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唐的勁敵吐蕃在佛教深入傳播之後,突然分崩離析並從此泥牛入海

大唐與吐蕃, 這兩個強盛的王朝幾乎同步興衰, 歷史的巧合令人感慨無限。 雙方時戰時和, 有時親密, 有時疏遠, 彼此窺探, 卻又相互學習。 差異巨大的雙方, 就在這個複雜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碰撞, 不斷消長, 也不斷融合。

誰曾料想隨著佛教在吐蕃的廣泛傳播, 當初跟唐帝國並駕爭先的強權吐蕃9世紀中期突然分崩離析了, 從此以後它僅作為一個文化地理概念存在, 曾經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永遠消失了。

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 , 唐玄宗從長安逃到四川, 由於唐朝抽調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去平亂, 使得西部防務空虛,

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 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區。

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 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 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 北到寧夏賀蘭山, 南面以南詔為屬國, 790年後吐蕃佔據北庭、安西, 數十年後吐蕃失去北庭、安西。 據藏文史籍記載, 吐蕃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八世紀吐蕃鼎盛時期疆域

早在吐蕃政權建立之前, 佛教的一些因素已經傳入青藏高原, 只是未能產生任何影響。 到了松贊干布時期, 佛教再次傳入, 並開始對社會產生一些影響。 松贊干布修建了著名的大昭寺與小昭寺, 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身像被供奉在小昭寺, 而大昭寺則供奉著泥婆羅(尼泊爾)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八歲身像。

此外, 當時肩負創立吐蕃文字重任的屯桑布劄從天竺帶回許多佛經, 而兩位公主也各自從大唐與泥婆羅帶來大批佛經, 其中有些已經被翻譯成吐蕃文字。

佛經在當時的吐蕃社會中, 影響還很有限, 僅有王室和部分貴族子弟開始接受佛經,

絕大多數吐蕃百姓還是信奉傳統的苯教。 無論在政治、軍事領域, 還是在日常生活中, 苯教依然具有佛教不可比擬的優勢地位。

正因如此, 在許多藏文史書中, 都記載了松贊干布晚年將佛經經咒、寶物等秘密埋藏起來的傳說, 他寄希望于他的後代能夠再弘佛法。

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全景

真正使佛教在吐蕃傳播開來的, 是在松贊干布去世百年之後的赤松德贊(755—797 年在位)時期。 在他即位之後, 吐蕃社會的反佛勢力仍然很大, 當時最有權勢的大臣外戚瑪祥仲巴傑等人還組織了反佛大臣集會, 制定了反佛的“小法律”, 甚至連大昭寺、小昭寺都被改為屠宰作坊。

在一些信佛大臣的支持下, 赤松德贊首先設計活埋了瑪祥仲巴傑,

並採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來推行佛教。

首先, 他迎請外地高僧入藏弘法, 如天竺高僧寂護、漢地高僧摩訶衍等人;

其次, 頒佈興佛詔書;

第三, 修建桑耶寺, 這是吐蕃史上第一座正規的寺院, 它的建成被後世視為佛教在吐蕃地區紮根的標誌;

第四, 他開始選擇貴族子弟出家為僧, 最初有七名貴族子弟通過考試, 最終得以剃度為僧, 這也是吐蕃正式出現佛教僧人的開始。

一年之後, 出家的僧人達到了三百多人。 對於每位僧人, 赤松德贊都賜給三戶屬民作為供養, 這也就是所謂的“三戶養僧制”。

桑耶寺一角

隨著赤松德贊政權的穩固與佛教勢力的不斷發展, 他下令舉行佛苯二教的公開辯論, 以決勝敗。 辯論的結果, 苯教失敗, 赤松德贊當即宣佈自己信奉佛教。

在此之後, 一部分苯教徒改信了佛教, 但大部分都選擇了自我流放, 隱居在邊遠地區, 成為後來苯教在藏北、藏東復興的基礎。 事實上, 赤松德贊並未對苯教全部根除, 苯教的許多法術後來也被吸收進佛教之中。

在取得了對苯教的勝利之後,吐蕃佛教內部的矛盾卻日漸激化。在藏、漢文史籍中,這次鬥爭被稱為“頓漸之爭”,也就是“頓門巴”與“漸門巴”之爭。前者是從唐朝傳入的,其代表人物是漢地高僧摩訶衍;而後者則由天竺傳入,其代表人物是天竺高僧寂護。

