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索|“互聯網+教育”新浪潮下教師角色的轉向

↗ 點擊上方“中國教師”關注我們

網路直播授課與線上開放課程相結合, 掀起了“互聯網+教育”的新浪潮, “網紅教師”不斷湧現, 也帶來了教師角色的歷史性轉向。

楊宗凱指出:“資訊化背景下, 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角色持續受到挑戰。 ”嚴雋琪強調, 未來的教育變革, 將實現“人人”“時時”“處處”皆可學的學習社會, 只有勤於學習、善於學習、教學相長、勇於自我超越的教師才能適應變革中的教育形態。

0

1

教師教育教學面臨的時代挑戰

1.師生互動新模式改變對傳統課堂的認知觀念

教師在網路平臺上直播教學, 開創了師生互動的新模式。

一是改變了人們對傳統課堂形態的認知。 直播和“網紅教師”的出現, 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上課, 上課時間和教學安排更加靈活多樣。

二是改變了師生互動的方式。 有別于傳統的面對面教學和MOOCs類的錄製線上視頻教學, 直播教學讓學生可以大膽地對教師的授課進行即時評價、即時提問,

直播教師也可以得到即時回饋, 進行即時改進與即時解答。

三是網路直播的教學方式更加新穎、詼諧有趣。 網路直播授課,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教師。 聽課學生的多寡, 既反映教師授課的水準, 又直接與教師的經濟利益掛鉤。 教師會根據學生的特點, 主動改進自己的教學, 讓學生能夠在“樂中學, 學中樂”, 以吸引更多地學生。

2.資源分享新方式突破傳統教育資源配置結構

教師直播授課這樣的線上教育資源供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為地域、經濟水準帶來的教育不公平, 創造一種全新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

一是突破了資源配置的地域限制。

網路直播平臺上的教師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個學校的教學名師, 其受眾學員則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 這就打破了地域差異的限制, 使不論是資源豐富的城市學生, 還是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和山區學生, 都可以分享相同的教育資源。

二是突破了資源配置中受眾的單一選擇性。 教師直播授課這種方式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 具體表現在學生對教師及課程的選擇上。 一個線上授課網路直播平臺上可能會有數千甚至數萬名教師開課授課。 學生對教師直播的課程進行試聽, 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教師和課程。

三是突破了資源分享的高成本困局。 網上學習的成本很便宜, 學生只需要花費幾元錢就可以享受一位元名師的服務。

並且網路直播授課的課程設計由專業團隊指導, 其品質受市場監督, 真正做到優質資源的物美價廉。 教師直播授課不僅拓展了資源的共用新方式, 而且在保證教育資源品質的同時又大大降低了優質教育資源分享的成本。

3.學習規律新內涵打破學習時空格局

一是打破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時間固定不變的限制。 在傳統學校裡, 學生學習的時間是固定且非自由支配的, 早晨8點準時到教室, 下午5點左右放學, 晚上完成作業。 而教師網路直播授課從時間上打破了這一限制, 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時間得以自由支配。

二是打破了學生傳統的固定學習地點的限制。 傳統學生學習的地點無法轉換, 而當教師教學遇上直播,

學習課堂從實體教室搬到虛擬網路空間, 學生和教師由面對面轉到面對螢幕, 學習地點由學校搬到任意地方。

三是打破了過去班級授課制學習策略的枷鎖。 學生不再局限于學校和家之間, 不必跟著學校教師的節奏安排自己的學習, 是完整的自由學習者, 可以自由選擇教師、學習場地以及學習的時間段。

0

2

教師角色的時空與功能轉向

現代教師角色的定型, 教師、課堂、學生和學校之間關係模式的確定, 都源於誇美紐斯提出的“班級授課制”。

1632年,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描述:“學校要分班級, 每個班級至少配備一個教師, 每學科應只用一種教材, 採用同樣的方法去教授, 使全班學生得到相同的練習。 ”他還對班級教學和運營方式做了規定, 如按年齡和知識水準分班,每班30-50人等。

這種制度滿足了大工業生產時代社會對人才大規模培養的需求,確定了一維線性時空教室、學校、學生之間的關係。而互聯網時代到來,重新定義了教師與這三者之間關係,特別是線上教師的出現,開啟了四者關係的二維非線性時代。

