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年古刹少林寺見證中國王朝興衰

少林寺已經建寺超過1500周年,少林寺的初創者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跋陀禪師。 在建寺之始, 少林寺就受到孝文帝的供養。 此後,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對少林寺非常重視, 武則天和乾隆, 都親自到過少林寺。 可以說, 千年古刹少林寺見證了中國古代政治的興衰:每到一個朝代末期,戰亂四起, 少林寺的日子就會動盪艱難, 而在和平時期, 少林寺就會興旺繁盛。

少林寺仞創的時間, 權威的說法是北魏太和20年, 也就是西元496年, 這也是少林寺在1995年慶祝建寺1500周年的緣由。 《魏書·釋老志》在講述徐州白塔寺道登法師的故事時, 有這樣的表述: “太和十九年四月, 帝幸徐州白塔寺……時沙門道登, 稚有義業, 為高祖所眷顧, 恒侍講設, 曾於禁內與帝夜談, 同見一鬼。 二十年, 卒, 高祖甚悼惜之……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陀, 有道業, 深為高祖所敬仰, 詔於少室山陰, 立少林寺而居之, 公給衣供……”

這是有關少林寺最早的文字記載。 儘管跋陀的故事, 只是出現在對道登法師的追憶巾, 但是這段故事還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少林寺最初的創立,是和魏孝文帝有關。 跋陀和皇帝的關係很好, 而目., 在最初, 少林寺就獲得了皂室的供養。

根據《續高僧傳》的說法,跋陀是天竺人, 在滅竺時交了六個朋友, 一起修習禪法, 其餘五人部成功了.只有他處於進退維谷之中。 後有人告訴他, 他的機緣應該存中國, “到中國去, 度兩個弟子, 應該大有好處”。 跋陀來到中國, 中原正是北魏孝文帝的天下, 孝文帝是個佛教徒, 非常欣賞跋陀, 在雲岡石窟開了一窟, 專門讓他修行, 一切費用由朝廷供養。 從雲岡石窟到少林寺, 跋陀的事業都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少林寺建立後, 跋陀聲名遠播, 求教者絡繹不絕, 聽他講佛者常常有數百人, 但是這些人, 甚至包括跋陀本人, 都不太為人所知。

在少林寺的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其實是達摩。

如今, 在少林寺的山門兩側, 赫然寫著8個大字:“大乘勝地, 祥宗祖庭”, 它告訴人們, 在中國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禪宗, 其祖庭就在這座寺廟裡。 佛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而禪宗則是佛教與中國文化結合後, 產生的一個注重冥想、頓悟和苦行的流派, 也是最有魅力的流派之.。

禪宗的初祖, 被認為是達摩。 如果說跋陀是少林寺物質意義上的創立者, 達摩則是少林寺精神意義上的創立者。

達摩的故事, 在少林寺可謂人人皆知:達摩渡海來到中國,

先在廣州落腳, 後來到南京見到了推崇佛教的粱武帝, 但是未能得到欣賞, 雙方談不到一起。 達摩踏著一枝蘆葦渡過長江, 在少室山無乳峰下的山洞裡面壁九年, 最終成就一代宗師。

如今看來, 達摩的形象, 是一種文化創造的結果, 從唐到北宋, 一直在不斷的完善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 “苦行”和“神功”一直是最核心的要素。 這種對苦行的強調, 還體現在禪宗二祖慧可的身上。 慧可在山洞外拜達摩為師, 達摩最初並不答應, 慧可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砍下自己的一條手臂, 達摩才答應收他為徒。

如果說跋陀代表的是一種和朝廷合作、得到朝廷支持的傳統的話, 這摩代表的則是強凋修行的吃苦傳統。 少林寺把自己的武術傳統追溯到達摩那裡,

據比較科學的看法, 是因為達摩在山洞修行時, 為了保證自己身體的健康, 自己創了一些體操, 經過演化, 就成為少林武術的種種招式。 少林武術套路多樣, 但大都要求在狹小的面積(比如一匹馬的陰影)內完成, 或許和當初達摩祖師所在的山洞空間狹小有關, 這些體操都是在非常局促的環境中操練而成的。

西元618年,李淵稱帝,唐朝建立,而盤踞在洛剛的王世充廢掉隋越王楊侗,自稱“人鄭皇帝”,盤踞在山東一帶的竇建德和王世充遙桕呼應。李淵父子要統一全國,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敵人,就是工世充。西元621年,李世民率軍包圍洛陽城。王世充守禦極嚴,李世民久攻不下,洛陽城被圍困很久,城內的人們陷入饑餓之中,王世充焦急地等待竇建德援軍的到來。

