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違約時代全面到來!趁著年輕,你們就作吧!

作者:拾葉

1

引子, 暴風雨前的寧靜

最近發生了三件令筆者深思的事兒。

這三件事兒猛一看沒多大關聯, 但倘若靜下心細細剖析, 你會發現背後的邏輯線會讓你高度重視並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

第一件事:今年的“雙十一”來臨之際, 馬爸爸把大家的花唄都進行了大幅提額, 很多剛畢業甚至還在校園裡的黃毛小子花唄額度都提到了¥10000+, 不少少男少女iphone X的夢想就這樣在馬爸爸的“金融普惠”下實現了。

第二件事:繼東北特鋼、大連機床巨額債務違約之後, 東北再次出現大型企業—丹東港集團巨額公司債違約。

根據丹東港集團公告稱, 由於公司有息債務負擔重, 短期支付壓力較大, “14丹東港MTN001”因未能按期兌付本金, 出現了實質性違約, 違約金額為10億元人民幣。 一句話, 對不起, 哥們我還不上錢了。

第三件事:11月4日, 人民銀行官網發佈了一篇周小川行長署名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文章。 文中提到:

2016年末, 我國企業部門杠杆率達到165%, 高於國際警戒線, 部分國有企業債務風險突出。 一些地方政府也以各類方式加杠杆。 2015年年中的股市異常波動, 以及一些城市出現房地產價格泡沫化, 就與場外配資、債券結構化嵌套和房地產信貸過快發展等加杠杆行為直接相關。 而在微觀層面的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上,

債券市場信用違約事件明顯增加。

這三件事兒分開看, 好像都是在不同領域的事件。 但是串聯到一塊兒, 筆者倒吸一口冷氣。

也許, 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已經在路上, 這個社會一些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但很多人卻依然後知後覺。

2

花唄提額、招行IPX分期免息事件

事情從一周前的早上說起。 那早筆者一睜眼, 發現支付寶推送了一條消息。 打開一看, 花唄額度提高了兩萬。

嘿嘿一笑, 但又想到自己的支付寶平時刷的都是小錢, 頭幾次提額都是幾千幾千往上提, 這次怎麼突然提了兩萬?

轉念一想, “雙十一”快到了, 馬爸爸給花唄提額, 是想讓筆者貢獻一點點力量, 於是哈哈一笑, 沒當回事, 轉身又睡覺去了。

直到下午, 才發現不太對勁。

一天雜七雜八的資訊來源, 發現身邊所有人都提額了!門口的小保安, 麵包房的收銀小妹, 公司剛入職的小鮮肉, 電梯口實習保險業務員, 花唄額度都大幅提高!

不僅驚歎:臥槽, 馬雲給所有人都提額了? !

當每個人都捧著手機, 美滋滋的看著花唄額度那個亮閃閃的數字的時候, 筆者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氣。

玩信用卡的人都知道, 信用卡想大幅提額不容易, 特別是資產少收入低的人群。

為此各大信用卡論壇還催生出一整套“信用卡養卡提額”攻略, 目的就是讓增加持卡人信用卡額度, 讓持卡人的信用融資能力最大化, 但這都是持卡人主動意願的。

▼網路金融服務網站“融360”信用卡提額論壇:

而花唄主動全員永久提額, 並且還有2000多元的雙十一臨時提額,

這意味著什麼?

支付寶實名用戶有4.5億人, 占中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即便按每人5000元的提額計算, 總放額規模也有2萬多億人民幣。

僅僅是為了刺激雙十一的營業額麼?

雖然有很大的原因, 但2016年, 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金額創了歷史新高, 也僅為1207億。

▼天貓“雙十一”歷年成交金額:

與馬雲的花唄提額相比, 小巫見大巫了。

那到底是什麼刺激了馬雲下這麼大的力度提額呢?

我們先看看幾天前一個爆炸性新聞, 也許很多人沒有注意:

就在前些日, 受眾人矚目的iPhoneX剛開賣的時候, 招商銀行信用卡第一天就公佈了一組資料:iPhone X開放預售2小時33分, 招商銀行信用卡蘋果官網總交易已突破20億元!成功下單的招行銀行信用卡持卡人已超過19.6萬人!

看到這兒, 可能還有很多人一頭霧水, 不就是商戰麼, 銀行與店家合作, 天貓支付寶與商家合作, 這有什麼可值得人深思的?

但很多敏銳的人已經發現了, 最近一段時間, 金融體系大幅鼓勵、刺激“全體”居民超前高消費的行為表現出了驚人的推動力!

