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01太空漫遊》這部50年前的科幻小說,一點也不比《三體》差

《2001太空漫遊》這部50年前的科幻小說, 一點也不比《三體》差

對於外星人, 對於人類的未來, 我們的科幻作家寫了太多, 而劉慈欣的《三體》引爆了國人的科幻小說閱讀狂潮,

其實, 對於科幻小說, 我們還剛剛起步, 而五十年前的這本《2001太空漫遊》, 不但構思巧妙, 腦洞大開, 而且完全遵循科學的發展脈絡, 現在看來, 真有妙不可言的科學引領作用。

故事的梗概十分引人入勝, 已經能夠登上月球的人類科學家發現了月球上的一個構造精確無比的黑色物體, 而且驚訝的發現這個巨大的物體在一露頭就對著廣袤的宇宙發出了資訊, 經過分析, 這一資訊直達土星的八號衛星, 為了探索其中的奧妙, 一個神秘的團隊踏上了遠征。

而休眠的隊員和兩個值班的宇航員沒有想到, 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浩瀚的未知宇宙, 還有最可怕的敵人-太空船裡的高級智慧電腦…

作者亞瑟·克拉克, 現當代最出色的科普、科幻雙棲作家, 與阿西莫夫、海因萊因並稱“二十世紀三大最偉大科幻小說家”。

克拉克的作品具有極強的預見性, 聯合國、NASA和互聯網都從他的書中受益。 他是撰文提出通信衛星概念並證實其技術可行性的第一人,

被譽為“世界通信衛星之父”。

從人猿的尖銳石塊到2001發現號, 寥寥幾筆就橫跨數百萬年, 當然, 對於宇宙時間來說, 這不過是人類這種渺小生物所經歷的那點可憐的, 轉瞬即逝的進化史。 書中對於一系列問題的探討, 對於世界“主宰”的描述, 對於人類起源的大膽猜想, 還有星孩所目睹地球結尾頗具諷刺意味。 但並沒有停留在淺薄的政治隱喻, 而是轉向更深處的宇宙, 轉向更古老的問題。 人是否能脫離物質存在, 能否獲得永生並洞察一切?我是誰, 來自哪裡, 有何使命, 歸宿何方。 。 這些問題就像月球上被安置的第一塊新石一樣, 被小心而巧妙地埋在地下30英尺深的書中。 一旦被挖掘就發出報警般的電子尖叫…

讀畢本書大概可以確定一件事了:對於專職的科幻作家, 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去關注他們的硬科幻好了。 對於以思想性取勝的軟科幻, 無論專職作者的擁躉們如何誇讚其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其實在真正的人文研究者看來, 絕大多數時候都可以貼上“流於膚淺”的標籤。

反倒是不拘一格, 在科幻之外還從事其他類型小說寫作的作者, 才能寫出第一流的軟科幻。

這部差不多50年前的作品, 體現了克拉克無與倫比的科技前瞻性, 成書時間距電腦發明不過二十多年, 書裡就已經開始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 正如人類與高等智慧文明的對應關係。 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 在HAL失控之後, 鮑曼進入控制室親手將它的記憶體一塊一塊拆除, 哈爾的意識被抽出, 記憶裡慢慢只剩那段測試鍵盤的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而書的最後鮑曼遇到百萬年前在地球上播種智慧的文明後, 自身意識又被更高級的文明抽離。 他的腦海裡開始重播自己的一生, 而所有的意識記憶知識經驗等, 都被化為另一種載體而存在, 他回到了嬰兒時期, 成為了星童。這跟HAL回歸本源那段如出一轍。人類創造了人工智慧又能親手毀滅它,正如這個百萬年前來到地球的文明隨意播種了智慧同時又可以輕易摧毀它豐收的果實一樣。

很喜歡那句 In the midst of plenty, they were slowly starving to death. 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

至於劉慈欣。說他以一人之力將中國科幻拉到世界水準,也許三體的確是國內最高水準,但路漫漫其修遠兮,他與國際大師的水準真的是有差距的。

成為了星童。這跟HAL回歸本源那段如出一轍。人類創造了人工智慧又能親手毀滅它,正如這個百萬年前來到地球的文明隨意播種了智慧同時又可以輕易摧毀它豐收的果實一樣。

很喜歡那句 In the midst of plenty, they were slowly starving to death. 他們身處豐饒之中,卻逐漸饑餓至死。

至於劉慈欣。說他以一人之力將中國科幻拉到世界水準,也許三體的確是國內最高水準,但路漫漫其修遠兮,他與國際大師的水準真的是有差距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