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心手背都是肉?承認吧!95%父母偏愛孩子那5%在說謊

很多父母都忙於工作事業, 對教養孩子不見得會言出必行了。 但是, 我們要給大家提出的就是, 如果父母始終不能貫徹家規來規範各自的行為,

家裡將永遠有爭吵、衝突、意外。 孩子們還會在父母的反復無常中, 慢慢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你想想, 如果一個孩子在吃飯前偷吃零食, 你縱容了他, 但另一個孩子犯同樣的錯誤你又懲罰了他。 孩子們的行為有時被父母忽視, 有時則受到懲罰, 這將給人極度的不安全感。 同時, 這也讓孩子開始輕視規則, 認為它們不算什麼。 最後的結果是, 孩子不是變得更懂道理, 而是開始認為規則無用, 只是權力的施予罷了。

因為孩子天生好奇心強, 會做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大人教導正確的規範。 有些時候, 孩子們還會本能的顯出自私, 將自己放在中心位置, 不允許其他人冒犯。 做為他們的父母,

就需要限制孩子們的某些行為, 以教會他們如何相互理解, 如何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說起來也許不可思議,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孩子在面臨選擇的時候, 往往對其他孩子表現出一種令人驚訝的冷酷。

例如:在學校的挫折使小明常常失控,

他回到家後挑釁弟弟和自己打架, 卻將弟弟打到手臂脫臼;當文琪的妹妹伸手想拿大家都很喜歡看的一本圖書時, 文琪開始責駡並追打妹妹;思萱一直想討好姊姊, 可是沒有結果, 憤怒的她為了讓姊姊被父母懲罰, 接連幾天用小刀劃破家裡的坐墊來誣陷姊姊……。

當孩子們的行為偏離正確的軌道, 必須被糾正的時候, 父母就要給予他們一些明確的處罰。 所有的處罰的目的都一樣, 是為了讓孩子瞭解到錯誤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以及該如何彌補自己的錯誤。 我們需要教會孩子的, 並不是口頭上的道歉, 或者為了減輕懲罰的敷衍, 而是發自內心的道歉, 讓下次不會再出現類似事件。

舉例來說, 我們前面提到的文琪, 父母責備她向自己妹妹道歉的時候,

如果只是告訴文琪要說抱歉, 這並沒有真正地觸及到問題的實質。 道歉雖然很重要的, 但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在於, 父母必須讓兩個孩子都知道文琪破壞了家規, 還對別人造成了傷害。

父母可以這樣說:「文琪, 妳和自己的妹妹爭奪東西是不對的, 妳看看妹妹現在多傷心啊。 妳認為自己應該怎麼做, 才能使她高興起來呢?」

父母給孩子建議幾種彌補傷害的方式。

「你認為, 妳現在可以和妹妹一起來看這本書, 媽媽講一個好聽的故事給妳們聽好?」

或是「送給妹妹一個她特別想要的印章, 讓她覺得和姊姊非常喜歡妳。 」

和孩子一起想辦法來解決問題, 比單純的給予孩子懲罰更有效果。

做為父母, 不僅替孩子訂立規則, 更多的責任在於幫助他們理解並接受這些規則。

有一點很重要, 假使孩子之間出現了爭打場面, 父母也不要對孩子使用「恐嚇」的方法來制止。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在小明馬上就要打弟弟時, 父母肯定會不由自主地加以斥責:「你敢動弟弟一個手指頭,我就打斷你的手和腳!」小明受到了驚嚇,可能會大哭起來,也可能不會,但是他確實馬上停止了即將要做的錯事。

你或許會認為:「我沒有時間來給孩子講道理,但我絕對不允許他傷害自己的弟弟。」

但是我們仍然建議,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最好不要使用恐嚇的方法。為什麼要這麼要求呢?

道理很簡單,如果恐嚇可以起作用,也只是短暫的。

「恐嚇」不能讓小明去理解手足之間為什麼不能互相欺負的原因,小明可能只會強化自己的想法:

「不能欺負弟弟,是因為比自己強的父母要求自己這樣做。如果沒有被父母抓到,那麼和弟弟大打出手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下次逃避開父母的眼睛,自己就可以隨心所欲處置比自己弱小的弟弟了。」

這也是很多來以體罰和恐嚇為教育手段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小孩反而「遇強則弱、遇弱則強」,以暴力處世的原因之一。

