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月裡嫦娥》(1929):首次登月之旅

德國電影大師弗裡茨·朗對科幻充滿興趣, 繼《大都會》之後, 又瞄準了登月題材。 20年代末, 《月裡嫦娥》 是世界範圍內舉世無雙的科幻傑作,

開天闢地的預見性毫不遜於《2001:太空漫遊》。 朗聘請火箭科學家赫爾曼· 奧伯特擔任顧問, 美工道具極其考究, 火箭發射台置景幾可亂真, 奧伯特原本甚至打算建造真正可用的火箭, 後因 時間成本限制作罷, 改用動畫效果完成火箭升空。 火箭發射的倒計時開創意義巨大, 之後被國際航空領域廣泛采 用。 升空時宇航員呲牙咧嘴、痛苦萬狀的表現, 也忠實反映了客觀生理規律。 在人類從來沒有進入過太空的時代, 《月裡嫦娥》對太空的想像令人陶醉, 佈滿環形山的月球, 在太空中觀察到的地球和太陽的形態, 均十分逼真。 該 片也是首次表現外太空的失重效應, 同樣通過動畫特效實現。

誠然, 片中的一些想像, 在今天看起來顯得有點可笑, 比如在星際旅行時可以打開窗戶觀光, 火箭墜落時如同 一顆炮彈, 月球和地球大氣和重力環境相似, 富含金礦, 有沸騰的泥沼, 還有生命體, 均反映出時代的局限。 但正 因為如此, 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人類科技水準的大步邁進, 這些誇張失實的描寫,

在今天看來, 未嘗不能做為充滿 浪漫情懷的想像力產物。 更為重要的是, 公映於1929年的《月裡嫦娥》比人類第一次進入外太空早了32年, 比阿波 羅登月早了整整40年。 在60年代的美蘇太空競賽中, 德國科學家發揮了重大作用, 他們中有許多都曾受過這部影片 的激勵。 早在二戰時期, 德國人研製V型火箭的佩內明德基地, 就印上了《月裡嫦娥》的LOGO。

誰受過它的影響:所有太空旅行電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