此時的少林寺,已在隋末的動亂中陷入困境,遭到山賊的搶掠,塔院被焚,其他建築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寺僧只好到少林寺西北的柏穀塢居住,這裡有隋文帝賜給少林的一百頃地,是一個莊園。

柏谷塢在少林寺背面的山后,屬於偃師縣,在當時,這是一個戰略要地。王世充廢掉隋越王后,派自己的侄子王仁則佔領柏穀塢,築城設防。少林寺的僧人在此也受到王仁則的欺侮,唐軍的到來使他們看到了希望。四月二十七日夜,少林僧在上座寺善護、寺主僧志操、都維那僧惠踢和大將軍僧曇宗的組織和帶領下,聯繫王仁則手下的官兵作為內應,對王仁則突然襲擊,大獲全勝,並捉住了王仁則,歸順了唐軍。正在虎牢關前線指揮作戰的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因為除去王仁則就除去了一個後顧之憂,而且這對守衛洛陽的王世充的士氣不啻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所以,李世民馬上(四月三十日)給少林寺寫了一封信。

這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因為竇建德正率兵增援王世充。五月一日,也就是寫完信的第二天,李世民放出一千匹馬引誘竇建德,待竇建德追到筋疲力盡的時候,正中李世民的埋伏,虎牢關大戰,李世民打敗並活捉了竇建德。王世充陷入絕望,一周後就投降了。因此,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故事,後來在文學作品中雖然多有演繹,但其核心事實是成立的,少林寺的出手,確實在歷史的關頭給予李世民以很大的幫助。

李世民在給少林寺寫信後,還許諾有一些獎勵,但當時忙於戰事,並沒有兌現落實。第二年,少林寺還因為曾屬於王世充的地盤,被地方政府要求“僧徒還俗,各從徭役”。少林寺僧人不服,“不肯服減,上表申訴”。武德8年(西元625年)二月二十日,京都泰王府下牒,“賜地四十頃,水碾一具”,並申明過去沒收的隋文帝所賜之地及水碾“一併奉還”。等到李世民當了皇帝,在貞觀6年(西元632年),再次評價少林寺說:“若論少林寺功績,與武牢不殊”,就是說他們活捉王仁則的功績,和活捉竇建德是一樣的。這樣,少林寺的功績,最終被確定了下來。

十三棍僧救唐壬,成為少林寺又一精神支柱之源,這就是深悟機變、護國佑民、行道報國的精神。在這個故事中,習武與正義結合起來,把武術這一強身健體的體操昇華了。

從創立開始,少林寺就和皇帝聯繫緊密,因此少林寺的命運,也和朝代更迭的大勢聯繫在一起。國泰民安的時候,少林寺往往興旺,而天下動盪的時候,儘管有武僧護法,少林寺也難逃厄運。

元未,少林寺經受戰亂的洗劫,許多寺僧外逃避難,寺院建築遭到部分損壞,佛像上的飾金也被人刮去。在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也寫到這一時期的少林,明教教主張無忌在少林寺和破壞少林的惡人成昆有幾場惡戰。但是,歷史的真相看起來就沒那麼傳奇了,正是起義軍紅巾軍的騷擾,讓少林寺陷入了困境。

這一時期的少林寺的恢復,靠老僧覺定艱難維持,率領僧眾白天耕田,夜晚參禪,逃走的僧人後來叉慢慢重新回來,少林寺才逐漸恢復元氣。明末,天下再次大亂,起義軍佔領了南山,一些人想強佔少林寺,當時的住持海寬法師積極應變,做了不少工作,起義軍才未能入寺破壞。

武則天的生母楊氏禮佛,這對她的影響很大。西元671年,9I歲的母親去世,武則天非常悲痛,她把自己的住宅捐出,設太原寺。武則天的地位隨著唐高宗一步步上升,西元674年,唐高宗被尊為“天皇”,武則天也就成了“天后”。唐高宗崇信道教,當時著名的道士潘師正在嵩山逍遙穀修煉,西元680年,唐高宗帶著武則天和太子到逍遙谷拜見潘師正,之後到少林寺參觀,武則天卻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她在少林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當即提出要為父母在少林寺建兩座塔。但在立碑的過程中,可能進度較慢,武則天又一次路過這裡時,看到塔還沒有建成,有些著急,回去後就派武三思拿著她親筆寫的一封十分謙虛的信,帶著黃金和絹絲到了少林寺。3年後,武則天叉隨高宗去已經建成的隋唐觀拜見潘師正後,回途中又來到少林寺,看到塔已經建成,就感慨地寫了一首詩。

