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人說,讀書有什麼用啊 我說,還真是沒什麼卵用,但可自省自知


經常有人問我, 讀書有什麼用啊?

我說, 還真是沒什麼卵用, 愉悅感抵不上做一次美甲, 吃一頓呷哺呷哺。 讀書也不能幫你快速弄到錢,

你不是犀利的韓寒, 也不是騷柔的馮唐。 “噢, 那沒什麼用, 那我就不讀了。 ”

是的, 讀書最好的年代過去了。 今天不讀書, 不閱讀, 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不影響你工作, 不影響你弄大錢, 不影響你娶到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對於我來說, 讀書分了好幾個階段:一是求學階段, 那個時候, 讀書的書僅指教科書, 含義比較狹隘。 這個階段是痛苦的。 書是我升學的敲門磚, 鋪路石, 我一直想把它們踩在腳底下, 當然它們也在閱讀趣味上長期的蹂躪我。

第二個階段是談資階段。 啊, 你居然沒看過龍應台的《目送》?不知道梁文道?《文學回憶錄》都沒聽過?什麼羅素, 福柯, 卡爾維諾那就更不用提了。 這時閱讀更像一種社交手段, 一種談資。 就好像李敖說的,

你要跟我談《二十四史》, 總得先看完《二十四史》吧。

但行為本身有時會慢慢改變行為的目的。 漸漸的我們會被一些好作品吸引, 內心有真實的觸動。

閱讀到一本好書, 提升了某一方面的認知, 重新對某件事物或者某個群體有了嶄新的認識, 生命仿佛會被革新, 靈魂被重新填滿, 整個人仿佛獲得了新生。 長此以往的閱讀, 價值觀, 認知體系就會不斷地被打碎, 重建, 打碎, 重建。

這就是我的閱讀樂趣所在。 閱讀不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 不再簡單的靠著它求學, 工作, 賺錢糊口。 它也不再是一件用來滿足別人期待的事情。

閱讀成了自我完善的一種利器, 每當翻開一本書, 在字裡行間發現某種趣味, 領悟到某種新觀點, 我就很欣喜。


讀書, 僅僅是自我愉悅的一種方式, 閱讀範圍早已不是什麼排行榜能夠圈住的。


無知的人怎能知道自己無知呢?

讀書給了他一個自省的機會。

讀書絕不是什麼萬般上品, 無非是撒了泡尿, 照照自己, 而且還是別人尿的。

讀書讓人轉念。 情緒來的時候,

你是它的奴隸。 讀書讓你在某個瞬間抽離自己的身體, 自我觀照, 於是比從前容易平復。

眼是心靈的窗戶, 可世風日下, 人心不古, 於是這窗戶太容易汙塵滿垢。 讀書則像塊抹布, 想要清醒少迷惘, 心靈乾淨, 就得不斷擦拭。

王小波說, "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爛七八糟的細節, 使它變得蠻有趣的。 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 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 是的, 讀書是某種最好的強力, 可幫你脫離舊有的生活軌跡。

不要問讀書該讀到何種程度, 你只能每天都幹這件事情, 就和吃飯一樣。

一本好書, 如果你沒讀過, 你不會因為沒讀而覺得遺憾, 而如果你讀了, 你卻會因為讀過了而覺得慶倖。

讀書讓你一覽縱山小,

而且是不斷的一覽縱山小。


王小波說, “讀歷史可以讓我們活在過去, 學科技可以讓我們面對未來, 一個不學習的人只能有限的生活在他當下所處的境地裡。 她的視野是有限的, 生活的緯度也不夠寬泛, 更可怕的是, 生活在井裡的青蛙, 覺得這樣挺好的, 外面的世界並不一定精彩。”

倪萍有本書叫《姥姥語錄》,裡頭有這樣一句話,“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 姥姥因為貧窮戰爭等原因,沒有讀過很多書,但她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讀不了書,只能要求倪萍經常帶她去各個地方轉悠,看名勝古跡,見各種文化名流,因為她曉得眼不能“瞎”。

