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曼殊:詩傑,情聖,和尚,卻留連煙花巷,20首詩道盡他荒唐一生

一襲袈裟, 一串念珠, 一雙芒鞋, 一隻盂缽, 一身瘦骨, 一懷愁緒。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他踟躕於十九世紀末的血雨暗夜, 徘徊于二十世紀初的腥風長街。

他命定是弱者中的強者, 卻又是強者中的弱者;他命定是詩傑, 是情聖, 是丹青妙手, 是革命和尚, 卻又是斷腸客, 傷心人。

參禪則意猶未定, 避世則情猶未絕。 他萍蹤浪跡, 四海為家, 如此悲苦交煎之心, 如此蒲柳弱質之體, 卻偏要向天涯更遠處漂泊, 漂泊……

八十六年風雨後, 我們邂逅于西湖邊, 孤山下, 他依然清臒如初, 憂鬱如初。 未及叩問, 未及攀談, 刹那間, 他便如一葉薄薄的剪影隨風飄逝了, 只聞見茫茫白水上傳來琅琅詩聲──

契闊生死君莫問, 行雲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 縱有歡腸已似冰。

蘇曼殊 琵琶湖記遊

這回, 他真的走了, 毅然決然地走了。 這位天下第一癡子果真能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果真能拋閃得下三寸靈臺上那個如血奔心的“情”字?

要瞭解蘇曼殊(1884~1918)煙花般燦爛而又短暫的一生, 則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他的身世謎團——那不願示人的“難言之恫”, 一個至死也未能解開的心結。

1888年, 蘇曼殊與養母河合仙

蘇曼殊的父親蘇傑生原籍廣東香山縣瀝溪鄉蘇家巷, 青年時期赴日本淘金, 三十九歲時身任橫濱英商萬隆茶行買辦。 他還在國內捐有官職, 算得上春風得意。

蘇傑生寡人好色, 口袋裡攢足了閒錢就忍不住要美美地享受一下齊人之福。 妻子黃氏留在國內, 鞭長莫及, 在他身邊侍奉的是兩位姬妾,

一位是日本女子河合仙, 時年三十六歲, 一位是中國女子大陳氏, 時年十七歲。

蘇傑生意猶未盡, 又將河合仙的胞妹、時年十九歲的河合若勾引失身, 蘇曼殊便是這場不倫之情珠胎暗結的產物。 其後, 河合若將私生子留給了姐姐撫養, 然後嫁給了一位海軍軍官。

從此, 小宗之助(蘇曼殊的日本乳名)脈管裡流淌的便一半是大漢民族的精, 一半是大和民族的血;一半是鹹腥, 一半是苦澀;一半是無語話淒涼, 一半是有心傷離別。 “世上飄零誰似我”, 在他心目中, 東瀛與赤縣, 都是故國, 又都是異邦。

四歲時, 蘇曼殊隨河合仙暫住東京。 他天資穎秀, 才華早露, “伏地繪獅子頻伸狀, 栩栩欲活”。

也就是在那年, 一位過路的相士偶然見到雙眸朗若流星的曼殊,

忍不住駐足感歎道:“是兒高抗, 當逃禪, 否則, 非壽征也。 ”天機乍泄, 當時卻無人會意。

1915年秋攝于日本東京之蘇曼殊

蘇傑生喜歡這個夙慧天成的兒子, 樂得由他來延續蘇家的香火, 光耀蘇家的門楣。 六歲時, 已改名為戩的曼殊隨嫡母黃氏漂洋過海, 回到廣東香山瀝溪老家,入讀鄉塾。

他那病病歪歪的身子骨多少有些招架不住。何況身世成謎,平日裡他沒少受到族中子弟的奚落和排斥。曼殊天性敏感,內心的悲憤無處訴說,其痛苦可想而知。九歲時,河合仙與蘇傑生關係破裂,曼殊在家族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十二歲那年,他大病一場,卻被當家的大陳氏棄置於又髒又破的柴房,飽嘗饑渴之苦,險些一命嗚呼。度過此劫後,曼殊決意逃離家庭。人世是紅火坑,佛門是清淨地,這個簡單的比較法慫恿他追隨新會慧龍寺的贊初和尚一路化緣而去。

贊初大師有相當不錯的識力,他一眼看出蘇家這孩子聰明過人,將來必定能成就一番慧業。於是他攜曼殊前往廣州長壽寺,讓一個流浪的靈魂暫時找到了遮風擋雨的屋簷。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饑火焚身,曼殊偷食鴿肉,違犯了寺規,嚴厲的方丈不肯饒恕,下令將他逐出山門。

蘇曼殊第二次出家是在1899年,十六歲上下。他初戀受挫,負氣從日本回到廣州,決意皈依蓮座,永贊三寶,堅心事佛。蒲澗寺方丈念他身世畸零,遂將他收為沙彌。然而曼殊情根未斷,塵緣未了,所謂“出家”,腳在空門內,心在空門外,又豈能絕智滅欲?只不過來走一回過場。

有位來自草堂寺的游方僧常見曼殊眉目之間堆砌愁慘之色,便問道:“披剃以來,奚為多憂生之歎耶?”曼殊的回答是:“今雖出家,以情求道,是以憂耳。”好個“以情求道”,這不是緣木求魚嗎?他在蒲澗寺沒待多久,便悄然離去,返回日本橫濱。

蘇曼殊第三次出家是在1904年1月4日。他在香港《中國日報》謀職未就,心灰意冷,便前往廣東番禺縣雷峰寺(一說為海雲寺)落髮為僧,具足三壇大戒,皈依了主張“我心即佛”的曹洞宗。

這一次,他仍然不堪修行之苦,竊取已故師兄博經的度牒(僧人的身份證明和戶口)後,即飄然回港。

1904年春,蘇曼殊以玄奘、法顯為榜樣,萬里投荒,去泰國曼谷朝聖,在玉佛寺拜喬悉摩長老為師研習梵文,為期不久,卻大有收益。然後他又獨身前往錫蘭(斯里蘭卡)菩提寺駐錫,開筵講經,很受歡迎。初夏時,他途經越南回國,以當地烙疤的方式再度受戒。

1907年秋,蘇曼殊與章太炎欲結伴西遊,赴印度朝聖,深造佛學,終因資金短缺而未果。

蘇曼殊在其筆記小說《嶺海幽光錄》中表彰明清換代之際抗節不撓、視死如歸的義僧祖心,曾借題發揮:“嗟夫!聖人不作,大道失而求諸禪;忠臣孝子無多,大義失而求諸僧;春秋已亡,褒貶失而求諸詩。以禪為道,道之不幸也;以僧為忠臣孝子,士大夫之不幸也;以詩為春秋,史之不幸也……”他在致劉三的信中有這樣的句子:“濁世昌披,非速引去,有嘔血死耳。”蘇曼殊為何要出家?這些話可以作為一部分注腳。

然而三師七證又如何?燃頂烙疤又怎樣?蘇曼殊終究做不到禪家強調的“不沾,不著,不滯,不昏,不染”。他的悲劇人生既由身世造成,由社會造成,也由性格造成。他任性,偏執,脆弱,悲觀,恃才傲物,憤世嫉俗,落拓不羈,因此,雖譽滿國中,遍交當時名士,卻依然認定自己只是孤獨的漂泊者,伶俜一人面對洪荒樣的世界,滿懷驚恐,無所適從。

