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它是是“燕京八絕”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技藝,卻蘊含著令人歎為觀止的工藝智慧和設計之美

宮毯是“燕京八絕”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技藝, 因為大部分時候它都被墊在器物、鞋履之下;但它又是讓人感到驚豔的技藝, 因為它自身所蘊含的工藝智慧、設計之美乃至歷史資訊, 令人歎為觀止。

千年絕藝燕京傳

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南北一條中軸線, 四方對稱佈局嚴, 外城內城加皇城, 城城圍著紫禁城。 大部分人一聽這個順口溜, 就會猜答案是故宮, 沒錯。 不過在北京地毯行業, 它形容的是“宮毯”。

顧名思義, 宮毯, 是皇宮用的地毯。 用料工藝皆為上上品, 在清代被大量使用, 宮廷造辦處將它送上了藝術的巔峰, 因此又被稱為“官坊毯”。

在北京一地, 元大都就已有專為皇宮編織地毯的作坊。 至明清, 宮毯的使用更為廣泛。 雍正年間, 北京織染局有九名毯匠專門為皇宮編織地毯。 乾隆更是連哪座宮殿鋪什麼地毯、如何配陳設都曾下旨過問過多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一月十五日, 乾隆帝下旨, “將串枝花毯在乾清宮東暖閣鋪設, 紅萬字花毯在西暖閣鋪設, 其毯子面寬富裕處裁去, 進深不足處接補, 著造辦處大人們傳工部匠人前來照樣接補, 四面並門口處要花邊, 得時沿邊吊裡”。

——《故宮藏毯圖典》

在漫長的歲月、一代代帝王偏好喜惡的不斷改易裡, 來自寧夏、新疆、西藏等地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花樣紋飾, 遇上了中原各地的文化元素, 再經由“如意館”(如意館是由康熙皇帝設立, 主要研究和陳列西方的科技成果, 建成後以繪畫供奉於皇室的一個服務性機構。

)秉承的宮廷美術風格統整融合, 最終形成了北京宮毯獨有的構圖方式——格律體。

宮毯中的“格律體”構圖, 講究中心夔龍、角雲抱角、週邊以大邊小邊為邊飾, 呈現出環抱、對稱和中心的規整韻律感。 這種圖案構圖嚴謹, 配色多用宮廷之黃、富麗之紅、高雅之藍, 點綴以豐富多彩的花卉紋樣, 使得每一幅毯面或華麗或典雅, 不失莊重之感。

宮廷圖案堿韭凹凸立體, 即使簡單的圖樣, 經過巧手編織, 也極富層次感。

《北平市工商業概況》記載, “光緒二十六年, 德商魯德洋行購樣毯二張, 運往德京, 彼都人士始知我國地毯原料細軟, 花樣新奇, 並且顏色可以歷久不變, 遂爭向該行訂購。 嗣後美人亦知此種出品極為精良, 于聖路易萬國博覽會, 我國地毯與賽, 得一等獎章。 於是地毯輸出外洋, 數量盛時可達二百萬之巨。 宣末民初, 殆始為全盛時代。 ”

清末至民國,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控制力日趨衰微直至消亡, 僅限“皇宮御用”的宮毯成為文物。 而傳承自宮廷文化、宮廷審美的宮毯織造技藝, 卻在民間存續下來。

北京的手藝,南京的線

這塊京式圖案地毯紋樣對稱,以雙線、如意、竹、梅等傳統吉祥圖案圍繞“壽”字,給人四平八穩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並採用中國傳統青花色進行調配,素雅美觀,令人流連。

對今時今日的人們來說,若想要領略北京宮毯全盛期的藝術風貌,故宮必定是不容錯過的“寶山”。2000年,英國研究古地毯專家Michael Frances來到北京造訪,想觀摩照片中的十七張皇宮地毯,而故宮給他的答覆是:不止這“十七”件,而是七十多件!當Michael Frances先生看到這些藏毯時,激動得直接跪在地上仔細觀察,事後更興奮地打電話遍告同行,自己看到了現存最完整的中國古地毯!

