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厲害了我的醫院|現代醫院管理與研究型醫院建設的典範

--Tips:點擊上方【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查看往期內容--

“現代中醫院”樣本

溯源著傳世的古方, 電子量化著一味味藥草療效, 西苑醫院全身浸沒于中醫資訊化藥水之中, 宛若一位正在睡夢中解構重生的少女……

眾星成城獎

2017 最佳醫院管理團隊

獲獎單位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五星級管理

醫院學科建設☆☆☆☆☆

醫院資訊化應用☆☆☆☆☆

醫院藥事管控☆☆☆☆☆

獲獎理由

善攝生者, 無犯日月之忌, 無失歲時之和。

醫者自醫, 他們向死而生, 重構自我,

攜古老的力量, 與現代化為伍。

他們告別過往, 邁上研究型道路。

她自遠古而來, 遠到三國董奉時便留下了“居山不取錢為人治病,

終得十萬株杏樹郁然成林”的傳世美譽。

但如今她卻奮力掙脫以“重構”——

傳世的古方被一一循證記錄, 神奇的藥草一味味被記明克重療效,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以下簡稱“西苑醫院”), 中醫最終穿戴好時髦的資訊化外衣——於西元 2017 年, 正如 60餘年前她被全國傾力締造而出的樣子一般, 這一刻, 她又再次挾攜了時代神力, 開始慢慢自我消解, 重構著遠古的舊“我”, 從頭衍生起下一個新“我”。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管理團隊與老專家合影

籌謀自上世紀的“消失”

早在十餘年前, 西苑醫院還處於經濟效益發展階段時, 院長唐旭東就預料到了中醫院今日“重構”之必然, 於是, 他決定遠久的所謂今日之未來, 將西苑醫院發展由品質效益向行業品牌鍛造升級。

強學科是根本, 唐旭東認為, “只有通過合理調配醫療資源、科研資源、資訊資源、人力資源, 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 形成強大的醫療、科研及培養優秀人才的綜合體系, 才能為西苑醫院‘向死而生’提供根本保障力、發掘根本生長點。

”不斷強化優勢學科群建設, 管理上形成兩次轉換:2007年初, 由粗狂經濟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 創建國家級示範性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014年初, 實現第二次轉斷, 由品質效益型模式向行業優秀品牌醫院轉變。 由示範性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向研究型醫院建設轉變。

因此, 借勢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及醫改方針政策導向, 以推動學術創新與人才培養為目標, 西苑醫院以唐旭東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 在新一輪醫院發展戰略調整之際制定了超前的學科發展規劃, 將學科重點調整到建設研究型醫院上來。 西苑醫院重視從基礎到臨床再到中醫藥保健的研究, 先後組建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藥理研究所以及中醫藥保健研究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等形成三大支撐平臺。

憑藉西苑醫院彙聚的全國數輩老中醫精誠醫脈——這也是西苑的“根”, 西苑醫院常務副院長張允嶺說道。

“我們充分發揮優勢學科群名老中醫雲集的優勢, 加強臨床經驗的傳承與挖掘:全方位、多管道宣傳名老中醫, 加大對名老中醫工作室的扶持力度。 ”

“以醫院為依託, 先後組織了第1-5 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人及傳承博士後, 編撰《杏林春雨集》, 系統挖掘院內知名專家學術經驗, 展現西苑醫院的學術水準及厚重積澱。 ”

“啟動‘學經典、拜名師’項目, 遴選一批學術水準較高、臨床療效突出但目前沒有人才培養任務的老專家,

由醫院牽頭, 根據學科發展需求安排各科室中醫基礎理論扎實、學習積極性較高的青年醫師進行跟師傳承學習。 ”

弘基固本之餘, 西苑醫院同步進行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骨幹人才隊伍培養。

“當年, 為配合中國中醫科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和人才發展戰略, 將西苑醫院建設成為示範性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我們策劃並啟動了‘苗圃’‘育才’‘新星’‘優秀青年學者’等系列人才培養工程, 推進人才梯隊建設。 ”唐旭東向記者回憶。

“‘苗圃計畫’等系列人才培養工程於 2007 年啟動, 每年投入 200 萬~300 萬元, 為實現醫院戰略目標提供人才支援和智力保障。 ”

