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馬拉松不是靠意志力的運動,找出你的薄弱環節

"馬拉松不是靠意志力的運動。 意志力只能用在最後的5公里, 依靠的是平時扎實的訓練。 ”

——高志明 《一雙慢跑鞋》

俗話說:“鏈條的強度取決於最薄弱的一環。 ”要成為一名全面、強勢的跑者, 就必須願意坦承面對自己的弱點, 並加以修正、強化它, 才能持續地向著強者之路邁進。

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強項並不能讓你成為頂尖選手, 瞭解自身的限制因素才是讓你在比賽中成功的關鍵。 比如:一名馬拉松跑者對自己的有氧耐力非常自信, 每天都能以輕鬆的配速跑上21公里, 當然他的強項會繼續得到維持, 但與此同時, 他的弱項無氧能力也就會越發明顯。

跑者的體能就跟很多事情一樣, 用進廢退——經常操練的會進步, 不常用的將會退化。 把所有訓練都安排成低強度慢跑, 有氧能力當然會提升, 但同時沒有鍛煉到的能力也將會一點點地消退。 總的來說, 想要持續地進步,

就需要全方位地系統訓練。

不過話說回來, 很多人並不瞭解自己的弱點在哪裡, 或是不知道找出弱點的方法。 在自行車功率訓練裡, 選手需要進行30秒、1分鐘、5分鐘、20分鐘等的臨界功率檢測(Critical power test), 透過比對可以讓選手知道自己的缺點是無氧衝刺能力、乳酸閾值、抑或是有氧基礎耐力不足。

在跑者的世界, 好像很少有類似這種工具, 但其實這個工具一直就在我們身邊, 只是一直被忽略而已, 它就是“競賽跑力分析”。

分析自己是什麼類型的跑者

我們可以利用“競賽跑力分析”圖表來分析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跑者, 從而認清自己的弱點是什麼。 只要到RQ的官網主頁:https://www.runningquotient.com, 個人資料中輸入自己最近六個月內的各距離最佳成績(包括測驗和比賽),

跑力頁面的“競賽跑力分析”將會出現你在不同距離的最佳“競賽跑力”, 同時也會根據圖表的斜率, 分析出你是屬於 均衡型、速度型、還是耐力型跑者。

1

• 「均衡型」:所有項目的跑力非常平均, 結果不錯, 代表目前的訓練沒有太大的問題,

訓練方向正確, 可以繼續保持原有的訓練, 直到遇上瓶頸時再進行調整。

2

• 「速度型」:短距離項目的跑力值較高, 代表無氧能力跟高強度有氧能力比較強(強度4區以上), 而基礎有氧耐力有待改善(強度1、2區)。 之後的訓練需要著重第1、2區間的訓練, 可以延長基礎期的長度, 或是增加長慢跑訓練的時間。

3

• 「耐力型」:長距離項目的跑力值較高, 代表有氧能力不錯, 但無氧能力或高強度有氧能力不足, 是日後需要加強的方向。 這類型的跑者適合在日常訓練中加入更多第4區或以上的高強度間歇訓練, 但前提是確保目前已經具備基本的有氧基礎。

4

• 「其他型」:通常是剛開始跑步, 或是其中一些測驗成績不準確的跑者才會出現這種類型(例如:沒有盡全力跑,

配速不當, 或是因氣溫、坡度等外在因素影響到時間), 這類型跑者的成績應該都還有不少的進步空間。

如果你是“其他型”的跑者, 建議可以尋求專業教練的協助, 循序漸進地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或是挑選一場目標賽事認真完成, 以取得真實的競賽跑力值。

每一區強度的意義如下表:

-End-

更多精彩,盡在「跑步學堂」

-End-

更多精彩,盡在「跑步學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