他與異域詩魔拜倫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兩人均有傷及自尊的缺陷,拜倫跛足,而曼殊是私生子;其次,兩人均具有自由不羈的叛逆精神,永不饜足的激情,淪骨浹髓的厭世感,且與舊道德格格不入;其三,兩人均是多年漂泊異域,同樣深愛著異邦的美女(拜倫愛雅典女郎,曼殊愛日本的百助楓子),同樣是具有唐璜好色如狂的毛病,同樣是用藝術創造力去平衡內心的風暴。

但他們又有不同的特點:拜倫敢於釋放內心的魔鬼,並有勇氣與之周旋,他的浪漫是從肉欲到精神的雙重浪漫,比唐璜更荒唐;曼殊則一心想與魔鬼媾和,在肉欲方面頂多打一打擦邊球。這種七折八扣的東方式浪漫(謂之意淫更恰當)顯然帶有自懲和自虐的傾向。他在女友雪鴻所贈的《拜倫遺集》扉頁上題寫過這樣一首詩:

秋風海上已黃昏,獨向遺篇吊拜倫。

詞客飄零君與我,可能異域為招魂。

曼殊與拜倫都是熱愛自由、追求浪漫、崇尚革命的詩人。兩人同樣英年早逝,一個三十五歲,一個三十六歲。

蘇曼殊1912年作 靈隱訪禪

蘇曼殊的朋友圈子很大,多數是後來震盪了歷史風雲的人物:黃興、宋教仁、章太炎、陶成章、鄒容、陳天華、廖仲愷、何香凝、陳獨秀、馮自由、章士釗、劉季平(即劉三)、何梅士、趙聲、于右任、柳亞子、陳去病等。

章太炎有一句名言:“革命是補瀉兼備的良藥。”在亂世中,這副藥能使各色人等為了不同的目的聚合在一起。

1902年,蘇曼殊加入陳獨秀領導的“以民族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的“青年會”。

1903年春,由橫濱僑商保送,蘇曼殊從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轉學至成城軍校。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學習陸軍,與蔡鍔為先後校友。

生逢艱難時世,蘇曼殊決意將國家興亡負於自己的肩膀。在成城軍校,他天天舞刀弄槍,胡服騎射。適逢東北受強虜踐踏,他遂毅然加入抗俄義勇隊,立誓要血戰沙場,馬革裹屍還。然而志士歸國失路,勇士報效無門。

清王朝太黑暗,太腐朽了,天柱將傾,四維欲絕,猶自酣沉於夢寐。蘇曼殊熱血未冷,他在孫中山與黃興的麾下以筆為旗,以筆為槍,向黑暗勢力發起強有力的挑戰,恨不得一腳踹翻清王朝,一拳打倒袁世凱。

雖是出家人,卻以天下為懷,以蒼生為念,以救國為職志,萬死不顧一身,因此他成為名聞遐邇的“革命和尚”和“兵火頭陀”。蘇曼殊視軀殼為蔑有,極富犧牲精神,見義即赴,無算計,無保留,難怪孫中山贊他“率真”。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悲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兩首七絕何其豪邁,何其壯烈,哪有一絲一毫枯澀沉悶的僧侶氣息?

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曼殊手無縛雞之力,上馬殺敵不行,下馬草檄則是頂尖高手,他要反清,惟用揮動手中的詩筆、文筆、畫筆和譯筆。

最初,蘇曼殊為陳獨秀的《國民日報》撰稿,將雨果的《悲慘世界》譯為《慘社會》。奇就奇在他不願受原著束縛,從第七回的後半回到十三回的前半回,他索性另起爐灶,自己塑造了一個革命俠士明男德,大罵皇帝是“獨夫民賊”,“孔學是狗屁不如的奴隸教訓”,公然蔑視“上帝”、“神佛”、“道德”、“禮義“、“天地”、“聖人”。

他主張無政府主義,土地、財產歸窮苦的民眾享有,對極力宣導無政府主義的美國女傑郭耳縵尤為推崇,特別翻譯了她的傳記。蘇曼殊的筆鋒無比銳利,而且飽含激情,因此頗具感染力和批判力。

且看他的雜文《嗚呼廣東人》的開篇:“吾悲來而血滿襟,吾幾握管而不能下矣!吾聞之:外國人與外省人說,中國不亡則已,一亡必亡於廣東人手。”這是何等斬截痛快的筆墨。

廣東人向英國人搖尾乞憐,給維多利亞紀念碑捐款頗為踴躍,對國內災變卻無動於衷,“便如秦人視越人的肥瘠”。蘇曼殊深惡痛絕地便是這種奴性。曼殊除了憑仗譯筆和文筆激濁揚清,還憑仗畫筆除殘去穢。

他在《民報》副刊“天討”的美術版上發表了《獵狐圖》、《撲滿圖》、《太平天國翼王夜嘯圖》等畫作,無不喻意深刻,仿佛一支支響箭,徑直射向昏庸無道的清王朝的腦門和胸膛,可謂箭箭中的,無一虛發。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革命和尚”,由於交友不慎,險些被不明真相的革命党人當作內奸暗殺了。

1909年夏,蘇曼殊與好友劉三避暑于杭州白雲庵禪院,意外收到一封匿名的恐嚇信。大意是,革命黨人早就看出蘇曼殊形跡可疑,與叛徒劉師培、何震夫婦(他們都是替兩江總督端方搜集革命黨人情報的密探)瓜葛甚密,警告他若再敢與劉、何二人沆瀣一氣,不加收斂,閻王殿上就會立刻多一個新鬼。

此事驚動了章太炎的大駕,他趕緊出面為蘇曼殊辯誣。其詞為:“香山蘇元瑛子谷(蘇曼殊在俗時又名元瑛,字子穀),獨行之士,從不流俗……凡委瑣功利之事,視之蔑如也。

廣東之士,儒有簡朝亮,佛有蘇元瑛,可謂厲高節、抗浮雲者矣。……元瑛可誣,乾坤或幾乎息矣。”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封令人迭足屏息的恐嚇信是南社成員雷昭性所寫,他懷疑曼殊與劉師培夫婦同流合污。

1913年7月21日,蘇曼殊以個人名義在《民立報》上發表了詞鋒淩厲的《釋曼殊代十方法侶宣言》,完全撕下了嗜血惡魔袁世凱的畫皮。

其詞為:“……自民國創造,獨夫袁氏作孽作惡,迄今一年。擅操屠刀,殺人如草;幽薊冤鬼,無帝可訴。諸生平等,殺人者抵;人伐未申,天殛不逭。況辱國失地,蒙邊夷亡;四維不張,奸回充斥。上窮碧落,下極黃泉,新造共和,固不知今真安在耶?獨夫禍心愈固,天道益晦;雷霆之威,震震斯發。普國以內,同起伐罪之師。衲等雖托身世外,然宗國興亡,豈無責耶?今直告爾:甘為元兇,不恤兵連禍極,塗炭生靈;即衲等雖以言善習靜為懷,亦將起而褫爾之魂!爾諦聽之!”這篇宣言更像是檄文,正是它為蘇曼殊贏得了“革命和尚”的美譽。

