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進一步狹路相逢,退一步海闊天空

文:曲海峰 · 長春工大人文學院

圖:Internet | 編輯:W2D

經常看到動物世界裡兩個同種動物起了衝突往往互相威脅, 伏下前身做出攻擊姿態,

瞪眼、呲牙, 發出咆哮等等。 但很有意思的是, 如果有一方退讓, 不管是害怕了, 還是主動忍讓, 衝突就消失了。 所以消除衝突的關鍵是有一方退讓。

在衝突方面, 人類雖然號稱萬物之靈長, 其實仍然遵循動物的本能。 比如夫妻吵架, 只是很小的事情, 最開始只是抱怨兩句,

但是另一方覺得尊嚴受到侵犯, 接著反擊, 你來我往, 衝突不斷升級, 最後發展到不可收拾。 很多夫妻最後離婚, 其實想想都沒有多大的事, 只要有一方懂得退讓, 關係還是比較容易緩和的。

言語忍, 忿自泯。 這裡面有適用所有親密關係相處的大智慧,

遠了無所謂, 近了就得懂得退讓(不是憋著, 這個往往更糟糕, 未來的爆發更可怕)。 記得古代有個大臣, 家族人口眾多, 但是非常和睦。 皇帝很好奇, 不知道那麼多人怎麼可以做到和諧相處, 大臣說我把秘訣寫下來吧。 於是奮筆疾書, 寫了半天還沒寫完, 皇上奇怪, 湊近了一看, 一直在寫的就一個字:忍。 傑克.康菲爾德所著《踏上心靈幽徑》一書講了一個小故事:

基督教的沙漠教父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師要求學生必須連續三年給每個侮辱他的人。 試煉期滿後, 老師告訴他:“你現在可以去亞歷山大城學習真正的智慧。 ”那名學生進入亞歷山大城時, 遇見一位智者, 他的教學方式是坐在城門前侮辱經過的每個人。 他自然也侮辱了那位學生,

這位學生立刻縱聲大笑。 指著說:“我侮辱你, 你為什麼笑?”學生回答:“因為好幾年來我一直為這種事付錢, 現在你卻免費送給我!”智者說:“進城去吧!它全是你的了!

從爭執少說一句開始, 這是聖人修行的第一步, 只不過普通人沒有堅持下來, 聖人堅持下來, 修到了耳順的境界。 現在看來, 孔子是個很懂心理學的人, 他明白衝突是雙方的, 如果只有一方還打個什麼勁兒。 所以他從小就訓練人的溫良恭儉讓, 這種心態和性格養成, 長大了容易看開了, 放過別人, 也放過自己。 不過人的心理定勢是:如果對方關心我……;如果他不吵架……;如果他多幹點活……。 也就是對方先付出, 或者多付出, 其實人心都是肉長的, 一方付出了,

過一段時間, 另一方也會相應付出。 除了親子關係之外, 我們與人相處所爭的不過就是個先後順序。 說穿了就如同猴子的朝三暮四或是小孩子賭氣一樣可笑。

仔細想想, 幾千年來, 也就是物質在進步, 人性人情方面幾乎沒什麼變化。 古代文化裡這種教誨比比皆是, 佛家的捨得,弟子規的“凡取予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老子的“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都是在告訴我們,做事先做人,何謂做人?不同人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先從讓做起,所謂進一步狹路相逢,親人間拼個你死我活有什麼意義?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一退,格局立刻大了,不會聚焦那些小事出不來。

佛家的捨得,弟子規的“凡取予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老子的“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都是在告訴我們,做事先做人,何謂做人?不同人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先從讓做起,所謂進一步狹路相逢,親人間拼個你死我活有什麼意義?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一退,格局立刻大了,不會聚焦那些小事出不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