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週刊》紅刊財經智庫人物張俊鳴:風控優先,安全第一

以下為張俊鳴的自述:

接觸股市遠比入市要早

作為一名1982年生人的80後, 我在1992年剛滿10歲的時候就接觸股市了, 相比同齡人來說顯得確實有點早。

淵源在於廈門是全國較早擁有上市公司的地方, 家父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股民, 很早就購買了原始股——廈門的“老四股”, 包括廈門汽車(證券代碼600686, 現名“金龍汽車(600686,股吧)”)、國泰股份(證券代碼600687, 曾名“新宇軟體”、“華盛達”, 現名“剛泰控股(600687,股吧)”)、廈海發A(證券代碼000526, 曾名“好時光”、“旭飛實業”、“銀潤投資(000526,股吧)”, 現名“紫光學大”)、龍舟股份(證券代碼600711, 曾名“雄震礦業”, 現名“盛屯礦業(600711,股吧)”)。 早期認購新股不像現在, 需要先排隊買認購證, 自己曾經和家人一起排隊參與過;加上經常翻閱家父訂閱的中證報, 家中又有專辟“證券牆”貼股市走勢圖(當時稱之為“萬里長城圖”), 耳濡目染之下, 對股市的興趣油然而生。

90年代初是A股市場初創的草莽時代, 大起大落是股市的常態,

尤其是當時不設漲跌停、券商給大戶提供融資等, 耳聞目睹不少廈門的大戶從零到身家百萬, 再到爆倉離場的故事。 1993~1994年延續一年多的大熊市, 上證指數從1500多點下跌到300多點, 跌幅接近80%, 類似的爆倉故事就更多, 從此也對股市的風險有了幾分警覺, 為日後操作的謹小慎微預埋了伏筆。

16歲開戶和19年的股海沉浮

由於年齡所限, 早期接觸股市再多也無法直接開戶交易。 直到1998年10月5日, 在年滿16周歲取得身份證之後, 第一件事就是去開戶。 當時只需要有身份證即可開戶, 不必像現在需要年滿18歲才可以, 但在券商開戶之前, 必須先到廈門證券登記公司開立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證券帳戶, 之後才持紙質的證券帳戶到券商開戶(圖1)。 當時廈門證券登記公司在檳榔菜市場樓上, 這棟樓現在還在, 外表殘破, 大約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裡曾經是廈門證券開戶必經的第一步。

圖1:我的紙質證券帳戶

這本紙質的證券帳戶現在還被我壓箱底珍藏, 或許有一天股市一無所獲, 但這本帳戶變成了古董, 還有收藏和增值的價值!

開戶時正上高二, 臨近高考(股市交易暫時按下不表), 但是我依然對股市保持高度的關注。 當時各省衛視陸續上了股評節目, 印象最深是浙江衛視的節目, 差不多6點左右播出, 可以邊吃飯邊看看,

不太影響寫作業。

真正的第一筆交易是在2000年, 當時已經上了大學, 大盤一波牛市上來已經接近2000點。 投入的資金不多, 五千元左右。 不過看和做是兩回事, 加上很快遇到2001~2005年連續四年的熊市, 上證指數跌去55%, 五千元剩下不到三千元, 交了些學費, 不過絕對金額不大, 總體感覺是“物超所值”。 最大的收穫還是要控制風險, 熊市當中一定要嚴控倉位!

2005年走上工作崗位之後, 開始陸續增加投入。 此前的風控意識成為我操作體系的一部分, 19年來歷經了幾輪牛熊轉換, 總體來說有所收穫, 曾經在2008年的瘋熊中損失了30%, 但2009年的小陽春中成功實現翻倍, 挽回損失並創出新高。 2010~2012年曾經連續三年出現小幅虧損, 但從2013年之後再度年年盈利, 尤其是在2015年股市的大起大落過程中, 雖然因為4000點出頭提前減倉回收本金,最後一千點的“肥尾”行情沒有吃到,但也因此後來的三波股災損失有限,並在2016年震盪反彈中再度將帳戶收益超越2015年6月的高點,創出新高。和許多“股神”級人物相比,我的股市收益算是微不足道,但能夠通過投資實現資產的穩健增長,也算基本達成目標。放鬆心態,戒貪戒躁!

