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沒有阿凡達,這裡還是張家界

張家界的地貌是砂岩地貌的獨特類型, 由於地殼緩慢的產歇性抬升, 經受流水長期侵蝕切割作用而形成。 不同于其他喀斯特石林地貌和丹霞地貌, 張家界成景的基礎是這裡厚層的石英砂岩。 正是因為石英砂岩剛性和硬度的特徵, 才使得張家界那麼多高達百余米的峰柱群能夠聳立不倒, 而抵抗力的弱勢, 又使得這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岩體, 有著分裂的罅隙而容易脫落。

因此在張家界, 觀賞到的最主要的景觀便是石英砂岩的峰林和峰叢。 在張家界景區內, 構築了四個高點觀景台, 用作俯瞰和環視整片峰林、峰叢。

第一處是黃石寨。

黃石寨之於另三處來說, 相對有些老派。 十多年前第一次來張家界的時候, 主要就參觀了這裡。 黃石寨在這四處高點觀景台中, 景觀絕對是最豐富的所在。 如果只有半天時間刷張家界的峰林, 那麼黃石寨無疑是最佳之選。

第二處是袁家界。

這處觀景因為電影《阿凡達》火得不得了, 大部分遊客都聚在這裡。 因為不想去擠百龍天梯的漫長排隊大軍, 所以我們從金鞭溪徒步上到袁家界。 我要推薦一個觀感更佳的觀景點, 離袁家界不算遠, 步行半小時左右, 名為望橋臺。

望橋臺望的就是天生橋。 走在人山人海的天生橋上的時候, 並不會有任何“橋”的感覺, 但是從望橋臺拍過去, 天生橋最奇妙的視野便顯現出來。

第三處是楊家界。

楊家界不同於前面兩處, 在這裡主要呈現的是峰牆景觀。 在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過程中, 先後經歷平臺與方山、峰牆、峰叢和峰林、殘林四個階段。 峰牆是隨著侵蝕作用的加劇, 方山沿岩石共軛節理中發育規模較大的一組形成溪溝, 兩側岩石陡峭, 形成峰牆, 最典型的就是楊家界。

楊家界景點不多, 沿途主要參觀烏龍寨和天波府。 從烏龍寨寨門到烏龍寨頂之間的這段山路卻比較有趣, 基本上都是行進在蜿蜒的狹岩之間, 壁立陡峭, 視線也鎖定在一眾幽谷之間。

最後一處是天子山。

去天子山, 最好的時候不是朗朗晴日, 而是淫雨霏霏、雲霧聚散時。 當峰林若隱若現, 掀起羞澀展現面容時, 便是張家界最動情的一眸。 朋友認為, 天子山是最接近他想像中的張家界的地方。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屹立在大山盡頭的賀龍公園。 只是在十年動亂中受迫害致死的賀龍元帥, 直到2009年才從八寶山遷葬至此。 望著元帥高大的銅像, 不禁讓人唏噓, 人生無常, 大起大落, 不過終究落葉歸根, 守得歸宿。

說起金鞭溪, 大抵也算是張家界的顏值擔當, 奇山與秀水, 有水才讓景致更加完整。 我們是踏著晨光進入金鞭溪的, 當陽光照進現實的時候, 意外邂逅了山谷中的丁達爾效應。 光亮的通路延伸出唯美的意境,

照亮整個幽谷的靜謐。 這大概也是此行中最大的驚喜吧。

當然仰望的觀感局限, 自然是不如俯瞰的全面, 所以七零八落的故事也被反復利用, 卻依然是一劑無趣的調味, 倒不如這些散佈在溪穀間的猴子, 與人親密而不貪食。 張家界的觀景大概就說這麼多。

最後說一句感想, 本以為張家界浸淫在多年的商業化開發中, 這裡的人早就變得唯利是圖。 但從不多的接觸中, 發現其實並非全然如此, 圍繞在人與人相處中最淳樸的一面, 依然觸手可及。 (文/圖:龐尼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