“漸門巴”認為,只有通過逐漸修行佛法,才能一步步有所成就,最終成佛,因此講求修持的次第與積累。

“頓門巴”源于唐代禪宗的南宗,認為成佛之路不是靠長期持戒與修行得來,而需要突然頓悟,“立地成佛”。

其實,早在摩訶衍到達吐蕃之前,以“ 金 和 尚 ” —— 無 相大師為首的漢傳淨眾宗就 已 傳 入 吐 蕃, 而 其 弟子無住大師的某些語錄也曾被譯為吐蕃文。

頓悟大乘正理決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的敦煌漢文文書 P.4646 號是著名的《頓悟大乘正理決》,它揭示了吐蕃佛教史上曾經發生的一次重要辯論,辯論雙方正是摩訶衍與代表漸門巴的天竺僧——寂護弟子蓮花戒。

法國著名漢學家戴密微教授曾以這件文書為基礎對此事件進行了深入研究,基本上梳理了這次辯論的情形,他稱之為“吐蕃僧諍記”。

這次僧諍會從貞元八年(792 年)開始,持續了近三年時間,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展開的,這些書面文獻被譯為各種語言,相互交換和保存,《頓悟大乘正理決》就是根據這些文獻編成的,它包括“前河西觀察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王錫”所寫的序、大辯論的漢文檔案以及摩訶衍呈給贊普的三道表章。

有趣的是,根據這件漢文文書,當時摩訶衍大獲全勝,贊普允許他在吐蕃傳播禪宗,且取得很大成功,包括王室成員在內的一批吐蕃人皈依了禪宗。而晚出的許多藏文史書卻記載漢僧失敗,赤松德贊遂禁止漢地佛經流傳,印度佛教終於在吐蕃取得優勢。

應該說,王錫是大辯論同時期的人,他的記載應有可信之處。無論如何,國內外藏學家大都同意,今天藏傳佛教的教派中,至今仍有漢地佛教留下的深刻烙印。

貞元十三年( 797 年),赤松德贊去世,其子牟尼贊普即位,漢文史籍稱之為足之煎。他繼續了其父崇佛的政策,支持佛教高僧參與政治,並在王室中供養僧侶。他試圖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來均貧富,緩和階級矛盾,但未能成功,卻又損害了大貴族特別是後族貴戚的利益,僅僅執政一年多時間,他就被母后進食毒死。

在王室供養的高僧娘 · 定埃增的幫助下,牟尼贊普的幼弟赤德松贊( 798—815 年在位)最終即位,穩定了政局。

他進一步推行崇佛的國策,不僅下詔要求吐蕃境內所有貴族與貧民都必須修習佛法,且規定在贊普年幼時,選擇高僧幫助贊普學習佛法、處理朝政。他任命娘 · 定埃增為掌教大臣,漢文史書稱之為“缽闡布”,其實權已經淩駕於大論(宰相)之上。

這些措施,不僅是藏民全體信佛的前奏,也開啟了僧人掌握政事的傳統。

敘事題材唐卡《拉龍白多行刺朗達瑪圖》

842 年,在大昭寺前,發生了一件令吐蕃舉國震驚的大事,吐蕃最後一位贊普

朗達瑪(西元838——842年在位)被刺殺了!就在唐蕃會盟碑前,一位來自葉爾巴寺的僧人拉隆貝吉多傑喬裝打扮,趁著向正讀碑文的朗達瑪行禮之機,向他射出了仇恨的袖箭。

朗達瑪是赤德松贊的第四個兒子,就在四年之前,一些反佛大臣發動政變,殺死了狂熱崇佛的贊普赤祖德贊(漢文史書中的“可黎可足”或“彝泰贊普”),隨後擁立反佛的朗達瑪登上贊普之位。

兩年之後,在反佛大臣的推動下,朗達瑪開始推行毀佛政策。他聲稱,吐蕃境內前所未有的瘟疫、大旱和水災都是崇佛所致,甚至說文成公主是魔女,她帶來的漢地佛像給吐蕃降下了不祥之兆,破壞了吐蕃的“脈氣”。

以此為藉口,他下令封閉寺院,摧毀佛像。至於佛僧,則必須在還俗、結婚、充軍、打獵等方面做出選擇,否則就會被處死。

雖然這次滅佛的時間不過四年,但對吐蕃佛教的打擊是空前的,西藏的佛教勢力在之後的百年時間裡一蹶不振,史稱“滅法期”或“滅佛期”。當然,朗達瑪本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拉薩大昭寺

更重要的是,在他死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即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之間的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

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

緊接著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王朝在這樣的局勢下隨著佛教的衰落而崩潰了。從此以後青藏高原再也沒有一個中央集權的政權出現。

在取得了對苯教的勝利之後,吐蕃佛教內部的矛盾卻日漸激化。在藏、漢文史籍中,這次鬥爭被稱為“頓漸之爭”,也就是“頓門巴”與“漸門巴”之爭。前者是從唐朝傳入的,其代表人物是漢地高僧摩訶衍;而後者則由天竺傳入,其代表人物是天竺高僧寂護。