然而,蘇曼殊期望革命早日成功,心情過於迫切。眼看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連連喋血,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滔滔不歸,他開始消沉,痛苦,絕望。他的性格太脆弱了,承受不住接踵而至的打擊。朋輩凋零(如鄒容瘐死於上海西獄、陳天華自沉于東京大森灣),同志反目(如章太炎與孫中山失和),友人變節(如劉師培夫婦投逆),有見於此,他倍感慘然,愀然,且憮然。

至情至性的曼殊不能理解這個世界的殘酷與陰暗。他再也看不下去了,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這一切過於沉重。他要逃,要逃得遠遠的,逃向深山更深處,逃進寂寂空門。

然而,國難方殷之際,何處又能找到可靠的心靈庇護所?更何況他是早就上了清廷通緝令的要犯,滿街鷹犬,防不勝防。他天性喜歡信馬由韁,獨往獨來,又如何受得了繁苛戒律的約束?清苦之至的修行生活,令他既生畏又生厭。於是他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從紅塵逃向廟宇,又從廟宇逃向紅塵。

他始終在逃避,卻無逃於天地之間。依違於僧俗的生活,情與欲的反向拉拽,適足以令他陷入更深的矛盾和苦悶。天生的多情種子,天生的風流才子,別有傷心之處。“天生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多謝劉三問消息,尚留微命作詩僧。”

他畢竟不是百分之百的革命家,在鐵血交飛的年代,他身上多有革命家所少有的脆弱性和哀憫之情,也不喜歡流血,無論哪種形式的流血他都不喜歡。在塵世與廟宇之間,是否另有一片樂土呢?曼殊一直在找,似乎就在朦朧的遠方。最終,他猶如少不更事的孩子,天真地認為,溫柔鄉即是最快樂的棲息地,情禪便是最滿意的宗教。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雖然懷揣佛門的度牒,但蘇曼殊算不得究竟意義上的僧徒,即便傾盡寒山冰雪,也難消他火熱的兒女情腸。他對於“佛”自有與眾不同的理解:多情即佛心。佛為何能看到眾生萬般皆苦?便因為佛陀也未免多情。在曼殊的心目中,諸佛固然可敬,但他最願禮拜的卻是被印度人稱為“情愛尊天”的伽摩佛。

然而,佛家的戒、定、慧與俗世的情、愛、欲形同冰炭,在其內心日夜不停地交鋒,進則為歡場,退則為道場,孰是孰非?孰優孰劣?他進退兩難,無法決斷。

情愛,是曼殊一生中最好的風景,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隱痛。與他走得最近的女友和“情人”有雪鴻、靜子、佩珊、金鳳、百助楓子、張娟娟、花雪南等數人。

於“情愛”二字,他比起俗世的常人來,一直都是太不完全,太不徹底。他渴望真愛,卻又逃避激情。他割斷了靈與肉之間最熱切的呼應,使之各為其主,終於導致二者反戈相擊。他裸身闖進女弟子何震的房間,指著洋油燈大罵,那只是無邪,只是輕度的迷狂;他出入青樓,擁校書(舊時對妓女的謔稱),喝花酒,竟能全身而赴,全身而返。同為天涯淪落人,曼殊對眾校書從無褻玩之意,他為她們賦詩,為她們作畫,為她們排遣身世沉淪的傷感。

蘇曼殊:秋思圖

蘇曼殊的初戀對象是一位元不知名的日本姑娘,很快便無疾而終。其後,他的西班牙籍英文老師莊湘願將愛女雪鴻許配給他,尚須等他們成年。

再後來,河合仙極力撮合曼殊與表姐靜子成婚。曼殊此時已遁入空門,沙彌十戒中有一條“不娶不淫”。他作繭自縛,便惟有揮劍斬情絲。他留給靜子的訣別信值得一讀:

靜姊妝次:

嗚呼,吾與吾姊終古永訣矣!餘實三戒俱足之僧,永不容與女子共住者也。吾姊盛情殷渥,高義干雲,吾非木石,雲胡不感?然余固是水曜離胎,遭世有難言之恫,又胡忍以飄搖危苦之軀,擾吾姊此生哀樂耶?今茲手持寒錫,作遠頭陀矣。塵塵刹刹,會面無因;伏維吾姊,貸我殘生,夫複何雲?倏忽離家,未克另稟阿姨、阿母,幸吾姊慈悲哀湣,代白此心;並婉勸二老切勿悲念頑兒身世,以時強飯加衣,即所以憐兒也。

幼弟三郎含淚頂禮

他走了,做了情場的逃兵,只能反復再三地扮演這樣一個既可恨又可悲的角色。不久,癡情的靜子便抑鬱致疾,芳魂縹緲。深深的負罪感,無法排遣的憂傷,一齊壓在蘇曼殊的心上。他恨世道太險,嫌空門太悶,便一頭紮入秦樓楚館,流連忘返。他要尋一片溫柔之鄉,管它是夢幻還是泡影,更不管別人罵他欺佛犯戒,傷風敗俗。

蘇曼殊:白馬投荒圖

一般人不能理解蘇曼殊的是:他若想還俗,誰也不會阻攔他,愛情既可圓滿,婚姻也得成全,卻為何偏要自己跟自己鬧彆扭呢?殊不知,自古多情者皆為多情所累,得其一,則不能得其二;得其二,則不能得其全。

曼殊的人生絕非一場戀愛、一局婚姻可以包圓。于他而言,情愛永遠都不是目的,而只是貫穿於生命過程中的美好體驗。他逃來逃去,躲來躲去,每次逃躲的也只是愛與被愛的對象,而非情愛本身。還是摯友劉三最知曼殊心肺,“只是有情拋不了,袈裟贏得淚痕粗”,可謂一語道破底細。

更令人奇怪不解的是,表面看去,蘇曼殊是在縱欲,實際上他卻是在禁欲。這就必須仔細尋究一下他的愛情觀。

蘇曼殊曾對情人花雪南說過這樣一番話:“愛情者,靈魂之空氣也。靈魂得愛情而永在,無異軀體恃空氣而生存。吾人竟日紜紜,實皆游泳於情海之中。或謂情海即禍水,稍涉即溺,是誤認孽海為情海之言耳。惟物極則反,世態皆然。譬如登山,及峰為極,越峰則降矣。性欲,愛情之極也。吾等互愛而不及亂,庶能永守此情,雖遠隔關山,其情不渝。亂則熱情銳退,即使晤對一室,亦難保無終凶已。我不欲圖肉體之快樂,而傷精神之愛也。故如是,願卿與我共守之。”

他認定欲望的實現便是愛情的失敗,這個觀念在他的頭腦中太執著太頑固了。與美女肉袒相對,他居然也能懸崖勒馬,雖說“偷嘗天女唇中露”洩露了他與情人之間並非完全沒有親密接觸,但他每次都能夠守住最後一道防線,你就不能不佩服他具有非凡的定力。曼殊所愛的人多半是歌台曲院的風塵美女,這些在肉欲中日夜打滾的悲苦紅顏竟三生有幸,遇著一位只作精神戀愛的癡情和尚,也可算是難得的人間奇遇了。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將清淚滴深懷。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已灰!