我和紅週刊:因股結緣,以文會友

結緣《證券市場紅週刊》,大約在90年代中期。當時網路還不發達,主要資訊都來自報刊雜誌中,而《紅週刊》正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時叫《證券市場週刊·市場刊》)。一直到2000年上大學之後,圖書館的《紅週刊》更是我每週必讀的證券雜誌,儘管有些破舊還時常會晚幾天到,但每次仍然愛不釋手地把她讀完,大有一種“她在等我、我也在等她”的感覺。

正式工作之後,2010年10月我從讀者變成了撰稿人,在《紅週刊》的“散戶之家”第一篇投稿的標題是《野百合也有春天:淺談四季度重組股的投資機會》。雖然我有將近十年在媒體工作的經驗,但報導股市新聞的比重不大,所幸《紅週刊》給了我一個表達自己看法、分享投資經驗的股市園地。從最初的不定期投稿,到2015年幾乎每週都刊登,再到2016年邀約成為特約作者,《紅週刊》已經成為我股市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2月,我收到《紅週刊》“2016年優秀作者”的獎盃和獎狀(圖2),雖然過往在媒體工作也有獲獎記錄,但這次是單獨取得,也算是對我本人的一種鼓勵和肯定。

圖2:今年獲頒“2016年度優秀作者”

結構性行情:功夫在“股”外

經過多輪股市牛熊轉換,加上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認為未來市場走出“結構性行情”是歷史的必然。在結構性行情中,股指或許漲跌不大,但個股份化嚴重,創新高和創新低的股票並存。這對投資者的考驗越來越嚴峻,賺了指數不賺錢會成為許多散戶投資者的常態。

1、“無招勝有招”的無腦定投法

在上證指數高位下跌45%之後開始定投寬基指數基金(如滬深300ETF)。定投維持12個月,此後持有直至下一波牛市,在翻倍之後賣出一半回收本金,剩下的部分繼續持有,再翻一倍再賣出一半,以此類推。賣出回收的資金投入低風險現金管理工具(貨幣基金或國債逆回購),直至下一次指數從高位下跌45%再啟動又一次定投,周而復始。

原理:股指從高位下跌45%之後,不是進入底部區域,就是在半山腰;無論何種情況,等額定投買入可以有效攤低成本;只要指數維持螺旋式震盪上行,甚至是大箱體震盪,在下一波牛市都有獲利的機會;以滬深300ETF基金為操作標的可以較好擬合指數走勢,流動性也較好,適合大小資金進出。

2、分批買入大幅跌破100元面值的可轉債和可交換債

原理:這兩類債券具備“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的特質,跌破面值之後最差的結果也就持有到期等待還本付息,而只要來一波牛市,上市公司或大股東都會設法進行“市值管理”,推升股價促進轉股。發行這兩類債券的公司或大股東都具備較好的資質,抗風險能力較強,債券違約的風險極小。無論何種結果,長期持有只是賺錢多少的問題而已。特別是銀行的可轉債,一旦實際收益率超過定存,完全可以閉眼買入,風險和最低收益模擬定存,向上空間不可限量。

3、買入大幅跌破面值的長期國債,等待回升到100元面值的機會

原理:國債的安全等級最高,甚至超過銀行存款。隨著市場無風險利率的走高,票面利率固定的長期國債可能出現“破發”,即跌破100元面值,相當於跌出安全邊際。而市場無風險利率不可能一直維持在高檔,勢必有起有落,未來回落之後國債的票面價格也會隨之上漲,實現資本利得。最差的結果無非當成存款長期持有,也能坐享每年超過3%以上的票面利率。

4、熊市末期分批佈局大幅折價的基金,如過去的封閉式基金,現在的定增基金

原理:折價基金理論上具備一定的安全墊,在熊市中由於市場悲觀情緒的放大,折價率擴大跌出這類基金的“黃金坑”。隨著到期日的臨近,折價率趨於消失,只要淨值維持穩定,這一安全墊就會逐漸轉換為實際收益。

