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學效應,父母得知道才行!

作者簡介:文峰, 一位從事兒童教育的文學愛好者, 有育兒經歷, 也有教學經驗, 自信, 樂觀, 喜歡與人交流, 是一名喜歡孩子的大叔。

心理學在家庭教育的運用中有著巨大的潛力。 然而, 許多父母總是希望以自己的威嚴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卻很少在心理學上下功夫。 因此, 許多孩子從小就很叛逆, 不願意與父母合作, 不願意聽父母的建議, 甚至父母說的明明是對的, 孩子也不願意接受。 面對這種情況時, 父母往往束手無策, 只能大聲喝斥或用“武力”來威脅, 以達到父母所希望的效果。 這樣的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所以, 父母學點必要的心理學, 或許會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獎懲效應

獎勵和懲罰是對孩子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 它通過影響孩子對自身的評價, 從而對孩子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 由獎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獎懲效應。

獎懲效應是父母在孩子身上用得最多的。 當孩子表現得比較好時, 父母往往會用贊許的語言或肢體語言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肯定, 以達到鼓勵的效果。 而心理學實驗證明, 表揚、鼓勵和信任, 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自尊心和上進心。 但是有些父母的獎懲效應用得不好, 往往是物質獎勵重於精神獎勵, 從而使孩子的學習或做事動機出現了問題, 把為自己而學, 變成了為金錢而學, 為父母而學。 這樣的獎懲效應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所以, 獎懲效應的運用, 應該是精神獎勵重於物質獎勵。 這樣做, 孩子才能把學習或做事的動機放在自我肯定上, 才不會總想著為了獎勵而學, 為了父母而做。

懲罰也是一樣,

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 必要的懲罰是控制孩子行為的有效信號。 但在懲罰時, 言語要得體、適度, 要就事論事, 而不能將事情擴大化。 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接受懲罰。 否則, 孩子的行為不受約束, 慢慢就會變得無法控制。

獎懲的頻率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環節。 如果父母總是批評多, 表揚少, 孩子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就會破罐子破摔。 所以, 獎懲的比例在5:1時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在《無聲的中國》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 譬如你說, 這屋子太暗, 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 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 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 他們就會來調和, 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

再提出較小的要求,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在生活中, 還會被許多孩子無意識地應用到。 他們首先會提一個很大的要求, 然後再降低要求, 以便使父母答應他們。 父母要善於鑒別孩子使用拆屋效應來達到不合理訴求的目的, 避免讓孩子在錯誤面前討價還價。 如果長此下去, 孩子就會大錯誤不犯, 小錯誤不斷, 會經常在父母面前開天窗。 而父母也總是認為事情還沒有像拆屋頂那麼嚴重, 就輕易原諒了孩子的錯誤。

鏈狀效應

我國有一句古話叫“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鏈狀效應, 它指的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相互影響和作用。

鏈狀效應在年齡小的孩子當中表現非常明顯。 比如, 如果父母愛看書,

孩子也肯定愛看書, 如果父母愛說髒話, 孩子肯定也愛說髒話。 鑒於此原因, 父母在給孩子找玩伴時, 肯定也要靠慮到孩子之間的相互影響。

有些父母總是拿鄰家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教育效果往往會起反作用。 可是, 如果父母設法讓性格比較好、學習比較好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朋友, 優秀孩子的行為性格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使他向著優秀孩子的方向轉化。 當然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特別差, 與優秀孩子的差距太大, 也會反過來影響優秀孩子。 這種情形下, 優秀孩子的父母也有可能會拒絕讓自己的孩子與行為不好的孩子交往。 因此, 父母在利用鏈狀效應為孩子尋找玩伴的時候, 也應該考慮兩個玩伴之間的個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的互補性, 否則,很難為孩子找到合適的玩伴。

家庭教育心理學也有很多的應用技巧,如果父母運用得恰當,就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孩子的家庭教育則會越來越難,孩子離父母的期望值也會越來越遠。

健康生活,快樂育兒,心貝網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優親子育兒品牌,想獲得最新、最全面、最有趣的育兒資訊,敬請關注心貝親子網。

否則,很難為孩子找到合適的玩伴。

家庭教育心理學也有很多的應用技巧,如果父母運用得恰當,就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孩子的家庭教育則會越來越難,孩子離父母的期望值也會越來越遠。

健康生活,快樂育兒,心貝網致力於打造全國最優親子育兒品牌,想獲得最新、最全面、最有趣的育兒資訊,敬請關注心貝親子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