曼殊上人除了《憶東京調箏人百助楓子,作此悲歌》外,另有“華嚴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愛我情”、“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和“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的綺語和痛語,足見其深衷已為情所困,為情所傷。超越欲望的愛情一旦化成詩句,便完全不沾世間煙火氣,簡直賽似天外清音。

1913年12月中旬,蘇曼殊因暴食致疾,纏綿病榻,百無聊賴,在東京寫信給國內的至交劉三,堪稱絕妙好詞:“芳草天涯,行人似夢,寒梅花下,新月如煙。未識海上劉三,肯為我善護群花否耶?”病中仍記掛著那些紅火坑裡的眾姝,只有憐惜,只有關懷,並無一點褻玩之意。

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情禪一味原不是毫無依據。“懺盡情絲空色相”,“是空是色本無殊”,這多少有點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看上去很酷,卻令人捏一把冷汗。八指頭陀詩雲:“自笑禪心如枯木,花枝相伴也無妨。”他是能夠做到,曼殊則無法做到。

他做不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他始終都在幹一件苦事:自己跟自己拔河,左手與右手相搏。“與人無愛亦無嗔”,這是他的願望,願望而已。

有人說:現代三大詩僧,八指頭陀堪稱大明大德,弘一法師是律宗第十一代傳人,他們兩人均修成了正果,惟獨曼殊上人至死仍是一位佛祖不待搭理的花和尚,他的情禪終於妨礙了他的慧業。

蘇曼殊的種種怪癖非常有名。“背人兀坐,歌哭無常”,還只是有點癲。他喜歡收集美人玉照,喜歡描繪女子髮髻,也不算太出格。他視金錢如糞土,揮霍無度則非同小可。在他看來,朋友的錢便是自己的錢,有時取而不告,有時借而不還,好友陳獨秀、何梅士、章士釗、劉三等人均多有領教的機會。不過朋友們誰也不會為銀錢的事與他慪氣。

曼殊“以繪畫自遣,繪竟則焚之”,這不知讓多少友人深感惋惜。他為劉三畫《白門秋柳圖》、《黃葉樓圖》,乃是自願。他不僅出於友誼,還敬重劉三的俠義之舉,為鄒容收殮遺骨,葬于自家黃葉樓下。他遵守然諾,為趙聲畫《飲馬荒城圖》,則是酬報死友,托人代他焚化于趙聲墓前,頗有延陵季子墓門懸劍的古賢遺風。曼殊生性浪漫,對自己的畫,旋作旋棄,而別人一開口索畫,則又變得十分矜貴,輕易不肯下筆。

南社好友高吹萬千里寄縑,請曼殊繪製《寒隱圖》,尚且一再稽延,頻年難以到手,其他人就只有垂涎的份了。還是《太平洋報》總編葉楚傖有辦法,他請曼殊作《汾堤吊夢圖》,也是屢索不遂,於是心生一計。有一天,他閒談時告訴曼殊,上海新到一批外國五香牛肉,聞香下馬者不知凡幾,他好不容易購得三斤,還有摩爾登糖和呂宋煙,一併放在樓上美術編輯室,曼殊有空可去品嘗。曼殊聽說美味在等他,就如同佳人有約,沒有不去的道理。他三步並作兩步上了樓,葉楚傖即在他身後鎖上房門,聲稱,曼殊若不完成《汾堤吊夢圖》,就別想出來。有美食,就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有靈感,繪一幅畫又有何難?有餌能釣大鱸魚,葉楚傖果然得計。

曼殊豪於飲而雄於食,過於貪圖口福,尤其喜歡飲冰水,吃糖果和五香牛肉,朋友們戲稱他為“糖僧”和“牛肉大師”。他的觀點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於精神毫無妨礙,我空,人空,宇宙空,今日之美食,不過是異日之塵埃,不吃白不吃。然而暴飲暴食損壞腸胃,最終要了他的命。

“舞低樓心楊柳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吃花酒要的就是這般情境和氣氛,別人多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曼殊卻不僅僅滿足於秀色可餐,而是放開肚量,將各種美味吃到盤碟見底。柳亞子回憶道:“君工愁善病,顧健飲啖,日食摩爾登糖三袋,謂是茶花女酷嗜之物。餘嘗以芋頭餅二十枚餉之,一夕都盡,明日腹痛弗能起。”

曼殊對性欲的控制力堪稱天下第一,對食欲的控制力則堪稱天下倒數第一。他寫信給柳亞子,信中談及自己病中貪食,頗為詼諧:“病骨支離,異域飄零,舊遊如夢,能不悲哉!瑛前日略清爽,因背醫生大吃年糕,故連日病勢,又屬不佳。每日服藥三劑,牛乳少許。足下試思之,藥豈得如八寶飯之容易入口耶?”

在寫給另一位朋友的信中,他也將自己那副老饕相活寫如畫:“月餅甚好!但分啖之,譬如老虎食蚊子。先生豈欲吊人胃口耶?此來幸多拿七八隻。午後試新衣,並赴順源食生薑炒雞三大碟,蝦仁面一小碗,蘋果五個。明日肚子洞泄否,一任天命耳。”他明知多食傷身, 仍然對各類佳餚欲拒還迎,照單全收,這真有點“癮君子”不怕死的勁頭了。

有一次,曼殊去易白沙處作客,賓主相談甚歡,到了吃飯的時候,易白沙用中餐款待他。好傢伙,曼殊真是肚量驚人,總共吃下炒麵一碗,蝦膾二盤,春捲十枚,還有許多糖果。易白沙以為曼殊手頭拮据,多日挨餓,才會這樣狼吞虎嚥,便邀他明天再過來坐坐。曼殊連連搖頭說:“不行,吃多了!明日須病,後日亦病。三日後當再來打擾。”

魯迅對蘇曼殊的詩文評價很高,對他的個人生活則不表恭維:“黃金白銀,隨手化盡,道是有錢去喝酒風光,沒錢去廟裡掛單。”曼殊去世前一兩年,在東京十分落魄,有時竟會典當掉剩餘的衣服,赤條條不能見客。這種有錢時飽撐一頓,無錢時餓癟數天的生活方式,簡直就是玩忽生命,調侃死神,結果折騰出大病來,終於醫藥罔效。

“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蘇曼殊,無疑是天下第一多情種子,也是天下第一傷心詞客,其詩篇,十之八九都是和血和淚寫成,哀感頑豔,絕非無病呻吟。有時,我不免覺得奇怪,以其多愁多病之身,天既未假其年,人又常沮其意,卻留下了那麼多優美之極的詩詞、小說、繪畫和譯著,還編纂出一部厚厚的《梵文典》,若非大智大慧,怎能成就?