1.教師教學時間從線性轉向非線性

時間上的線性表示事情必須在固定時間點同時發生行為才會有效。時間上的非線性指事件的發起方和接受方不在同一時間維度上,而行為依然產生相同效果。傳統教師授課的時間是線性的固定的。而教師網上直播授課則改變這種線性的時間安排為非線性。直播授課賦予教師更大的時間自由度,使教師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授課時間。授課時間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變化,不僅僅體現了教師授課時間的變化,更體現了教師授課觀念的改變,把教師從傳統課堂時間枷鎖中解放出來,讓教師的授課變得靈活自由。

2.教師教學空間從現實教室轉向虛擬網路

教師網上直播授課,是將課堂從傳統的實體教室搬到虛擬的網路教室。教室的物理空間位置發生了改變,沒有了傳統教室的固定位置,沒有了教室裡的座椅板凳黑板與講臺。“教室”所能容納的學生人數不再是傳統教室的寥寥數十人,而是數以千計乃至數以萬計。教室的空間變化,體現的是教師視野的變化。教師不再只拘泥於幾十個學生層面的微觀授課,而是放眼全國甚至全球,對授課內容設計、授課物件等要素進行通盤考慮。

3.教師互動客體從學生轉向鏡頭或螢幕

網上直播授課,教師直接互動的物件首先是鏡頭,其次才是鏡頭背後的學生。教師無法像在傳統教室裡那樣,根據學生的面部表情、聲音等回饋對教學過程進行即時調整。這也是網上直播授課時,教師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之一。

教師如何面對鏡頭?面對鏡頭教師應該如何表現?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

面對鏡頭,教師用修飾的語言與學生產生共鳴,用自然狀態的表現喚醒學習者的知覺。每一次授課,教師必須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因為直播沒有暫停或重來的機會。

海德格爾認為“人與世界的關係首先是一種操作關係,其次才是認識觀的關係。”教師操作技術改造教育教學,反過來技術又對教師從思想和行為上進行改造。從傳統課堂置身教室直面學生,到線上教育置身錄播室直面鏡頭或螢幕,這個轉化的過程是對教師專業能力的重新再造。

4.教師角色功能從全域導演轉向精准表演

一般認為教師的角色應該從導演到演員轉向。但是對照這些角色的功能,教師從沒當過純粹的演員。導演是“演出文本的作者”。導演必須從技術上對戲劇全部過程進行監管和協調,從藝術上要以自己的專業審美和創造力指揮整個團隊為作品賦予藝術價值。

在教育領域,教師導演需要完成從教學劇本編寫、活動組織、指揮引導等統領全域的一系列任務。而演員,就是要讓自己的內心外化,賦予角色自己的性格,角色會從心裡長出來,跟自己融為一體。對於教師來說,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本身就是演員。教師演員的任務就是扮演教師,也是我來演“我”。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但現實中有幾個教室能夠根據專業素養進行教師角色的本色出演呢?

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對鏡頭和螢幕能做到本色出演的教師寥寥無幾。傳統的教師課堂授課,教師通常會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掌控全域的導演,另一個是再現劇本的演員。這種一人飾多角的情況,讓教師無暇去思考如何扮演自己,最後往往會忘記自我,忘記自己是園丁,忘記對知識進行活化,疏導知識的傳遞過程;忘記是學生心靈的導師,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參與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園丁和心靈導師就是教師演員要扮演的角色,知識活化和心靈交流就是精准表演。網路直播授課就是通過精細化的分工協作,把導演的角色從教師身上剝離,讓教師的任務變得專一,讓教師回歸演員的本職。教師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演員;教師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演好。

0

3

教師角色轉向的路徑建構

“互聯網+教育”新浪潮下,教師角色已然發生多重轉向。面對這些轉向,教師和學校該何去何從,就需要我們從教師、學校和學生三者關係出發,合理建構路徑,探尋歷史性的突破戰略。

01

通過學校“各司所長”的精細化職能分工,建構“教師+平臺”的“虛擬時空”教學新環境。

“互聯網不可能替代學校,但可以改變學校的基因,‘互聯網+教育’就是教育的轉基因工程。”傳統教學環境——學校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轉型,將助力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時空新環境的建構。

學校在大多數時候將不僅僅是教師教學和學生上課的活動場地,而更多像是教師和學生名義上的歸屬地。學校承載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師生學習提供支援服務,同時也是“網紅教師”的孵化器和培育基地。

