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找了,合肥消失了!

你在合肥多久了?你見過八九十年代的合肥嗎?舊時光的合肥其實不算很大, 但卻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東西。 在高樓大廈崛起的時候, 合肥正變得熟悉又陌生, 有些東西卻永遠的消失了…、

消失的地點

紅色的大排檔

八九十年代, 合肥很多平房, 高樓屈指可數, 街上車也少, 那時候很多人連“城管”的概念都沒有。 做生意的人在空蕩蕩的路面上拉了兩排燈, 一到晚上都是大排檔和地攤, 人山人海好熱鬧。

合肥百貨大樓

輝煌一時的合肥百貨大樓, 爸媽年輕時購物首選地, 幾經風雨, 重造、改建、升級, 始終屹立在市中心, 如今依然人氣不減, 只不過屬於那個時代的百貨大樓已經不在了......

合肥老火車站

合肥最早的火車站, 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

合肥郵電局

那時的郵電局, 承載了多少人的思念與問候, 單純而美好的情感, 執筆書信, 這是網路時代無法企及的情懷。

民房

當年哪有社區的概念啊!哪有一平一萬八的說法啊!八九十年代最普遍的住房無非就是紅磚綠瓦的平房了, 領居家稍微有啥動靜,

箱子裡家家戶戶都能聽到的那種。

長江飯店

1956 年的合肥長江飯店(當時名為安徽大旅社), 曾經輝煌一時, 絕對是合肥數一數二飯店, 講究檔次?來長江飯店!然時過境遷, 它的光鮮和老合肥人的記憶一樣, 被丟在了舊時光裡, 走過長江中路, 還能看到這棟樓, 可“長江飯店”四個字早已消失。

1956 年的合肥長江飯店(當時名為安徽大旅社)

新華書店

三孝口這個位置仿佛就是為了書店而生,很小很小的時候,天天嚷著去科教書店看書,後來長大了,變成了新華書店,其實它還是它。不僅是當年,現在也是合肥學生界有名的網紅書店,更因“24小時不打烊”成為全國知名的暖心書店。

(合肥三孝口科教書店上個世紀80年代外景)

紅四方化肥廠

當年金寨路旁的化肥廠,有著大大的煙囪,現在已經拆除的很乾淨了,不知搬去了何方,舊地如何利用周邊居民也還不知。這座合肥最老的化工廠,終因政務區發展退出了這一方土地。

消失的味道

灶頭飯

小時候每到做飯時,聽著劈柴聲、炒菜聲,是咱常熟小囡最幸福的時刻。最喜歡給媽媽打下手,坐在灶門前給母親添柴燒火,然後時不時吞著口水,伺機還偷上幾嘴。

爆米花

“砰”的一聲,小朋友們都會朝著聲響傳來的方向跑去。因為大家都聞見了那新鮮的米香,這肯定是爆米花師傅來了。師傅會挑著擔子,一頭放著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則是火爐與風箱。他可是小時候我最愛的職業啊!

麥芽糖

一直會有人騎著老式自行車走街串巷,可以買,也可以用家裡的舊鞋子之類換。街邊的師傅用小鐵錘敲打鐵板發出叮噹的清脆響聲,敲下幾釐米見方的小白塊,聽到聲音就仿佛聞到麥芽糖的甜味。地道的麥芽糖很甜很粘牙,讓人又愛又恨,喜歡得不得了。

烤山芋

小時候,坐在灶膛邊取暖時,就會往灶膛裡放上幾個山芋,從灶膛裡出來的山芋雖然外面黑乎乎的一層,但是剝掉外皮後,熱氣騰騰的山芋真的很好吃。雖然現在外面也有賣烤紅薯,但跟灶膛裡煨出來的山芋不能比啊,那熟悉的味道已不在了。

消失的聲音

老合肥的吆喝聲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穿梭于小巷中的買賣人,洪亮的吆喝聲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冰棒~紅豆冰棒”

小時候,高一聲低一聲的吆喝,常常響起在街頭巷尾,伴隨著木塊敲擊木質冰棒箱子的“啪啪”聲響。

“可有舊東西賣?”

那時收破爛的不像現在騎三輪車或推板車,而是挑著一副籮筐沿街吆喝,但絕沒有一絲鄙視。一聽到吆喝聲,好多人家就會拿出破舊物品來賣,比如碎銅廢鐵、碎玻璃、牙膏錫、舊衣褲等。

“磨剪子唉,熗菜刀”

吆喝聲故意拉得很長,一聲接一聲從巷裡傳出,就像童謠一般,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補鍋”

以前誰家的鐵鍋壞了,都會交給補鍋匠來進行修補。補鍋匠支起火爐,手拉風箱再化上鐵水,把熔化的鐵水倒到鐵鍋破損的地方,布棍一頂,片刻時間就能補好。現在就見不到這個場景啦!