此外, 為達成預期的學科建設目標, 西苑醫院還配套強化優勢學科群的科研發展與學術創新, 並完善優勢學科群建設的政策激勵機制。

“給優勢學科群優先安排引進優秀人才 , 配備高素質醫護人員,設立學科建設專項基金,增加優勢學科群的經費預算,優先保證優勢學科群的設施改善,加強優勢學科群建設的組織管理。”

“向死而生”的堅持終於鋪就了新西苑研究型醫院建設目標的行進基石——醫院學科門類得到完善,薄弱學科得到加強,短板學科完全重建,傳統優勢重點學科實現加碼。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科驗收中50% 以上的學科被評為優秀學科,在新入選重點學科中,有 50% 的學科中期評估為優秀,重點學科在論文發表及課題申請與資助量占全院 60% 以上,SCI 論文基本出自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的業務量居全院領先水準。”

“重構”的決定,被驗證初步正確。

時代馴服者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告別舊時代,勇氣、方向足矣,然而馴服一個新時代,則必須借力未來的“武器”。

在西苑醫院黨委書記劉婕看來,這一“武器”非資訊化建設莫屬。“它就像一駕馬車,快了可以讓醫院跑得更快,但慢了卻不僅僅是落後,而是生生卡住醫院的‘咽喉’。”

而且資訊化建設向來是醫院管理者最不願接盤的難題,尤其是中醫院,不同於綜合醫院的特點是大門診小住院,因此資訊及時處理匹配更加複雜。

但在劉婕這裡一切變得簡單。

“以前醫生手寫紙質處方及病歷,一個門診診次僅能完成 20 名患者的診療工作,現在,借助資訊化,一個醫生可以在保證醫療品質的前提下輕鬆完成 40 名患者的診療工作。”

“患者門診就診流程也實現了再造:患者掛號排隊取消,繳費排隊取消,西藥取藥時間從 40 分鐘縮短到 5 分鐘,飲片取藥時間從 2 小時縮短到 38 分鐘。”在預約掛號系統、電子號條、智慧導醫、診間繳費、智慧藥櫃、自助服務機等新時代“武器”的助力下,劉婕輕而易舉為西苑醫院完成了第一步升級。

眼下,他們正處於馴服時代第二階段的尾聲——從“裝備武器”到研製武器裝備,西苑醫院資訊化正在科研創新層面不斷吐露苦苦修煉後的“寶石”:西苑醫院自主研發的移動資訊系統防洩密機制正在申請專利,醫院服務留痕系統、中醫醫院無線護理質控系統、智慧病案編碼生成系統、智慧中醫臨床路徑生成系統、院後智慧患者管理系統等“裝備武器”甚至已被時代“仰慕”,不得不進入“武器”流通市場……

看到這裡,大概不問劉婕一句為何如此“深諳”武器都不合適了。

取經醫院資訊化建設,劉婕認為並不難。首先,駕馬車的人決定了醫院資訊化的方向和速度,領導的態度和大力支持是資訊化對醫院發展產生必不可少作用的關鍵;其次,各部門通力合作,一個一個科室去調研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可。

雖然不難,但卻需心細。“首先,醫院資訊化建設的整體規劃很重要”,劉婕為記者細細梳理了自己主管西苑醫院資訊化建設多年來的乾貨心得。

“西苑醫院資訊化當年重在底層的梳理,以實用為初衷,以西苑醫院老專家為例,上資訊化是減負,絕非增添負擔,但有的醫院上資訊化,老大夫把電腦拆了,這都是教訓。”

此外,資訊化建設投入大亦是醫院之“痛”,因此,“一開始我們側重自身梳理而非盲目投入,不僅給醫院省了錢,也為後面的‘關鍵’投資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其次,資訊化還一定要以患者為中心”,這也是劉婕多年來始終堅持的。西苑醫院位於北京西郊區風景區內,多以外地病患為主,因此讓患者少跑路的初衷一直貫穿西苑醫院資訊化建設始末。