轉型後的學校將是開放的服務提供者,從學校走出來的不再是一群群學生,而是“網紅教師”及其身後的支持團隊。而原先的教室講臺的教學環境將由網路直播授課創造出“虛擬時空”教學新環境所取代。在這個教學新環境裡,教師的教學將在網路直播平臺上進行,學生的學習也將在平臺裡發生。教室搬移到網路虛擬空間裡,學生變成了自由移動的虛擬符號,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場地、學習時間、授課教師和學習課程。

02

通過“互聯網+”的大資料分析技術滿足線上學生的學習期待,建構與學生親密接觸的教師“魅力人格體”。

“互聯網+教育”時代,尤其網路直播背景下,除了教學環境轉型以外,第二個需要轉向的就是教師評判體系要回到“以人為本”的軌道上來,即“推人及課”。

也就是說,當我們提到一個優秀教師的名字時,立即會想到這個教師的品質特徵和優秀課程。教師本人就是品牌,就像電影明星一樣。建構“魅力人格體”,就需要先瞭解呂森林所說的“教育直播的火熱符合教育行業發展趨勢,但只有極少數直播教師會成為網紅,多數教師直播是虛火,優秀教師資源稀缺”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王伯魯點出了關鍵,他指出“在互聯網與教育‘親密接觸’的當下,教師要保持冷靜牢記教育使命,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學生希望所選的教師既能快速解決自己學業上的問題,又能趣味橫生、令人耳目一新、樂於接受且能產生思想共鳴與心靈契合。

要瞭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期待和學習特徵,就要用互聯網的大資料分析對學習者按地域差異、年齡層次、學習習慣、學習取向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然後支持團隊針對分析結果制定詳細的應對策略,真正實現直播教師與學生的“親密接觸”。

這樣,從一般的線上互動“接觸”到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親密接觸”,教師就會在學生心中形成獨特的“魅力人格體”,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實現社會對教師個人的真正尊重和認同。

03

通過從教師到演員的思想和素養的轉變與融合,建構“教師演員”新角色。

在“互聯網+教育”浪潮下,“網紅教師”是傳統教師面臨網路直播授課時代挑戰時向“教師演員”新角色轉型的辯證選擇。“教師”這個角色將通過市場的遴選變得更加專業化和職業化。在網路直播教學環境下,建構“教師演員”新角色是教師角色功能轉向成功的關鍵。

首先,教師要完成心理認知上的角色轉向,自己不再是傳統老師那樣的總導演角色,而只是一個演員.

其次,教師需抱著成為演員的信念,即使面對著鏡頭也要想像為學生期待的目光,用盡自己生命的情感展現教學劇本上的每一句臺詞;最後,要在形體、臺詞、聲樂和表演等演員的基本技能上進行練習。其中最重要的是表演和臺詞,真正投入到教學劇本中情景設定,達到“忘我”和“無我”的境界,實現與學生心靈上情感交流。

04

通過市場直接參與學校人才的培養,建構“個人+平臺”式合作新方案。

“互聯網+教育”的出現,為市場直接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方案設想提供可以操作的可能。教師直播授課這種“個人+平臺”的線上教育新模式可以成為教師、學校和學生三者關係轉型的歷史突破點,以實現教師、學校和學生的轉型,真正解決人才、學校和市場不匹配的問題。

“個人+平臺”的線上教育新模式將打破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的束縛,使教師和學生可以自由流動。學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為教師的直播授課提供專業化支援與服務。

學生在直播平臺上是完整的自由人,根據學校提供的課程安排,在平臺自由選擇教師。平臺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來配置平臺上教師、學校和後期支持團隊資源。人才培養模式將是“市場+教師+平臺”,即市場將需要的人才要素資訊發送給平臺,平臺下單給教師和後期支持團隊,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中情感與價值的引導,形塑市場需求的人才素養。

作者單位 | 安徽師範大學

微信編輯 | 甯小安

(全文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91期)

(歡迎關注中國教師公眾號 ID zgjszz)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如按年齡和知識水準分班,每班30-50人等。

這種制度滿足了大工業生產時代社會對人才大規模培養的需求,確定了一維線性時空教室、學校、學生之間的關係。而互聯網時代到來,重新定義了教師與這三者之間關係,特別是線上教師的出現,開啟了四者關係的二維非線性時代。

