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村結婚的風俗習慣

結婚, 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大事, 關係到人一生的幸福美滿與否。 從古到今, 家鄉結婚風俗習慣, 歷來都是特別重視講究的。 夫妻恩愛, 子孫昌盛, 生活美滿是人們長期夢寐以求的共同願望。 千百年來, 人們把祝福的生活願望與信仰的習俗心理揉合在一起, 便形成了五花八門的婚姻習俗。 不同民族, 不同地區, 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過去為婚禮制定的“六禮”, 在我國歷代婚禮的演變中, 始終起主導作用, 甚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 有些還被傳承與沿襲下來。

(一)相親 (在鄉下, 現在留行著, 但是自由戀愛的就不要這個環節,

)

“相親”是男女雙方相中對方的子女以後, 向對方求婚採取的一種行動。 往往是一方的家長托媒人向對方的父母為自己的兒女提親, 媒人在為雙方提親的活動中, 除了招待酒飯之外, 禁忌較少。 為了某些需要, 也有重金賄賂媒人的, 其目的無非是拜託, , 請媒人從中幹旋, 替自己的兒女多說幾句好話, 達到珠聯璧合的目的。 (現在我覺得相親, 也不好。 兩人就憑感覺就下了, 雙方的性格性格多不瞭解, 我聽好多同事說他們回家相親的事, 老是相不中, 原因是人可以但是家鏡不好, 家鏡可以人覺得配不上自己)。

二)訂婚是婚禮中關鍵的儀禮, 也是男女雙方怕對方廢婚所採取的一項有效措施, 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領“結婚證”。 過去訂婚了就說人生的婚事成功的百分隻九十, 現在訂婚的禮節是男方確定好日子(當然要請會日子的人看一下)通知介紹人和女方家說一下, 另外男方家就開始準備定金錢及“包公 ”(現在就是一斤白糖和紅棗)還有人情肉(人情肉和“包公 ”的多小就要介紹人去問女方家家長)還有男方家要請男方的親戚和村上領導,

訂婚當天男方家要擺酒席招待。 訂婚當天的禮節是早上男方家當事人和媒人將事先準備的人情肉和“包公“還有定金錢一起送氣去女方家, 然後在接女方家長來男方家(當天女方家去南方家的成員應是哦這樣的, 一般由女方的父親和哥哥或者弟弟, 男方在女方到達是要放爆竹表示熱烈歡迎。 接下來是吃飯, 吃飯之後還有一個隆重的禮節就是喊茶水由男方家的一個女性帶女方端糖水給男方的親戚和村領導, 他們喝了糖水就會放錢的俗稱茶水錢, 接下來雙方家長回講話, 還有介紹人幾村領導也會講話(大多是對男女雙方的鼓勵及提一些要求)最後男方打發女方和女女方送親人及介紹人衣布錢放爆竹表示熱烈歡送。
男方當事人也要去, 女方家裡夜裡也要擺酒席的(訂婚了要退婚就有一點難, 舊時是這樣說的, 喝了一杯茶就要當一杯酒)

三)送“日子 ”

首先由男家初定吉日,

托媒人去女家協商確定結婚日期後, 再請媒人去送“日子”, 俗稱“報日”, 在用紅紙折成的長方形信封上書寫“預報喜期”四字, 信封內寫結婚的日期, 並按女方提供的禮單, 購置好需要的聘禮, (現在的聘禮是禮金錢還有喜糖)隨同送去, 聘禮忌放褲料, 他們認為褲是不潔之物, 把褲稱“下衣”, 放褲是辱其一族。 女方家長辦酒席招待媒人, 含酬謝之意。 (送日子當天男方要放放爆竹去女方家表示告訴女方家的鄰居說明送了日子, 女方的鄰居就知道要去“裝嫁”舊時是裝物現在多是裝錢(要好的一般上一百多, 一般的鄰居就是40元的樣。 我只能說是我老家是這樣子)

(四)啟媒

這是男女雙方在結婚前求助於媒人的一種舉動。新郎要帶紅包一個(現在鄉下是400的樣子)和肉三斤(舊時是肉三斤,紅封一對,布料、襪子、手巾等物,)結婚前一天下午到媒人家,請媒人到男家吃晚飯,辦一桌豐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長輩“陪媒”,表示對媒人的尊重和感謝。女方也要啟媒,除上述禮物外,還要加放布鞋,酬謝他在聯姻過程中跑破了鞋。