5、牛市高峰期提前佈局高折價的分級A基金

原理:大部分的分級A基金屬於永續運作,票面收益率固定,具有永續債券的特徵,大幅跌破面值(如0.8元以下)之後相當於票面收益率進一步提升,跌出投資價值。在牛市高峰期分級A因為套利資金申購母基金之後“棄A留B”的策略,往往被過度打壓,而在行情牛熊逆轉之後,則會成為分級B投資者逃生的重要通道,即“買A並B”變成母基金贖回,造成分級A基金在熊市中逆勢上揚。同時,也有部分避險資金湧入分級A,造成價格的進一步上行。在牛市高峰期勇於提前佈局分級A基金,即使帳面出現短期浮虧,早晚也會連本帶利漲回來,而且是熊市中最好的避風港。

我的股市座右銘 寧可錯過,不可錯愛。財不入急門,找准機會再下手。戒急用忍,依法治股。“西進南進不如上進”,練好內功最重要。機會是跌出來的,風險是漲出來的。甯行十步緩,不行一步險。謀定後動,不熟不做。投資看“四性”: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可操作性。股指偏離60日均線+20%以上,無條件賣出直至回收本金,留下利潤奔跑,直至回檔企穩。不融資,慎滿倉,攻守兼備。

以下是今日《紅週刊》智庫人物張俊鳴的稿件! 樓市調控升級,熱錢轉戰A股? 近期,瘋狂的中國樓市迎來了調控潮,一二線熱點城市紛紛出臺一系列調控措施,樓市在未來一段時間呈現成交萎縮、價格滯漲是可預期的大概率事件。對熱錢來說,一個流動性受限、價格經過前期大漲之後進入瓶頸期的市場,投機價值大大降低,未來勢必會尋找新的出路。樓市熱錢流向何處?很多人會認為股市是吸納熱錢的重要池子,樓市調控措施升級將有利A股表現。但樓市和股市並不是“非此即彼”、完全替代的兩個投資市場,熱錢從樓市轉戰股市面臨眾多不確定性。

熱錢轉戰股市面臨眾多不確定性

隨著調控措施的升級,熱錢進入樓市的機會成本被政策因素人為抬高,但這並不意味著資金就必然會轉戰股市。樓市上存在相當一部分剛需,這些剛需儘管被調控措施暫時擋在了購買隊伍之外,但潛在需求沒有改變,也很難有“棄房炒股”的行為,即便有短期到股市撈一把的想法,也必然是在A股牛市確立,已經有一段漲幅之後才會大規模入市,目前來看時機並不成熟。

而對於炒房者來說,過去20年中國樓市的記憶是大漲小回,牛長熊短,每一次回檔都是買入的機會。況且不少二手房還能通過出租回收一部分成本,或者抵消一部分月供,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投資成本。相比之下,A股過去20年則是大起大落、牛短熊長,雖然流動性比樓市強,投資門檻也更低,但絕大部分散戶在牛市高峰沖進去,往往需要歷經數年的煎熬,更何況眾多上市公司形同“鐵公雞”,依靠分紅回收投資成本的比例極低。樓市和股市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回憶”,決定了習慣炒樓的資金很難大規模轉戰股市。

其次,除了樓市和股市之外,資金也有其他投資市場可以選擇。從央行發佈的今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來看,居民偏愛的前三位元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託產品”和“股票”,選擇這三種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別為49.2%、20.5%和19.3%。顯而易見,直接投資股市並不是目前大陸居民最願意選擇的投資方式。當然,排名前兩位的投資大類,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都會有部分資金流入股市,但前提是投資者對市場要有信心。這部分信心,對機構投資者來說是要有完善的制度建設,為長期投資保駕護航;對散戶來說則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看不到市場能夠帶來大規模的“賺錢效應”,很難會大規模主動進場買入並長期持有。

而樓市一旦進入冷凍狀態,勢必會影響到股市中地產公司的表現,甚至連帶影響房地產產業鏈相關的多個行業,包括建材、裝飾、家電等等,形成直接的衝擊。近期A股市場重要的地產股,曾經被保險公司多次舉牌的金地集團(600383,股吧),就出現破位下行的走勢,日K線出現連續9個交易日下跌的“九陰白骨爪”,正反映了股市對樓市調控升級的憂慮。

