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周鴻禕深度演講: 沒人批評准完蛋!

能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缺點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貴人!整天在你跟前奉承的人, 往往才是真正在看你笑話的人, 千萬要有自知之明,

不要隨之起舞, 否則會摔得很慘。 沒人批評你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遲早得完蛋!

1、批評你的人, 都是生命中的貴人

接受批評意見的過程, 實際上是人們思想交鋒的過程, 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過程, 是從自我否定走向新的肯定的過程, 是我們的思想在洗禮中得到昇華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從批評中汲取營養, 逐步走向成熟, 走向成功。 嚴是愛, 松是害。 批評是一種嚴, 因此, 批評本身也就是一種愛, 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愛。

一般人被批評時, 心裡會不痛快。 真正要做到“拉下臉”去批評一個人, 批評一件事, 是對被批評者的信任和寄予期待, 也彰顯出批評者的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和真誠待人的優秀品質,

這樣的人是我們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當你拒絕的時候, 一次、兩次、三次之後, 就沒人會批評你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最終碰壁的時候, 很多人問道:“為什麼沒人早些告訴我?”其實當初就有很多我們的親人、朋友和客戶提醒過我們, 當時或許自己還暗想:“廢什麼話啊!這麼簡單的道理好像誰不知道似的!”當時或許自己已經把自己封閉起來了,

還不知道什麼才叫做“夜郎自大”。

有人認為受到批評是丟人的事情, 是傷自尊的事, 我覺得這是一個誤區。 其實接受不接受別人的批評, 和自己的自尊沒有一點點關係;如果真的要強, 真的要自尊, 那就必須接收來自多方面的聲音, 既可以瞭解分析事情的另一些角度, 又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還能增強自己的判斷力。

如果修正不了小錯誤, 由小事釀成大錯才是丟人的事。 任何人都會犯錯的時候, 有人給予你批評指正這是件好事情。 對於那些批評和指責你的人, 你不必憤怒, 也不可不屑, 更不必反駁。 批評你的人, 都是關注你的人。

如果一聽到有人說壞話, 就急著替自己辯解, 那你什麼事都做不成。 聽到批評, 你可以做兩件事:一是盡力去做好你應該做的事, 用事實證明你是對的, 那麼別人再怎麼說, 也無關緊要了;如果事情確實沒做好, 就是花10倍的時間和力量為自己辯解, 也沒有用。 二是去和批評你的人交談, 聽取意見, 也許你會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受到批評用不著氣餒, 關鍵是要去正視, 這是相信自己, 也是信任別人的表現。

2、要像十月懷胎那樣, 厚臉皮聽批評

對很多公司高管來講, 做一個公司產品好像變成一條生產線。 有人負責策劃, 稱為產品經理;有人負責專案實施, 稱為專案經理;有人專門做UE(用戶體驗), 叫客服經理;還有人負責做研發, 叫研發經理。

我有幾個心得, 不是因為我有多麼成功, 而是因為我曾經是最大的失敗者, 我在用戶體驗上犯了非常巨大的錯誤, 甚至被別人罵得狗血噴頭。

大家看到我有投資和參與做的成功產品, 那是因為你們沒有看到背後還有很多不成功的功能, 不成功的產品, 沒有被大家所關注和記得。 所以正是有很多經驗教訓, 我總結出做產品的四個心得:

一是用心。 如果你把自己看得太小, 只看把自己看成一個打工的, 你是這樣的層次和胸懷, 你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能做好產品的經理。 你心裡一定要有一個大我, 要對這個產品負責任, 要把這個產品看成你自己的產品。 很多員工, 很多產品經理做產品, 能挑出很多問題, 但是他也盡到了他工作職責, 僅僅靠盡到工作職責很難成為優秀產品經理。

我每次做一個新的產品,不是有什麼好錦囊,也不是憑三分鐘靈感,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看同行的東西,去論壇看用戶評論,花很長時間用這個產品。做每一個產品都是要嘔心瀝血的,有時候感覺做一個產品像一個媽媽十月懷胎生一個孩子,就算你成功養育了三個孩子,第四個孩子不用十個月,三個月就生出來,可能嗎?還是要經歷十個月的痛苦的孕育過程,我覺得用心,對自己負責任,對自己做的產品負責任,是一個基本前提。

二是將心比心。將心比心講的是小我、忘我、無我。我們做產品無論有多麼好的技術賣給用戶,有多麼好的設計感覺給用戶很酷的設計,其實都要把握一個理論叫 “用戶體驗”。體驗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從使用者來看產品,你覺得好的產品使用者不一定買,使用者選擇一個產品跟行業專家選擇一個產品的理由有時會大相徑庭。