除了使用效率,劉婕亦提示,資訊安全這根弦作為醫院管理者也需要從一開始就繃緊。

“因此,西苑醫院的外網掛號等系統我們至今一律未接入,未來也許會開放,但一定是在我們已經做足院內資訊保護的前提下才會有需要地開放部分埠”。

相較于西醫,中醫院資訊化系統難度更大,對資訊平臺支撐能力要求更高,想要做好本身已不易,但劉婕的要求顯然更高。

“比如 HIS,我們認為主導權握在自己手裡更好,系統需要配合工作實際調整升級時我們自己就可隨時調整,但現在很多醫院會選擇和外面公司合作,這到後期就會浮現隱藏的問題,如一個流程的資訊化他們考慮不到或某段時間內做不到與時俱進就會拖累整個醫院。”

談及下一步西苑醫院資訊化發展的未來規劃,劉婕明確了三個重點:與研究型醫院定位相適應,對接科研平臺;精細化管理;適應技術更新換代的發展需求。

馴服時代者,從不與時代肩並肩。

為了這個時代

從“消融”的犧牲,到馴服時代的榮光,有人問“二度生長”的西苑,值得嗎?你收穫了什麼?

重新醒來的西苑不說話,它只結結實實做好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比如深耕醫院的現代藥事服務。

“我們建起了自己的飲片廠,目前在整個北京市,包括社區衛生站、藥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西苑醫院的飲片都是最便宜的。”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對此十分自豪。

然而價優質卻不遜。

通過對取用中藥材實現從種植到煎取的全過程電子溯源追控,西苑醫院真正實現了中藥材“科技助力下的質優價廉”:“比如大家詬病的中藥品質安全保證,我們已經從源頭杜絕,大品種的中藥材,如黨參、黃芪、丹參、茯苓等,只要有問題,我們都可以溯源,甚至可以知道是哪塊地種的。”

“還有人擔心中藥在種植過程中有農藥、金屬殘留,我們也已從源頭解決。”

徐鳳芹介紹,因為西苑醫院使用的中藥材都自行收購,由於收購價格高,藥農願意售賣,而整個過程沒有藥材流通環節,醫院的支付負擔也並未額外增加,但唯一好處是藥材品質保住了,“我們藥材收購時唯一要求便是藥材種植中不能使用農藥,否則拒收。”

然後藥品入院,儲存、煎制、分發。

對於中醫院來說,中藥的儲存是不爭的管理難點,尤其對一個日均高峰進藥量可達 10 噸的醫院來說。

古法中藥儲存一般使用硫磺薰制,但西苑醫院認為,此法雖無大礙,但有的患者服藥期長達一年,服用經硫磺薰制的藥材一年等於服用硫磺一年,而硫磺性酸、溫、有毒。

“所以,我們要求所有中藥都不能使用硫磺薰制。”

那數量如此之大的藥材如何儲存?

“我們建了占地 1600 平方米、恒溫恒濕的‘超市’型倉儲藥庫。全部接入現代化電子揀選系統,前面藥房藥用完了,系統會報警,需要送藥了;哪個貨架燈一亮,就知道藥庫哪類藥該進貨了,完全解放人力。”徐鳳芹向記者介紹。

最後的煎制環節,“我們成立了具有環節質控功能軟體的大型煎藥中心”,從處方審核、煎藥方案制定、飲片調配與覆核、煎藥與包裝,到藥品發放,實現煎藥全過程條碼管理,將環節質控納入資訊系統,有效保證了煎藥品質和患者準確用藥。

然後藥品自動進入門診的中西成藥服務視窗。

“我們全部採用自動取藥機。醫生開了處方患者交完費,機器就開始自動取藥,怕摔的機械手撿取,不怕摔的自由落地,不僅取藥誤差大大降低,另外速度非常快,不用五分鐘藥品就可以送達患者手中。”

但最令徐鳳芹滿意的還不在這裡,“最重要的是我們把藥師完全解放了出來,他現在只需要在視窗核對藥品和講解注意事項,這樣就加強了患者臨床的藥師服務。比如有的醫生開了藥,也告訴了患者該如何吃,但患者不一定記得住,於是在視窗再經過藥師的這樣一遍重複就會加強了。”

