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歐旅鼠死亡大遷移不是因為饑荒,而是另有他圖?為何集體自殺?

很多同學都學過一門關於北極旅鼠自殺的課文, 讀的時候真是萬分痛惜和可憐北極旅鼠們。 但是, 大家有沒有想過, 這個北極旅鼠自殺的故事是否解讀準確,

它們怎麼會集體自殺呢?

故事的開始

大概故事就是, 在北歐一種齧齒類動物叫旅鼠, 它們在環境條件好的情況下繁殖速度非常的快, 以至於數量急劇膨脹, 甚至達到了一公頃幾百隻的現象。 這時候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 幾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 它們東跑西顛, 吵吵嚷嚷, 永無休止, 停止進食, 似乎大難臨頭世界末日就要到來似的。 這時的旅鼠不再膽小怕事, 見人就跑, 而是恰恰相反, 在任何天敵面前它們都顯得勇敢異常, 無所畏懼, 具有明顯的挑釁性, 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 真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 更加難以解釋的是, 這時候, 連它們的毛色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由灰黑變成鮮豔的橘紅, 使其目標變得特別突出。 所有這些奇怪的現象加在一起, 惟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釋是, 它們千方百計地去吸引像貓頭鷹、賊鷗、灰黑色海鷗、粗腿禿鷹、北極孤狸甚至北極熊等滅敵的注意, 以便多多地來吞食它們。

但是無論怎樣地暴露自己,

因為它們的數量實在太多, 而天敵的數量卻總是有限的, 要靠這種方法來減少數量收效甚微。 它們開始顯示出一種非常強烈的遷移意識, 紛紛聚集在一起, 漸漸地形成大群, 開始時似乎沒有什麼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到處亂竄。 但到後來, 不知是誰一聲令下, 也不知道是由誰帶頭, 它們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 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而且往往是白天休整進食, 晚上摸黑前進。 沿途不斷有老鼠加入, 隊伍愈來愈大, 常常達數百萬隻。 它們逢山過山, 遇水涉水, 前赴後繼, 沿著…條筆直的路線奮勇前進, 決不繞道, 更不停止。 一直奔到大海, 仍然毫無懼色, 紛紛跳將下去, 被洶湧澎湃的波濤吞沒, 直到全軍覆沒為止。 這就是所謂‘旅鼠死亡大遷移’。

旅鼠是一種齧齒類動物, 主要以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的植物為食, 這些植物遍佈北極草原, 即使達到每公頃250只的密度也還足地廣鼠稀, 不可能發生嚴重的饑荒。 而且, 它們不是偶然的來一次大逃亡, 而足週期性的, 每隔幾年就來一次,

而且沿著一定的路線, 所以不大可能是因為饑餓所致。 更具有說服力的是, 它們在遷徙途中即使遇到食物豐美的地區也不停留。 由此可見, 導致它們人遷徙的原因決不是因為饑荒, 而是另有他圖。

但是當它們要進行大遷移時, 總是忘不了留下少量的夥伴看家, 並擔任起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

。 。 。 。 。

他們為什麼集體自殺呢?

繁衍能力強

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

不在怕天敵, 膚色變成橘紅色勾引天敵

當數量達到足夠多的時候……

集體出動, 永不不停止, 奔向大海, 集體跳海自殺

故事的解讀

旅鼠種群繁殖數量快→旅鼠種群數量急劇上升→由於種群密度過大,旅鼠種群出現一系列的奇怪的現象。(例如焦躁不安、東跑西顛、具有明顯的挑釁性;毛色由灰黑變成鮮豔的橘紅;成群結隊、同一方向遷徙、最終跳海自殺)→旅鼠“自殺”成功,剩餘部分生存並繼續繁殖

於是,就有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旅鼠自殺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活得更好

旅鼠的自殺是一種天意的表現

生態學眼光看故事

種群與群落生態學是生態學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其中的知識可以知道,一個種群的數量和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遷入遷出率有關。北歐旅鼠出生率很高(旅鼠從春到秋均可繁殖,繁殖力極強,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產12仔,一年7~8胎),這就導致種群的數量在合適的條件下能夠大量的繁殖,然而,因為環境容納量有限,故種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要麼死亡率上升,要麼就遷入遷出率上升。遷徙可以讓遷出率減去遷入率為正。而毛髮顏色變鮮豔可以提高被捕食的概率,從而加大死亡率。一切看上去是那麼的合理。但是,旅鼠真的就這樣為了種群的繁衍,情願自殺和讓捕食者來捕食自己嗎?