大學者馬一浮曾對蘇曼殊作十六字評語:“固有超悟,觀所造述,智慧天發,非假人力。”堪稱精當。真是可悲可惜,“千古文章未盡才”,“才如江海命如絲”,又掉入了一個天嫉多才的老套子。對於早熟的天才,上帝收割的鐮刀確實要來得比平常更快,這一避無可避的自然規律橫亙在曼殊眼前,他無法逾越。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怎麼會無人識呢?曼殊上人一襲袈裟,越八十餘度春秋而來,正是西湖天心的朗月,水心的皓月,可望不可即,那出塵之姿,縱然丹青妙手,也難描畫。

西湖孤山蘇曼殊墓遺址

蘇曼殊部分詩作摘錄:

七絕·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七絕·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七絕·澱江道中口占

孤村隱隱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

羸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

莫愁湖寓望

清涼如美人,莫愁如明鏡。

終日對凝妝,掩映萬荷柄。

柬法忍

來醉莖深露,胭脂畫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帶蒲團。

南樓寺懷法忍

萬物逢搖落,姮娥耐九秋。

縞衣人不見,獨上寺南樓。

為玉鸞女弟繪扇

日暮有佳人,獨立瀟湘浦。

疏柳盡含煙,似憐亡國苦。

彥居士席上贈歌者賈碧雲

一曲淩波去,紅蓮禮白蓮。

江南誰得似,猶憶李龜年。

佳人

佳人名小品,絕世已無儔。

橫波翻瀉淚,綠黛自生愁。

舞袖傾東海,纖腰惑九洲。

傳歌如有訴,餘轉雜箜篌。

住西湖白雲禪院

白雲深處擁雷峰,幾樹寒梅帶雪紅。

齋罷垂垂渾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鐘。

晨起口占

一爐香篆嫋窗紗,紫燕尋巢識舊家。

莫怪東風無賴甚,春來吹發滿庭花。

花朝

江頭青放柳千條,知有東風送畫橈。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春日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本文來源於“2005年《書屋》”

回到廣東香山瀝溪老家,入讀鄉塾。

他那病病歪歪的身子骨多少有些招架不住。何況身世成謎,平日裡他沒少受到族中子弟的奚落和排斥。曼殊天性敏感,內心的悲憤無處訴說,其痛苦可想而知。九歲時,河合仙與蘇傑生關係破裂,曼殊在家族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十二歲那年,他大病一場,卻被當家的大陳氏棄置於又髒又破的柴房,飽嘗饑渴之苦,險些一命嗚呼。度過此劫後,曼殊決意逃離家庭。人世是紅火坑,佛門是清淨地,這個簡單的比較法慫恿他追隨新會慧龍寺的贊初和尚一路化緣而去。

贊初大師有相當不錯的識力,他一眼看出蘇家這孩子聰明過人,將來必定能成就一番慧業。於是他攜曼殊前往廣州長壽寺,讓一個流浪的靈魂暫時找到了遮風擋雨的屋簷。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饑火焚身,曼殊偷食鴿肉,違犯了寺規,嚴厲的方丈不肯饒恕,下令將他逐出山門。

蘇曼殊第二次出家是在1899年,十六歲上下。他初戀受挫,負氣從日本回到廣州,決意皈依蓮座,永贊三寶,堅心事佛。蒲澗寺方丈念他身世畸零,遂將他收為沙彌。然而曼殊情根未斷,塵緣未了,所謂“出家”,腳在空門內,心在空門外,又豈能絕智滅欲?只不過來走一回過場。

有位來自草堂寺的游方僧常見曼殊眉目之間堆砌愁慘之色,便問道:“披剃以來,奚為多憂生之歎耶?”曼殊的回答是:“今雖出家,以情求道,是以憂耳。”好個“以情求道”,這不是緣木求魚嗎?他在蒲澗寺沒待多久,便悄然離去,返回日本橫濱。

蘇曼殊第三次出家是在1904年1月4日。他在香港《中國日報》謀職未就,心灰意冷,便前往廣東番禺縣雷峰寺(一說為海雲寺)落髮為僧,具足三壇大戒,皈依了主張“我心即佛”的曹洞宗。

這一次,他仍然不堪修行之苦,竊取已故師兄博經的度牒(僧人的身份證明和戶口)後,即飄然回港。

1904年春,蘇曼殊以玄奘、法顯為榜樣,萬里投荒,去泰國曼谷朝聖,在玉佛寺拜喬悉摩長老為師研習梵文,為期不久,卻大有收益。然後他又獨身前往錫蘭(斯里蘭卡)菩提寺駐錫,開筵講經,很受歡迎。初夏時,他途經越南回國,以當地烙疤的方式再度受戒。

1907年秋,蘇曼殊與章太炎欲結伴西遊,赴印度朝聖,深造佛學,終因資金短缺而未果。

蘇曼殊在其筆記小說《嶺海幽光錄》中表彰明清換代之際抗節不撓、視死如歸的義僧祖心,曾借題發揮:“嗟夫!聖人不作,大道失而求諸禪;忠臣孝子無多,大義失而求諸僧;春秋已亡,褒貶失而求諸詩。以禪為道,道之不幸也;以僧為忠臣孝子,士大夫之不幸也;以詩為春秋,史之不幸也……”他在致劉三的信中有這樣的句子:“濁世昌披,非速引去,有嘔血死耳。”蘇曼殊為何要出家?這些話可以作為一部分注腳。

然而三師七證又如何?燃頂烙疤又怎樣?蘇曼殊終究做不到禪家強調的“不沾,不著,不滯,不昏,不染”。他的悲劇人生既由身世造成,由社會造成,也由性格造成。他任性,偏執,脆弱,悲觀,恃才傲物,憤世嫉俗,落拓不羈,因此,雖譽滿國中,遍交當時名士,卻依然認定自己只是孤獨的漂泊者,伶俜一人面對洪荒樣的世界,滿懷驚恐,無所適從。

他與異域詩魔拜倫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兩人均有傷及自尊的缺陷,拜倫跛足,而曼殊是私生子;其次,兩人均具有自由不羈的叛逆精神,永不饜足的激情,淪骨浹髓的厭世感,且與舊道德格格不入;其三,兩人均是多年漂泊異域,同樣深愛著異邦的美女(拜倫愛雅典女郎,曼殊愛日本的百助楓子),同樣是具有唐璜好色如狂的毛病,同樣是用藝術創造力去平衡內心的風暴。

但他們又有不同的特點:拜倫敢於釋放內心的魔鬼,並有勇氣與之周旋,他的浪漫是從肉欲到精神的雙重浪漫,比唐璜更荒唐;曼殊則一心想與魔鬼媾和,在肉欲方面頂多打一打擦邊球。這種七折八扣的東方式浪漫(謂之意淫更恰當)顯然帶有自懲和自虐的傾向。他在女友雪鴻所贈的《拜倫遺集》扉頁上題寫過這樣一首詩:

秋風海上已黃昏,獨向遺篇吊拜倫。

詞客飄零君與我,可能異域為招魂。

曼殊與拜倫都是熱愛自由、追求浪漫、崇尚革命的詩人。兩人同樣英年早逝,一個三十五歲,一個三十六歲。

蘇曼殊1912年作 靈隱訪禪

蘇曼殊的朋友圈子很大,多數是後來震盪了歷史風雲的人物:黃興、宋教仁、章太炎、陶成章、鄒容、陳天華、廖仲愷、何香凝、陳獨秀、馮自由、章士釗、劉季平(即劉三)、何梅士、趙聲、于右任、柳亞子、陳去病等。

