緒狀態和主觀意識密切相關,因此溝通不暢也會導致路怒的發生。

探討:如何預防駕駛人路怒駕駛

目前,只有英國、芬蘭等少數國家每年都對駕駛人進行前期的心理測評,以確保駕駛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國只在每年駕駛人體檢時,對駕駛人的注意力進行簡單的檢查,並未對駕駛人的心理狀況進行系統的評估。目前我國駕考體系中,尚未針對駕駛人增設心理教育內容,建議在筆試和路考過程中,通過情景設定的方式,引入心理干預和心理調節機制測試,從源頭上對駕校學員進行心理培訓,遏制路怒情緒的發生,讓駕駛人熟悉路怒發生時的心理狀態,以充分的心理準備安全行車。

其實,防止路怒駕駛最切實的做法是做好自我調節,讓心情“慢下來”。因此,駕駛人在每次出行時儘量提早出門,讓行車時間更充足,有了時間,在適當情況下還可有意識放慢車速,讓自己儘量從容些。遇到堵車,呆在車裡聽聽音樂以轉移注意力。另外,駕駛人還需要從心理治療、提高行車素養等方面入手,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情緒激動時不要駕車。

(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索子劍 趙洹琪 趙文松 )

從路怒事件發生的原因來看,加塞變道誘發的路怒事件在所有引發路怒事件原因中占比最高,達38%。此外,當出現堵車、超車、別車、言語衝撞、交通事故及他人不當駕駛等情況時,容易誘發駕駛人的路怒情緒。

從路怒事件表現形式來看,毆打、互毆、言語口角等直接的人身攻擊在路怒事件所有表現形式中占比達44%,攻擊對方車輛、財物的行為在路怒事件中占比61%,其中最為頻繁的是連續變道(占比17%)和故意撞擊行為(占比10%)。

根據分析,路怒行為最終可能演變為其他非交通類的暴力糾紛,其中,最典型的表現形式為故意傷害(占比46%),其次是尋釁滋事(占比19%)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占比16%)。

解惑:為什麼有人一開車,就暴躁得像變了一個人?

平時很溫和,一旦手握方向盤就瞬間化身成為“戰鬥機”或者“噴火龍”,此類人群就是我們常說的“路怒族”,在主觀體驗上,“路怒”表現為強度不同的連續憤怒情緒的體驗。在生理反應上,“路怒”可產生包括心率、血壓、汗液分泌、腎上腺素等生理反應。在外部表現上,“路怒”主要體現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攻擊行為。路怒情緒從主觀體驗、生理表現到外部表現是一個情緒誘發的過程,那麼,導致駕駛人產生“路怒”行為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呢?

1青、壯年男性群體社會壓力大,駕駛人情緒緊張。

一是青、壯年男性社會壓力大。

網易曾經做過一項“中國男人調查”,結果顯示,中國76%的青、壯年男性正在被各種壓力所困擾,其中35.6%的男性表示自己“生存壓力大,房價高工資少”,19.4%的男性被職場壓力困擾,9.2%的男性被家庭矛盾困擾,近一半人擔心父母患重病。帶著這種心理壓力駕駛車輛,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情抑鬱,當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很容易誘發路怒情緒。

二是駕駛造成的情緒緊張。

駕駛人由於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集中的狀態,駕駛疲勞顯著加重,從而帶來了生理上的不適。上海一項關於駕駛人的心理問題調查顯示,駕駛人心理問題的發生幾率較高,達到59.8%。其中,長途汽車駕駛人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80%,私家車主則為44.4%。這是因為駕駛行為本身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耐力來維持,駕駛人的身體與精神需要一直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傾注較大的注意力來保持駕駛安全,判斷路況。這種持續的精神緊張,也成為一種壓力的來源。

2駕駛操作中受到了環境的干擾。

一是複雜行車環境誘發路怒情緒。

行車環境越複雜,駕駛人的壓力感越強烈,發生攻擊性駕駛和路怒的幾率也會上升。在駕車過程中,駕駛人的心理狀態會不斷改變,出現僥倖、焦慮、急躁、報復、精神過度緊張等心理狀態。這是由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對駕駛人的情緒具有一定影響,如急彎陡坡的道路導致車輛連續變化方向,會使駕駛人產生厭煩心情;堵車會使駕駛人產生急躁情緒;遇交通事故會使駕駛人產生恐懼情緒等。駕駛人經常處於不穩定心理情緒的支配下駕駛車輛,很可能產生路怒情緒,從而失去理智,引發交通事故。

二是車內外環境誘發路怒情緒。

車內的噪音、溫度等環境因素都有可能誘發路怒駕駛。如在路況擁堵時,一些司機不停地鳴笛,這種噪音很可能誘發路怒情緒。此外,環境溫度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有觀點認為,戶外溫度與攻擊性行為之間存在關聯,當溫度越高,人的攻擊性越強。調研組也通過資料統計發現,我國路怒事件發生的幾率在夏、冬兩季明顯增高,春、秋兩季節幾率較低,由此看出,溫度對路怒情緒有相當大的影響。

3行車過程中溝通不暢誘發路怒情緒。

一是將他人駕駛操作不當誤解為故意冒犯。汽車在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的同時,也是一種私人物品,尤其在駕駛過程中,車輛本身成為了駕駛人私人空間的延展,當他人駕駛操作不當導致了突發情況,讓自己的車輛處於危險境地的時候,駕駛人會下意識地認為自身被冒犯,從而產生憤怒情緒。

二是信號溝通容易產生誤解。在駕車期間,人們只能用信號和聲音與交通參與者進行溝通,這種簡潔溝通方式增加了誤解的幾率,在日常案例中,我們經常發現,駕駛人將對向來車的大燈照明,誤認為故意使用遠光燈;將後方車輛的鳴笛示意誤認為故意冒犯。這種對信號的判斷,跟駕駛人的情緒狀態和主觀意識密切相關,因此溝通不暢也會導致路怒的發生。

探討:如何預防駕駛人路怒駕駛

目前,只有英國、芬蘭等少數國家每年都對駕駛人進行前期的心理測評,以確保駕駛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國只在每年駕駛人體檢時,對駕駛人的注意力進行簡單的檢查,並未對駕駛人的心理狀況進行系統的評估。目前我國駕考體系中,尚未針對駕駛人增設心理教育內容,建議在筆試和路考過程中,通過情景設定的方式,引入心理干預和心理調節機制測試,從源頭上對駕校學員進行心理培訓,遏制路怒情緒的發生,讓駕駛人熟悉路怒發生時的心理狀態,以充分的心理準備安全行車。

其實,防止路怒駕駛最切實的做法是做好自我調節,讓心情“慢下來”。因此,駕駛人在每次出行時儘量提早出門,讓行車時間更充足,有了時間,在適當情況下還可有意識放慢車速,讓自己儘量從容些。遇到堵車,呆在車裡聽聽音樂以轉移注意力。另外,駕駛人還需要從心理治療、提高行車素養等方面入手,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情緒激動時不要駕車。

(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索子劍 趙洹琪 趙文松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