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國加州大學竟然藏有67份貴州科舉考卷!清代考卷字跡太美了……

點擊關注·網羅貴州最新最全資訊

記者:趙相康

明清兩代,

貴州人才以“萬馬如龍”之勢,

在科舉史上斬獲“七百進士、六千舉人”佳績。

那些年的試卷長啥樣?

10月30日,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簡稱UCLA)東亞圖書館館長陳肅做客省文史館第八期“山骨講堂”, 以“清代科舉考卷與貴州文化傳承問題”展開講座, 對UCLA東亞圖書館館藏貴州籍進士、翰林等考卷進行深入分析, 介紹這批考卷如何從清內閣大庫流落海外的背景。

陳肅

陳肅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 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圖書館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 先後獲貴州大學哲學學士、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碩士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圖書館資訊學碩士。

從1999年開始, 陳肅先後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圖書館、美國明尼蘇達州圖書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工作, 作為圖書館員, 研究是圖書館員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現和發掘北美所藏的與中國有關的史料成了她的專長。

500份清代考卷來到加州大學

“1984年, 華裔教授韓玉珊將自己收藏的一批500份清代考卷, 捐獻給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圖書館。 ”

據陳肅初步統計, 清代科舉考卷在海外各圖書館博物館藏數量, 主要有法蘭西漢學院藏清代殿試考卷33通, 美國國會圖書館特藏2通及30份不完整考卷。

因此, 這批考卷是目前知道的海外最大藏量清代考卷, 囊括了清代從順治年間到光緒年間的112次殿試中的63次考卷, 考生原籍涵蓋了當時的18個省,

因此對研究清朝社會制度、文化, 是非常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對研究清代科舉制度極具史料價值。

在這批考卷中,

貴州籍考生考卷就達60多份,

為研究清代貴州籍進士及其成就

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材料。

在將這批清代考卷整理後發現:

文殿試考卷219份,

翰林館選、翰林朝考考卷82份,

武殿試考卷6份,

國子監肄業考卷32份,

吏部揀送官員考卷49份,

書院考卷97份,

秀文選制10份。

考卷上有考生簡要履歷, 包括籍貫、出身、祖宗三代情況, 初步分析, 中選進士來自兩京十三省, 其中有六成以上出自農家。

面對這500份珍貴科舉試卷中包含的清代八旗官學, 即便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也只是聽說但從未見過。驚奇于這些珍貴考卷之機,任萬平也意識到這批包含清朝八旗官學的考卷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視覺史料。

67份貴州籍進士考卷

對於從小生長在貴州的陳肅來說,多達67份貴州籍進士的考卷讓她又驚又喜。懷著激動的心情,她開始對所藏的貴州籍考卷進行整理,發現這些殿試考卷62份、武殿試考卷1份、翰林館選考卷1份、國子監肄業考卷1份、吏部選官考卷2份。

在這批考卷中:

成績最好的是貴陽府人馬正楊,為第二甲第二名,乾隆五十四年武進士。

其次為貴陽府廣順州人程仁圻,二甲第四名,康熙六十年文進士(1721)。

考生年齡最小的為安順府普定縣人楊恩元,年僅17歲,光緒二十一年進士(1895),第二甲第七十九名;

考生年齡最大的為貴陽府人尹祖依,46歲,雍正八年進士(1730),第三甲第二百七十名。

從陳肅的統計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康熙五十一年(1712)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之間,貴州籍文武進士原籍地為貴陽府的最多,高達38人,排在第二的大定府7人,最少的黎平府僅為1人。

60%考生來自非官吏家庭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考試是中國社會階層移動的最重要的途徑,而這批考卷可以證明這一點。”陳肅說,在雍正及以前,考生在撰寫三代角色時需注明祖父輩是否為官,依據這批資料,我們可以看到60%以上的考生來自于非官吏家庭。