1.教師教學時間從線性轉向非線性

時間上的線性表示事情必須在固定時間點同時發生行為才會有效。時間上的非線性指事件的發起方和接受方不在同一時間維度上,而行為依然產生相同效果。傳統教師授課的時間是線性的固定的。而教師網上直播授課則改變這種線性的時間安排為非線性。直播授課賦予教師更大的時間自由度,使教師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授課時間。授課時間從線性到非線性的變化,不僅僅體現了教師授課時間的變化,更體現了教師授課觀念的改變,把教師從傳統課堂時間枷鎖中解放出來,讓教師的授課變得靈活自由。

2.教師教學空間從現實教室轉向虛擬網路

教師網上直播授課,是將課堂從傳統的實體教室搬到虛擬的網路教室。教室的物理空間位置發生了改變,沒有了傳統教室的固定位置,沒有了教室裡的座椅板凳黑板與講臺。“教室”所能容納的學生人數不再是傳統教室的寥寥數十人,而是數以千計乃至數以萬計。教室的空間變化,體現的是教師視野的變化。教師不再只拘泥於幾十個學生層面的微觀授課,而是放眼全國甚至全球,對授課內容設計、授課物件等要素進行通盤考慮。

3.教師互動客體從學生轉向鏡頭或螢幕

網上直播授課,教師直接互動的物件首先是鏡頭,其次才是鏡頭背後的學生。教師無法像在傳統教室裡那樣,根據學生的面部表情、聲音等回饋對教學過程進行即時調整。這也是網上直播授課時,教師面臨的最重大的挑戰之一。

教師如何面對鏡頭?面對鏡頭教師應該如何表現?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

面對鏡頭,教師用修飾的語言與學生產生共鳴,用自然狀態的表現喚醒學習者的知覺。每一次授課,教師必須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因為直播沒有暫停或重來的機會。

海德格爾認為“人與世界的關係首先是一種操作關係,其次才是認識觀的關係。”教師操作技術改造教育教學,反過來技術又對教師從思想和行為上進行改造。從傳統課堂置身教室直面學生,到線上教育置身錄播室直面鏡頭或螢幕,這個轉化的過程是對教師專業能力的重新再造。

4.教師角色功能從全域導演轉向精准表演

一般認為教師的角色應該從導演到演員轉向。但是對照這些角色的功能,教師從沒當過純粹的演員。導演是“演出文本的作者”。導演必須從技術上對戲劇全部過程進行監管和協調,從藝術上要以自己的專業審美和創造力指揮整個團隊為作品賦予藝術價值。

在教育領域,教師導演需要完成從教學劇本編寫、活動組織、指揮引導等統領全域的一系列任務。而演員,就是要讓自己的內心外化,賦予角色自己的性格,角色會從心裡長出來,跟自己融為一體。對於教師來說,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本身就是演員。教師演員的任務就是扮演教師,也是我來演“我”。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但現實中有幾個教室能夠根據專業素養進行教師角色的本色出演呢?

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對鏡頭和螢幕能做到本色出演的教師寥寥無幾。傳統的教師課堂授課,教師通常會扮演兩個角色,一個是掌控全域的導演,另一個是再現劇本的演員。這種一人飾多角的情況,讓教師無暇去思考如何扮演自己,最後往往會忘記自我,忘記自己是園丁,忘記對知識進行活化,疏導知識的傳遞過程;忘記是學生心靈的導師,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參與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園丁和心靈導師就是教師演員要扮演的角色,知識活化和心靈交流就是精准表演。網路直播授課就是通過精細化的分工協作,把導演的角色從教師身上剝離,讓教師的任務變得專一,讓教師回歸演員的本職。教師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演員;教師只有一個任務,那就是演好。

0

3

教師角色轉向的路徑建構

“互聯網+教育”新浪潮下,教師角色已然發生多重轉向。面對這些轉向,教師和學校該何去何從,就需要我們從教師、學校和學生三者關係出發,合理建構路徑,探尋歷史性的突破戰略。

01

通過學校“各司所長”的精細化職能分工,建構“教師+平臺”的“虛擬時空”教學新環境。

“互聯網不可能替代學校,但可以改變學校的基因,‘互聯網+教育’就是教育的轉基因工程。”傳統教學環境——學校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轉型,將助力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時空新環境的建構。