但昨天還人人還拿著小米、榮耀的低端機的小鬼,今天就換成滿大街的iPhoneX,不覺得哪兒不對勁兒麼?

高富帥、白富美去買IPX沒一點問題,但是一群低收入、低資產的小年輕去買IPX,這事兒就另當別論。別怪這些人聽著彆扭,你還真不配拿IPX!

現在網路上充斥了太多的心靈毒雞湯,什麼只有敢於消費才能賺的更多,年輕就是要享受,等你四五十歲再背LV、再開BMW,青春已不再……

於是,一群文藝屌絲小青年拿著幾個月的收入,刷爆所有信用卡去高額消費。

特別是一二線房價高企的城市,更是讓很多年輕人產生了消費認知錯配,對比動輒幾萬一平的房子,好像什麼都是便宜的,於是在各種“雞湯”的刺激下,在整個社會充斥著“貨幣勢必長期貶值,現在消費就是賺到”的煽動下,一窩蜂的買買買!信用卡刷刷刷!

殊不知,這是一個巨大的套路。

與上一次銀行體系大規模支持居民消費不同的是:

頭些年一群人向銀行借錢、搞房貸、刷信用卡、搞消費貸,最終是去買資產——房子!

而現在這群人向銀行借錢,消費貸、刷信用卡僅僅是為了純消耗性消費!

這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借錢買資產與借錢純消費!

古人說的好啊,從簡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兩年居民淨存款不斷下滑,當未來居民收入出現增長乏力,而消費慣性卻無法往回撤的時候,頭一波人依靠資產是贏家,後面這一波人大部分一輩子都很難翻身。

不可能人人都是社會的成功者!

這個討論先留個伏筆,這事兒還沒完。我們接著往下看另外一件事兒。

3

丹東港巨額債務違約事件

在10月30日,東北大型企業——丹東港集團發公告,稱由於公司有息債務負擔重,短期支付壓力較大,“14丹東港MTN001”因未能按期兌付本金,出現了實質性違約,違約金額為10億元人民幣。

當然,這已經不是東北企業第一次違約了,在此之前東北特鋼、大連機床這兩家大型企業也出現了巨額債務違約。

但這事兒筆者要特別說一下,在國家的金融體系裡,也就是我們所信任的銀行、證券、信託體系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剛性兌付。

這個事兒最早是從信託開始講的,如果信託計畫出現違約,那麼信託公司是要完全兜底的。這麼些年來,即便是2014年出現了“11超日債”事件,但最後依然是國資進行了兜底。剛性兌付依然一直都是金融行業的潛規則。

為什麼沒有一家信託公司敢於打破剛性兌付?

因為沒有一家信託公司敢這樣做。一旦某家信託公司的某一個信託計畫出現最終實質性違約,投資人的錢有可能打水漂,那麼整個受連累的是整個信託行業所有的信託計畫產品,投資者會對目前20多萬億的信託總規模全部產生質疑,一旦出現擠兌,信託行業就出問題了,20萬億啊,後面會接連引發一連串的危機,沒人能想到結果會怎麼樣。

而現在,事態出現了不少轉機。

接連幾次違約,我們能夠感覺到監管層的監管思路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堅決不允許出問題到允許信託公司暴露出風險,並希望利用市場的機制去化解兌付危機。也就是說,監管層在試圖通過幾次事件打破剛性兌付的潛規則。

那如果這次丹東港債務違約最終真正落實,投資人的錢收不回來。這將發生一個明顯的信號,就是違約時代的真正到來!

我們上至企業,下至個體,每一個借錢的都是潛在的違約者。未來違約的案例也將越來越多,並且會在某一個集體性事件中集中爆發,過去政府、銀行不斷兜底,而未來我們將面對的是投資人自己要去承擔相應的風險。

這是一個信用新時代的到來。

4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上面這兩件事兒有什麼關聯呢?答案就在人民銀行官網前幾日發佈的一篇周小川行長署名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文章裡。

周行長的講話,我提煉了幾個關鍵句:

企業杠杆率過高,國企債務風險加大

房貸規模過大,一些城市房價有泡沫

債券市場信用違約事件明顯增加

再結合前段時間周小川行長在公開場合的表態——居民部門的杠杆率還過低。

把所有的事情串起來後,一條邏輯線逐漸顯露了出來。

現在,上層認為國內企業的杠杆太高了,不能再加了。並且隨著產業結構轉型,一些產能面臨淘汰、過分依賴宏觀環境和政府補貼支援的企業舉步維艱。

還有一些企業財務杠杆過高,一旦所處行業波動較大,風險將暴露無遺。比如東北丹東港集團這些債務違約的企業,都是在此範圍之內。所以,這些企業一定要降低杠杆率。

但是,杠杆是不能短期消失的,杠杆只能轉移,而政府部門的杠杆又不能再往上加,所以只能把杠杆轉移到居民部門。

對於居民杠杆,一些財經媒體瞎解讀,說周行長前陣子還說居民部門杠杆率還過低,現在又說居民的房貸規模過大,說話前後矛盾。

哎,你們這些財經盲到底懂不懂啊?