使用者選擇一個產品,有時候非常簡單;而學會如何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卻非常之難。因為每個人不管成不成功,隨著自己閱歷的增加、經驗的提升,每個人講得的最多的是我認為、我以為、我覺得,自我的太多了,很多時候做產品是給自己做。

在中國,有時候在圈子、在業界、在高端人群和專家們都很認同的產品,卻未必能得到中國大量的中低端人群——小白用戶們的認同。在互聯網時代的中國,經常會有一個巨大的鴻溝,將高端用戶和真正的主流用戶分開,誰能夠跨越這個鴻溝,誰就是能夠從用戶角度出發,誰就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三是處處留心。如果能夠處處留心,日常生活中產品體驗無處不在,任何事情都是產品體驗。如道路、醫院、搖控器、手機、車鑰匙等等,會發現這裡面有太多的體驗做得很糟糕的東西,你來思考的過程,我覺得就是一個提升自己對體驗的感覺。

行業專家容易有行業誤區,因為在這個行業裡太熟悉了,審美疲勞了,已經形成慣性思維,有時候做一個小白用戶,沒有耐心,很暴躁。想想餐館在吃飯,發現菜裡有蒼蠅,各位怎麼感覺?也許你立馬就會跳起來。而在你的行業裡,使用者用你的產品出錯了,你卻很不以為然,這是嚴重違背用戶體驗原理的行為,對於成功十分有害。

四是沒心沒肺。就是臉皮要厚,不要怕人罵,最好的產品不是完美的,是優美的,是優雅的。能解決用戶問題,但是一定不完美,蘋果的產品還是有很多缺點,但是有一點或者幾點能夠對你進行強大的誘惑和感動,這就夠了。所以,沒有缺點的產品不存在。

很多設計師做事要求完美,我做產品要求做到極致,而不是完美;完美不可能,要有這種開放的胸懷,能夠聽到別人罵。甚至競爭對手雇水軍來罵我,雖然再難聽,我會咬著牙跟團隊說說想想產品有什麼改進的,讓他罵不出。很多設計師出身的產品經理,設計出身,有一顆敏感的心,被老闆一批評就蔫了,被同行一挑戰,就說我不跟你討論了,你不懂。

我覺得,心要粗糙一點,要遲鈍一點,不要管別人怎麼說,要能夠經受這種失敗。因為好的產品,是經過不斷的失敗,不斷的打磨,好的體驗絕對不是一次到位,你是要不斷的一點一滴的去改進,只是很多產品的成功,當你們今天去談論蘋果的時候,談論成功公司的產品時候,一定不要看今天的成功去模仿,一定看他剛起步的時候多麼粗糙的原型。

3、擺正心態,在批評中前行

每一個產品最後能成功,都不是一招制敵,更不是一炮而紅,而是至少經過三年五年不間斷的打磨、不間斷失敗、不間斷的嘗試。做產品某種角度來說,是做藝術品,可以給少數人看,可以孤芳自賞,但是最終的產品成功還是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要讓產品獲得大眾的認同,就不得不去做很多的跟大眾溝通,跟市場抗爭,跟競爭對手做競爭。原來很多設計師認為自己很不懈幹這個事,不得不忍受來自市場各種用戶建議、正常的回饋,甚至包括惡毒的攻擊。所以沒有一顆粗糙的心,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沒心沒肺的,別人罵我多了,剛開始有感觸,後來看多了就習慣了。

大家不要笑,離開了用戶需求的用戶體驗改進都是耍流氓。很多成功的產品,是強需求,所以會有用戶,有用戶,用戶不斷的提要求,不斷的持續改進體驗,體驗越改進越好,最後就成功了。用戶體驗的核心不是設計,而是用戶需求;用戶體驗都在細節,做體驗一定要關注細節;用戶體驗一定要聚焦,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總之,在體驗為王的時代,誰能夠掌握好體驗的力量,從小處可以改善一個產品,可以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從大處講,甚至能顛覆一個產業,可以改變一個格局。

僅僅靠盡到工作職責很難成為優秀產品經理。

我每次做一個新的產品,不是有什麼好錦囊,也不是憑三分鐘靈感,我也是花了很多時間看同行的東西,去論壇看用戶評論,花很長時間用這個產品。做每一個產品都是要嘔心瀝血的,有時候感覺做一個產品像一個媽媽十月懷胎生一個孩子,就算你成功養育了三個孩子,第四個孩子不用十個月,三個月就生出來,可能嗎?還是要經歷十個月的痛苦的孕育過程,我覺得用心,對自己負責任,對自己做的產品負責任,是一個基本前提。