五)發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開面”用芋麻把臉部的絨毛卷去,有的還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區別已婚與未婚這是舊時的做法,現在不流行這了)。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親屬要給新娘“鋪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墊箱錢,錢數要成雙,衣箱放滿布料後,上面放鞋子、襪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後,新娘要請婆婆開箱清點,看新娘的“打發”,看後,將衣箱鎖好,鎖匙交新娘保管。同時將新媳婦準備在衣箱內的鞋子手巾等物帶走。並放紅包一個叫開箱包封。

送親是母親、姨媽及兄弟姐妹,還有叔父俗稱高親。父不送女,要到“回門”時父親才隨女婿一道去女婿家。送親忌喪偶人送,怕不吉利。高親去男家後,要洗手洗臉,俗稱“洗塵”,同時給倒水人以“賞錢”。現在鄉下講究男方去女方家接親時人數去單數。女方配成雙數送親(但16不行,鄉下說16不吉利,說16是人死了16人抬著死人上山。(現在不流行回門酒了,一般是做發嫁酒,結婚當天男方接親隊伍趕到女方家吃早飯)這中間也還有好多禮節,如果席間有人給新郎端飯,倒酒。新郎要給紅包的。

(六)迎取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儀式,是婚禮的重要過程。當天男方用五擔席杠,抬豬、羊、鵝、魚、雞送去女家,俗稱五牲大杠,,沒有的折成現金。這是較為體面的過禮,五牲大杠都要塗紅,以示吉利。同時帶上一席專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有雞(報曉)魚(有餘)扣肉(團圓)筍(高潔)粉絲(心慈)黃花(堅貞)肉團子(和睦)蛋糕(團結)等稱八大碗,都要成雙成對,現在我老家是十大碗,羅底要鋪滿米。還要一對紅酒瓶。男方去兩瓶酒,回來時是一瓶酒一瓶水。還要有用灰面和熟雞蛋做成的面人,或稱月下老人或稱南極仙翁,有祝福長壽等吉祥之意在內。到女家後,禮物要讓女方家長過目後才撤去,這時女方家長備簡易酒席招待抬杠者。抬杠者回來時,同時將新娘的嫁妝抬走。如人數不夠,女家還要另請禮夫抬送,每人一個包封。挑腳盆馬桶的禮夫的包封要“重”一點。

七)拜堂

新娘男家後,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時有禮生喊禮讀文,俗稱“廟見禮”,新郎新娘向先祖叩頭,向翁姑大人和高親月老瞌頭後,然後夫妻雙雙交拜。最後還要向親朋戚友及其他長輩瞌頭按輩份大小依次相見,俗稱“見禮”,見禮人把包封丟入紅氈內,稱“見面禮”,入洞房時,一對引燭童子持雙喜紅燭先行,新郎新娘手拉紅氈雙雙並排進入洞房。忌新娘踩門檻,如踩廳堂門檻是壓家娘、踩新房門檻是壓丈夫。進新房內雙雙坐在牙床上,喝交杯糖水,表示夫妻恩愛,有如糖水一般。這時,有人贊床。贊詞是:“兩腳忙忙,走進新房,高親月老,請我贊床,洞房洞房,陳列齊全,兩邊擺的金交椅,中間擺的象牙床,象牙床上一對好鴛鴦,鴛鴦一對,象牙一雙,棗子贊床,早生兒郎,好男孩生五個,好女子生一雙,天長地久,地久天長,同偕到老,百世榮昌”。

(八)宴賓客

尊席是婚禮中不容忽視的工作,由於幾千年的排輩觀念的影響,特別是高親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導致不歡而散,甚至親戚不和,新房內擺一桌酒席是吃團圓飯。新郎新娘對面而坐,陪客系雙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執一隻雞腿,咬後又互相交換咬一口,表示互敬互愛。廳堂擺酒席分兩行,進門右邊為大,左邊次之。上首分一三、二四四個座位,右一為女方高親,右三為母長作陪;左二為月老(媒人)左四為族人作陪。酒席進行間,新郎的長輩帶新郎新娘分別到席間敬禮,並附香煙糖果之類食品。行禮後,長輩便講“屋宇窄狹,招待不周,高親月老及親朋戚友多多海涵”。高親坐的宴席規矩較嚴,桌子要方正穩重,忌用廢物墊腳,墊草鞋是影射高親吃草,墊瓦屑,是打親家,高親面前的筷子要放整齊,碗不能有缺口,否則是對高親的不尊重,這時高親不落座,甚至憤然離去。