如果小明不是因為真的認知到自己犯了錯而改過,往後還是會不斷發生欺負手足或是欺負其他人的事件。他也有可能會做得很狡猾,讓父母很難逮到他犯的錯。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客觀地教會孩子直接承認現狀,例如,對孩子說:「我或許在某一方面不夠優秀,但是我也有很出色的地方。」、「我和別人一樣強,只是表現得不一樣!」、「我可能暫時做不好那件事情,可是努力後或許可以成功!」、「我並不是一直在失敗!」。

然後,父母就要幫助孩子尋找對策,用有力的行動和方式説明孩子振作起來。事實勝於雄辯,當你帶著孩子一起走出困境,孩子能明白,困難只是一時的,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戰勝它,任何困難和挫折都不可能影響到全部的生活。

讚美給孩子帶來的最大的益處就是創造自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擁有了自信,就擁有成功的能力。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成為科學家、藝術家、賽車手或著名演員,只有心中有著熱愛的興趣,將來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渴望的角色。

對孩子無私公平的愛

有些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將子女分成很多不同的種類。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充滿了偏見,即使有刻意地做出掩飾,孩子都能覺察甚至也加以模仿。父母只有做到了對每個孩子言行一致,並清楚自己真正想教給孩子什麼?

子女才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好習慣,孩子間也才會恪守規則,減少發生激烈衝突的機會。

有的時候,當父母聽到孩子對其他兄妹說出刻薄話時感到很震驚,尤其當自己從來沒說過,那孩子們這些可怕的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可以明確的告訴這些父母,不用去找尋來源,有可能是是大人間的拌嘴、爭執、議論、聊天,或是一些不經意間的玩笑話。但當孩子們彼此間的態度出現問題時,從父母身上找原因是極為正確的。通常孩子年齡越大,他們受父母影響的將難以改變。

宜娟的兒子只有三歲,他說他很討厭自己剛出生的妹妹,他似乎從來沒有愉快的和她相處過。

「親愛的,你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妹妹呢?」一個鄰居問他:

「她就像天使一樣美麗!」

「她是一個沒有用的女孩子!」

小男孩解釋道:「沒有人喜歡她!」

「難道你的爸爸媽媽也不喜歡小妹妹嗎?」

「當然,不喜歡!他們比較喜歡我!」

事實上,宜娟和丈夫只是經常在兒子面前說:「你是勇敢的小男子漢,不是嬌滴滴的小女孩。」而這就成為了兒子不喜歡小妹妹的真正原因:如果父母都說女孩子沒有用,那麼妹妹肯定是不應該被喜歡的,邏輯就這麼簡單。

年輕的父母往往忽略了,大人的態度足以深遠地影響著小孩子,即使他只有三歲,他們不恰當的比喻,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後來鄰居告訴宜娟這件事情,他們才猛然明白,為什麼兒子那麼不願意和妹妹待在一起。幸好夫妻倆的補救工作也很有效,沒有花太多時間,兒子就喜歡自己的妹妹,不再輕視她的存在了。

孩子們會透過觀察父母,而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他們經常模仿父母的舉止,或者間接表達父母的喜惡。因此,如果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出現偏差,孩子們可能也會加以模仿學習。父母有義務時時審視自己的行為態度,這樣的話,孩子才不會從最親近的人學習到難糾正的壞毛病。

有了父母的正向影響,手足之間也更容易協調相處,而不是每天都像小鬥雞一樣氣勢洶洶。

「我覺得我是一個公正的人。」很多父母可能會這樣想。但父母卻常忽視自己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不知道這可能是讓孩子之間失和的「大事」。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重視,如果母親與父親偏袒的子女不同,幾個孩子之間就會經常地有摩擦發生。而摩擦多了,矛盾和誤會的狀況將會越來越嚴重。

有時家庭裡的摩擦被「隱形」,一旦意外降臨,手足之爭加上父母的偏愛就可能會引發軒然大波,雖然衝突矛盾會被一一解決,家庭生活會恢復常軌,然而,那些衝突累積的破壞性,有可能會讓幸福的生活從此改變。

父母肯定會不由自主地加以斥責:「你敢動弟弟一個手指頭,我就打斷你的手和腳!」小明受到了驚嚇,可能會大哭起來,也可能不會,但是他確實馬上停止了即將要做的錯事。

你或許會認為:「我沒有時間來給孩子講道理,但我絕對不允許他傷害自己的弟弟。」

但是我們仍然建議,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最好不要使用恐嚇的方法。為什麼要這麼要求呢?