學校在大多數時候將不僅僅是教師教學和學生上課的活動場地,而更多像是教師和學生名義上的歸屬地。學校承載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師生學習提供支援服務,同時也是“網紅教師”的孵化器和培育基地。

轉型後的學校將是開放的服務提供者,從學校走出來的不再是一群群學生,而是“網紅教師”及其身後的支持團隊。而原先的教室講臺的教學環境將由網路直播授課創造出“虛擬時空”教學新環境所取代。在這個教學新環境裡,教師的教學將在網路直播平臺上進行,學生的學習也將在平臺裡發生。教室搬移到網路虛擬空間裡,學生變成了自由移動的虛擬符號,學生可以選擇學習場地、學習時間、授課教師和學習課程。

02

通過“互聯網+”的大資料分析技術滿足線上學生的學習期待,建構與學生親密接觸的教師“魅力人格體”。

“互聯網+教育”時代,尤其網路直播背景下,除了教學環境轉型以外,第二個需要轉向的就是教師評判體系要回到“以人為本”的軌道上來,即“推人及課”。

也就是說,當我們提到一個優秀教師的名字時,立即會想到這個教師的品質特徵和優秀課程。教師本人就是品牌,就像電影明星一樣。建構“魅力人格體”,就需要先瞭解呂森林所說的“教育直播的火熱符合教育行業發展趨勢,但只有極少數直播教師會成為網紅,多數教師直播是虛火,優秀教師資源稀缺”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王伯魯點出了關鍵,他指出“在互聯網與教育‘親密接觸’的當下,教師要保持冷靜牢記教育使命,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質”。學生希望所選的教師既能快速解決自己學業上的問題,又能趣味橫生、令人耳目一新、樂於接受且能產生思想共鳴與心靈契合。

要瞭解學生具體的學習期待和學習特徵,就要用互聯網的大資料分析對學習者按地域差異、年齡層次、學習習慣、學習取向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的資料搜集與分析。然後支持團隊針對分析結果制定詳細的應對策略,真正實現直播教師與學生的“親密接觸”。

這樣,從一般的線上互動“接觸”到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的“親密接觸”,教師就會在學生心中形成獨特的“魅力人格體”,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實現社會對教師個人的真正尊重和認同。

03

通過從教師到演員的思想和素養的轉變與融合,建構“教師演員”新角色。

在“互聯網+教育”浪潮下,“網紅教師”是傳統教師面臨網路直播授課時代挑戰時向“教師演員”新角色轉型的辯證選擇。“教師”這個角色將通過市場的遴選變得更加專業化和職業化。在網路直播教學環境下,建構“教師演員”新角色是教師角色功能轉向成功的關鍵。

首先,教師要完成心理認知上的角色轉向,自己不再是傳統老師那樣的總導演角色,而只是一個演員.

其次,教師需抱著成為演員的信念,即使面對著鏡頭也要想像為學生期待的目光,用盡自己生命的情感展現教學劇本上的每一句臺詞;最後,要在形體、臺詞、聲樂和表演等演員的基本技能上進行練習。其中最重要的是表演和臺詞,真正投入到教學劇本中情景設定,達到“忘我”和“無我”的境界,實現與學生心靈上情感交流。

04

通過市場直接參與學校人才的培養,建構“個人+平臺”式合作新方案。

“互聯網+教育”的出現,為市場直接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方案設想提供可以操作的可能。教師直播授課這種“個人+平臺”的線上教育新模式可以成為教師、學校和學生三者關係轉型的歷史突破點,以實現教師、學校和學生的轉型,真正解決人才、學校和市場不匹配的問題。

“個人+平臺”的線上教育新模式將打破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的束縛,使教師和學生可以自由流動。學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為教師的直播授課提供專業化支援與服務。

學生在直播平臺上是完整的自由人,根據學校提供的課程安排,在平臺自由選擇教師。平臺通過市場化的優勝劣汰來配置平臺上教師、學校和後期支持團隊資源。人才培養模式將是“市場+教師+平臺”,即市場將需要的人才要素資訊發送給平臺,平臺下單給教師和後期支持團隊,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中情感與價值的引導,形塑市場需求的人才素養。

作者單位 | 安徽師範大學

微信編輯 | 甯小安

(全文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91期)

(歡迎關注中國教師公眾號 ID zgjszz)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