武則天後來當了皇帝,到少林寺的次數比任何一位皇帝都多。值得關注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分別喜歡道教和佛教,但能一視同仁,互相包容,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其統治者開闊的胸懷,是後來者難以比擬的。

從對少林寺的重視程度來講,清朝皇帝並不亞于武則天。康熙皇帝為少林寺題寫的匾額,至今仍懸在少林寺的山門。從順治到康熙的數十年間,少林寺許多殿堂屋舍在風雨中遭侵,戰亂中破壞的房舍也未完全修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官員張思明來祭中嶽,他看到的是:少林寺“已久經劫火,法堂草長,宗徒雨散矣。慨然久之。偶步千佛殿西,見榛莽荒穢中,散瓦數椽,風雨不蔽。僧允石諮歎,指餘日: ‘此白衣大士殿也,昔創于魏孝文帝,規制宏敝,中更寇亂,荒廢至此!’”

這白衣大士殿,在清代已算文物,但殘破至此,不禁令人唏噓。張思明當即提出要捐建重修,得到不少官員支持,到第二年冬天就宣告完工。當時,去少林寺參觀的人多了起來,很多人參與了募資修繕。到了雍正時期,朝廷組織對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現在少林寺的全部建築形式,就是雍正十三年重建後的格局。

18世紀中葉,少林寺最值得一書的,是乾隆皇帝到少林寺一住,這是唐高宗、武則天以來,叉一個來到少林寺的皇帝,其間相距已千餘年。1750年9月30日,乾隆皇帝和皇太后一行,浩浩蕩蕩登上嵩山,參觀、祭祀山川,乾隆在少林寺方丈室住了一個晚上,批閱奏章,並為少林寺題寫了幾幅匾額。在封建時代,這是少林寺與朝廷關係最後達到的高峰。

乾隆之後,清王朝走向衰落,而少林寺的走勢曲線圖,也和國勢相吻合。

西元618年,李淵稱帝,唐朝建立,而盤踞在洛剛的王世充廢掉隋越王楊侗,自稱“人鄭皇帝”,盤踞在山東一帶的竇建德和王世充遙桕呼應。李淵父子要統一全國,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敵人,就是工世充。西元621年,李世民率軍包圍洛陽城。王世充守禦極嚴,李世民久攻不下,洛陽城被圍困很久,城內的人們陷入饑餓之中,王世充焦急地等待竇建德援軍的到來。

此時的少林寺,已在隋末的動亂中陷入困境,遭到山賊的搶掠,塔院被焚,其他建築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寺僧只好到少林寺西北的柏穀塢居住,這裡有隋文帝賜給少林的一百頃地,是一個莊園。

柏谷塢在少林寺背面的山后,屬於偃師縣,在當時,這是一個戰略要地。王世充廢掉隋越王后,派自己的侄子王仁則佔領柏穀塢,築城設防。少林寺的僧人在此也受到王仁則的欺侮,唐軍的到來使他們看到了希望。四月二十七日夜,少林僧在上座寺善護、寺主僧志操、都維那僧惠踢和大將軍僧曇宗的組織和帶領下,聯繫王仁則手下的官兵作為內應,對王仁則突然襲擊,大獲全勝,並捉住了王仁則,歸順了唐軍。正在虎牢關前線指揮作戰的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因為除去王仁則就除去了一個後顧之憂,而且這對守衛洛陽的王世充的士氣不啻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所以,李世民馬上(四月三十日)給少林寺寫了一封信。

這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因為竇建德正率兵增援王世充。五月一日,也就是寫完信的第二天,李世民放出一千匹馬引誘竇建德,待竇建德追到筋疲力盡的時候,正中李世民的埋伏,虎牢關大戰,李世民打敗並活捉了竇建德。王世充陷入絕望,一周後就投降了。因此,少林寺僧人救唐王的故事,後來在文學作品中雖然多有演繹,但其核心事實是成立的,少林寺的出手,確實在歷史的關頭給予李世民以很大的幫助。

李世民在給少林寺寫信後,還許諾有一些獎勵,但當時忙於戰事,並沒有兌現落實。第二年,少林寺還因為曾屬於王世充的地盤,被地方政府要求“僧徒還俗,各從徭役”。少林寺僧人不服,“不肯服減,上表申訴”。武德8年(西元625年)二月二十日,京都泰王府下牒,“賜地四十頃,水碾一具”,並申明過去沒收的隋文帝所賜之地及水碾“一併奉還”。等到李世民當了皇帝,在貞觀6年(西元632年),再次評價少林寺說:“若論少林寺功績,與武牢不殊”,就是說他們活捉王仁則的功績,和活捉竇建德是一樣的。這樣,少林寺的功績,最終被確定了下來。

