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鴻基地產市值曾超長江實業,但為何仍沒能逃不過這一劫?!

洛克菲勒家族:傳承六代不爭產

隨著世上最長壽的億萬富豪大衛·洛克菲勒去世, 這個已經歷6代的美國富豪家族再次站在輿論焦點, 有關這個家族傳承六代從未爭產的故事再次為人津津樂道。

從上世紀老約翰·洛克菲勒從石油起家, 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十億富豪”;到小約翰·D·洛克菲勒努力消解財富原罪, 一方面以信託的形式將財富傳承給後代, 同時捐出超過一半的身家從事慈善事業;再到第三代包括大衛·洛克菲勒兄弟成為了美國副總統、大慈善家、風險投資業開創者、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

這個家族經過100多年的風雨洗禮, 仍牢牢穩居在著名家族前列。

盛宣懷家族:百年豪門十年衰

盛氏家族的發達是靠抓住機遇, 盛宣懷的祖父盛隆做過幾任知縣, 父親盛康當過兩任道台, 後來通過開典當行逐漸發家, 而從地方大戶到大清豪門, 這一跨躍是由盛宣懷來完成的。

在李鴻章的賞識下, 盛宣懷通過洋務運動, 從典當掌櫃變為掌握大清十幾家壟斷企業的實業家。 為了保障財富得以順利傳承, 盛宣懷成立了愚齋義莊基金會來管理財富, 並制定了“動利不動本”的家訓, 然而盛家的子輩大手大腳慣了,
揮霍無度, 加上當時國民政府不斷壓榨, 在盛宣懷去世12年後, 愚齋義莊在在內憂外患下解散。

新鴻基地產:兄弟爭產分崩離析

新鴻基地產由已故知名港商郭得勝創辦, 1990年他去世後, 家族企業控股權便由郭氏家族的信託基金掌管, 郭炳湘兄弟三人繼承父業, 兄弟同心, 為世人稱道。

老大郭炳湘掌舵17年, 灣仔新鴻基中心、中環廣場、IFC……四處開花, 到1992年底, 新鴻基地產市值超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地產, 成為當時香港市值最大的地產公司, 堪稱地產巨無霸。

然而最終又禍起蕭牆, 三兄弟因為權力和家產分配不和, 官司打到法院, 後來新鴻基又因行賄等種種醜聞讓投資者信心盡失, 股票和社會形象一度一落千丈。

千金易散, 浮華易老, 唯精神與歷史方能久存。 中國自古即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能夠打破這個魔咒的中國歷史上似乎只有河南鞏義康氏家族等少數幾個家族。 同樣, 國外的家族中能綿延數百年不衰的也只有羅斯柴爾德家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等屈指可數的幾個。

而挖掘他們家族長盛不衰的秘訣, 幾乎都離不開一個共同點共同的價值觀。 這種精神層面的傳承, 跨越了時代的風雨變遷, 突破了金融工具的局限和人性的弱點, 成為家族每一位成員共同的精神信仰和行為準則, 是財富得以百年傳承最強有力的保障。

本文作者 | 吳飛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

何為家族的精神遺產?

布朗和洛特裡在《家族財富可持續發展的工具箱》一書中提到“精神遺產既具有長期性, 又受到時間影響。 一項家族業務發展成一個家族企業後, 整個家族認識到家庭的遺產不同於家族的資產, 並且認同一個願景和一套價值觀, 然後每一代人都承擔著這項重要責任:創建自己的願景和價值觀, 發展家族傳統,重塑其未來。”

相比物質遺產,精神遺產是家庭成員、家族、家族企業的有力紐帶。通過探索共同的歷史,培養和教育家庭成員理解家族精神和價值觀,承擔家族的責任,可以幫助富豪家族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在精神遺產中,共同的價值觀最為重要。什麼是價值觀?

布萊恩·霍爾將價值觀定義為“賦予我們生活重要意義的各種理念,既體現在我們選擇的優先排序上,也為我們持續重複的行為提供準則。”價值觀還聯繫到我們的信念體系、個人經歷及重要念想,幫助引導我們選擇生活方式和最珍惜的事物。

簡單說,如果所有家族成員都一致認為“家族利益至上”為自己必須遵循的價值觀,他們在對各種利益關係的選擇進行排序的時候,都會將家族利益擺在最優先的位置,家族內部的很多利益衝突和矛盾就很容易得到解決。

古今中外共同的財富傳承智慧

01

洛克菲勒家族

以洛克菲勒家族為例,作為美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家族開創了諸多傳奇。根據福布斯美國最富有家族排行榜,該家族健在的成員有200人左右,擁有的淨資產總計約110億美元。