(九)鬧新房

鬧新房花樣較多,也很熱鬧,有的唱坐場戲,不化裝,由樂隊演奏,邊打邊唱,唱“劉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懷胎”等戀愛、成婚的古裝戲,吃攀花糖。除此,還有將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內,“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塗紅”,這些陋習,現在已開始絕跡了。

(十)回門

結婚後的第一天是“回門”日,新郎要置辦衣料、糖果、魚、肉等類禮品,陪新娘回娘家。高親也隨同回家,新娘回門,娘家要辦回門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十一)會親

是男女雙方親屬全面相識的一種有效形式,其意是開始走破,有利今後往來。由男女雙方舉辦會親酒。

(十二)滿月茶

結婚滿一個月後的第一天,女家準備地掃把一個,茶葉一斤,(掃把表示新娘勤勞愛衛生,茶葉一斤,表示青茶綠水象徵新娘熱情好客,)以及糖果魚肉等禮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籃子”,俗稱“回禮”。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科學文化水準的不斷提高,我國結婚習俗逐漸向刪繁就簡,節儉辦婚事的新俗演變,一種新的社會風氣正在形成,但不可否認,在廣大農村,特別是邊僻少數民族地區,一些舊的結婚習俗,特別是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仍在繼續保留著。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新的結婚習俗將會象一朵鮮豔的花朵頻頻開放。

(四)啟媒

這是男女雙方在結婚前求助於媒人的一種舉動。新郎要帶紅包一個(現在鄉下是400的樣子)和肉三斤(舊時是肉三斤,紅封一對,布料、襪子、手巾等物,)結婚前一天下午到媒人家,請媒人到男家吃晚飯,辦一桌豐盛的酒席款待,媒人坐上首,男方長輩“陪媒”,表示對媒人的尊重和感謝。女方也要啟媒,除上述禮物外,還要加放布鞋,酬謝他在聯姻過程中跑破了鞋。

五)發嫁

(新娘在出嫁前要“開面”用芋麻把臉部的絨毛卷去,有的還要把眉毛揪去一部分,以區別已婚與未婚這是舊時的做法,現在不流行這了)。先天晚上,新娘的父母和直系親屬要給新娘“鋪箱”。在新娘的衣箱四角及中央放墊箱錢,錢數要成雙,衣箱放滿布料後,上面放鞋子、襪子、手巾等物,到婆家後,新娘要請婆婆開箱清點,看新娘的“打發”,看後,將衣箱鎖好,鎖匙交新娘保管。同時將新媳婦準備在衣箱內的鞋子手巾等物帶走。並放紅包一個叫開箱包封。

送親是母親、姨媽及兄弟姐妹,還有叔父俗稱高親。父不送女,要到“回門”時父親才隨女婿一道去女婿家。送親忌喪偶人送,怕不吉利。高親去男家後,要洗手洗臉,俗稱“洗塵”,同時給倒水人以“賞錢”。現在鄉下講究男方去女方家接親時人數去單數。女方配成雙數送親(但16不行,鄉下說16不吉利,說16是人死了16人抬著死人上山。(現在不流行回門酒了,一般是做發嫁酒,結婚當天男方接親隊伍趕到女方家吃早飯)這中間也還有好多禮節,如果席間有人給新郎端飯,倒酒。新郎要給紅包的。

(六)迎取

是新郎往女家迎接新娘的儀式,是婚禮的重要過程。當天男方用五擔席杠,抬豬、羊、鵝、魚、雞送去女家,俗稱五牲大杠,,沒有的折成現金。這是較為體面的過禮,五牲大杠都要塗紅,以示吉利。同時帶上一席專供女家祭祀用的祭菜,有雞(報曉)魚(有餘)扣肉(團圓)筍(高潔)粉絲(心慈)黃花(堅貞)肉團子(和睦)蛋糕(團結)等稱八大碗,都要成雙成對,現在我老家是十大碗,羅底要鋪滿米。還要一對紅酒瓶。男方去兩瓶酒,回來時是一瓶酒一瓶水。還要有用灰面和熟雞蛋做成的面人,或稱月下老人或稱南極仙翁,有祝福長壽等吉祥之意在內。到女家後,禮物要讓女方家長過目後才撤去,這時女方家長備簡易酒席招待抬杠者。抬杠者回來時,同時將新娘的嫁妝抬走。如人數不夠,女家還要另請禮夫抬送,每人一個包封。挑腳盆馬桶的禮夫的包封要“重”一點。