道理很簡單,如果恐嚇可以起作用,也只是短暫的。

「恐嚇」不能讓小明去理解手足之間為什麼不能互相欺負的原因,小明可能只會強化自己的想法:

「不能欺負弟弟,是因為比自己強的父母要求自己這樣做。如果沒有被父母抓到,那麼和弟弟大打出手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下次逃避開父母的眼睛,自己就可以隨心所欲處置比自己弱小的弟弟了。」

這也是很多來以體罰和恐嚇為教育手段的家庭,教養出來的小孩反而「遇強則弱、遇弱則強」,以暴力處世的原因之一。

如果小明不是因為真的認知到自己犯了錯而改過,往後還是會不斷發生欺負手足或是欺負其他人的事件。他也有可能會做得很狡猾,讓父母很難逮到他犯的錯。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客觀地教會孩子直接承認現狀,例如,對孩子說:「我或許在某一方面不夠優秀,但是我也有很出色的地方。」、「我和別人一樣強,只是表現得不一樣!」、「我可能暫時做不好那件事情,可是努力後或許可以成功!」、「我並不是一直在失敗!」。

然後,父母就要幫助孩子尋找對策,用有力的行動和方式説明孩子振作起來。事實勝於雄辯,當你帶著孩子一起走出困境,孩子能明白,困難只是一時的,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戰勝它,任何困難和挫折都不可能影響到全部的生活。

讚美給孩子帶來的最大的益處就是創造自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擁有了自信,就擁有成功的能力。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成為科學家、藝術家、賽車手或著名演員,只有心中有著熱愛的興趣,將來就有可能成為自己渴望的角色。

對孩子無私公平的愛

有些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將子女分成很多不同的種類。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充滿了偏見,即使有刻意地做出掩飾,孩子都能覺察甚至也加以模仿。父母只有做到了對每個孩子言行一致,並清楚自己真正想教給孩子什麼?

子女才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好習慣,孩子間也才會恪守規則,減少發生激烈衝突的機會。

有的時候,當父母聽到孩子對其他兄妹說出刻薄話時感到很震驚,尤其當自己從來沒說過,那孩子們這些可怕的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可以明確的告訴這些父母,不用去找尋來源,有可能是是大人間的拌嘴、爭執、議論、聊天,或是一些不經意間的玩笑話。但當孩子們彼此間的態度出現問題時,從父母身上找原因是極為正確的。通常孩子年齡越大,他們受父母影響的將難以改變。

宜娟的兒子只有三歲,他說他很討厭自己剛出生的妹妹,他似乎從來沒有愉快的和她相處過。

「親愛的,你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妹妹呢?」一個鄰居問他:

「她就像天使一樣美麗!」

「她是一個沒有用的女孩子!」

小男孩解釋道:「沒有人喜歡她!」

「難道你的爸爸媽媽也不喜歡小妹妹嗎?」

「當然,不喜歡!他們比較喜歡我!」

事實上,宜娟和丈夫只是經常在兒子面前說:「你是勇敢的小男子漢,不是嬌滴滴的小女孩。」而這就成為了兒子不喜歡小妹妹的真正原因:如果父母都說女孩子沒有用,那麼妹妹肯定是不應該被喜歡的,邏輯就這麼簡單。

年輕的父母往往忽略了,大人的態度足以深遠地影響著小孩子,即使他只有三歲,他們不恰當的比喻,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後來鄰居告訴宜娟這件事情,他們才猛然明白,為什麼兒子那麼不願意和妹妹待在一起。幸好夫妻倆的補救工作也很有效,沒有花太多時間,兒子就喜歡自己的妹妹,不再輕視她的存在了。

孩子們會透過觀察父母,而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他們經常模仿父母的舉止,或者間接表達父母的喜惡。因此,如果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出現偏差,孩子們可能也會加以模仿學習。父母有義務時時審視自己的行為態度,這樣的話,孩子才不會從最親近的人學習到難糾正的壞毛病。

有了父母的正向影響,手足之間也更容易協調相處,而不是每天都像小鬥雞一樣氣勢洶洶。

「我覺得我是一個公正的人。」很多父母可能會這樣想。但父母卻常忽視自己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不知道這可能是讓孩子之間失和的「大事」。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重視,如果母親與父親偏袒的子女不同,幾個孩子之間就會經常地有摩擦發生。而摩擦多了,矛盾和誤會的狀況將會越來越嚴重。

有時家庭裡的摩擦被「隱形」,一旦意外降臨,手足之爭加上父母的偏愛就可能會引發軒然大波,雖然衝突矛盾會被一一解決,家庭生活會恢復常軌,然而,那些衝突累積的破壞性,有可能會讓幸福的生活從此改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