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人改掉沒有出息的九大表現,收女人的贊許

十歲, 別人競選班長, 積極熱心, 和同學打成一片;而你坐在角落裡, 從不發言。

二十歲, 別人開始認真規劃將來;而你讀著普通的大學和專業, 不知路在何方。

三十歲, 別人事業有成, 家庭美滿;而你不停換工作, 處處不如意, 為瑣事和家人爭吵不斷。

夜半夢回, 不由得想:生而為人, 我怎麼就越活越廢柴?

一項研究顯示, 沒有出息的人具有以下九大特徵:

1、猶豫不決——比魯莽更糟糕的是猶豫不決

“搞怪的不是紅綠燈, 不是時機, 而是我數不清的猶豫。 ”

曾聽過一個故事。

哲學家英俊帥氣, 吸引很多女人喜歡。

有一天, 一個女人對他表白:“你願意娶我嗎?我是最愛你的那一個。

哲學家雖然也很喜歡她, 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

之後, 哲學家苦思冥想, 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羅列下來, 真不知該如何抉擇。

於是, 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 無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 都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最後, 他權衡利弊, 決定和那個女人結婚。

哲學家來到她的家中, 對女人的父親說:“您的女兒呢?請告訴她, 我考慮清楚了, 我決定娶她為妻!”

卻不曾想, 十年過去了, 女人早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

哲學家自己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 只換來一場悔恨。

而後兩年, 哲學家抑鬱成疾, 臨終前, 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 只留下一段對人生的批註:

“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

前半段人生哲學是‘不猶豫’, 後半段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

《請回答1988》中狗煥的愛情讓人心疼。 狗煥本有無數次機會向德善表白, 但全部因為猶豫而錯過了。

最後, 望著德善和阿澤在大雪紛飛中相擁, 狗煥自解:

“緣分, 還有時機, 不是自動找上門的偶然, 是帶著懇切的盼望做出的無數選擇, 創造的奇跡般的瞬間, 毫不遲疑的放棄和當機立斷, 製造出了時機。 搞怪的不是紅綠燈, 不是時機, 而是我數不清的猶豫。 ”

楊瀾說過:“有時命運的戲謔就在於, 你一直猶豫不決, 等到終於下定決心, 已經到了謝幕的時間。 ”

2、拖延——計畫很豐滿, 執行很骨感。

“相比於今天, 我更想明天做這件事。 ”

每次打開跑步機決心鍛煉減肥, 就覺得應該先彈會兒琴;

打開琴,

又覺得光彈琴不寫歌曲浪費, 於是打開電腦;

然後上網亂看個把小時, 腦子被攪亂;

無心寫作, 便上樓吃飯;

吃完飯腦袋缺血, 必須睡一覺;

臨睡前安慰自己:

雖然吃完了睡覺就會長肉, 但是睡醒了, 會去跑步機上鍛煉減肥......

至今, 高曉松的減肥大業尚未成功。

“拖拉機”群體活躍在你我之間:“我更想明天做這件事”, 於是一個又一個明天過去了, 手頭的事情一拖再拖, 直到deadline來臨再挑燈夜戰。

留了一個月複習, 結果一拖再拖, 等到考試前兩天, 才開始狂背;

計畫好打掃房間, 結果開始了無止境地刷朋友圈、淘寶;

年初就和閨蜜約了旅行, 結果拖到年底也沒去成。

而83歲的老人易久藩用了9年時間, 環遊五大洲, 24個國家, 看過南非開普敦的企鵝,

乘過水城威尼斯的貢朵拉遊船……

易老說:

“老年人也一樣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 要出發再老都不晚。 ”

一位元做科技報導的記者朋友跟我說, 有時候他們報導一個新產品或新模式, 經常會看到有不少人驚歎或感慨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想法。

你的想法, 有一千個人想到了, 有一百個人準備做, 只有一個人做了。

這其中或許是因為缺乏勇氣, 或許是缺乏條件, 或許僅僅是因為拖延。

有時候晚一步就是輸了一場戰爭, 錯過一個時代。

3、三分鐘熱度——世界上有80%的失敗都源於半途而廢

“什麼都嘗試了, 什麼都沒留下。 ”