如果存在一個擁有自殺傾向的種群,那麼就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旅鼠寶寶還沒有長大,還沒有來得及生下旅鼠寶寶就壯烈犧牲了,這種情況下,自殺傾向的種群是不能繁衍有後代的,因此不成立,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旅鼠爸爸媽媽在生下了寶寶之後,才默默的去跳海,而寶寶也只會等到變成爸爸媽媽之後才會去跟隨祖父祖母的步伐,這樣好像可以讓自殺種群存在下來。但是,在自然環境中,物種總是會呈現一個最適應這個環境的狀態,而且,物種是自私的。因此,如果這是一個基因導致的話,那麼這個基因突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它應該是不會存在的。哇,那就是,自殺基因在自然界中是不能保存下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旅鼠大量繁殖,必定會因為資源的消耗過度使得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那會有什麼來讓種群的數量重新回復到平衡的狀態呢?

首先是資源的過度消耗並不足的時候,會有部分旅鼠因為找不到食物而死去。偉大的邏輯斯諦方程告訴我們,大多數情況下種群的數量大小最終必然會穩定在一個環境容納量;

其次,旅鼠的捕食者會因為旅鼠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雖然是滯後的,但是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過多的旅鼠(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相互作用)。這讓小編想起美國黃石公園中的麋鹿和狼的故事,狼群數量的減少導致了麋鹿數量的增加是極其明顯的,而狼群的存在控制著麋鹿種群是數量,讓其穩定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

然後,不要忘了可怕的寄生蟲和病毒,種群數量和密度的增加甚至過量,會導致寄生蟲和病毒的出現,這將會大大增加旅鼠的死亡率。小編認為旅鼠死亡的原因很有可能也是因為寄生蟲。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表面上確實是看不出來旅鼠的其他異常。而且,如果是成群結隊,同一方向,確實不是毒性和其他物質導致其神經錯亂而去跳海,若是毒性作用或其他,自殺時間也應是隨機的,而非是集中性自殺。

旅鼠種群繁殖數量快→旅鼠種群數量急劇上升→由於種群密度過大,旅鼠種群出現一系列的奇怪的現象。(例如焦躁不安、東跑西顛、具有明顯的挑釁性;毛色由灰黑變成鮮豔的橘紅;成群結隊、同一方向遷徙、最終跳海自殺)→旅鼠“自殺”成功,剩餘部分生存並繼續繁殖

於是,就有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旅鼠自殺是為了讓自己的子孫後代活得更好

旅鼠的自殺是一種天意的表現

生態學眼光看故事

種群與群落生態學是生態學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其中的知識可以知道,一個種群的數量和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遷入遷出率有關。北歐旅鼠出生率很高(旅鼠從春到秋均可繁殖,繁殖力極強,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產12仔,一年7~8胎),這就導致種群的數量在合適的條件下能夠大量的繁殖,然而,因為環境容納量有限,故種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要麼死亡率上升,要麼就遷入遷出率上升。遷徙可以讓遷出率減去遷入率為正。而毛髮顏色變鮮豔可以提高被捕食的概率,從而加大死亡率。一切看上去是那麼的合理。但是,旅鼠真的就這樣為了種群的繁衍,情願自殺和讓捕食者來捕食自己嗎?

如果存在一個擁有自殺傾向的種群,那麼就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旅鼠寶寶還沒有長大,還沒有來得及生下旅鼠寶寶就壯烈犧牲了,這種情況下,自殺傾向的種群是不能繁衍有後代的,因此不成立,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旅鼠爸爸媽媽在生下了寶寶之後,才默默的去跳海,而寶寶也只會等到變成爸爸媽媽之後才會去跟隨祖父祖母的步伐,這樣好像可以讓自殺種群存在下來。但是,在自然環境中,物種總是會呈現一個最適應這個環境的狀態,而且,物種是自私的。因此,如果這是一個基因導致的話,那麼這個基因突變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它應該是不會存在的。哇,那就是,自殺基因在自然界中是不能保存下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旅鼠大量繁殖,必定會因為資源的消耗過度使得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那會有什麼來讓種群的數量重新回復到平衡的狀態呢?

首先是資源的過度消耗並不足的時候,會有部分旅鼠因為找不到食物而死去。偉大的邏輯斯諦方程告訴我們,大多數情況下種群的數量大小最終必然會穩定在一個環境容納量;

其次,旅鼠的捕食者會因為旅鼠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雖然是滯後的,但是一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過多的旅鼠(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相互作用)。這讓小編想起美國黃石公園中的麋鹿和狼的故事,狼群數量的減少導致了麋鹿數量的增加是極其明顯的,而狼群的存在控制著麋鹿種群是數量,讓其穩定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

然後,不要忘了可怕的寄生蟲和病毒,種群數量和密度的增加甚至過量,會導致寄生蟲和病毒的出現,這將會大大增加旅鼠的死亡率。小編認為旅鼠死亡的原因很有可能也是因為寄生蟲。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表面上確實是看不出來旅鼠的其他異常。而且,如果是成群結隊,同一方向,確實不是毒性和其他物質導致其神經錯亂而去跳海,若是毒性作用或其他,自殺時間也應是隨機的,而非是集中性自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