章太炎有一句名言:“革命是補瀉兼備的良藥。”在亂世中,這副藥能使各色人等為了不同的目的聚合在一起。

1902年,蘇曼殊加入陳獨秀領導的“以民族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的“青年會”。

1903年春,由橫濱僑商保送,蘇曼殊從早稻田大學高等預科轉學至成城軍校。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學習陸軍,與蔡鍔為先後校友。

生逢艱難時世,蘇曼殊決意將國家興亡負於自己的肩膀。在成城軍校,他天天舞刀弄槍,胡服騎射。適逢東北受強虜踐踏,他遂毅然加入抗俄義勇隊,立誓要血戰沙場,馬革裹屍還。然而志士歸國失路,勇士報效無門。

清王朝太黑暗,太腐朽了,天柱將傾,四維欲絕,猶自酣沉於夢寐。蘇曼殊熱血未冷,他在孫中山與黃興的麾下以筆為旗,以筆為槍,向黑暗勢力發起強有力的挑戰,恨不得一腳踹翻清王朝,一拳打倒袁世凱。

雖是出家人,卻以天下為懷,以蒼生為念,以救國為職志,萬死不顧一身,因此他成為名聞遐邇的“革命和尚”和“兵火頭陀”。蘇曼殊視軀殼為蔑有,極富犧牲精神,見義即赴,無算計,無保留,難怪孫中山贊他“率真”。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悲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兩首七絕何其豪邁,何其壯烈,哪有一絲一毫枯澀沉悶的僧侶氣息?

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曼殊手無縛雞之力,上馬殺敵不行,下馬草檄則是頂尖高手,他要反清,惟用揮動手中的詩筆、文筆、畫筆和譯筆。

最初,蘇曼殊為陳獨秀的《國民日報》撰稿,將雨果的《悲慘世界》譯為《慘社會》。奇就奇在他不願受原著束縛,從第七回的後半回到十三回的前半回,他索性另起爐灶,自己塑造了一個革命俠士明男德,大罵皇帝是“獨夫民賊”,“孔學是狗屁不如的奴隸教訓”,公然蔑視“上帝”、“神佛”、“道德”、“禮義“、“天地”、“聖人”。

他主張無政府主義,土地、財產歸窮苦的民眾享有,對極力宣導無政府主義的美國女傑郭耳縵尤為推崇,特別翻譯了她的傳記。蘇曼殊的筆鋒無比銳利,而且飽含激情,因此頗具感染力和批判力。

且看他的雜文《嗚呼廣東人》的開篇:“吾悲來而血滿襟,吾幾握管而不能下矣!吾聞之:外國人與外省人說,中國不亡則已,一亡必亡於廣東人手。”這是何等斬截痛快的筆墨。

廣東人向英國人搖尾乞憐,給維多利亞紀念碑捐款頗為踴躍,對國內災變卻無動於衷,“便如秦人視越人的肥瘠”。蘇曼殊深惡痛絕地便是這種奴性。曼殊除了憑仗譯筆和文筆激濁揚清,還憑仗畫筆除殘去穢。

他在《民報》副刊“天討”的美術版上發表了《獵狐圖》、《撲滿圖》、《太平天國翼王夜嘯圖》等畫作,無不喻意深刻,仿佛一支支響箭,徑直射向昏庸無道的清王朝的腦門和胸膛,可謂箭箭中的,無一虛發。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革命和尚”,由於交友不慎,險些被不明真相的革命党人當作內奸暗殺了。

1909年夏,蘇曼殊與好友劉三避暑于杭州白雲庵禪院,意外收到一封匿名的恐嚇信。大意是,革命黨人早就看出蘇曼殊形跡可疑,與叛徒劉師培、何震夫婦(他們都是替兩江總督端方搜集革命黨人情報的密探)瓜葛甚密,警告他若再敢與劉、何二人沆瀣一氣,不加收斂,閻王殿上就會立刻多一個新鬼。

此事驚動了章太炎的大駕,他趕緊出面為蘇曼殊辯誣。其詞為:“香山蘇元瑛子谷(蘇曼殊在俗時又名元瑛,字子穀),獨行之士,從不流俗……凡委瑣功利之事,視之蔑如也。

廣東之士,儒有簡朝亮,佛有蘇元瑛,可謂厲高節、抗浮雲者矣。……元瑛可誣,乾坤或幾乎息矣。”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封令人迭足屏息的恐嚇信是南社成員雷昭性所寫,他懷疑曼殊與劉師培夫婦同流合污。

1913年7月21日,蘇曼殊以個人名義在《民立報》上發表了詞鋒淩厲的《釋曼殊代十方法侶宣言》,完全撕下了嗜血惡魔袁世凱的畫皮。

其詞為:“……自民國創造,獨夫袁氏作孽作惡,迄今一年。擅操屠刀,殺人如草;幽薊冤鬼,無帝可訴。諸生平等,殺人者抵;人伐未申,天殛不逭。況辱國失地,蒙邊夷亡;四維不張,奸回充斥。上窮碧落,下極黃泉,新造共和,固不知今真安在耶?獨夫禍心愈固,天道益晦;雷霆之威,震震斯發。普國以內,同起伐罪之師。衲等雖托身世外,然宗國興亡,豈無責耶?今直告爾:甘為元兇,不恤兵連禍極,塗炭生靈;即衲等雖以言善習靜為懷,亦將起而褫爾之魂!爾諦聽之!”這篇宣言更像是檄文,正是它為蘇曼殊贏得了“革命和尚”的美譽。

然而,蘇曼殊期望革命早日成功,心情過於迫切。眼看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連連喋血,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滔滔不歸,他開始消沉,痛苦,絕望。他的性格太脆弱了,承受不住接踵而至的打擊。朋輩凋零(如鄒容瘐死於上海西獄、陳天華自沉于東京大森灣),同志反目(如章太炎與孫中山失和),友人變節(如劉師培夫婦投逆),有見於此,他倍感慘然,愀然,且憮然。

至情至性的曼殊不能理解這個世界的殘酷與陰暗。他再也看不下去了,慘澹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這一切過於沉重。他要逃,要逃得遠遠的,逃向深山更深處,逃進寂寂空門。

然而,國難方殷之際,何處又能找到可靠的心靈庇護所?更何況他是早就上了清廷通緝令的要犯,滿街鷹犬,防不勝防。他天性喜歡信馬由韁,獨往獨來,又如何受得了繁苛戒律的約束?清苦之至的修行生活,令他既生畏又生厭。於是他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從紅塵逃向廟宇,又從廟宇逃向紅塵。

他始終在逃避,卻無逃於天地之間。依違於僧俗的生活,情與欲的反向拉拽,適足以令他陷入更深的矛盾和苦悶。天生的多情種子,天生的風流才子,別有傷心之處。“天生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多謝劉三問消息,尚留微命作詩僧。”