“漸門巴”認為,只有通過逐漸修行佛法,才能一步步有所成就,最終成佛,因此講求修持的次第與積累。

“頓門巴”源于唐代禪宗的南宗,認為成佛之路不是靠長期持戒與修行得來,而需要突然頓悟,“立地成佛”。

其實,早在摩訶衍到達吐蕃之前,以“ 金 和 尚 ” —— 無 相大師為首的漢傳淨眾宗就 已 傳 入 吐 蕃, 而 其 弟子無住大師的某些語錄也曾被譯為吐蕃文。

頓悟大乘正理決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的敦煌漢文文書 P.4646 號是著名的《頓悟大乘正理決》,它揭示了吐蕃佛教史上曾經發生的一次重要辯論,辯論雙方正是摩訶衍與代表漸門巴的天竺僧——寂護弟子蓮花戒。

法國著名漢學家戴密微教授曾以這件文書為基礎對此事件進行了深入研究,基本上梳理了這次辯論的情形,他稱之為“吐蕃僧諍記”。

這次僧諍會從貞元八年(792 年)開始,持續了近三年時間,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展開的,這些書面文獻被譯為各種語言,相互交換和保存,《頓悟大乘正理決》就是根據這些文獻編成的,它包括“前河西觀察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王錫”所寫的序、大辯論的漢文檔案以及摩訶衍呈給贊普的三道表章。

有趣的是,根據這件漢文文書,當時摩訶衍大獲全勝,贊普允許他在吐蕃傳播禪宗,且取得很大成功,包括王室成員在內的一批吐蕃人皈依了禪宗。而晚出的許多藏文史書卻記載漢僧失敗,赤松德贊遂禁止漢地佛經流傳,印度佛教終於在吐蕃取得優勢。

應該說,王錫是大辯論同時期的人,他的記載應有可信之處。無論如何,國內外藏學家大都同意,今天藏傳佛教的教派中,至今仍有漢地佛教留下的深刻烙印。

貞元十三年( 797 年),赤松德贊去世,其子牟尼贊普即位,漢文史籍稱之為足之煎。他繼續了其父崇佛的政策,支持佛教高僧參與政治,並在王室中供養僧侶。他試圖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來均貧富,緩和階級矛盾,但未能成功,卻又損害了大貴族特別是後族貴戚的利益,僅僅執政一年多時間,他就被母后進食毒死。

在王室供養的高僧娘 · 定埃增的幫助下,牟尼贊普的幼弟赤德松贊( 798—815 年在位)最終即位,穩定了政局。

他進一步推行崇佛的國策,不僅下詔要求吐蕃境內所有貴族與貧民都必須修習佛法,且規定在贊普年幼時,選擇高僧幫助贊普學習佛法、處理朝政。他任命娘 · 定埃增為掌教大臣,漢文史書稱之為“缽闡布”,其實權已經淩駕於大論(宰相)之上。

這些措施,不僅是藏民全體信佛的前奏,也開啟了僧人掌握政事的傳統。

敘事題材唐卡《拉龍白多行刺朗達瑪圖》

842 年,在大昭寺前,發生了一件令吐蕃舉國震驚的大事,吐蕃最後一位贊普

朗達瑪(西元838——842年在位)被刺殺了!就在唐蕃會盟碑前,一位來自葉爾巴寺的僧人拉隆貝吉多傑喬裝打扮,趁著向正讀碑文的朗達瑪行禮之機,向他射出了仇恨的袖箭。

朗達瑪是赤德松贊的第四個兒子,就在四年之前,一些反佛大臣發動政變,殺死了狂熱崇佛的贊普赤祖德贊(漢文史書中的“可黎可足”或“彝泰贊普”),隨後擁立反佛的朗達瑪登上贊普之位。

兩年之後,在反佛大臣的推動下,朗達瑪開始推行毀佛政策。他聲稱,吐蕃境內前所未有的瘟疫、大旱和水災都是崇佛所致,甚至說文成公主是魔女,她帶來的漢地佛像給吐蕃降下了不祥之兆,破壞了吐蕃的“脈氣”。

以此為藉口,他下令封閉寺院,摧毀佛像。至於佛僧,則必須在還俗、結婚、充軍、打獵等方面做出選擇,否則就會被處死。

雖然這次滅佛的時間不過四年,但對吐蕃佛教的打擊是空前的,西藏的佛教勢力在之後的百年時間裡一蹶不振,史稱“滅法期”或“滅佛期”。當然,朗達瑪本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拉薩大昭寺

更重要的是,在他死後,由於他的兩個兒子,即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之間的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

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

緊接著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捲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王朝在這樣的局勢下隨著佛教的衰落而崩潰了。從此以後青藏高原再也沒有一個中央集權的政權出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