賣好藥,治好病,一切都為服務好患者,這個願望在“重生”決定生效的西苑從未比現在更迫切。

甚至在這個閉環中對“人”的嚴苛也已重新昇華了高度。

比如借助資訊化武器,西苑醫院將處方點評更上了一個臺階。

“首先我們要求臨床藥師跟醫生查房,包括門診和病房醫囑,全部進行處方點評,看用藥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第一是與臨床醫生溝通,第二是績效考核,績效考核就是告訴你這個藥物不合理,你還繼續使用,獎金就會降低。”

“中成藥管控方面,我們要求醫生湯藥和中成藥不能同時開,如果一定要開,它的成分也必須與湯藥完全不一致,如一致我們則視為不合理用藥。處方點評時會記錄他重疊用藥,從而績效考核,甚至開得多我們還會約談。”

“最難的是中藥湯劑點評,我們借鑒抗生素用藥空間理論開發了點評系統,比如黃芪,一般用量 30g,如果用了 50g,就會被篩查出來;還有大多藥方為 12 味,不會開到 16 味,西苑則一般不會超 14 味,如果味數太多,電腦也能自動篩查。”

但使用武器,卻不僅在於使用,還要考量呈現武器使用結果人的作用。

“比如腎病科的主任,黃芪用的量很大是允許的,因為腎病科患者都是蛋白尿,所以 50g 黃芪會更好。所有不合格處方篩選出來後我們還會進行一遍人工點評。”

此外,為促進藥師與臨床之間“人”的溝通,針對中醫藥特色,“我們還開設了醫藥共同參與的臨床中藥沙龍活動,開展‘解方釋藥’的醫藥互動,針對臨床常用方劑,醫生講方,藥師講藥,打造‘方藥結合,醫知藥情,藥通醫意’的溝通機制。”

到這裡,西苑醫院消解以重構的神秘閉環已正式完成連結並運行,無數就診、參觀、學習的人混雜著,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很多醫院想學習”,徐鳳芹說,“但最後他們都說太難了。”

也是,畢竟從第一步決定“革命”起,西苑就已贏得了時代。

— END —

文:《中國醫院院長雜誌》記者徐潔

編輯:宣傳科 宋澤珩

並完善優勢學科群建設的政策激勵機制。

“給優勢學科群優先安排引進優秀人才 , 配備高素質醫護人員,設立學科建設專項基金,增加優勢學科群的經費預算,優先保證優勢學科群的設施改善,加強優勢學科群建設的組織管理。”

“向死而生”的堅持終於鋪就了新西苑研究型醫院建設目標的行進基石——醫院學科門類得到完善,薄弱學科得到加強,短板學科完全重建,傳統優勢重點學科實現加碼。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學科驗收中50% 以上的學科被評為優秀學科,在新入選重點學科中,有 50% 的學科中期評估為優秀,重點學科在論文發表及課題申請與資助量占全院 60% 以上,SCI 論文基本出自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的業務量居全院領先水準。”

“重構”的決定,被驗證初步正確。

時代馴服者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告別舊時代,勇氣、方向足矣,然而馴服一個新時代,則必須借力未來的“武器”。

在西苑醫院黨委書記劉婕看來,這一“武器”非資訊化建設莫屬。“它就像一駕馬車,快了可以讓醫院跑得更快,但慢了卻不僅僅是落後,而是生生卡住醫院的‘咽喉’。”

而且資訊化建設向來是醫院管理者最不願接盤的難題,尤其是中醫院,不同於綜合醫院的特點是大門診小住院,因此資訊及時處理匹配更加複雜。

但在劉婕這裡一切變得簡單。

“以前醫生手寫紙質處方及病歷,一個門診診次僅能完成 20 名患者的診療工作,現在,借助資訊化,一個醫生可以在保證醫療品質的前提下輕鬆完成 40 名患者的診療工作。”

“患者門診就診流程也實現了再造:患者掛號排隊取消,繳費排隊取消,西藥取藥時間從 40 分鐘縮短到 5 分鐘,飲片取藥時間從 2 小時縮短到 38 分鐘。”在預約掛號系統、電子號條、智慧導醫、診間繳費、智慧藥櫃、自助服務機等新時代“武器”的助力下,劉婕輕而易舉為西苑醫院完成了第一步升級。