曾經覺得會彈吉他的女孩子超酷, 於是興致勃勃買了把吉他。 第一次上課練習, 指尖的痛感就讓人難以忍受, 學習起來太難,

又去上了兩次課, 就放棄了。

過了幾年, 想學口琴, 感覺比較簡單, 又可以隨身攜帶。 想像自己出門旅行的時候, 可以隨時來兩曲, 但也僅僅是想想而已, 沒有行動。

所以至今都沒有實現學會一門樂器的願望。

對一件事情的喜愛永遠只有三分鐘, 結果就是:

什麼都嘗試了, 什麼都沒留下。

在一個荷花池中, 第一天開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第二天開放的數量是第一天的兩倍, 之後的每一天, 荷花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量開放……假設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 那麼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

很多人認為是第15天。

錯, 其實是第29天。

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也叫30天定律。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裡的荷花, 一開始用力地開,玩命地開,但漸漸的,你開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厭煩,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時候放棄了堅持,這時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拼到最後,拼的不是運氣和聰明,而是能否堅持。

4、害怕拒絕——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我討厭被拒絕,所以那些可能被拒絕的事,都不想去嘗試。”

蔣甲,一位生於北京,生活在美國的三十歲華裔青年。

六歲時,老師讓全班同學各自選擇一人進行表揚,被表揚的人就可以拿一份禮物回到座位。全班一共有40位同學,然後慢慢的剩下20個人,10個人,5個人……到最後只剩下了3個人。

而很不幸的蔣甲就是其中一個。老師悄悄地問其他同學有沒有誰願意上來表揚他們,但是台下一片安靜。

這件事成為蔣甲心裡永遠的痛,他說:

“我死也不要再次經歷這種事情——在眾目睽睽下被拒絕。”

十四歲時,蔣甲看到比爾蓋茨的演講,深深為之震撼,立志要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人:

“我要在25歲之前, 創辦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而這家公司要買下微軟。”

三十歲時,他發現自己只是一家500強企業的市場經理,沒有自己的公司,沒有買下微軟,更沒有改變世界。

反思自己,發現這些年一直被“6歲的自己”支配,害怕被拒絕,於是就選擇了止步不前。

而這種害怕被拒絕的心態,一直延續到開公司後投資人向他說“NO”。

他決定打敗“6歲的自己”,偶然看到“被拒治療法”:每天出門找拒絕,持續三十天,到最後,對被拒絕就會感到麻木了。蔣甲覺著這個主意好極了,但是考慮到自己的情況,於是將三十天,改為一百天。

向陌生人借一百元,請求漢堡續杯,索要奧林匹克甜甜圈,請求在陌生人後院種一株鮮花......

百天之後,蔣甲漸漸明白:

那些改變世界的,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都是那些一開始就遭到拒絕的人。然而他們沒有讓拒絕定義自己,而是用被拒絕後的行動重新定義了自己。

學會擁抱拒絕後,蔣甲迎來了新的人生機遇:他的故事被幾十家主流媒體報導;記錄“被拒100天”經歷的個人網站成為熱門;登上了TED,周遊美國演講;出版了自己的書......

央視前主持人王利芬曾說:

“以前很怕別人拒絕,更怕別人輕慢,年齡越來越大發現,被拒絕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被輕慢更是認識自我的最好方式,用這個角度看問題就再也不會難受,不會尷尬。

無論國家總統還是街頭難民,每個人都有無助的時候,都有被輕視甚至被蔑視和淩辱的時候,這是人生很重要的需要承受和成長的部分,它無關尊嚴,只關乎看問題的角度和生活的況味。”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但總要學著接受被拒絕。

5、自我設限——殺死自己的潛能力

“這個任務太難了,我肯定不行。”

在聚會上認識了一位元朋友,聊到廚藝的時候,她說自己很喜歡吃鱸魚,但是不會做。我告訴她做鱸魚一點都不難,清蒸最簡單,接著分享了我自己的做法。

她聽了一半忽然說:

“我是西北人,從小吃魚少,清蒸的也不會做。”

“那可以學呀,很簡單的!”