陳肅在整理研究中發現,

家族對科舉仕族的影響最為顯著。

貴州貴陽府何姓一族有“五代七翰林一榜三進士”的殊榮;都勻府陶廷飆、陶廷傑陶氏兄弟,其中陶廷傑喜詩文、善書法,官至陝西巡撫,以廉潔著稱。

此外還有平越府王夢旭、王夢堯王氏堂兄弟,貴陽府陳鴻作、陳鐘澔陳氏父子,貴陽府趙鴻、趙家蕙、趙湘洲趙氏堂兄弟。

貴州“名”考生

陳肅還發現了數位頗有名望的黔籍進士的考卷:

一位是李端榘,他為李端棻堂兄弟,李朝儀之子;

一位是黃國瑾,為黃輔辰之孫黃彭年之子;

還有一位是遵義沙灘文化創始人黎安理重孫黎尹融。

“搜集、整理清代貴州籍考生考卷,為研究貴州科舉、鄉賢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材料,希望通過這次講座,找到這批考生的後裔,進一步收集他們先輩的相關資料,從而推動及豐富貴州地方文化研究。”陳肅說,目前這批珍貴考卷均放在恒溫、恒濕儲藏庫中的無酸檔案盒子裡保存,其價值正待研究者慢慢發掘。

即便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也只是聽說但從未見過。驚奇于這些珍貴考卷之機,任萬平也意識到這批包含清朝八旗官學的考卷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視覺史料。

67份貴州籍進士考卷

對於從小生長在貴州的陳肅來說,多達67份貴州籍進士的考卷讓她又驚又喜。懷著激動的心情,她開始對所藏的貴州籍考卷進行整理,發現這些殿試考卷62份、武殿試考卷1份、翰林館選考卷1份、國子監肄業考卷1份、吏部選官考卷2份。

在這批考卷中:

成績最好的是貴陽府人馬正楊,為第二甲第二名,乾隆五十四年武進士。

其次為貴陽府廣順州人程仁圻,二甲第四名,康熙六十年文進士(1721)。

考生年齡最小的為安順府普定縣人楊恩元,年僅17歲,光緒二十一年進士(1895),第二甲第七十九名;

考生年齡最大的為貴陽府人尹祖依,46歲,雍正八年進士(1730),第三甲第二百七十名。

從陳肅的統計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康熙五十一年(1712)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之間,貴州籍文武進士原籍地為貴陽府的最多,高達38人,排在第二的大定府7人,最少的黎平府僅為1人。

60%考生來自非官吏家庭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考試是中國社會階層移動的最重要的途徑,而這批考卷可以證明這一點。”陳肅說,在雍正及以前,考生在撰寫三代角色時需注明祖父輩是否為官,依據這批資料,我們可以看到60%以上的考生來自于非官吏家庭。

陳肅在整理研究中發現,

家族對科舉仕族的影響最為顯著。

貴州貴陽府何姓一族有“五代七翰林一榜三進士”的殊榮;都勻府陶廷飆、陶廷傑陶氏兄弟,其中陶廷傑喜詩文、善書法,官至陝西巡撫,以廉潔著稱。

此外還有平越府王夢旭、王夢堯王氏堂兄弟,貴陽府陳鴻作、陳鐘澔陳氏父子,貴陽府趙鴻、趙家蕙、趙湘洲趙氏堂兄弟。

貴州“名”考生

陳肅還發現了數位頗有名望的黔籍進士的考卷:

一位是李端榘,他為李端棻堂兄弟,李朝儀之子;

一位是黃國瑾,為黃輔辰之孫黃彭年之子;

還有一位是遵義沙灘文化創始人黎安理重孫黎尹融。

“搜集、整理清代貴州籍考生考卷,為研究貴州科舉、鄉賢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材料,希望通過這次講座,找到這批考生的後裔,進一步收集他們先輩的相關資料,從而推動及豐富貴州地方文化研究。”陳肅說,目前這批珍貴考卷均放在恒溫、恒濕儲藏庫中的無酸檔案盒子裡保存,其價值正待研究者慢慢發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