所以當我問一個人最近在讀什麼書的時候,我是希望他保有閱讀習慣的,他在不斷的拓寬自己的認知半徑,用別人的腦袋去思考和看這個世界,活在過去也活在未來。

如果對方在朋友圈po過一些他讀過的書,我會大概明白他閱讀的品味,然後很容易找到開始的話題,尬聊就容易避免。

你要讓一個人充分的瞭解你,理解你,認識你,是很困難的。我很少看見一個人能把自己描述清楚的,也許是懶惰,也許是缺乏耐心,也許是不自知。

其實這也是同理心的一部分,當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的只考慮自己的表達欲,而不關心對方Get到你的點有多少。當你要去認識一個人的時候,靠近一個人的時候,你要去思考你怎麼讓對方來瞭解你,理解你,明白今天的你為什麼成為了今天的你,而不是冷冰冰的一句,“我就是這樣的啊,我也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

而直接的表達有時力量不如間接的表達,如果經常看文學作品就能感受出來。

比方說,形容戰爭很激烈,如果你說,“這個戰鬥非常激烈” ,確實是很直接的表達,但文字的臆想空間比較差。若換成 “這場戰鬥每秒鐘消耗了500多萬發子彈 ”, 讀者自然會生出一個臆想的空間出來,這種刺激到讀者自發聯想的文字,會更有感染力。

所以每當聽到女孩在說,我是一個善良的姑娘,我是一個有趣的姑娘,是一個愛生活的姑娘,我就覺得很乏味。不如你告訴我,你養了許多貓貓狗狗,還花費時間精心照料,你看過許多電影,有自己影評和想法,或者春節可以燒一桌子的菜hold全場的味覺。

你不覺得後者更鮮活生動嗎?


文/南顧

外面的世界並不一定精彩。”

倪萍有本書叫《姥姥語錄》,裡頭有這樣一句話,“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 姥姥因為貧窮戰爭等原因,沒有讀過很多書,但她知道讀書的重要性,讀不了書,只能要求倪萍經常帶她去各個地方轉悠,看名勝古跡,見各種文化名流,因為她曉得眼不能“瞎”。

所以當我問一個人最近在讀什麼書的時候,我是希望他保有閱讀習慣的,他在不斷的拓寬自己的認知半徑,用別人的腦袋去思考和看這個世界,活在過去也活在未來。

如果對方在朋友圈po過一些他讀過的書,我會大概明白他閱讀的品味,然後很容易找到開始的話題,尬聊就容易避免。

你要讓一個人充分的瞭解你,理解你,認識你,是很困難的。我很少看見一個人能把自己描述清楚的,也許是懶惰,也許是缺乏耐心,也許是不自知。

其實這也是同理心的一部分,當我們在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的只考慮自己的表達欲,而不關心對方Get到你的點有多少。當你要去認識一個人的時候,靠近一個人的時候,你要去思考你怎麼讓對方來瞭解你,理解你,明白今天的你為什麼成為了今天的你,而不是冷冰冰的一句,“我就是這樣的啊,我也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

而直接的表達有時力量不如間接的表達,如果經常看文學作品就能感受出來。

比方說,形容戰爭很激烈,如果你說,“這個戰鬥非常激烈” ,確實是很直接的表達,但文字的臆想空間比較差。若換成 “這場戰鬥每秒鐘消耗了500多萬發子彈 ”, 讀者自然會生出一個臆想的空間出來,這種刺激到讀者自發聯想的文字,會更有感染力。

所以每當聽到女孩在說,我是一個善良的姑娘,我是一個有趣的姑娘,是一個愛生活的姑娘,我就覺得很乏味。不如你告訴我,你養了許多貓貓狗狗,還花費時間精心照料,你看過許多電影,有自己影評和想法,或者春節可以燒一桌子的菜hold全場的味覺。

你不覺得後者更鮮活生動嗎?


文/南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