儘管富有,但洛克菲勒家族從不當“葛朗台”。家族創始人約翰·大衛森·洛克菲勒提倡創富,但也深信富人只是財富的託管者。他認為只有投身公益事業、造福社會才能使富人的財富實現真正的價值。為了不讓子女成為財富的奴隸,他時刻給子女灌輸勤儉節約的價值觀。孩子沒長大前,他從不帶他們去辦公室和煉油廠,以防孩子知道自己身在豪門。退休後,約翰熱衷施捨財富,和鋼鐵大王卡內基開創了美國富豪捐出財產做慈善的先例。

約翰去世後,兒子小約翰繼承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也繼承了父親的財富觀,並進一步豐富完善。1913年,一場激烈的勞資衝突使洛克菲勒家族在紐約的宅院受到襲擊,這徹底改變了洛克菲勒家族傳承財產的態度:一方面,小約翰選擇了以信託的形式,將財富傳承給後代;另一方面,他將家族財富拿出來徹底從事慈善事業,他一生捐出了5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他一半的身家,消解在民眾眼中他的家族財富是原罪的印象。

剛剛去世的第三代族長大衛·洛克菲勒被估算身家32億美元,他也將自己過半財產捐贈給慈善事業。標準石油公司、大通銀行、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現代藝術博物館、前世貿大樓……翻開一百多年來的美國史,洛克菲勒家族身影無處不在。

“家族財富屬於上帝,我們只是財富的管家”,在此財富觀的引導下,洛克菲勒家族並不強調“子承父業”, 他們一方面要求家庭成員在合法的範圍內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創造和積累財富,也鼓勵家族成員在其他領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價值,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小約翰退休時並未讓兒子接班,而是讓基層員工出身的阿奇博爾德接任。此後的洛克菲勒家族後代,只有能者才可以參與企業管理,憑自己實力擔任一定的職務。這也就是為什麼到了第三代,洛克菲勒家族仍能人才輩出,他們成為了美國副總統、大慈善家、風險投資業開創者、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

02

康氏家族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很好的樣本--河南鞏義康店鎮的康氏家族。康氏家庭是豫商中有代表性的商業家族,以商養農,商農一體,最終形成了“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的盛世偉業。這個家族連續富了十二代,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朝代,共計400多年。民間對這個家族賦予“康百萬”的家族稱號。

康氏家庭在鞏義的莊園的大廳內懸掛有一塊匾,上題兩字“留餘”。“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留餘”兩字體現了中國“器滿則盈、物極必反”,“財不可散盡,勢不可使盡”的中庸思想。這種韜光養晦之術也讓康氏家庭連富十二代沒有成為貧民仇富的對象,也沒有成為政權打擊的對象。

“留餘”的思想作為康家世代經商和治理家族的訓誡,充分反映在其處理官商關係、商民關係中。一方面,康家依靠官家發財,同時投官家所好,為其分憂。另一方面,康家在天災人禍面前經常挺身而出,賑濟災民,減免債務,緩和階級矛盾。康家同時還捐贈教育,用於當地辦學,康店村適齡子弟無需繳納學費,只需自備課本登記名字便具備入學資格。一頭回報政府,一頭幫助百姓,保持雙方平衡,這也是康家“留餘”的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精神傳承現今日益受到重視

在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和胡潤百富開展的2014-2015年的《中國超高淨值人群需求調研報告》中,向平均資產規模5億以上的超高淨值人群問到家族傳承的關注點時,

回應集中在“價值觀的傳承”比例已占到48%,其次是“企業經營理念的傳承”,占24%;而“財富傳承”和“社會關係的傳承”僅各占14%和11%。

同期的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和貝恩公司《2015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對1000萬可投資資產規模以上的人群提問“最值得傳承的內容是什麼?”

位居首位的是“精神傳承”,占65%;“物質傳承”位居第二,占58%。

由此可見,在現代中國家族的傳承中,財富傳承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考慮。

家族的掌舵人也意識到,只有價值觀和企業經營理念得到傳承,財富才能得以順利傳承。

下面舉兩個例子,同樣是設立信託基金的形式,在洛克菲勒家族和盛宣懷家族身上卻結果迥異,其差別就是一個以價值觀精神約束,一個僅以金融工具約束。

從小約翰開始,洛克菲勒家族傳承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信託,而信託資產的主要組成是老洛克菲勒留下來的石油股票,也正是他設立的這些信託讓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能夠傳承至今。

小約翰有6個孩子,最大的是女兒,其餘是5個男孩。他在1934年60歲時,為妻子以及6個孩子設立了信託,他的妻子得到1800萬美元,6個孩子分別得到1600萬美元。他又在1952年78歲時為孫輩設立了信託,但相對“1934年信託”要少。