合肥話

現在很多00後都不說、也聽不懂合肥話,這是很令人恐慌的了。

合肥人怎麼能不會合肥話呢?平時不說可以,但是還是一定要會的,下次再見面,就用合肥話問好吧“可七過了啊”~

消失的感情

關於這一點

我相信大家最有感觸的就是鄰里感情

小時候沒有那麼多的高樓大廈

沒有那麼多的豪宅別墅

大家都住在一個小院子裡

或者是一條小巷子裡

鄰里關係總是那麼的和睦

鄰居阿姨和媽媽的關係就像親姐妹

鄰居叔叔和爸爸的關係就像久違的老朋友

他們一起聊天、打牌

一起逛街、買菜;一起做飯、聚餐

生活雖然簡單但是充滿樂趣

小時候放學回家

甩下書包就去找鄰居家的孩子玩了

吵個架只要一顆大白兔奶糖就能和好

大家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去少年宮

狹小的巷子裡到處回蕩著我們的笑聲

那時候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

爸爸媽媽去上班了

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帶

不像現在孩子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在身邊

關係也不怎麼親了

祖孫親情都淡了許多

更不要說鄰里之間的感情了

現在大家都住在一個單元樓裡

社區大門進出要刷卡

單元樓樓下進出也要刷卡

對面的那戶人家住著什麼樣的人也完全不知道

只有在同時出電梯的時候

才會忽然意識到

哦,這就是我的鄰居啊

消失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短短一篇文章根本

裝不下大家滿滿的回憶

合肥,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合肥,一座正在“生長”的城市

1956 年的合肥長江飯店(當時名為安徽大旅社)

新華書店

三孝口這個位置仿佛就是為了書店而生,很小很小的時候,天天嚷著去科教書店看書,後來長大了,變成了新華書店,其實它還是它。不僅是當年,現在也是合肥學生界有名的網紅書店,更因“24小時不打烊”成為全國知名的暖心書店。

(合肥三孝口科教書店上個世紀80年代外景)

紅四方化肥廠

當年金寨路旁的化肥廠,有著大大的煙囪,現在已經拆除的很乾淨了,不知搬去了何方,舊地如何利用周邊居民也還不知。這座合肥最老的化工廠,終因政務區發展退出了這一方土地。

消失的味道

灶頭飯

小時候每到做飯時,聽著劈柴聲、炒菜聲,是咱常熟小囡最幸福的時刻。最喜歡給媽媽打下手,坐在灶門前給母親添柴燒火,然後時不時吞著口水,伺機還偷上幾嘴。

爆米花

“砰”的一聲,小朋友們都會朝著聲響傳來的方向跑去。因為大家都聞見了那新鮮的米香,這肯定是爆米花師傅來了。師傅會挑著擔子,一頭放著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則是火爐與風箱。他可是小時候我最愛的職業啊!

麥芽糖

一直會有人騎著老式自行車走街串巷,可以買,也可以用家裡的舊鞋子之類換。街邊的師傅用小鐵錘敲打鐵板發出叮噹的清脆響聲,敲下幾釐米見方的小白塊,聽到聲音就仿佛聞到麥芽糖的甜味。地道的麥芽糖很甜很粘牙,讓人又愛又恨,喜歡得不得了。

烤山芋

小時候,坐在灶膛邊取暖時,就會往灶膛裡放上幾個山芋,從灶膛裡出來的山芋雖然外面黑乎乎的一層,但是剝掉外皮後,熱氣騰騰的山芋真的很好吃。雖然現在外面也有賣烤紅薯,但跟灶膛裡煨出來的山芋不能比啊,那熟悉的味道已不在了。

消失的聲音

老合肥的吆喝聲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穿梭于小巷中的買賣人,洪亮的吆喝聲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冰棒~紅豆冰棒”

小時候,高一聲低一聲的吆喝,常常響起在街頭巷尾,伴隨著木塊敲擊木質冰棒箱子的“啪啪”聲響。

“可有舊東西賣?”

那時收破爛的不像現在騎三輪車或推板車,而是挑著一副籮筐沿街吆喝,但絕沒有一絲鄙視。一聽到吆喝聲,好多人家就會拿出破舊物品來賣,比如碎銅廢鐵、碎玻璃、牙膏錫、舊衣褲等。

“磨剪子唉,熗菜刀”

吆喝聲故意拉得很長,一聲接一聲從巷裡傳出,就像童謠一般,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補鍋”

以前誰家的鐵鍋壞了,都會交給補鍋匠來進行修補。補鍋匠支起火爐,手拉風箱再化上鐵水,把熔化的鐵水倒到鐵鍋破損的地方,布棍一頂,片刻時間就能補好。現在就見不到這個場景啦!

合肥話

現在很多00後都不說、也聽不懂合肥話,這是很令人恐慌的了。

合肥人怎麼能不會合肥話呢?平時不說可以,但是還是一定要會的,下次再見面,就用合肥話問好吧“可七過了啊”~

消失的感情

關於這一點

我相信大家最有感觸的就是鄰里感情

小時候沒有那麼多的高樓大廈

沒有那麼多的豪宅別墅

大家都住在一個小院子裡

或者是一條小巷子裡

鄰里關係總是那麼的和睦

鄰居阿姨和媽媽的關係就像親姐妹

鄰居叔叔和爸爸的關係就像久違的老朋友

他們一起聊天、打牌

一起逛街、買菜;一起做飯、聚餐

生活雖然簡單但是充滿樂趣

小時候放學回家

甩下書包就去找鄰居家的孩子玩了

吵個架只要一顆大白兔奶糖就能和好

大家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去少年宮

狹小的巷子裡到處回蕩著我們的笑聲

那時候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

爸爸媽媽去上班了

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帶

不像現在孩子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在身邊

關係也不怎麼親了

祖孫親情都淡了許多

更不要說鄰里之間的感情了

現在大家都住在一個單元樓裡

社區大門進出要刷卡

單元樓樓下進出也要刷卡

對面的那戶人家住著什麼樣的人也完全不知道

只有在同時出電梯的時候

才會忽然意識到

哦,這就是我的鄰居啊

消失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短短一篇文章根本

裝不下大家滿滿的回憶

合肥,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合肥,一座正在“生長”的城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