十三棍僧救唐壬,成為少林寺又一精神支柱之源,這就是深悟機變、護國佑民、行道報國的精神。在這個故事中,習武與正義結合起來,把武術這一強身健體的體操昇華了。

從創立開始,少林寺就和皇帝聯繫緊密,因此少林寺的命運,也和朝代更迭的大勢聯繫在一起。國泰民安的時候,少林寺往往興旺,而天下動盪的時候,儘管有武僧護法,少林寺也難逃厄運。

元未,少林寺經受戰亂的洗劫,許多寺僧外逃避難,寺院建築遭到部分損壞,佛像上的飾金也被人刮去。在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也寫到這一時期的少林,明教教主張無忌在少林寺和破壞少林的惡人成昆有幾場惡戰。但是,歷史的真相看起來就沒那麼傳奇了,正是起義軍紅巾軍的騷擾,讓少林寺陷入了困境。

這一時期的少林寺的恢復,靠老僧覺定艱難維持,率領僧眾白天耕田,夜晚參禪,逃走的僧人後來叉慢慢重新回來,少林寺才逐漸恢復元氣。明末,天下再次大亂,起義軍佔領了南山,一些人想強佔少林寺,當時的住持海寬法師積極應變,做了不少工作,起義軍才未能入寺破壞。

武則天的生母楊氏禮佛,這對她的影響很大。西元671年,9I歲的母親去世,武則天非常悲痛,她把自己的住宅捐出,設太原寺。武則天的地位隨著唐高宗一步步上升,西元674年,唐高宗被尊為“天皇”,武則天也就成了“天后”。唐高宗崇信道教,當時著名的道士潘師正在嵩山逍遙穀修煉,西元680年,唐高宗帶著武則天和太子到逍遙谷拜見潘師正,之後到少林寺參觀,武則天卻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她在少林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當即提出要為父母在少林寺建兩座塔。但在立碑的過程中,可能進度較慢,武則天又一次路過這裡時,看到塔還沒有建成,有些著急,回去後就派武三思拿著她親筆寫的一封十分謙虛的信,帶著黃金和絹絲到了少林寺。3年後,武則天叉隨高宗去已經建成的隋唐觀拜見潘師正後,回途中又來到少林寺,看到塔已經建成,就感慨地寫了一首詩。

武則天後來當了皇帝,到少林寺的次數比任何一位皇帝都多。值得關注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分別喜歡道教和佛教,但能一視同仁,互相包容,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盛唐氣象,其統治者開闊的胸懷,是後來者難以比擬的。

從對少林寺的重視程度來講,清朝皇帝並不亞于武則天。康熙皇帝為少林寺題寫的匾額,至今仍懸在少林寺的山門。從順治到康熙的數十年間,少林寺許多殿堂屋舍在風雨中遭侵,戰亂中破壞的房舍也未完全修繕。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官員張思明來祭中嶽,他看到的是:少林寺“已久經劫火,法堂草長,宗徒雨散矣。慨然久之。偶步千佛殿西,見榛莽荒穢中,散瓦數椽,風雨不蔽。僧允石諮歎,指餘日: ‘此白衣大士殿也,昔創于魏孝文帝,規制宏敝,中更寇亂,荒廢至此!’”

這白衣大士殿,在清代已算文物,但殘破至此,不禁令人唏噓。張思明當即提出要捐建重修,得到不少官員支持,到第二年冬天就宣告完工。當時,去少林寺參觀的人多了起來,很多人參與了募資修繕。到了雍正時期,朝廷組織對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現在少林寺的全部建築形式,就是雍正十三年重建後的格局。

18世紀中葉,少林寺最值得一書的,是乾隆皇帝到少林寺一住,這是唐高宗、武則天以來,叉一個來到少林寺的皇帝,其間相距已千餘年。1750年9月30日,乾隆皇帝和皇太后一行,浩浩蕩蕩登上嵩山,參觀、祭祀山川,乾隆在少林寺方丈室住了一個晚上,批閱奏章,並為少林寺題寫了幾幅匾額。在封建時代,這是少林寺與朝廷關係最後達到的高峰。

乾隆之後,清王朝走向衰落,而少林寺的走勢曲線圖,也和國勢相吻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