“我學不會,而且我是西北人嘛,天生缺少做魚的細胞。”

在後來的聊天中,我發現這個女生有很多類似的觀念:

“哎呀,我男朋友都不帶我出門旅行。”

“可以一個人去啊,很多女生都會獨自旅行的。”

“不行,一個女孩子怎麼能自己去旅行呢,多危險啊!”

這時,我突然明白:

她給自己貼上了太多“應該”的標籤,這種自我設限的行為,阻止了她去嘗試新鮮事物。

“我是女生,所以數理化不好。”

“我表達能力不行,做不了銷售。”

“我這麼大年紀了,沒法再重新讀書了。”

這樣的自我設限行為,雖然大大削減了自身能力不足帶來的挫敗感,但同時也將自己成功的機會剝離的寥寥無幾。

科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

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

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約翰•法伯以為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

如果毛毛蟲打破原有的本能、習慣和經驗,也不必付出生命的代價。

真正阻止你前進的,不是能力不足,不是環境嚴峻,而是你自我設限的內心。

別總說自己不行,說多了,你就真不行了。

6、逃避現實——白日夢患者

“我沒有直面慘澹現實的勇氣。”

株洲晚報曾採訪過32歲的小陸。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廣州工作,兩年前辭職回家。在家裡待了一段時間後,在外面租了房子,買了台電腦,成天在出租房上網,餓了就點盒飯吃。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勸說下,才願意回家。

小陸父親說:

“兒子回家後,除了每天出來吃飯外,其他時間就是反鎖在房間內上網。基本上不出門,不願與外人接觸,也不願與我們溝通,多問幾句,就會吵起來。”

記者看到小陸的房間:

門窗緊閉,在床邊一張桌子上,擺放著兩台電腦,一台放著歌,另一台電腦上顯示著一款網路遊戲的畫面。

“我也想出去找工作,但工作實在不好找。就算找到工作,又被辭退怎麼辦?”小陸說,他曾被公司老闆辭退過,之後四處求職碰壁,回家後靠打遊戲,賺點外快,才能找到存在感。

英國加迪夫大學科研人員對2316名常玩網遊的志願者進行調查,發現只有9人符合“遊戲成癮”的標準。研究表明:

網遊本身並不讓人上癮,癡迷玩遊戲可能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快。越具有遊戲成癮特徵的人,對現實滿足感越低。

約伯斯曾說:“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

遇到問題,去主動改變而不是逃避,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7、總找藉口——錯不在我

“我本來可以的,但是......”

藉口是逃避責任的第一大招。

“對不起,今天路上堵車,所以遲到了。”

“要是給我換個搭檔,這事早就成了!”

“我已經盡力了,客戶還是不滿意,我能怎麼辦!”

遇到麻煩時,總是挖空心思地找理由掩飾錯誤,以此來減輕愧疚感,尋求慰藉,這就使所謂的“藉口心理”。

失敗者找藉口,成功者找方法。

西點軍校的任何學員,對長官的問話回答只有四種:“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

在重視結果的西點軍校,喋喋不休的辯解太過蒼白無力。

“沒有任何藉口”在於要求學員盡最大努力,去想方設法完成任務,而不是為未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找藉口。

也正是因為這一理念,西點軍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

豆瓣“牛人”彭縈曾經在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一年仍讀了200多本的書。很多人都認為是她天賦特別高,有人說她“讀書速度快,估計一眼八行”。

但彭縈隨後回復:真實情況是,我看書的時間是你的八倍而已。

你看電視的時候我看書,你聊天的時候我看書,你玩憤怒的小鳥的時候我看書,你談戀愛的時候我看書,你睡懶覺的時候我看書…

關於智商,我們通常容易犯兩個基本錯誤:一是低估自己的智商;二是高估別人的智商。

但這根本與智商無關,只是為懶惰找了個藉口。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字典裡,根本不存在藉口。而失敗者為自己料理“後事”的第一個舉動,就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出各種理由。

8、恐懼——謹小慎微的懦弱

“被恐懼支配的生活才是真正需要恐懼的。”