他畢竟不是百分之百的革命家,在鐵血交飛的年代,他身上多有革命家所少有的脆弱性和哀憫之情,也不喜歡流血,無論哪種形式的流血他都不喜歡。在塵世與廟宇之間,是否另有一片樂土呢?曼殊一直在找,似乎就在朦朧的遠方。最終,他猶如少不更事的孩子,天真地認為,溫柔鄉即是最快樂的棲息地,情禪便是最滿意的宗教。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雖然懷揣佛門的度牒,但蘇曼殊算不得究竟意義上的僧徒,即便傾盡寒山冰雪,也難消他火熱的兒女情腸。他對於“佛”自有與眾不同的理解:多情即佛心。佛為何能看到眾生萬般皆苦?便因為佛陀也未免多情。在曼殊的心目中,諸佛固然可敬,但他最願禮拜的卻是被印度人稱為“情愛尊天”的伽摩佛。

然而,佛家的戒、定、慧與俗世的情、愛、欲形同冰炭,在其內心日夜不停地交鋒,進則為歡場,退則為道場,孰是孰非?孰優孰劣?他進退兩難,無法決斷。

情愛,是曼殊一生中最好的風景,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隱痛。與他走得最近的女友和“情人”有雪鴻、靜子、佩珊、金鳳、百助楓子、張娟娟、花雪南等數人。

於“情愛”二字,他比起俗世的常人來,一直都是太不完全,太不徹底。他渴望真愛,卻又逃避激情。他割斷了靈與肉之間最熱切的呼應,使之各為其主,終於導致二者反戈相擊。他裸身闖進女弟子何震的房間,指著洋油燈大罵,那只是無邪,只是輕度的迷狂;他出入青樓,擁校書(舊時對妓女的謔稱),喝花酒,竟能全身而赴,全身而返。同為天涯淪落人,曼殊對眾校書從無褻玩之意,他為她們賦詩,為她們作畫,為她們排遣身世沉淪的傷感。

蘇曼殊:秋思圖

蘇曼殊的初戀對象是一位元不知名的日本姑娘,很快便無疾而終。其後,他的西班牙籍英文老師莊湘願將愛女雪鴻許配給他,尚須等他們成年。

再後來,河合仙極力撮合曼殊與表姐靜子成婚。曼殊此時已遁入空門,沙彌十戒中有一條“不娶不淫”。他作繭自縛,便惟有揮劍斬情絲。他留給靜子的訣別信值得一讀:

靜姊妝次:

嗚呼,吾與吾姊終古永訣矣!餘實三戒俱足之僧,永不容與女子共住者也。吾姊盛情殷渥,高義干雲,吾非木石,雲胡不感?然余固是水曜離胎,遭世有難言之恫,又胡忍以飄搖危苦之軀,擾吾姊此生哀樂耶?今茲手持寒錫,作遠頭陀矣。塵塵刹刹,會面無因;伏維吾姊,貸我殘生,夫複何雲?倏忽離家,未克另稟阿姨、阿母,幸吾姊慈悲哀湣,代白此心;並婉勸二老切勿悲念頑兒身世,以時強飯加衣,即所以憐兒也。

幼弟三郎含淚頂禮

他走了,做了情場的逃兵,只能反復再三地扮演這樣一個既可恨又可悲的角色。不久,癡情的靜子便抑鬱致疾,芳魂縹緲。深深的負罪感,無法排遣的憂傷,一齊壓在蘇曼殊的心上。他恨世道太險,嫌空門太悶,便一頭紮入秦樓楚館,流連忘返。他要尋一片溫柔之鄉,管它是夢幻還是泡影,更不管別人罵他欺佛犯戒,傷風敗俗。

蘇曼殊:白馬投荒圖

一般人不能理解蘇曼殊的是:他若想還俗,誰也不會阻攔他,愛情既可圓滿,婚姻也得成全,卻為何偏要自己跟自己鬧彆扭呢?殊不知,自古多情者皆為多情所累,得其一,則不能得其二;得其二,則不能得其全。

曼殊的人生絕非一場戀愛、一局婚姻可以包圓。于他而言,情愛永遠都不是目的,而只是貫穿於生命過程中的美好體驗。他逃來逃去,躲來躲去,每次逃躲的也只是愛與被愛的對象,而非情愛本身。還是摯友劉三最知曼殊心肺,“只是有情拋不了,袈裟贏得淚痕粗”,可謂一語道破底細。

更令人奇怪不解的是,表面看去,蘇曼殊是在縱欲,實際上他卻是在禁欲。這就必須仔細尋究一下他的愛情觀。

蘇曼殊曾對情人花雪南說過這樣一番話:“愛情者,靈魂之空氣也。靈魂得愛情而永在,無異軀體恃空氣而生存。吾人竟日紜紜,實皆游泳於情海之中。或謂情海即禍水,稍涉即溺,是誤認孽海為情海之言耳。惟物極則反,世態皆然。譬如登山,及峰為極,越峰則降矣。性欲,愛情之極也。吾等互愛而不及亂,庶能永守此情,雖遠隔關山,其情不渝。亂則熱情銳退,即使晤對一室,亦難保無終凶已。我不欲圖肉體之快樂,而傷精神之愛也。故如是,願卿與我共守之。”

他認定欲望的實現便是愛情的失敗,這個觀念在他的頭腦中太執著太頑固了。與美女肉袒相對,他居然也能懸崖勒馬,雖說“偷嘗天女唇中露”洩露了他與情人之間並非完全沒有親密接觸,但他每次都能夠守住最後一道防線,你就不能不佩服他具有非凡的定力。曼殊所愛的人多半是歌台曲院的風塵美女,這些在肉欲中日夜打滾的悲苦紅顏竟三生有幸,遇著一位只作精神戀愛的癡情和尚,也可算是難得的人間奇遇了。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豔骨,休將清淚滴深懷。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已灰!

曼殊上人除了《憶東京調箏人百助楓子,作此悲歌》外,另有“華嚴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愛我情”、“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和“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的綺語和痛語,足見其深衷已為情所困,為情所傷。超越欲望的愛情一旦化成詩句,便完全不沾世間煙火氣,簡直賽似天外清音。

1913年12月中旬,蘇曼殊因暴食致疾,纏綿病榻,百無聊賴,在東京寫信給國內的至交劉三,堪稱絕妙好詞:“芳草天涯,行人似夢,寒梅花下,新月如煙。未識海上劉三,肯為我善護群花否耶?”病中仍記掛著那些紅火坑裡的眾姝,只有憐惜,只有關懷,並無一點褻玩之意。

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情禪一味原不是毫無依據。“懺盡情絲空色相”,“是空是色本無殊”,這多少有點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看上去很酷,卻令人捏一把冷汗。八指頭陀詩雲:“自笑禪心如枯木,花枝相伴也無妨。”他是能夠做到,曼殊則無法做到。

他做不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他始終都在幹一件苦事:自己跟自己拔河,左手與右手相搏。“與人無愛亦無嗔”,這是他的願望,願望而已。

有人說:現代三大詩僧,八指頭陀堪稱大明大德,弘一法師是律宗第十一代傳人,他們兩人均修成了正果,惟獨曼殊上人至死仍是一位佛祖不待搭理的花和尚,他的情禪終於妨礙了他的慧業。

蘇曼殊的種種怪癖非常有名。“背人兀坐,歌哭無常”,還只是有點癲。他喜歡收集美人玉照,喜歡描繪女子髮髻,也不算太出格。他視金錢如糞土,揮霍無度則非同小可。在他看來,朋友的錢便是自己的錢,有時取而不告,有時借而不還,好友陳獨秀、何梅士、章士釗、劉三等人均多有領教的機會。不過朋友們誰也不會為銀錢的事與他慪氣。

