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威海好人為她點燃公益火種

她說, 這是救命之恩;他說, 這是舉手之勞

遲到13年的感謝

威海新聞網訊 “我叫張曉明, 我來找譚國棟老師, 感謝他13年前對我的救命之恩。 ”11月3日上午, 威海職業學院校園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 今年74歲的張曉明是哈爾濱某高校退休教師, 13年前, 她和朋友來到威海, 在國際海水浴場游泳時遇險, 威職教師譚國棟及時出手相救, 兩人轉危為安。

因為錯過了當面表達感謝的機會, 13年來, 張曉明對救命之恩一直念念不忘, 今年, 她親手寫下感謝信, 專程來到威海表達謝意。

張曉明(右)和譚國棟說起13年前被救的場景。 視頻截圖

游泳遇險, 他出手相救

2004年8月, 在威海買了房的張曉明和朋友一起來威海遊玩, 兩人到國際海水浴場游泳消暑。

“我們的水性都不好, 當時覺得海水挺淺, 就自然而然地往深處走,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 海水漲潮了。 ”回想起這段經歷, 張曉明記憶猶新。

“我們應該是誤入了一個漩渦, 等發現情況不對時, 已經出不來了。 ”當時兩人嚇得連喊“救命”, 但遊客的嬉鬧聲蓋過了兩人的呼救聲, 周圍竟沒人發現他們已陷入險境。

“海水蓋過了我們的頭頂, 我嗆了好幾口水。 ”萬分危險之時, 求生的本能讓張曉明奮力用腳踩水, 高舉雙手呼救。

這時, 正在海邊教外甥女游泳的譚國棟看到了這一幕。

“當時沒多想, 看見她倆高舉著胳膊求救, 我就將外甥女放到淺水區, 然後深吸一口氣, 猛地紮進水裡。 ”譚國棟快速遊到兩人身邊, 先將兩人托舉到海面上, 然後又拖回岸邊, 兩人獲救了。

念念不忘, 她輾轉尋恩人

“太好了, 終於再次見到了我的救命恩人。 ”3日上午, 見到譚國棟, 張曉明緊緊握住他的雙手, 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如果不是譚老師, 就沒有現在的我, 感謝你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

那麼, 為何這一聲感謝在13年後才說出來?

“被救上岸後, 我們受了些驚嚇, 一直在岸邊休息, 沒能及時留下譚老師的聯繫方式。 等恢復得差不多再去找他時, 發現他已經離開了。

”張曉明說。

張曉明和同事詢問了現場很多人, 大致瞭解到, 救人的好心人姓譚, 在威海市技術學院工作。 兩人相約, 過段時間去學校找譚老師, 向他當面致謝。

輾轉得知了譚國棟當時的家庭住址後, 張曉明登門拜訪, 譚國棟沒在家, 她遺憾地返回了哈爾濱。

當時適逢威海職業學院和威海市技術學院兩校合併, “等來年我再來威海時, 發現譚老師已經搬家了, 譚老師原來的學校整體搬遷了。 ”張曉明失去了與救命恩人的聯繫。

13年來, 張曉明從未放棄尋找, 並不時向周圍人提起自己的被救經歷。 今年, 張曉明瞭解到, 自己所在社區有位鄰居也在威職工作, 在這位鄰居的幫助下, 她終於找到了譚國棟的聯繫方式, 親手寫下感謝信,

趕到威海職業學院, 向譚老師當面表示感謝。

知恩不圖報, 傳遞正能量

“我是在海邊長大的, 水性還可以, 救人就是下意識的反應, 沒有想太多, 也沒想著回報。 ”面對張曉明的感謝, 譚國棟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交談中, 張曉明得知, 這已經不是譚國棟第一次下水救人了。 “我們在海邊長大的人都知道, 在海中, 隨時可能面臨危險, 水性好也必須提高警惕, 遇到游泳的人抽筋或溺水的情況已經有三四回了。 ”看到有人遇到危險, 譚國棟沒有猶豫過, 他始終覺得, 這是“舉手之勞”。

對張曉明來說, 卻是譚國棟給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出於一顆感恩之心, 張曉明開始關注各類公益事業, 為社會作貢獻。

兩人見面後, 張曉明將自己關注公益事業獲得的獎項展示給譚國棟看, 她將這一切歸功於譚國棟的給予——“是你不顧一切的精神和捨己為人的熱忱,激勵了我努力為社會奉獻。”

在感謝信中,張曉明深情寫道:“我要把譚老師救我的事向周圍人廣泛傳播,譚老師捨己救人的精神讓我更加珍惜時光,為社會多做貢獻。”

她將這一切歸功於譚國棟的給予——“是你不顧一切的精神和捨己為人的熱忱,激勵了我努力為社會奉獻。”

在感謝信中,張曉明深情寫道:“我要把譚老師救我的事向周圍人廣泛傳播,譚老師捨己救人的精神讓我更加珍惜時光,為社會多做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