而一旦樓市調控造成房價有所下跌,還會打擊到居民的紙上財富,造成投資欲望的下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博鼇論壇上提及,全球貨幣寬鬆週期已近尾聲,進一步呼應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這對股市、樓市的資金面同樣造成不利的預期,尤其是A股市場具有濃厚的“資金市”色彩,其受到的影響或許比樓市還更大。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樓市擠出的資金要進入股市,只能在貨幣寬鬆的條件下出現。比如2008年9月和2014年5月,樓市短暫降溫,但由於貨幣寬鬆明確,A股都出現了見底之後大幅反彈的走勢。而在2011年9月前後樓市的休整中,股市則維持了震盪下行的走勢,並沒有所謂樓市資金大幅轉戰股市的跡象。原因很簡單,在貨幣緊縮週期,以國債逆回購為代表的無風險收益率大幅上升,股市的相對投資價值降低,從樓市撤出的熱錢很大部分會被吸引到無風險的固收市場,在享受較高收益的同時等待下一波樓市鬆動的投資機會。

關注兩個重要風向標

在觀察樓市熱錢是否會對股市形成利好效應時,有兩個重要風向標可以關注:一是利率,二是匯率。利率不是指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或貸款的利率,而是指市場化的利率,最主要是滬深交易所的一天期國債逆回購利率以及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國債逆回購是機構以國債作為抵押品向投資者借入資金的一種方式,普通個人投資者均可參加,目前每天的成交金額接近一萬億人民幣,具有高度的市場化機制,可以靈敏地反應市場資金的鬆緊程度。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則是銀行之間互相拆借資金的利率,反映的是機構間借貸的情況,市場化程度也比較高。如果這兩個指標持續走高或維持在高檔,也就意味著市場的無風險利率上升,樓市撤出的資金滯留在固定收益市場的可能性較大。

事實上,對於原來樓市的投資者來說,離開樓市之後資金還有很多選擇,比如高折價的定增基金、價值低估的可轉換債券和可交換債券等。特別是可轉債和可交債,此類債券具備下跌有底線,上漲無極限的特質,在100元面值下方買入持有到期,最差的結果也就是拿到比較低的利息而已,而一旦轉股價下調或股市走牛,又能快速分享到股市的收益,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值得高度關注。

雖然因為4000點出頭提前減倉回收本金,最後一千點的“肥尾”行情沒有吃到,但也因此後來的三波股災損失有限,並在2016年震盪反彈中再度將帳戶收益超越2015年6月的高點,創出新高。和許多“股神”級人物相比,我的股市收益算是微不足道,但能夠通過投資實現資產的穩健增長,也算基本達成目標。放鬆心態,戒貪戒躁!

我和紅週刊:因股結緣,以文會友

結緣《證券市場紅週刊》,大約在90年代中期。當時網路還不發達,主要資訊都來自報刊雜誌中,而《紅週刊》正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時叫《證券市場週刊·市場刊》)。一直到2000年上大學之後,圖書館的《紅週刊》更是我每週必讀的證券雜誌,儘管有些破舊還時常會晚幾天到,但每次仍然愛不釋手地把她讀完,大有一種“她在等我、我也在等她”的感覺。

正式工作之後,2010年10月我從讀者變成了撰稿人,在《紅週刊》的“散戶之家”第一篇投稿的標題是《野百合也有春天:淺談四季度重組股的投資機會》。雖然我有將近十年在媒體工作的經驗,但報導股市新聞的比重不大,所幸《紅週刊》給了我一個表達自己看法、分享投資經驗的股市園地。從最初的不定期投稿,到2015年幾乎每週都刊登,再到2016年邀約成為特約作者,《紅週刊》已經成為我股市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2月,我收到《紅週刊》“2016年優秀作者”的獎盃和獎狀(圖2),雖然過往在媒體工作也有獲獎記錄,但這次是單獨取得,也算是對我本人的一種鼓勵和肯定。

圖2:今年獲頒“2016年度優秀作者”

結構性行情:功夫在“股”外

經過多輪股市牛熊轉換,加上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認為未來市場走出“結構性行情”是歷史的必然。在結構性行情中,股指或許漲跌不大,但個股份化嚴重,創新高和創新低的股票並存。這對投資者的考驗越來越嚴峻,賺了指數不賺錢會成為許多散戶投資者的常態。

1、“無招勝有招”的無腦定投法

在上證指數高位下跌45%之後開始定投寬基指數基金(如滬深300ETF)。定投維持12個月,此後持有直至下一波牛市,在翻倍之後賣出一半回收本金,剩下的部分繼續持有,再翻一倍再賣出一半,以此類推。賣出回收的資金投入低風險現金管理工具(貨幣基金或國債逆回購),直至下一次指數從高位下跌45%再啟動又一次定投,周而復始。