之前和一位朋友去潛水,一切整裝待發後,教練便將我們輕輕推到水裡,這時戲劇的一幕發生了:

朋友雙手不停地揮動,試圖抓住一切他能抓住的東西。呼吸的軟管幾次送到他的嘴裡,但因為他不停地大聲呼叫,又吐了出來,而這一切就發生在他下水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

“因為我不會游泳,當時水壓很大,我都無法喘氣了,有一種瀕死般的體驗。”

其實潛水是不需要會游泳的,因為兩者機理截然不

朋友“瀕死的體驗”完全是出於對水的恐懼。這種恐懼,使得他失去理智,甚至有了瀕死的感覺。

大導演李安小時候也溺過水,這場噩夢讓他從此對水敬而遠之。後來為了拍電影,他從睡水床開始練起,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鼓足勇氣嘗試浮潛。

透過潛水鏡,第一次看到海底世界的他,被海底流光溢彩的美妙生命圖景震驚了。

糾纏他多年的關於水的夢魘從此退散,轉而成為對大自然的驚歎敬畏,與對生命的永恆思索。

有人說,游泳是不需要學的,需要反而是克服對水的恐懼和建立自己的信心。會游泳的人都知道,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能輕而易舉的浮在水面上。真正阻礙一個人的,不是水本身,而是源於內心的膽怯。

Don Miguel Ruiz的《四個約定》(The four agreements)一書中曾提到:

當我們以愛為動機做事情時,我們就會充滿能量並且無所畏懼。

當我們以恐懼為動機做事情時,我們就會感到處處受限,心驚膽戰。

9、拒絕學習——你不是寂寞,只是不想學

“我都這個年紀了,學了也用不到。”

有家板材供應公司,每次送材料都會不斷地打電話詢問公司位址。到了之後,師傅就開始抱怨地方難找,說他們的人每次都得打電話詢問。

公司人員直接建議:

“你們用微信定一下我們的位置,發你們公司群裡,以後你們的人再來的時候直接用定位導航就行了,這樣大家都方便”。

這一說,那人立刻表示不滿了:

“你以為我們是你們這些小孩啊,動不動用手機,我們會用啥啊,我們都不會。”

一邊說一邊掏出手機:

“你看,我們就用這種破手機,這種能用嗎?你們要是在個很明顯的地方,還用這麼費勁嗎?”

然後巴拉巴拉一通,言下之意是說:

“我不用微信定位是因為我不年輕了,是因為我手機不行。”

至此,公司裡的每一個同事都不再願意給他說話了,結完賬讓他趕緊走了。

世界上總是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願意去學習任何新的事物。

不願意去學習打字、不願意學習網上訂票、不願意學習使用微信語音……

他們期待著這個社會因為他不會而去包容他,如果不包容就會振振有詞的去指責別人的冷漠,說一句“唉!這世界真他媽冷漠。”

馬雲說:“在這個大跨界的時代,你唯有不斷學習,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被稱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的張俊成,出生於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一個農民家庭。初中時因交不起住宿伙食費輟學回村務農,19歲進入北大做保安前,他只能在家務農或去本市的小汽修廠打工。

1995年,到北京的保安公司應聘,被分配到北大西門站崗。往來進出北大的外國人很多,張俊成不懂外語,站崗沒多久就遭受挫敗。

於是張俊成買來錄音帶,開始背英語單詞練口語,漸漸地,他可以用英語回答外國友人的簡單問題。

到北大站崗的同年秋天,他便參加並通過成人高考,成為北大成人教育的學生,並在接下來的4年內先後拿到北大英語與法律兩個專業的大專文憑。

再後來,他畢業離開北京,回到老家山西從事職業教育,現為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創始人兼校長。

在過去的20年裡,北大保安隊先後有500多名保安考學深造,專科、本科、研究生都有,還有人成為職校校長、作家、CEO,“北大保安”成為底層逆襲的群體象徵。

“倘若在北大你覺得自己已修煉得足夠好,你當然可以通過合理流動,去追求人生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更大的人生夢想。在這裡既可以工作,也可以學習,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我很知足。”《站著上北大》甘相偉說。