眼下,他們正處於馴服時代第二階段的尾聲——從“裝備武器”到研製武器裝備,西苑醫院資訊化正在科研創新層面不斷吐露苦苦修煉後的“寶石”:西苑醫院自主研發的移動資訊系統防洩密機制正在申請專利,醫院服務留痕系統、中醫醫院無線護理質控系統、智慧病案編碼生成系統、智慧中醫臨床路徑生成系統、院後智慧患者管理系統等“裝備武器”甚至已被時代“仰慕”,不得不進入“武器”流通市場……

看到這裡,大概不問劉婕一句為何如此“深諳”武器都不合適了。

取經醫院資訊化建設,劉婕認為並不難。首先,駕馬車的人決定了醫院資訊化的方向和速度,領導的態度和大力支持是資訊化對醫院發展產生必不可少作用的關鍵;其次,各部門通力合作,一個一個科室去調研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可。

雖然不難,但卻需心細。“首先,醫院資訊化建設的整體規劃很重要”,劉婕為記者細細梳理了自己主管西苑醫院資訊化建設多年來的乾貨心得。

“西苑醫院資訊化當年重在底層的梳理,以實用為初衷,以西苑醫院老專家為例,上資訊化是減負,絕非增添負擔,但有的醫院上資訊化,老大夫把電腦拆了,這都是教訓。”

此外,資訊化建設投入大亦是醫院之“痛”,因此,“一開始我們側重自身梳理而非盲目投入,不僅給醫院省了錢,也為後面的‘關鍵’投資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其次,資訊化還一定要以患者為中心”,這也是劉婕多年來始終堅持的。西苑醫院位於北京西郊區風景區內,多以外地病患為主,因此讓患者少跑路的初衷一直貫穿西苑醫院資訊化建設始末。

除了使用效率,劉婕亦提示,資訊安全這根弦作為醫院管理者也需要從一開始就繃緊。

“因此,西苑醫院的外網掛號等系統我們至今一律未接入,未來也許會開放,但一定是在我們已經做足院內資訊保護的前提下才會有需要地開放部分埠”。

相較于西醫,中醫院資訊化系統難度更大,對資訊平臺支撐能力要求更高,想要做好本身已不易,但劉婕的要求顯然更高。

“比如 HIS,我們認為主導權握在自己手裡更好,系統需要配合工作實際調整升級時我們自己就可隨時調整,但現在很多醫院會選擇和外面公司合作,這到後期就會浮現隱藏的問題,如一個流程的資訊化他們考慮不到或某段時間內做不到與時俱進就會拖累整個醫院。”

談及下一步西苑醫院資訊化發展的未來規劃,劉婕明確了三個重點:與研究型醫院定位相適應,對接科研平臺;精細化管理;適應技術更新換代的發展需求。

馴服時代者,從不與時代肩並肩。

為了這個時代

從“消融”的犧牲,到馴服時代的榮光,有人問“二度生長”的西苑,值得嗎?你收穫了什麼?

重新醒來的西苑不說話,它只結結實實做好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比如深耕醫院的現代藥事服務。

“我們建起了自己的飲片廠,目前在整個北京市,包括社區衛生站、藥店,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西苑醫院的飲片都是最便宜的。”西苑醫院副院長徐鳳芹對此十分自豪。

然而價優質卻不遜。

通過對取用中藥材實現從種植到煎取的全過程電子溯源追控,西苑醫院真正實現了中藥材“科技助力下的質優價廉”:“比如大家詬病的中藥品質安全保證,我們已經從源頭杜絕,大品種的中藥材,如黨參、黃芪、丹參、茯苓等,只要有問題,我們都可以溯源,甚至可以知道是哪塊地種的。”

“還有人擔心中藥在種植過程中有農藥、金屬殘留,我們也已從源頭解決。”

徐鳳芹介紹,因為西苑醫院使用的中藥材都自行收購,由於收購價格高,藥農願意售賣,而整個過程沒有藥材流通環節,醫院的支付負擔也並未額外增加,但唯一好處是藥材品質保住了,“我們藥材收購時唯一要求便是藥材種植中不能使用農藥,否則拒收。”

然後藥品入院,儲存、煎制、分發。

對於中醫院來說,中藥的儲存是不爭的管理難點,尤其對一個日均高峰進藥量可達 10 噸的醫院來說。

古法中藥儲存一般使用硫磺薰制,但西苑醫院認為,此法雖無大礙,但有的患者服藥期長達一年,服用經硫磺薰制的藥材一年等於服用硫磺一年,而硫磺性酸、溫、有毒。

“所以,我們要求所有中藥都不能使用硫磺薰制。”

那數量如此之大的藥材如何儲存?