三年後,故宮藏毯又一次打開了縝密保藏的大門,而這次的一行訪客,則是歷經數代傳承、依然將宮毯織造技藝存續在雙手上的工藝人。來自北京地毯五廠的康玉生、王國英、曹豔紅等8位工作人員,他們要研究的是清代皇宮中的宮毯極品,皇帝獨享的盤金絲毯。

《盤金絲毯》九龍圖

“要問這盤金宮毯有多珍貴?過去皇上用它時都繞著走不捨得踩,生怕磨損金線。” 康玉生是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是少數能完全掌握北京宮毯織造技藝11道製作工藝的人。恢復盤金絲毯的工作就由他帶頭。

盤金絲毯多出自當年的新疆工匠之手,金鑲絲纏,格外富麗堂皇,彰顯皇家氣派的雍容華貴。由於用料昂貴、工藝複雜,從皇宮流傳下來的技藝又師傳保守,民國以後便再無織造。如此珍貴又神秘的盤金絲毯,即使在專業的織毯師傅們中間,也是近乎傳說的存在。

《盤金絲毯》九龍圖 (局部)

盤金絲毯與常見的宮毯區別甚大。宮毯編織技法一般使用8字扣在經線上拴扣,然後割斷毛線形成立體的厚度。而盤金毯則需使用不同的盤法先盤後面、再盤前面,並使用特殊的編織法將前後兩部分“鎖緊”。這兩種織法混合在一張毯子上,薄厚不一,形成獨一無二的立體效果。“這是我三進故宮,最後在顯微鏡的説明下觀察到結構。”康玉生回想起當年的情形,感慨萬分。

常見的宮毯道數為90道和120道,道數越多,質地越細密有彈性。以120道的宮毯為例,約0.1平方米面積的節點多達14400個。而盤金絲毯的工藝比常規宮毯費工4倍以上。不僅如此,盤金毯所用的金箔線也不易得。金絲本身易折斷,無法直接用於編織。所以必須先把黃金捶打成極薄的金箔,再手工將金箔纏繞到棉線的線芯上。其實金箔線的鍛造工藝也瀕臨消亡,康玉生輾轉找到了南京金箔廠,廠裡將退休的老師傅重新請出山來,才製作出了盤金絲毯所用的金箔線。

消亡多年的盤金毯工藝,兩年後終於起死回生。

非遺、守舊、創新

上世紀80年代,正是北京地毯行業的全盛時期。當時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設11個加工廠,職工多達5000人。但也就在這一時期,機織地毯大量出現,全手工製作的宮毯受到很大衝擊。之後,北京原有的8家國營地毯廠紛紛倒閉,只剩兩家老廠。北京地毯五廠,現在的北京華方地毯藝術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去華方地毯藝術公司參觀,木質機梁上掛著5種藍色、一種白色和一種金色線團,細密的經線從機梁上垂下來,織毯技師在前後兩根經線上熟練地打著“8”字扣。這裡的織造者們仍舊沿襲當初的法度,除了織機由木架換為鋼管、片剪用的剪刀換成了電剪之外,宮毯織造的核心工藝全都保留如舊,並沒有因為機械化時代的到來而改弦更張。

在從業者眼中,宮毯的生產週期長,像盤金絲毯的用料十分珍貴,因此技藝受到限制無法大規模生產,因此宮毯堅持朝高端工藝品的方向發展。複製的《九龍圖》盤金絲毯,就售出了三幅。

“光有希望也是不行的,做宮毯是個苦差事,城裡人不願意幹,只好從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村招學徒。”康玉生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從事了一輩子織毯工作,他的雙眼因為過度疲勞而常常乾澀酸痛。“過去織毯學徒講究‘三年零一節’,就是學三年,再加上一個春節,才算出徒。這只是時間上的要求,有的人三年未必能學出來。”

康玉生與徒弟研究圖案,這是織造宮毯的第一步

雖然已經退休十多年了,康玉生始終堅持每週去廠裡指導織造,還在家裡架起了一張木脊樑,每天依舊織上個把小時,藝不離手。閒暇時,他把過去僅靠口口相傳的織毯技法用文字記錄下來,總結出掛毯技藝上的壓、擠、墊、釘、剔、楔、倒、潤8種技法,已經成為廠裡的操作規範。

因為這個廠,早已成為康玉生此生的寄託,希望如今唯一的宮毯織造之地,能像當時的清宮造辦處,把精湛的技藝延續下去。

↙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中華手工》

卻在民間存續下來。

北京的手藝,南京的線

這塊京式圖案地毯紋樣對稱,以雙線、如意、竹、梅等傳統吉祥圖案圍繞“壽”字,給人四平八穩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並採用中國傳統青花色進行調配,素雅美觀,令人流連。

對今時今日的人們來說,若想要領略北京宮毯全盛期的藝術風貌,故宮必定是不容錯過的“寶山”。2000年,英國研究古地毯專家Michael Frances來到北京造訪,想觀摩照片中的十七張皇宮地毯,而故宮給他的答覆是:不止這“十七”件,而是七十多件!當Michael Frances先生看到這些藏毯時,激動得直接跪在地上仔細觀察,事後更興奮地打電話遍告同行,自己看到了現存最完整的中國古地毯!

