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第一古刹”白馬寺,為何建有泰國、印度、緬甸風格佛殿?

河南洛陽白馬寺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刹”, 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官辦寺院, 有中國佛教“祖庭”、“釋源”之稱, 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 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幹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 彌足珍貴。 1961年, 白馬寺被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 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走進山門, 西側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石碑。 這是宋太宗趙光義下令重修白馬寺時, 由蘇易簡撰寫, 淳化三年(992)刻碑立於寺內的。 山門東側有一座《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石碑, 這是元太祖忽必烈兩次下詔修建白馬寺, 由當時白馬寺文才和尚撰寫。 除了這些珍貴的文物和建築外, 大家在這裡還可以看到迥異的泰國風格佛殿、印度風格佛殿和緬甸風格佛殿。 目前, 洛陽市已規劃將白馬寺建設成世界佛教文化園區,

其中國際佛殿薈萃苑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泰國風格佛殿是白馬寺國際佛殿區內最早修建完成的異域佛殿。

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jpg

泰國風格佛殿位於寺院西側牆外100米處, 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 1992年, 時任泰國內務部部長瓦塔納·阿薩瓦先生到白馬寺參觀朝拜後,

為增進中泰兩國佛教界的友誼, 向白馬寺贈送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制貼金佛像, 並修建了具有泰國建築風格的佛殿, 1995年工程竣工。 該殿坐西朝東, 建于長27.3米, 寬21.3米, 高1.2米的台基之上。 大殿南北長14.4米, 東西寬7.5米, 高10米, 其廊柱與牆面均用大理石鑲嵌, 三重簷, 頂飾琉璃瓦, 具有鮮明的泰式建築風格。

泰國風格佛殿

2009年, 泰國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頌德帕普塔贊大長老及瓦塔納·阿薩瓦先生參訪白馬寺後, 為進一步豐富和彰顯泰國佛教文化元素及建築風格, 促進中泰兩國佛教文化交流, 泰國出資擬對佛殿進行翻修, 並進行擴建。 2010年5月, 泰國風格佛殿擴建工程正式實施, 擴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建的舍利塔、藏經閣、四面佛、鐘樓、鼓樓及相關附屬設施。

泰國風格佛殿

經過4年多的改建擴建, 泰國風格佛殿苑成為白馬寺國際佛殿區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個佛殿苑, 並於2014年9月對外開放。 泰國風格佛殿苑落成慶典暨恭迎佛舍利佛像開光法會上, 泰國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帕蓬素提, 泰國王室辦公室主任呱婁哈德蓋等700餘人組成的泰國佛教代表團出席慶典。 由泰方捐贈的佛骨舍利和已故代理僧王舍利, 安放至泰國風格佛殿舍利塔內, 並由兩國僧眾共同完成開光相關佛事活動。

泰國副僧王帕蓬迪樂點香敬佛.jpg

白馬寺方丈釋印樂在致答謝辭時說,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的落成是白馬寺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國佛教界的一件喜事。中泰兩國友好往來歷史悠久,兩國佛教界的交流連綿不斷,泰國風格佛殿的圓滿落成,為中泰佛教交流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

印度風格佛殿

印度風格佛殿在白馬寺西側,北與泰國風格佛殿相望。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與印度政府簽訂了《印度在中國洛陽白馬寺啟建一座印度風格佛殿備忘錄》。接著由印度建築師精心創作,並獲得印度有關方面的批准的“中國白馬寺印度佛殿建築設計方案”,交由中國。其間,印方委派馬偉兒工程師和六名建築技術工人,前來協助施工,配合建築石材安裝。印度風格佛殿於2009年10月落成開光,這座印度白石砌築的聖殿,穹頂高聳、雕琢精雋。

印度風格佛殿

2014年6月30日,緬甸風格佛殿落成典禮暨安奉開光法會在洛陽白馬寺舉行,正在訪華的緬甸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參訪。緬甸風格佛殿全部由緬甸出資,是白馬寺國際寺廟區中繼泰國和印度風格佛殿後建成的第三座外國風格佛殿。建佛殿的大部分材料都取材於緬甸,佛塔頂部的珠寶等飾物也是在緬甸製成後運送到洛陽,從而保證緬甸佛殿風格的原汁原味。

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

緬甸風格佛殿位於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西側,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整個佛殿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包括大金塔、大佛殿以及博物館等,其中大金塔是該佛殿區的最高建築,以緬甸仰光大金塔為“藍本”

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

吳登盛表示,緬甸政府和人民集體捐贈的佛殿落成在洛陽白馬寺,是在緬中兩國政府與人民精心協作與共同合作下完成的,這是一座象徵緬中兩國人民友好的新里程碑,突顯了緬中兩國持久的友誼。

緬甸風格佛殿

泰國副僧王帕蓬迪樂點香敬佛.jpg

白馬寺方丈釋印樂在致答謝辭時說,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的落成是白馬寺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國佛教界的一件喜事。中泰兩國友好往來歷史悠久,兩國佛教界的交流連綿不斷,泰國風格佛殿的圓滿落成,為中泰佛教交流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

印度風格佛殿

印度風格佛殿在白馬寺西側,北與泰國風格佛殿相望。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與印度政府簽訂了《印度在中國洛陽白馬寺啟建一座印度風格佛殿備忘錄》。接著由印度建築師精心創作,並獲得印度有關方面的批准的“中國白馬寺印度佛殿建築設計方案”,交由中國。其間,印方委派馬偉兒工程師和六名建築技術工人,前來協助施工,配合建築石材安裝。印度風格佛殿於2009年10月落成開光,這座印度白石砌築的聖殿,穹頂高聳、雕琢精雋。

印度風格佛殿

2014年6月30日,緬甸風格佛殿落成典禮暨安奉開光法會在洛陽白馬寺舉行,正在訪華的緬甸總統吳登盛一行72人專程參訪。緬甸風格佛殿全部由緬甸出資,是白馬寺國際寺廟區中繼泰國和印度風格佛殿後建成的第三座外國風格佛殿。建佛殿的大部分材料都取材於緬甸,佛塔頂部的珠寶等飾物也是在緬甸製成後運送到洛陽,從而保證緬甸佛殿風格的原汁原味。

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

緬甸風格佛殿位於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西側,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整個佛殿坐北朝南,主體建築包括大金塔、大佛殿以及博物館等,其中大金塔是該佛殿區的最高建築,以緬甸仰光大金塔為“藍本”

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

吳登盛表示,緬甸政府和人民集體捐贈的佛殿落成在洛陽白馬寺,是在緬中兩國政府與人民精心協作與共同合作下完成的,這是一座象徵緬中兩國人民友好的新里程碑,突顯了緬中兩國持久的友誼。

緬甸風格佛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