人生那麼長,永遠不要拒絕學習和思考。

北大保安20年來數百人考學深造/人民日報

每個人有權平淡地,尊嚴地度過一生。

但當你問:“我到底要怎樣努力,才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時,就要做好選一條不好走的路的准

首先,你要拒絕成為一個廢柴。

沒人生來是王者,不要總想著何處有亮光,跑著跑著,天就亮了。

一開始用力地開,玩命地開,但漸漸的,你開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厭煩,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時候放棄了堅持,這時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拼到最後,拼的不是運氣和聰明,而是能否堅持。

4、害怕拒絕——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我討厭被拒絕,所以那些可能被拒絕的事,都不想去嘗試。”

蔣甲,一位生於北京,生活在美國的三十歲華裔青年。

六歲時,老師讓全班同學各自選擇一人進行表揚,被表揚的人就可以拿一份禮物回到座位。全班一共有40位同學,然後慢慢的剩下20個人,10個人,5個人……到最後只剩下了3個人。

而很不幸的蔣甲就是其中一個。老師悄悄地問其他同學有沒有誰願意上來表揚他們,但是台下一片安靜。

這件事成為蔣甲心裡永遠的痛,他說:

“我死也不要再次經歷這種事情——在眾目睽睽下被拒絕。”

十四歲時,蔣甲看到比爾蓋茨的演講,深深為之震撼,立志要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人:

“我要在25歲之前, 創辦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而這家公司要買下微軟。”

三十歲時,他發現自己只是一家500強企業的市場經理,沒有自己的公司,沒有買下微軟,更沒有改變世界。

反思自己,發現這些年一直被“6歲的自己”支配,害怕被拒絕,於是就選擇了止步不前。

而這種害怕被拒絕的心態,一直延續到開公司後投資人向他說“NO”。

他決定打敗“6歲的自己”,偶然看到“被拒治療法”:每天出門找拒絕,持續三十天,到最後,對被拒絕就會感到麻木了。蔣甲覺著這個主意好極了,但是考慮到自己的情況,於是將三十天,改為一百天。

向陌生人借一百元,請求漢堡續杯,索要奧林匹克甜甜圈,請求在陌生人後院種一株鮮花......

百天之後,蔣甲漸漸明白:

那些改變世界的,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都是那些一開始就遭到拒絕的人。然而他們沒有讓拒絕定義自己,而是用被拒絕後的行動重新定義了自己。

學會擁抱拒絕後,蔣甲迎來了新的人生機遇:他的故事被幾十家主流媒體報導;記錄“被拒100天”經歷的個人網站成為熱門;登上了TED,周遊美國演講;出版了自己的書......

央視前主持人王利芬曾說:

“以前很怕別人拒絕,更怕別人輕慢,年齡越來越大發現,被拒絕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被輕慢更是認識自我的最好方式,用這個角度看問題就再也不會難受,不會尷尬。

無論國家總統還是街頭難民,每個人都有無助的時候,都有被輕視甚至被蔑視和淩辱的時候,這是人生很重要的需要承受和成長的部分,它無關尊嚴,只關乎看問題的角度和生活的況味。”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但總要學著接受被拒絕。

5、自我設限——殺死自己的潛能力

“這個任務太難了,我肯定不行。”

在聚會上認識了一位元朋友,聊到廚藝的時候,她說自己很喜歡吃鱸魚,但是不會做。我告訴她做鱸魚一點都不難,清蒸最簡單,接著分享了我自己的做法。

她聽了一半忽然說:

“我是西北人,從小吃魚少,清蒸的也不會做。”

“那可以學呀,很簡單的!”

“我學不會,而且我是西北人嘛,天生缺少做魚的細胞。”

在後來的聊天中,我發現這個女生有很多類似的觀念:

“哎呀,我男朋友都不帶我出門旅行。”

“可以一個人去啊,很多女生都會獨自旅行的。”

“不行,一個女孩子怎麼能自己去旅行呢,多危險啊!”