很多人其實不理解,在老百姓的認知上,一說居民加杠杆就是買房子。這叫什麼?路徑依賴。

居民加杠杆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從銀行借錢買房子外,還可以借錢去買車、裝修房子、出國旅遊、上MBA、買奢侈品、甚至去娶媳婦。但是歸根結底,居民加杠杆只能幹兩件事。

第一件事,買資產;第二件事,純消費。

我們現在講消費升級,提高內需,其實過去的消費大部分跑到了購房上,這其實是央行現在所要抑制的。而未來,居民加杠杆的路徑要從所有的內需增長動力從資產型消費轉變為消費型消費。

所以,你看馬爸爸和各大銀行信用卡部現在大力髮卡提高額度,搞各種分期零息首付,線下飲食消費各種5折活動,你還真以為金融系統大發善心讓大夥一人不落的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了?!

你再聰明有馬雲聰明?有庫克聰明?你有銀行的精算師們聰明?

全民加杠杆意味著,勢必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會透支自己的消費能力,很多低資產和未來賺錢能力孱弱的個體將像丹東港一樣在未來無法承兌自己過去的消費帳單。

美國人早都過了透支信用那個年代,而我們才剛剛開始。

後記:

打破剛性兌付的時代已經到來。

我們即將迎來剛性兌付的時代,不僅僅是金融系統的剛性兌付,更是整個社會的剛性兌付被打破,違約時代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盲目不知。

趣店未來生意會很好,校園貸等未來估計也會死灰復燃,但是,你要知道,這不是一個時代的延續,而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很多人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綁在了飛奔的車輪上,也許,下一個被甩下車的就是你。

版權說明: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謝謝!

華爾街前沿

但昨天還人人還拿著小米、榮耀的低端機的小鬼,今天就換成滿大街的iPhoneX,不覺得哪兒不對勁兒麼?

高富帥、白富美去買IPX沒一點問題,但是一群低收入、低資產的小年輕去買IPX,這事兒就另當別論。別怪這些人聽著彆扭,你還真不配拿IPX!

現在網路上充斥了太多的心靈毒雞湯,什麼只有敢於消費才能賺的更多,年輕就是要享受,等你四五十歲再背LV、再開BMW,青春已不再……

於是,一群文藝屌絲小青年拿著幾個月的收入,刷爆所有信用卡去高額消費。

特別是一二線房價高企的城市,更是讓很多年輕人產生了消費認知錯配,對比動輒幾萬一平的房子,好像什麼都是便宜的,於是在各種“雞湯”的刺激下,在整個社會充斥著“貨幣勢必長期貶值,現在消費就是賺到”的煽動下,一窩蜂的買買買!信用卡刷刷刷!

殊不知,這是一個巨大的套路。

與上一次銀行體系大規模支持居民消費不同的是:

頭些年一群人向銀行借錢、搞房貸、刷信用卡、搞消費貸,最終是去買資產——房子!

而現在這群人向銀行借錢,消費貸、刷信用卡僅僅是為了純消耗性消費!

這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借錢買資產與借錢純消費!

古人說的好啊,從簡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兩年居民淨存款不斷下滑,當未來居民收入出現增長乏力,而消費慣性卻無法往回撤的時候,頭一波人依靠資產是贏家,後面這一波人大部分一輩子都很難翻身。

不可能人人都是社會的成功者!

這個討論先留個伏筆,這事兒還沒完。我們接著往下看另外一件事兒。

3

丹東港巨額債務違約事件

在10月30日,東北大型企業——丹東港集團發公告,稱由於公司有息債務負擔重,短期支付壓力較大,“14丹東港MTN001”因未能按期兌付本金,出現了實質性違約,違約金額為10億元人民幣。

當然,這已經不是東北企業第一次違約了,在此之前東北特鋼、大連機床這兩家大型企業也出現了巨額債務違約。

但這事兒筆者要特別說一下,在國家的金融體系裡,也就是我們所信任的銀行、證券、信託體系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剛性兌付。

這個事兒最早是從信託開始講的,如果信託計畫出現違約,那麼信託公司是要完全兜底的。這麼些年來,即便是2014年出現了“11超日債”事件,但最後依然是國資進行了兜底。剛性兌付依然一直都是金融行業的潛規則。

為什麼沒有一家信託公司敢於打破剛性兌付?