二是將心比心。將心比心講的是小我、忘我、無我。我們做產品無論有多麼好的技術賣給用戶,有多麼好的設計感覺給用戶很酷的設計,其實都要把握一個理論叫 “用戶體驗”。體驗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從使用者來看產品,你覺得好的產品使用者不一定買,使用者選擇一個產品跟行業專家選擇一個產品的理由有時會大相徑庭。

使用者選擇一個產品,有時候非常簡單;而學會如何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卻非常之難。因為每個人不管成不成功,隨著自己閱歷的增加、經驗的提升,每個人講得的最多的是我認為、我以為、我覺得,自我的太多了,很多時候做產品是給自己做。

在中國,有時候在圈子、在業界、在高端人群和專家們都很認同的產品,卻未必能得到中國大量的中低端人群——小白用戶們的認同。在互聯網時代的中國,經常會有一個巨大的鴻溝,將高端用戶和真正的主流用戶分開,誰能夠跨越這個鴻溝,誰就是能夠從用戶角度出發,誰就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三是處處留心。如果能夠處處留心,日常生活中產品體驗無處不在,任何事情都是產品體驗。如道路、醫院、搖控器、手機、車鑰匙等等,會發現這裡面有太多的體驗做得很糟糕的東西,你來思考的過程,我覺得就是一個提升自己對體驗的感覺。

行業專家容易有行業誤區,因為在這個行業裡太熟悉了,審美疲勞了,已經形成慣性思維,有時候做一個小白用戶,沒有耐心,很暴躁。想想餐館在吃飯,發現菜裡有蒼蠅,各位怎麼感覺?也許你立馬就會跳起來。而在你的行業裡,使用者用你的產品出錯了,你卻很不以為然,這是嚴重違背用戶體驗原理的行為,對於成功十分有害。

四是沒心沒肺。就是臉皮要厚,不要怕人罵,最好的產品不是完美的,是優美的,是優雅的。能解決用戶問題,但是一定不完美,蘋果的產品還是有很多缺點,但是有一點或者幾點能夠對你進行強大的誘惑和感動,這就夠了。所以,沒有缺點的產品不存在。

很多設計師做事要求完美,我做產品要求做到極致,而不是完美;完美不可能,要有這種開放的胸懷,能夠聽到別人罵。甚至競爭對手雇水軍來罵我,雖然再難聽,我會咬著牙跟團隊說說想想產品有什麼改進的,讓他罵不出。很多設計師出身的產品經理,設計出身,有一顆敏感的心,被老闆一批評就蔫了,被同行一挑戰,就說我不跟你討論了,你不懂。

我覺得,心要粗糙一點,要遲鈍一點,不要管別人怎麼說,要能夠經受這種失敗。因為好的產品,是經過不斷的失敗,不斷的打磨,好的體驗絕對不是一次到位,你是要不斷的一點一滴的去改進,只是很多產品的成功,當你們今天去談論蘋果的時候,談論成功公司的產品時候,一定不要看今天的成功去模仿,一定看他剛起步的時候多麼粗糙的原型。

3、擺正心態,在批評中前行

每一個產品最後能成功,都不是一招制敵,更不是一炮而紅,而是至少經過三年五年不間斷的打磨、不間斷失敗、不間斷的嘗試。做產品某種角度來說,是做藝術品,可以給少數人看,可以孤芳自賞,但是最終的產品成功還是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要讓產品獲得大眾的認同,就不得不去做很多的跟大眾溝通,跟市場抗爭,跟競爭對手做競爭。原來很多設計師認為自己很不懈幹這個事,不得不忍受來自市場各種用戶建議、正常的回饋,甚至包括惡毒的攻擊。所以沒有一顆粗糙的心,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沒心沒肺的,別人罵我多了,剛開始有感觸,後來看多了就習慣了。

大家不要笑,離開了用戶需求的用戶體驗改進都是耍流氓。很多成功的產品,是強需求,所以會有用戶,有用戶,用戶不斷的提要求,不斷的持續改進體驗,體驗越改進越好,最後就成功了。用戶體驗的核心不是設計,而是用戶需求;用戶體驗都在細節,做體驗一定要關注細節;用戶體驗一定要聚焦,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總之,在體驗為王的時代,誰能夠掌握好體驗的力量,從小處可以改善一個產品,可以做出一個受歡迎的產品;從大處講,甚至能顛覆一個產業,可以改變一個格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