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龍文:閩南水鄉(九十九灣)

尋夢閩南~情系水鄉

九十九灣, 是漳州流域最廣的內河。 它橫貫龍文城區南北, 全長50.5公里, 貫穿了龍文區朝陽、步文和藍田三個鎮的大部分村莊。

追溯九十九灣的歷史, 似乎可以遙望千年以前。

2001年, 也是在這樣一個夏日, 考古人員在朝陽鎮樟山商周文化遺址中發掘了大量文物。 該遺址是目前所知福建南部地區先秦時期最重要的遺址, 根據資料首次證實, 3500年前, 這片人類繁衍生息的土地已經進入文明時代, 顛覆了之前漳州為“蠻荒之地”的說法。

而距離遺址僅800米, 就是九十九灣。

沒有人知道是誰為它取的名字, 更沒人知曉它究竟有幾道彎。 然而, 九十九灣就這樣從遠古款款而來, 自北向南蜿蜒流淌, 溝通起九龍江北溪和西溪兩條重要河道, 連接起水與城的千古情結。 遵循著“靠山臨水安家”的傳統, 漳州的空間演變自古以來圍繞水系徐徐展開, 在唐宋時期的地圖上,

九十九灣地區便有標注。 而在明清時期龍溪縣地圖中可見, 村莊已具雛形。

河流應該是一座城的幸運吧。 它是一個城市心理上的開懷與貫通、性格上的潤澤與豐盛。 九十九灣自古就是沿岸許多村莊飲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 更是漳州城郊水路運輸的重要通道。

九十九灣的碼頭是漳州歷史上著名的港口。 清初鄭成功壟斷東南沿海的國際貿易, 該地區有過歷史性的昌盛。 日後, 雖經歷了清政府“遷海”廢地等變遷, 但直到300年後的20世紀60年代, 九十九灣的碼頭都尚在通航。

內林街算得上是資深的親歷者。

作為九十九灣的源頭, 朝陽鎮登科村內林自然村, 又稱內林街, 是九龍江北溪水流入九十九灣的第一村。 年過7旬的村民老鄭, 在回憶裡為我們還原“曾經”的九十九灣。 20世紀40年代, 內林河道可以行船, 建有碼頭, 水上運輸發達。 村民的農副產品如糖、鹽、糧食、龍眼、香蕉等, 都通過船隻沿著九十九灣, 從內林出發, 經過下尾張、翁建, 到湘橋, 再運輸到石碼、海澄、港尾甚至廈門。

小時候的他經常隨父親到郭坑、石碼趕集, 將自家的農副產品賣出去, 再買來家裡短缺的物資。 當時的內林街很熱鬧, 碼頭每天船來船往, 300米河道兩岸盡是街道、公園、店面。 那時內林街也叫翰林社, 正因繁華, 才有了“街”的美譽。 這裡不僅商業繁華, 文化底蘊也深厚, 據明萬曆《漳州府志》記載, 早在明朝初期, 應當地人楊彥章、洪乾的請求, 知府錢古訓、知縣劉孟雍在這裡創辦了“薌江書院”, 祀朱文公, 以陳淳、黃幹、劉宗道配。 這個書院在明、清兩代頗享盛名。

然而, “曾經”的熱鬧經不起歲月的推敲。 由於疏於管理, 污水廢水排放、亂搭亂蓋亂占等行為, 曾一度讓九十九灣變成農村的垃圾池、城區的臭水溝、“兩違”的重災區。

2014年, 作為漳州市區內河整治三年行動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治九十九灣擺上了日程表。 從此, 為民辦實事的“樂章”上, 奏起清淤、截汙、拆建、管護的“四重曲”。

河道通了、河岸綠了、河水清了……隨著九十九灣的整治成果逐步展現, 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就像被扯開遮羞布的俊俏臉蛋, 喚醒了蛻變的美麗升級。

2015年9月,九十九灣“閩南水鄉”項目建設正式啟動,將從產業、文化、生態著手,由北至南打造內林古街、七裡水鄉、逸野古塘等水鄉十景,實現“景區”“園區”“社區”“商區”四區共融。屆時,九十九灣上,不僅有兩岸綠道、休閒綠地,更有驛站、親水駁岸等供遊客體驗慢生活,還可乘船在河中穿梭,盡享兩岸美景。一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業興的漳州版“清明上河圖”呼之欲出。

湘橋村算得上是理想的見證者。

九十九灣響水橋至湘橋河道作為“閩南水鄉”建設示範段啟動區,總長2.5公里,正進行治水、清淤和造景,藍圖中的美好畫卷已初見雛形。作為“閩南水鄉”示範段啟動區的終點站,湘橋村以包容的胸襟展示“水脈之美”;作為歷史文化名村,湘橋村歷代英才輩出,以深厚的底蘊盡顯“文脈之興”。由此一路北上,一部分以沿九十九灣兩岸為主,新建以漳州傳統民居形式為主的建築,如傳統大厝、傳統竹竿厝等,並保留古建築的修繕與保護;一部分沿兩側道路,新建新式閩南風格建築,打造傳統漳州古城的街巷空間,彰顯閩南韻味、水鄉風情。

一條河就是一座城的幸運。它們相互守望千百年,釀造了美麗、繁華、文明、詩意、哲思,還有夢想。水在城中走,人在畫中游,住在這城裡的人又何嘗不是幸運的?你在這裡遇見九十九灣的前世,也在這裡親歷九十九灣的今生。

喚醒了蛻變的美麗升級。

2015年9月,九十九灣“閩南水鄉”項目建設正式啟動,將從產業、文化、生態著手,由北至南打造內林古街、七裡水鄉、逸野古塘等水鄉十景,實現“景區”“園區”“社區”“商區”四區共融。屆時,九十九灣上,不僅有兩岸綠道、休閒綠地,更有驛站、親水駁岸等供遊客體驗慢生活,還可乘船在河中穿梭,盡享兩岸美景。一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業興的漳州版“清明上河圖”呼之欲出。

湘橋村算得上是理想的見證者。

九十九灣響水橋至湘橋河道作為“閩南水鄉”建設示範段啟動區,總長2.5公里,正進行治水、清淤和造景,藍圖中的美好畫卷已初見雛形。作為“閩南水鄉”示範段啟動區的終點站,湘橋村以包容的胸襟展示“水脈之美”;作為歷史文化名村,湘橋村歷代英才輩出,以深厚的底蘊盡顯“文脈之興”。由此一路北上,一部分以沿九十九灣兩岸為主,新建以漳州傳統民居形式為主的建築,如傳統大厝、傳統竹竿厝等,並保留古建築的修繕與保護;一部分沿兩側道路,新建新式閩南風格建築,打造傳統漳州古城的街巷空間,彰顯閩南韻味、水鄉風情。

一條河就是一座城的幸運。它們相互守望千百年,釀造了美麗、繁華、文明、詩意、哲思,還有夢想。水在城中走,人在畫中游,住在這城裡的人又何嘗不是幸運的?你在這裡遇見九十九灣的前世,也在這裡親歷九十九灣的今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