因為沒有一家信託公司敢這樣做。一旦某家信託公司的某一個信託計畫出現最終實質性違約,投資人的錢有可能打水漂,那麼整個受連累的是整個信託行業所有的信託計畫產品,投資者會對目前20多萬億的信託總規模全部產生質疑,一旦出現擠兌,信託行業就出問題了,20萬億啊,後面會接連引發一連串的危機,沒人能想到結果會怎麼樣。

而現在,事態出現了不少轉機。

接連幾次違約,我們能夠感覺到監管層的監管思路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堅決不允許出問題到允許信託公司暴露出風險,並希望利用市場的機制去化解兌付危機。也就是說,監管層在試圖通過幾次事件打破剛性兌付的潛規則。

那如果這次丹東港債務違約最終真正落實,投資人的錢收不回來。這將發生一個明顯的信號,就是違約時代的真正到來!

我們上至企業,下至個體,每一個借錢的都是潛在的違約者。未來違約的案例也將越來越多,並且會在某一個集體性事件中集中爆發,過去政府、銀行不斷兜底,而未來我們將面對的是投資人自己要去承擔相應的風險。

這是一個信用新時代的到來。

4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上面這兩件事兒有什麼關聯呢?答案就在人民銀行官網前幾日發佈的一篇周小川行長署名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文章裡。

周行長的講話,我提煉了幾個關鍵句:

企業杠杆率過高,國企債務風險加大

房貸規模過大,一些城市房價有泡沫

債券市場信用違約事件明顯增加

再結合前段時間周小川行長在公開場合的表態——居民部門的杠杆率還過低。

把所有的事情串起來後,一條邏輯線逐漸顯露了出來。

現在,上層認為國內企業的杠杆太高了,不能再加了。並且隨著產業結構轉型,一些產能面臨淘汰、過分依賴宏觀環境和政府補貼支援的企業舉步維艱。

還有一些企業財務杠杆過高,一旦所處行業波動較大,風險將暴露無遺。比如東北丹東港集團這些債務違約的企業,都是在此範圍之內。所以,這些企業一定要降低杠杆率。

但是,杠杆是不能短期消失的,杠杆只能轉移,而政府部門的杠杆又不能再往上加,所以只能把杠杆轉移到居民部門。

對於居民杠杆,一些財經媒體瞎解讀,說周行長前陣子還說居民部門杠杆率還過低,現在又說居民的房貸規模過大,說話前後矛盾。

哎,你們這些財經盲到底懂不懂啊?

很多人其實不理解,在老百姓的認知上,一說居民加杠杆就是買房子。這叫什麼?路徑依賴。

居民加杠杆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從銀行借錢買房子外,還可以借錢去買車、裝修房子、出國旅遊、上MBA、買奢侈品、甚至去娶媳婦。但是歸根結底,居民加杠杆只能幹兩件事。

第一件事,買資產;第二件事,純消費。

我們現在講消費升級,提高內需,其實過去的消費大部分跑到了購房上,這其實是央行現在所要抑制的。而未來,居民加杠杆的路徑要從所有的內需增長動力從資產型消費轉變為消費型消費。

所以,你看馬爸爸和各大銀行信用卡部現在大力髮卡提高額度,搞各種分期零息首付,線下飲食消費各種5折活動,你還真以為金融系統大發善心讓大夥一人不落的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了?!

你再聰明有馬雲聰明?有庫克聰明?你有銀行的精算師們聰明?

全民加杠杆意味著,勢必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會透支自己的消費能力,很多低資產和未來賺錢能力孱弱的個體將像丹東港一樣在未來無法承兌自己過去的消費帳單。

美國人早都過了透支信用那個年代,而我們才剛剛開始。

後記:

打破剛性兌付的時代已經到來。

我們即將迎來剛性兌付的時代,不僅僅是金融系統的剛性兌付,更是整個社會的剛性兌付被打破,違約時代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盲目不知。

趣店未來生意會很好,校園貸等未來估計也會死灰復燃,但是,你要知道,這不是一個時代的延續,而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很多人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綁在了飛奔的車輪上,也許,下一個被甩下車的就是你。

版權說明:如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謝謝!

華爾街前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