“我們建了占地 1600 平方米、恒溫恒濕的‘超市’型倉儲藥庫。全部接入現代化電子揀選系統,前面藥房藥用完了,系統會報警,需要送藥了;哪個貨架燈一亮,就知道藥庫哪類藥該進貨了,完全解放人力。”徐鳳芹向記者介紹。

最後的煎制環節,“我們成立了具有環節質控功能軟體的大型煎藥中心”,從處方審核、煎藥方案制定、飲片調配與覆核、煎藥與包裝,到藥品發放,實現煎藥全過程條碼管理,將環節質控納入資訊系統,有效保證了煎藥品質和患者準確用藥。

然後藥品自動進入門診的中西成藥服務視窗。

“我們全部採用自動取藥機。醫生開了處方患者交完費,機器就開始自動取藥,怕摔的機械手撿取,不怕摔的自由落地,不僅取藥誤差大大降低,另外速度非常快,不用五分鐘藥品就可以送達患者手中。”

但最令徐鳳芹滿意的還不在這裡,“最重要的是我們把藥師完全解放了出來,他現在只需要在視窗核對藥品和講解注意事項,這樣就加強了患者臨床的藥師服務。比如有的醫生開了藥,也告訴了患者該如何吃,但患者不一定記得住,於是在視窗再經過藥師的這樣一遍重複就會加強了。”

賣好藥,治好病,一切都為服務好患者,這個願望在“重生”決定生效的西苑從未比現在更迫切。

甚至在這個閉環中對“人”的嚴苛也已重新昇華了高度。

比如借助資訊化武器,西苑醫院將處方點評更上了一個臺階。

“首先我們要求臨床藥師跟醫生查房,包括門診和病房醫囑,全部進行處方點評,看用藥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第一是與臨床醫生溝通,第二是績效考核,績效考核就是告訴你這個藥物不合理,你還繼續使用,獎金就會降低。”

“中成藥管控方面,我們要求醫生湯藥和中成藥不能同時開,如果一定要開,它的成分也必須與湯藥完全不一致,如一致我們則視為不合理用藥。處方點評時會記錄他重疊用藥,從而績效考核,甚至開得多我們還會約談。”

“最難的是中藥湯劑點評,我們借鑒抗生素用藥空間理論開發了點評系統,比如黃芪,一般用量 30g,如果用了 50g,就會被篩查出來;還有大多藥方為 12 味,不會開到 16 味,西苑則一般不會超 14 味,如果味數太多,電腦也能自動篩查。”

但使用武器,卻不僅在於使用,還要考量呈現武器使用結果人的作用。

“比如腎病科的主任,黃芪用的量很大是允許的,因為腎病科患者都是蛋白尿,所以 50g 黃芪會更好。所有不合格處方篩選出來後我們還會進行一遍人工點評。”

此外,為促進藥師與臨床之間“人”的溝通,針對中醫藥特色,“我們還開設了醫藥共同參與的臨床中藥沙龍活動,開展‘解方釋藥’的醫藥互動,針對臨床常用方劑,醫生講方,藥師講藥,打造‘方藥結合,醫知藥情,藥通醫意’的溝通機制。”

到這裡,西苑醫院消解以重構的神秘閉環已正式完成連結並運行,無數就診、參觀、學習的人混雜著,來了又去,去了又來。

“很多醫院想學習”,徐鳳芹說,“但最後他們都說太難了。”

也是,畢竟從第一步決定“革命”起,西苑就已贏得了時代。

— END —

文:《中國醫院院長雜誌》記者徐潔

編輯:宣傳科 宋澤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