以此方式,洛克菲勒家族的信託本金自動傳給受益人的子女,委託人把資產注入信託之後,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該資產的所有權以及控制權。受益人在30歲之前只能獲得分紅收益,不能動用本金,30歲之後可以動用本金,但要信託委員會同意。這種機制使遺產始終是一個整體,家族企業既不會因為分家而變小或終止,也不會因為代代傳遞而被逐漸分割成若干個部分,可以發揮規模優勢,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盛宣懷也曾這樣操作,他在日本呆過一年,從一個日本家族的管理模式得到啟發。逝世前,他立下遺囑,成立愚齋義莊基金會,遺產的一半分給各房子孫,另一半580萬兩銀子放在愚齋義莊,規定“動利不動本”,本金不許動用,利息用於慈善事業,想用這個辦法長期保住盛氏家族的財產。

1916年盛宣懷去世,基金會由莊夫人掌管,別人也沒有異議。不過盛家的子輩,吃閒飯的不下百十來人。妻妾成群,兒孫不知生活艱辛,賭馬的賭馬,嫖娼的嫖娼,抽大煙的抽大煙,揮霍無度,沒有多久,各房分到手的財產已消耗大半。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對愚齋基金會這筆財產垂涎三尺,經常發公函要求愚齋義莊捐款賑災,認購國債。迫于當局淫威,莊夫人後來乾脆把國債捐了。

1927年莊夫人去世,再也沒人能約束盛家的公子小姐姨太太,於是吵著分家爭產,於是離莊夫人去世不到半年,盛家子孫已在吵吵鬧鬧中分掉了愚齋義莊的六成本金。後來為了不致受國民政府阻擾,他們一致同意將其餘本金捐給政府。愚齋義莊在盛宣懷去世後12年就壽終正寢。

可見,即使有各種金融工具或完善的財富分配架構來防範風險,但如果沒有共同的價值信仰來約束家族成員的行為,再顯赫的家族,再華美的大廈也能頃刻間倒塌。

發展家族傳統,重塑其未來。”

相比物質遺產,精神遺產是家庭成員、家族、家族企業的有力紐帶。通過探索共同的歷史,培養和教育家庭成員理解家族精神和價值觀,承擔家族的責任,可以幫助富豪家族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在精神遺產中,共同的價值觀最為重要。什麼是價值觀?

布萊恩·霍爾將價值觀定義為“賦予我們生活重要意義的各種理念,既體現在我們選擇的優先排序上,也為我們持續重複的行為提供準則。”價值觀還聯繫到我們的信念體系、個人經歷及重要念想,幫助引導我們選擇生活方式和最珍惜的事物。

簡單說,如果所有家族成員都一致認為“家族利益至上”為自己必須遵循的價值觀,他們在對各種利益關係的選擇進行排序的時候,都會將家族利益擺在最優先的位置,家族內部的很多利益衝突和矛盾就很容易得到解決。

古今中外共同的財富傳承智慧

01

洛克菲勒家族

以洛克菲勒家族為例,作為美國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家族開創了諸多傳奇。根據福布斯美國最富有家族排行榜,該家族健在的成員有200人左右,擁有的淨資產總計約110億美元。

儘管富有,但洛克菲勒家族從不當“葛朗台”。家族創始人約翰·大衛森·洛克菲勒提倡創富,但也深信富人只是財富的託管者。他認為只有投身公益事業、造福社會才能使富人的財富實現真正的價值。為了不讓子女成為財富的奴隸,他時刻給子女灌輸勤儉節約的價值觀。孩子沒長大前,他從不帶他們去辦公室和煉油廠,以防孩子知道自己身在豪門。退休後,約翰熱衷施捨財富,和鋼鐵大王卡內基開創了美國富豪捐出財產做慈善的先例。

約翰去世後,兒子小約翰繼承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也繼承了父親的財富觀,並進一步豐富完善。1913年,一場激烈的勞資衝突使洛克菲勒家族在紐約的宅院受到襲擊,這徹底改變了洛克菲勒家族傳承財產的態度:一方面,小約翰選擇了以信託的形式,將財富傳承給後代;另一方面,他將家族財富拿出來徹底從事慈善事業,他一生捐出了5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他一半的身家,消解在民眾眼中他的家族財富是原罪的印象。

剛剛去世的第三代族長大衛·洛克菲勒被估算身家32億美元,他也將自己過半財產捐贈給慈善事業。標準石油公司、大通銀行、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現代藝術博物館、前世貿大樓……翻開一百多年來的美國史,洛克菲勒家族身影無處不在。

“家族財富屬於上帝,我們只是財富的管家”,在此財富觀的引導下,洛克菲勒家族並不強調“子承父業”, 他們一方面要求家庭成員在合法的範圍內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創造和積累財富,也鼓勵家族成員在其他領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價值,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小約翰退休時並未讓兒子接班,而是讓基層員工出身的阿奇博爾德接任。此後的洛克菲勒家族後代,只有能者才可以參與企業管理,憑自己實力擔任一定的職務。這也就是為什麼到了第三代,洛克菲勒家族仍能人才輩出,他們成為了美國副總統、大慈善家、風險投資業開創者、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