原理:股指從高位下跌45%之後,不是進入底部區域,就是在半山腰;無論何種情況,等額定投買入可以有效攤低成本;只要指數維持螺旋式震盪上行,甚至是大箱體震盪,在下一波牛市都有獲利的機會;以滬深300ETF基金為操作標的可以較好擬合指數走勢,流動性也較好,適合大小資金進出。

2、分批買入大幅跌破100元面值的可轉債和可交換債

原理:這兩類債券具備“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的特質,跌破面值之後最差的結果也就持有到期等待還本付息,而只要來一波牛市,上市公司或大股東都會設法進行“市值管理”,推升股價促進轉股。發行這兩類債券的公司或大股東都具備較好的資質,抗風險能力較強,債券違約的風險極小。無論何種結果,長期持有只是賺錢多少的問題而已。特別是銀行的可轉債,一旦實際收益率超過定存,完全可以閉眼買入,風險和最低收益模擬定存,向上空間不可限量。

3、買入大幅跌破面值的長期國債,等待回升到100元面值的機會

原理:國債的安全等級最高,甚至超過銀行存款。隨著市場無風險利率的走高,票面利率固定的長期國債可能出現“破發”,即跌破100元面值,相當於跌出安全邊際。而市場無風險利率不可能一直維持在高檔,勢必有起有落,未來回落之後國債的票面價格也會隨之上漲,實現資本利得。最差的結果無非當成存款長期持有,也能坐享每年超過3%以上的票面利率。

4、熊市末期分批佈局大幅折價的基金,如過去的封閉式基金,現在的定增基金

原理:折價基金理論上具備一定的安全墊,在熊市中由於市場悲觀情緒的放大,折價率擴大跌出這類基金的“黃金坑”。隨著到期日的臨近,折價率趨於消失,只要淨值維持穩定,這一安全墊就會逐漸轉換為實際收益。

5、牛市高峰期提前佈局高折價的分級A基金

原理:大部分的分級A基金屬於永續運作,票面收益率固定,具有永續債券的特徵,大幅跌破面值(如0.8元以下)之後相當於票面收益率進一步提升,跌出投資價值。在牛市高峰期分級A因為套利資金申購母基金之後“棄A留B”的策略,往往被過度打壓,而在行情牛熊逆轉之後,則會成為分級B投資者逃生的重要通道,即“買A並B”變成母基金贖回,造成分級A基金在熊市中逆勢上揚。同時,也有部分避險資金湧入分級A,造成價格的進一步上行。在牛市高峰期勇於提前佈局分級A基金,即使帳面出現短期浮虧,早晚也會連本帶利漲回來,而且是熊市中最好的避風港。

我的股市座右銘 寧可錯過,不可錯愛。財不入急門,找准機會再下手。戒急用忍,依法治股。“西進南進不如上進”,練好內功最重要。機會是跌出來的,風險是漲出來的。甯行十步緩,不行一步險。謀定後動,不熟不做。投資看“四性”: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可操作性。股指偏離60日均線+20%以上,無條件賣出直至回收本金,留下利潤奔跑,直至回檔企穩。不融資,慎滿倉,攻守兼備。

以下是今日《紅週刊》智庫人物張俊鳴的稿件! 樓市調控升級,熱錢轉戰A股? 近期,瘋狂的中國樓市迎來了調控潮,一二線熱點城市紛紛出臺一系列調控措施,樓市在未來一段時間呈現成交萎縮、價格滯漲是可預期的大概率事件。對熱錢來說,一個流動性受限、價格經過前期大漲之後進入瓶頸期的市場,投機價值大大降低,未來勢必會尋找新的出路。樓市熱錢流向何處?很多人會認為股市是吸納熱錢的重要池子,樓市調控措施升級將有利A股表現。但樓市和股市並不是“非此即彼”、完全替代的兩個投資市場,熱錢從樓市轉戰股市面臨眾多不確定性。