三年後,故宮藏毯又一次打開了縝密保藏的大門,而這次的一行訪客,則是歷經數代傳承、依然將宮毯織造技藝存續在雙手上的工藝人。來自北京地毯五廠的康玉生、王國英、曹豔紅等8位工作人員,他們要研究的是清代皇宮中的宮毯極品,皇帝獨享的盤金絲毯。

《盤金絲毯》九龍圖

“要問這盤金宮毯有多珍貴?過去皇上用它時都繞著走不捨得踩,生怕磨損金線。” 康玉生是北京市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是少數能完全掌握北京宮毯織造技藝11道製作工藝的人。恢復盤金絲毯的工作就由他帶頭。

盤金絲毯多出自當年的新疆工匠之手,金鑲絲纏,格外富麗堂皇,彰顯皇家氣派的雍容華貴。由於用料昂貴、工藝複雜,從皇宮流傳下來的技藝又師傳保守,民國以後便再無織造。如此珍貴又神秘的盤金絲毯,即使在專業的織毯師傅們中間,也是近乎傳說的存在。

《盤金絲毯》九龍圖 (局部)

盤金絲毯與常見的宮毯區別甚大。宮毯編織技法一般使用8字扣在經線上拴扣,然後割斷毛線形成立體的厚度。而盤金毯則需使用不同的盤法先盤後面、再盤前面,並使用特殊的編織法將前後兩部分“鎖緊”。這兩種織法混合在一張毯子上,薄厚不一,形成獨一無二的立體效果。“這是我三進故宮,最後在顯微鏡的説明下觀察到結構。”康玉生回想起當年的情形,感慨萬分。

常見的宮毯道數為90道和120道,道數越多,質地越細密有彈性。以120道的宮毯為例,約0.1平方米面積的節點多達14400個。而盤金絲毯的工藝比常規宮毯費工4倍以上。不僅如此,盤金毯所用的金箔線也不易得。金絲本身易折斷,無法直接用於編織。所以必須先把黃金捶打成極薄的金箔,再手工將金箔纏繞到棉線的線芯上。其實金箔線的鍛造工藝也瀕臨消亡,康玉生輾轉找到了南京金箔廠,廠裡將退休的老師傅重新請出山來,才製作出了盤金絲毯所用的金箔線。

消亡多年的盤金毯工藝,兩年後終於起死回生。

非遺、守舊、創新

上世紀80年代,正是北京地毯行業的全盛時期。當時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設11個加工廠,職工多達5000人。但也就在這一時期,機織地毯大量出現,全手工製作的宮毯受到很大衝擊。之後,北京原有的8家國營地毯廠紛紛倒閉,只剩兩家老廠。北京地毯五廠,現在的北京華方地毯藝術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去華方地毯藝術公司參觀,木質機梁上掛著5種藍色、一種白色和一種金色線團,細密的經線從機梁上垂下來,織毯技師在前後兩根經線上熟練地打著“8”字扣。這裡的織造者們仍舊沿襲當初的法度,除了織機由木架換為鋼管、片剪用的剪刀換成了電剪之外,宮毯織造的核心工藝全都保留如舊,並沒有因為機械化時代的到來而改弦更張。

在從業者眼中,宮毯的生產週期長,像盤金絲毯的用料十分珍貴,因此技藝受到限制無法大規模生產,因此宮毯堅持朝高端工藝品的方向發展。複製的《九龍圖》盤金絲毯,就售出了三幅。

“光有希望也是不行的,做宮毯是個苦差事,城裡人不願意幹,只好從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村招學徒。”康玉生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從事了一輩子織毯工作,他的雙眼因為過度疲勞而常常乾澀酸痛。“過去織毯學徒講究‘三年零一節’,就是學三年,再加上一個春節,才算出徒。這只是時間上的要求,有的人三年未必能學出來。”

康玉生與徒弟研究圖案,這是織造宮毯的第一步

雖然已經退休十多年了,康玉生始終堅持每週去廠裡指導織造,還在家裡架起了一張木脊樑,每天依舊織上個把小時,藝不離手。閒暇時,他把過去僅靠口口相傳的織毯技法用文字記錄下來,總結出掛毯技藝上的壓、擠、墊、釘、剔、楔、倒、潤8種技法,已經成為廠裡的操作規範。

因為這個廠,早已成為康玉生此生的寄託,希望如今唯一的宮毯織造之地,能像當時的清宮造辦處,把精湛的技藝延續下去。

↙ 點擊“閱讀原文” 訂閱《中華手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