這時,我突然明白:

她給自己貼上了太多“應該”的標籤,這種自我設限的行為,阻止了她去嘗試新鮮事物。

“我是女生,所以數理化不好。”

“我表達能力不行,做不了銷售。”

“我這麼大年紀了,沒法再重新讀書了。”

這樣的自我設限行為,雖然大大削減了自身能力不足帶來的挫敗感,但同時也將自己成功的機會剝離的寥寥無幾。

科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使其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

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

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

它們最終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約翰•法伯以為毛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食物,遺憾的是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

如果毛毛蟲打破原有的本能、習慣和經驗,也不必付出生命的代價。

真正阻止你前進的,不是能力不足,不是環境嚴峻,而是你自我設限的內心。

別總說自己不行,說多了,你就真不行了。

6、逃避現實——白日夢患者

“我沒有直面慘澹現實的勇氣。”

株洲晚報曾採訪過32歲的小陸。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廣州工作,兩年前辭職回家。在家裡待了一段時間後,在外面租了房子,買了台電腦,成天在出租房上網,餓了就點盒飯吃。在父母的苦口婆心勸說下,才願意回家。

小陸父親說:

“兒子回家後,除了每天出來吃飯外,其他時間就是反鎖在房間內上網。基本上不出門,不願與外人接觸,也不願與我們溝通,多問幾句,就會吵起來。”

記者看到小陸的房間:

門窗緊閉,在床邊一張桌子上,擺放著兩台電腦,一台放著歌,另一台電腦上顯示著一款網路遊戲的畫面。

“我也想出去找工作,但工作實在不好找。就算找到工作,又被辭退怎麼辦?”小陸說,他曾被公司老闆辭退過,之後四處求職碰壁,回家後靠打遊戲,賺點外快,才能找到存在感。

英國加迪夫大學科研人員對2316名常玩網遊的志願者進行調查,發現只有9人符合“遊戲成癮”的標準。研究表明:

網遊本身並不讓人上癮,癡迷玩遊戲可能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快。越具有遊戲成癮特徵的人,對現實滿足感越低。

約伯斯曾說:“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

遇到問題,去主動改變而不是逃避,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7、總找藉口——錯不在我

“我本來可以的,但是......”

藉口是逃避責任的第一大招。

“對不起,今天路上堵車,所以遲到了。”

“要是給我換個搭檔,這事早就成了!”

“我已經盡力了,客戶還是不滿意,我能怎麼辦!”

遇到麻煩時,總是挖空心思地找理由掩飾錯誤,以此來減輕愧疚感,尋求慰藉,這就使所謂的“藉口心理”。

失敗者找藉口,成功者找方法。

西點軍校的任何學員,對長官的問話回答只有四種:“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

在重視結果的西點軍校,喋喋不休的辯解太過蒼白無力。

“沒有任何藉口”在於要求學員盡最大努力,去想方設法完成任務,而不是為未完成的任務千方百計找藉口。

也正是因為這一理念,西點軍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

豆瓣“牛人”彭縈曾經在非常繁忙的情況下,一年仍讀了200多本的書。很多人都認為是她天賦特別高,有人說她“讀書速度快,估計一眼八行”。

但彭縈隨後回復:真實情況是,我看書的時間是你的八倍而已。

你看電視的時候我看書,你聊天的時候我看書,你玩憤怒的小鳥的時候我看書,你談戀愛的時候我看書,你睡懶覺的時候我看書…

關於智商,我們通常容易犯兩個基本錯誤:一是低估自己的智商;二是高估別人的智商。

但這根本與智商無關,只是為懶惰找了個藉口。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的人生字典裡,根本不存在藉口。而失敗者為自己料理“後事”的第一個舉動,就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出各種理由。

8、恐懼——謹小慎微的懦弱

“被恐懼支配的生活才是真正需要恐懼的。”

之前和一位朋友去潛水,一切整裝待發後,教練便將我們輕輕推到水裡,這時戲劇的一幕發生了:

朋友雙手不停地揮動,試圖抓住一切他能抓住的東西。呼吸的軟管幾次送到他的嘴裡,但因為他不停地大聲呼叫,又吐了出來,而這一切就發生在他下水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

“因為我不會游泳,當時水壓很大,我都無法喘氣了,有一種瀕死般的體驗。”