熱錢轉戰股市面臨眾多不確定性

隨著調控措施的升級,熱錢進入樓市的機會成本被政策因素人為抬高,但這並不意味著資金就必然會轉戰股市。樓市上存在相當一部分剛需,這些剛需儘管被調控措施暫時擋在了購買隊伍之外,但潛在需求沒有改變,也很難有“棄房炒股”的行為,即便有短期到股市撈一把的想法,也必然是在A股牛市確立,已經有一段漲幅之後才會大規模入市,目前來看時機並不成熟。

而對於炒房者來說,過去20年中國樓市的記憶是大漲小回,牛長熊短,每一次回檔都是買入的機會。況且不少二手房還能通過出租回收一部分成本,或者抵消一部分月供,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投資成本。相比之下,A股過去20年則是大起大落、牛短熊長,雖然流動性比樓市強,投資門檻也更低,但絕大部分散戶在牛市高峰沖進去,往往需要歷經數年的煎熬,更何況眾多上市公司形同“鐵公雞”,依靠分紅回收投資成本的比例極低。樓市和股市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回憶”,決定了習慣炒樓的資金很難大規模轉戰股市。

其次,除了樓市和股市之外,資金也有其他投資市場可以選擇。從央行發佈的今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來看,居民偏愛的前三位元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託產品”和“股票”,選擇這三種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別為49.2%、20.5%和19.3%。顯而易見,直接投資股市並不是目前大陸居民最願意選擇的投資方式。當然,排名前兩位的投資大類,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都會有部分資金流入股市,但前提是投資者對市場要有信心。這部分信心,對機構投資者來說是要有完善的制度建設,為長期投資保駕護航;對散戶來說則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看不到市場能夠帶來大規模的“賺錢效應”,很難會大規模主動進場買入並長期持有。

而樓市一旦進入冷凍狀態,勢必會影響到股市中地產公司的表現,甚至連帶影響房地產產業鏈相關的多個行業,包括建材、裝飾、家電等等,形成直接的衝擊。近期A股市場重要的地產股,曾經被保險公司多次舉牌的金地集團(600383,股吧),就出現破位下行的走勢,日K線出現連續9個交易日下跌的“九陰白骨爪”,正反映了股市對樓市調控升級的憂慮。

而一旦樓市調控造成房價有所下跌,還會打擊到居民的紙上財富,造成投資欲望的下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博鼇論壇上提及,全球貨幣寬鬆週期已近尾聲,進一步呼應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這對股市、樓市的資金面同樣造成不利的預期,尤其是A股市場具有濃厚的“資金市”色彩,其受到的影響或許比樓市還更大。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樓市擠出的資金要進入股市,只能在貨幣寬鬆的條件下出現。比如2008年9月和2014年5月,樓市短暫降溫,但由於貨幣寬鬆明確,A股都出現了見底之後大幅反彈的走勢。而在2011年9月前後樓市的休整中,股市則維持了震盪下行的走勢,並沒有所謂樓市資金大幅轉戰股市的跡象。原因很簡單,在貨幣緊縮週期,以國債逆回購為代表的無風險收益率大幅上升,股市的相對投資價值降低,從樓市撤出的熱錢很大部分會被吸引到無風險的固收市場,在享受較高收益的同時等待下一波樓市鬆動的投資機會。

關注兩個重要風向標

在觀察樓市熱錢是否會對股市形成利好效應時,有兩個重要風向標可以關注:一是利率,二是匯率。利率不是指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或貸款的利率,而是指市場化的利率,最主要是滬深交易所的一天期國債逆回購利率以及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國債逆回購是機構以國債作為抵押品向投資者借入資金的一種方式,普通個人投資者均可參加,目前每天的成交金額接近一萬億人民幣,具有高度的市場化機制,可以靈敏地反應市場資金的鬆緊程度。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則是銀行之間互相拆借資金的利率,反映的是機構間借貸的情況,市場化程度也比較高。如果這兩個指標持續走高或維持在高檔,也就意味著市場的無風險利率上升,樓市撤出的資金滯留在固定收益市場的可能性較大。

事實上,對於原來樓市的投資者來說,離開樓市之後資金還有很多選擇,比如高折價的定增基金、價值低估的可轉換債券和可交換債券等。特別是可轉債和可交債,此類債券具備下跌有底線,上漲無極限的特質,在100元面值下方買入持有到期,最差的結果也就是拿到比較低的利息而已,而一旦轉股價下調或股市走牛,又能快速分享到股市的收益,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值得高度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