曼殊“以繪畫自遣,繪竟則焚之”,這不知讓多少友人深感惋惜。他為劉三畫《白門秋柳圖》、《黃葉樓圖》,乃是自願。他不僅出於友誼,還敬重劉三的俠義之舉,為鄒容收殮遺骨,葬于自家黃葉樓下。他遵守然諾,為趙聲畫《飲馬荒城圖》,則是酬報死友,托人代他焚化于趙聲墓前,頗有延陵季子墓門懸劍的古賢遺風。曼殊生性浪漫,對自己的畫,旋作旋棄,而別人一開口索畫,則又變得十分矜貴,輕易不肯下筆。

南社好友高吹萬千里寄縑,請曼殊繪製《寒隱圖》,尚且一再稽延,頻年難以到手,其他人就只有垂涎的份了。還是《太平洋報》總編葉楚傖有辦法,他請曼殊作《汾堤吊夢圖》,也是屢索不遂,於是心生一計。有一天,他閒談時告訴曼殊,上海新到一批外國五香牛肉,聞香下馬者不知凡幾,他好不容易購得三斤,還有摩爾登糖和呂宋煙,一併放在樓上美術編輯室,曼殊有空可去品嘗。曼殊聽說美味在等他,就如同佳人有約,沒有不去的道理。他三步並作兩步上了樓,葉楚傖即在他身後鎖上房門,聲稱,曼殊若不完成《汾堤吊夢圖》,就別想出來。有美食,就有好心情,有好心情就有靈感,繪一幅畫又有何難?有餌能釣大鱸魚,葉楚傖果然得計。

曼殊豪於飲而雄於食,過於貪圖口福,尤其喜歡飲冰水,吃糖果和五香牛肉,朋友們戲稱他為“糖僧”和“牛肉大師”。他的觀點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於精神毫無妨礙,我空,人空,宇宙空,今日之美食,不過是異日之塵埃,不吃白不吃。然而暴飲暴食損壞腸胃,最終要了他的命。

“舞低樓心楊柳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吃花酒要的就是這般情境和氣氛,別人多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曼殊卻不僅僅滿足於秀色可餐,而是放開肚量,將各種美味吃到盤碟見底。柳亞子回憶道:“君工愁善病,顧健飲啖,日食摩爾登糖三袋,謂是茶花女酷嗜之物。餘嘗以芋頭餅二十枚餉之,一夕都盡,明日腹痛弗能起。”

曼殊對性欲的控制力堪稱天下第一,對食欲的控制力則堪稱天下倒數第一。他寫信給柳亞子,信中談及自己病中貪食,頗為詼諧:“病骨支離,異域飄零,舊遊如夢,能不悲哉!瑛前日略清爽,因背醫生大吃年糕,故連日病勢,又屬不佳。每日服藥三劑,牛乳少許。足下試思之,藥豈得如八寶飯之容易入口耶?”

在寫給另一位朋友的信中,他也將自己那副老饕相活寫如畫:“月餅甚好!但分啖之,譬如老虎食蚊子。先生豈欲吊人胃口耶?此來幸多拿七八隻。午後試新衣,並赴順源食生薑炒雞三大碟,蝦仁面一小碗,蘋果五個。明日肚子洞泄否,一任天命耳。”他明知多食傷身, 仍然對各類佳餚欲拒還迎,照單全收,這真有點“癮君子”不怕死的勁頭了。

有一次,曼殊去易白沙處作客,賓主相談甚歡,到了吃飯的時候,易白沙用中餐款待他。好傢伙,曼殊真是肚量驚人,總共吃下炒麵一碗,蝦膾二盤,春捲十枚,還有許多糖果。易白沙以為曼殊手頭拮据,多日挨餓,才會這樣狼吞虎嚥,便邀他明天再過來坐坐。曼殊連連搖頭說:“不行,吃多了!明日須病,後日亦病。三日後當再來打擾。”

魯迅對蘇曼殊的詩文評價很高,對他的個人生活則不表恭維:“黃金白銀,隨手化盡,道是有錢去喝酒風光,沒錢去廟裡掛單。”曼殊去世前一兩年,在東京十分落魄,有時竟會典當掉剩餘的衣服,赤條條不能見客。這種有錢時飽撐一頓,無錢時餓癟數天的生活方式,簡直就是玩忽生命,調侃死神,結果折騰出大病來,終於醫藥罔效。

“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蘇曼殊,無疑是天下第一多情種子,也是天下第一傷心詞客,其詩篇,十之八九都是和血和淚寫成,哀感頑豔,絕非無病呻吟。有時,我不免覺得奇怪,以其多愁多病之身,天既未假其年,人又常沮其意,卻留下了那麼多優美之極的詩詞、小說、繪畫和譯著,還編纂出一部厚厚的《梵文典》,若非大智大慧,怎能成就?

大學者馬一浮曾對蘇曼殊作十六字評語:“固有超悟,觀所造述,智慧天發,非假人力。”堪稱精當。真是可悲可惜,“千古文章未盡才”,“才如江海命如絲”,又掉入了一個天嫉多才的老套子。對於早熟的天才,上帝收割的鐮刀確實要來得比平常更快,這一避無可避的自然規律橫亙在曼殊眼前,他無法逾越。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怎麼會無人識呢?曼殊上人一襲袈裟,越八十餘度春秋而來,正是西湖天心的朗月,水心的皓月,可望不可即,那出塵之姿,縱然丹青妙手,也難描畫。

西湖孤山蘇曼殊墓遺址

蘇曼殊部分詩作摘錄:

七絕·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身。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

七絕·以詩並畫留別湯國頓

海天龍戰血玄黃,披髮長歌覽大荒。

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七絕·澱江道中口占

孤村隱隱起微煙,處處秧歌競插田。

羸馬未須愁遠道,桃花紅欲上吟鞭。

莫愁湖寓望

清涼如美人,莫愁如明鏡。

終日對凝妝,掩映萬荷柄。

柬法忍

來醉莖深露,胭脂畫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帶蒲團。

南樓寺懷法忍

萬物逢搖落,姮娥耐九秋。

縞衣人不見,獨上寺南樓。

為玉鸞女弟繪扇

日暮有佳人,獨立瀟湘浦。

疏柳盡含煙,似憐亡國苦。

彥居士席上贈歌者賈碧雲

一曲淩波去,紅蓮禮白蓮。

江南誰得似,猶憶李龜年。

佳人

佳人名小品,絕世已無儔。

橫波翻瀉淚,綠黛自生愁。

舞袖傾東海,纖腰惑九洲。

傳歌如有訴,餘轉雜箜篌。

住西湖白雲禪院

白雲深處擁雷峰,幾樹寒梅帶雪紅。

齋罷垂垂渾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鐘。

晨起口占

一爐香篆嫋窗紗,紫燕尋巢識舊家。

莫怪東風無賴甚,春來吹發滿庭花。

花朝

江頭青放柳千條,知有東風送畫橈。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春日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本文來源於“2005年《書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