七)拜堂

新娘男家後,由伴娘扶新娘到新房坐一坐,叫“落房”。拜堂時有禮生喊禮讀文,俗稱“廟見禮”,新郎新娘向先祖叩頭,向翁姑大人和高親月老瞌頭後,然後夫妻雙雙交拜。最後還要向親朋戚友及其他長輩瞌頭按輩份大小依次相見,俗稱“見禮”,見禮人把包封丟入紅氈內,稱“見面禮”,入洞房時,一對引燭童子持雙喜紅燭先行,新郎新娘手拉紅氈雙雙並排進入洞房。忌新娘踩門檻,如踩廳堂門檻是壓家娘、踩新房門檻是壓丈夫。進新房內雙雙坐在牙床上,喝交杯糖水,表示夫妻恩愛,有如糖水一般。這時,有人贊床。贊詞是:“兩腳忙忙,走進新房,高親月老,請我贊床,洞房洞房,陳列齊全,兩邊擺的金交椅,中間擺的象牙床,象牙床上一對好鴛鴦,鴛鴦一對,象牙一雙,棗子贊床,早生兒郎,好男孩生五個,好女子生一雙,天長地久,地久天長,同偕到老,百世榮昌”。

(八)宴賓客

尊席是婚禮中不容忽視的工作,由於幾千年的排輩觀念的影響,特別是高親十分注重自己坐席的位置。如弄的不好,有可能導致不歡而散,甚至親戚不和,新房內擺一桌酒席是吃團圓飯。新郎新娘對面而坐,陪客系雙方的好友,新郎新娘各執一隻雞腿,咬後又互相交換咬一口,表示互敬互愛。廳堂擺酒席分兩行,進門右邊為大,左邊次之。上首分一三、二四四個座位,右一為女方高親,右三為母長作陪;左二為月老(媒人)左四為族人作陪。酒席進行間,新郎的長輩帶新郎新娘分別到席間敬禮,並附香煙糖果之類食品。行禮後,長輩便講“屋宇窄狹,招待不周,高親月老及親朋戚友多多海涵”。高親坐的宴席規矩較嚴,桌子要方正穩重,忌用廢物墊腳,墊草鞋是影射高親吃草,墊瓦屑,是打親家,高親面前的筷子要放整齊,碗不能有缺口,否則是對高親的不尊重,這時高親不落座,甚至憤然離去。

(九)鬧新房

鬧新房花樣較多,也很熱鬧,有的唱坐場戲,不化裝,由樂隊演奏,邊打邊唱,唱“劉海砍樵”,“七姐下凡”,“十月懷胎”等戀愛、成婚的古裝戲,吃攀花糖。除此,還有將新郎父母喊到新房內,“背衣,戴斗笠,打鞋爻,吹火筒,抹黑塗紅”,這些陋習,現在已開始絕跡了。

(十)回門

結婚後的第一天是“回門”日,新郎要置辦衣料、糖果、魚、肉等類禮品,陪新娘回娘家。高親也隨同回家,新娘回門,娘家要辦回門酒,新郎坐上首,是新郎在岳家一生中最受尊重的一次。

(十一)會親

是男女雙方親屬全面相識的一種有效形式,其意是開始走破,有利今後往來。由男女雙方舉辦會親酒。

(十二)滿月茶

結婚滿一個月後的第一天,女家準備地掃把一個,茶葉一斤,(掃把表示新娘勤勞愛衛生,茶葉一斤,表示青茶綠水象徵新娘熱情好客,)以及糖果魚肉等禮品,派人送去男家,男家要回“籃子”,俗稱“回禮”。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科學文化水準的不斷提高,我國結婚習俗逐漸向刪繁就簡,節儉辦婚事的新俗演變,一種新的社會風氣正在形成,但不可否認,在廣大農村,特別是邊僻少數民族地區,一些舊的結婚習俗,特別是一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仍在繼續保留著。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新的結婚習俗將會象一朵鮮豔的花朵頻頻開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