02

康氏家族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很好的樣本--河南鞏義康店鎮的康氏家族。康氏家庭是豫商中有代表性的商業家族,以商養農,商農一體,最終形成了“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的盛世偉業。這個家族連續富了十二代,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朝代,共計400多年。民間對這個家族賦予“康百萬”的家族稱號。

康氏家庭在鞏義的莊園的大廳內懸掛有一塊匾,上題兩字“留餘”。“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留餘”兩字體現了中國“器滿則盈、物極必反”,“財不可散盡,勢不可使盡”的中庸思想。這種韜光養晦之術也讓康氏家庭連富十二代沒有成為貧民仇富的對象,也沒有成為政權打擊的對象。

“留餘”的思想作為康家世代經商和治理家族的訓誡,充分反映在其處理官商關係、商民關係中。一方面,康家依靠官家發財,同時投官家所好,為其分憂。另一方面,康家在天災人禍面前經常挺身而出,賑濟災民,減免債務,緩和階級矛盾。康家同時還捐贈教育,用於當地辦學,康店村適齡子弟無需繳納學費,只需自備課本登記名字便具備入學資格。一頭回報政府,一頭幫助百姓,保持雙方平衡,這也是康家“留餘”的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精神傳承現今日益受到重視

在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和胡潤百富開展的2014-2015年的《中國超高淨值人群需求調研報告》中,向平均資產規模5億以上的超高淨值人群問到家族傳承的關注點時,

回應集中在“價值觀的傳承”比例已占到48%,其次是“企業經營理念的傳承”,占24%;而“財富傳承”和“社會關係的傳承”僅各占14%和11%。

同期的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和貝恩公司《2015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對1000萬可投資資產規模以上的人群提問“最值得傳承的內容是什麼?”

位居首位的是“精神傳承”,占65%;“物質傳承”位居第二,占58%。

由此可見,在現代中國家族的傳承中,財富傳承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考慮。

家族的掌舵人也意識到,只有價值觀和企業經營理念得到傳承,財富才能得以順利傳承。

下面舉兩個例子,同樣是設立信託基金的形式,在洛克菲勒家族和盛宣懷家族身上卻結果迥異,其差別就是一個以價值觀精神約束,一個僅以金融工具約束。

從小約翰開始,洛克菲勒家族傳承財富的主要方式是信託,而信託資產的主要組成是老洛克菲勒留下來的石油股票,也正是他設立的這些信託讓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能夠傳承至今。

小約翰有6個孩子,最大的是女兒,其餘是5個男孩。他在1934年60歲時,為妻子以及6個孩子設立了信託,他的妻子得到1800萬美元,6個孩子分別得到1600萬美元。他又在1952年78歲時為孫輩設立了信託,但相對“1934年信託”要少。

以此方式,洛克菲勒家族的信託本金自動傳給受益人的子女,委託人把資產注入信託之後,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該資產的所有權以及控制權。受益人在30歲之前只能獲得分紅收益,不能動用本金,30歲之後可以動用本金,但要信託委員會同意。這種機制使遺產始終是一個整體,家族企業既不會因為分家而變小或終止,也不會因為代代傳遞而被逐漸分割成若干個部分,可以發揮規模優勢,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盛宣懷也曾這樣操作,他在日本呆過一年,從一個日本家族的管理模式得到啟發。逝世前,他立下遺囑,成立愚齋義莊基金會,遺產的一半分給各房子孫,另一半580萬兩銀子放在愚齋義莊,規定“動利不動本”,本金不許動用,利息用於慈善事業,想用這個辦法長期保住盛氏家族的財產。

1916年盛宣懷去世,基金會由莊夫人掌管,別人也沒有異議。不過盛家的子輩,吃閒飯的不下百十來人。妻妾成群,兒孫不知生活艱辛,賭馬的賭馬,嫖娼的嫖娼,抽大煙的抽大煙,揮霍無度,沒有多久,各房分到手的財產已消耗大半。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對愚齋基金會這筆財產垂涎三尺,經常發公函要求愚齋義莊捐款賑災,認購國債。迫于當局淫威,莊夫人後來乾脆把國債捐了。

1927年莊夫人去世,再也沒人能約束盛家的公子小姐姨太太,於是吵著分家爭產,於是離莊夫人去世不到半年,盛家子孫已在吵吵鬧鬧中分掉了愚齋義莊的六成本金。後來為了不致受國民政府阻擾,他們一致同意將其餘本金捐給政府。愚齋義莊在盛宣懷去世後12年就壽終正寢。

可見,即使有各種金融工具或完善的財富分配架構來防範風險,但如果沒有共同的價值信仰來約束家族成員的行為,再顯赫的家族,再華美的大廈也能頃刻間倒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