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4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以前, 孩子多家長少, 整體貧困, 家長忙著生計, 孩子一天天長大;現在, 孩子少家長多, 條件改善, 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 依然抱怨“太難帶了”。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 中國爸媽養娃累, 主要體現在這7個方面 。

1、對孩子期望太高

在絕大多數有孩子的中國家庭裡面, 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 父母們整天圍著孩子轉, 事事為孩子籌謀, 從未生、出生、上幼稚園、上小學中學高中, 直到上大學、孩子工作、結婚、買房、孩子自己生孩子, 幾乎無一日間斷。

這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糾結、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早知今日、各種悔不當初, 常常是孩子大了, 自己也老了, 然後又是對孩子回報父母、孝順父母的各種期待。

如此心力交瘁地幾十年, 怎麼能不累?

這麼累的根源, 就在於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太高, 既包括對孩子自己發展的期望,

也包括對孩子回報父母的期望。

期望如此之高, 壓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 還有孩子。 但是, 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期望這麼高呢?他能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 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看開這一點, 拋開對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 關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內心的安寧和滿足, 育兒生活, 會輕鬆很多。

2、攀比之心過重

別的孩子都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了, 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 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 我們不吃, 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

別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 我們不買, 會不會被笑話很窮?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裡, 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別人, 自己做什麼、怎麼做, 常常以別人做什麼、怎麼做為準則、指南。

既要時刻看著別人, 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 以免掉隊, 如此怎能不焦慮、不累心?

但是, 別人是別人, 我們是我們, 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

為什麼要跟著別人跑呢?

相信爸爸媽媽們能看開這一點, 育兒之路上的勞心勞力, 又會省去很多。

3、父母之外的人參與太多

我們經常看到, 國外的父母, 嬰兒車上推一個, 懷裡抱一個, 手裡還牽一個, 兩個人, 甚至一個人, 就能帶上一小隊娃兒。

而中國家庭的典型景象,

卻是一隊人, 帶一個娃, 爸爸媽媽呵護著, 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伺候著, 甚至還跟著個保姆阿姨背著大包小包做後勤支持, 排場陣仗, 簡直能趕得上皇帝出巡。

我們不妨打個比方。 一個小家庭, 好比是一間公司, 原本爸爸媽媽自己應該是全資股東、最高負責人, 有各項事務的決策權。

但不少家庭, 接受了來自長輩的各種“投資”——資助買房、伺候月子、幫助帶娃等等, 於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因為自己的“投資”, 擁有了這個家庭或多或少的所有權, 成為了“股東”。

既是股東, 就要發表意見、參與決策, 有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 這樣的治理結構, 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變得複雜無比, 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 如何能不累?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媽媽,連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於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矛盾叢生。

4、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

爸爸不參與帶孩子,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帶娃,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媽媽,連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於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矛盾叢生。

4、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

爸爸不參與帶孩子,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帶娃,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