其實潛水是不需要會游泳的,因為兩者機理截然不

朋友“瀕死的體驗”完全是出於對水的恐懼。這種恐懼,使得他失去理智,甚至有了瀕死的感覺。

大導演李安小時候也溺過水,這場噩夢讓他從此對水敬而遠之。後來為了拍電影,他從睡水床開始練起,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鼓足勇氣嘗試浮潛。

透過潛水鏡,第一次看到海底世界的他,被海底流光溢彩的美妙生命圖景震驚了。

糾纏他多年的關於水的夢魘從此退散,轉而成為對大自然的驚歎敬畏,與對生命的永恆思索。

有人說,游泳是不需要學的,需要反而是克服對水的恐懼和建立自己的信心。會游泳的人都知道,即使什麼都不做,也能輕而易舉的浮在水面上。真正阻礙一個人的,不是水本身,而是源於內心的膽怯。

Don Miguel Ruiz的《四個約定》(The four agreements)一書中曾提到:

當我們以愛為動機做事情時,我們就會充滿能量並且無所畏懼。

當我們以恐懼為動機做事情時,我們就會感到處處受限,心驚膽戰。

9、拒絕學習——你不是寂寞,只是不想學

“我都這個年紀了,學了也用不到。”

有家板材供應公司,每次送材料都會不斷地打電話詢問公司位址。到了之後,師傅就開始抱怨地方難找,說他們的人每次都得打電話詢問。

公司人員直接建議:

“你們用微信定一下我們的位置,發你們公司群裡,以後你們的人再來的時候直接用定位導航就行了,這樣大家都方便”。

這一說,那人立刻表示不滿了:

“你以為我們是你們這些小孩啊,動不動用手機,我們會用啥啊,我們都不會。”

一邊說一邊掏出手機:

“你看,我們就用這種破手機,這種能用嗎?你們要是在個很明顯的地方,還用這麼費勁嗎?”

然後巴拉巴拉一通,言下之意是說:

“我不用微信定位是因為我不年輕了,是因為我手機不行。”

至此,公司裡的每一個同事都不再願意給他說話了,結完賬讓他趕緊走了。

世界上總是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願意去學習任何新的事物。

不願意去學習打字、不願意學習網上訂票、不願意學習使用微信語音……

他們期待著這個社會因為他不會而去包容他,如果不包容就會振振有詞的去指責別人的冷漠,說一句“唉!這世界真他媽冷漠。”

馬雲說:“在這個大跨界的時代,你唯有不斷學習,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被稱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的張俊成,出生於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一個農民家庭。初中時因交不起住宿伙食費輟學回村務農,19歲進入北大做保安前,他只能在家務農或去本市的小汽修廠打工。

1995年,到北京的保安公司應聘,被分配到北大西門站崗。往來進出北大的外國人很多,張俊成不懂外語,站崗沒多久就遭受挫敗。

於是張俊成買來錄音帶,開始背英語單詞練口語,漸漸地,他可以用英語回答外國友人的簡單問題。

到北大站崗的同年秋天,他便參加並通過成人高考,成為北大成人教育的學生,並在接下來的4年內先後拿到北大英語與法律兩個專業的大專文憑。

再後來,他畢業離開北京,回到老家山西從事職業教育,現為長治市科技中等職業學校創始人兼校長。

在過去的20年裡,北大保安隊先後有500多名保安考學深造,專科、本科、研究生都有,還有人成為職校校長、作家、CEO,“北大保安”成為底層逆襲的群體象徵。

“倘若在北大你覺得自己已修煉得足夠好,你當然可以通過合理流動,去追求人生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更大的人生夢想。在這裡既可以工作,也可以學習,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我很知足。”《站著上北大》甘相偉說。

人生那麼長,永遠不要拒絕學習和思考。

北大保安20年來數百人考學深造/人民日報

每個人有權平淡地,尊嚴地度過一生。

但當你問:“我到底要怎樣努力,才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時,就要做好選一條不好走的路的准

首先,你要拒絕成為一個廢柴。

沒人生來是王者,不要總想著何處有亮光,跑著跑著,天就亮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