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扛起"試驗區"大旗 成都農業農村改革進入"深水區"

“天府之國”成都,沃野千里,水旱從人。 蜀地興農,自古以來皆如此。 而在近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的改革發展中,“成都實踐”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市、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市……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內生動力的不斷啟動,為成都“三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也讓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水準全面提升。

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則為農業農村下一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經過前期的探索,成都已奠定了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的引領下,成都市將繼續扛起試驗區“先行先試”大旗,在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大道上探索求進。

深化改革 夯實發展“地基”

今年6月,位於我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的“媽媽農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重慶、雲南、西藏、四川西南四省區代表組成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現場會觀摩團來到這裡,親自體驗這片國家級改革試驗田裡“長”出的新氣象。

2015年2月,郫都區被列為33個國家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區縣之一。 同年9月,隨著一宗13.447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成功出讓,戰旗村敲響了全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槌”。 兩年過去,這塊“實驗田”已長成了集購物、餐飲、娛樂、酒店、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特色商業街。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土地還是農民集體所有,農民就可以長期獲得來自土地的財產性收益。 通過集體土地入市,以“媽媽農莊”為代表的系列集體經濟產業使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村民股東現金分配88.61萬元,人均增收520元,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增值2600元,全村人均純年收入由2005年的3000餘元增長到2016年的21100元。 而截至今年5月底,郫都區共入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30宗、353畝,成交總額2.1億元。

不僅是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 2016年,成都市推進國家級改革試點15項,總結推廣“土地預流轉+履約保證保險”“村民整體退出、集體統一經營”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退出方式,在全面完成農村“六權”確權基礎上,開展“新五權”確權,頒證率達到99.9%;推動成都農交所成為全省唯一、西部最大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與四川省內10個市州和83個區(市)縣正式聯網運行,實現交易1.3萬宗、交易額達565億元。 2016年,成都農業農村改革工作接受了農業部協力廠商中期評估,受到專家評估組充分肯定。

創新機制 激發內生動力

從崇州市隆興鎮的田坎上走過,王志全匆匆趕到合作社。 今年的稻穀收完了,他得儘快給合作社算個賬——在這一望無際的田野上,作為四川首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的他,已經走過7年時光,管理的土地也從數十畝增加到三千餘畝。

在這位“農業CEO”的帶領下,崇州市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市隆興志全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市石馬土地股份合作社3個合作社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王志全只是活躍在田間、市場的眾多農業職業經理人之一,也是成都市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探索“農業共營制”中的重要一環。 據瞭解,從2011年起,成都便開始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去年全市持證農業職業經理人達7134人,其中初級3380人、中級3606人、高級148人。 通過這些新型“農業CEO”,將有效解決“誰來種田”和“科學種田”等問題,有效引領帶動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在創新經營方式方面,成都市今年重點探索推廣以“土地股份合作社 農業職業經理人 農業綜合服務”為核心的“農業共營制”,以及“生產全託管、服務大包乾”“土地預流轉 履約保證保險”“大園區 小農場”等經營方式。 大力發展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社會化服務組織,2016年全市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4148家;推進全國農村金融綜合服務改革試點,創新建立“風險分擔、快捷高效、應貸盡貸”的“農貸通”融資平臺,有效啟動農村產權要素市場;圍繞糧油、蔬菜、畜禽三大主導產業和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葉、獼猴桃、食用菌、中藥材、水產七大特色產業,成都市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達到21個,其中自主開設的僅由市縣兩級財政承擔保費補貼的險種達11個;蔬菜和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已覆蓋除簡陽外的所有涉農區(市)縣。 截至2016年底,全市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金額186億元,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13.6億元。

拓展內涵 推動成果共用

一排排獼猴桃架上果實累累,成片的冬棗已露出紅紅的臉頰……沿著成新蒲快速路,現代化的果園和生態農業基地一個挨著一個,三五成群的遊客穿梭其中,好一片田園豐收景象。“除了最生態的蔬菜水果,這裡還有綠道、森林,空氣也很新鮮,我們每個週末都會來!”

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成都延伸產業鏈,構建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生動實踐。今年1—9月,成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達到7500多萬人次,總收入超過240億元,成都鄉村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約20%。圍繞深入建設“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市”,成都把打造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川西林盤作為重點,對有條件的農區按A級景區的要求讓“農區變景區”,把成都打造成為“鄉村田園秀麗、民俗風情多姿、生態五彩斑斕、功能現代時尚”的世界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目的地。

“農業+旅遊”豐富了現代農業的新內涵,而“農業+互聯網”的探索更是成都以互聯網思維和模式,為現代農業發展打開的一扇窗。

這幾日,成都果然農業的總經理呂世翔忙得不亦樂乎:進行採收前的品質檢測,安排運輸公司到基地拉貨,指揮包裝公司按訂單分級、裝箱,再通知物流公司上門取件……作為蒲江獼猴桃天貓官方旗艦店的運營方,預計今年的銷售量將超過2300噸。雖然發貨壓力大,但網店的一切都有條不紊。“開採不到5天,就已經接到了6萬噸的訂單!多虧園區裡各種配套服務完善,我們的流程才能如此順暢!”

呂世翔口中的蒲江電子商務產業園,正是成都為拓展優勢農產品輸出管道,集合電商全產業鏈配套服務而打造的現代農業電商基地的縮影。一個個功能齊備的現代農業電商基地在成都市鋪陳開來,為產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地智慧化、資訊化分揀倉儲管理系統的智慧物流(集互聯網、物聯網、無線通訊、雲計算於一體)系統、農產品全程視覺化追溯系統、現代冷鏈物流系統等國內及行業領先的技術創新支撐服務。自2015年以來,僅蒲江電子商務產業園,就有113家電商主體入駐,包括物流、包裝、法律、會計事務所、融資擔保企業等,覆蓋了農產品電商所有環節,入駐團隊不僅有資金扶持,還有包裝、運費等補貼。2016年,園區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3億元。

實施“農業 工業”行動,突出發展食品飲料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實施“農業 文創”行動,打造農業文化創意基地……聚力提升農業產業經濟性,一系列敢為人先的生動探索讓成都現代農業內涵不斷拓展。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成都現代農業服務城市功能軟實力不斷增強,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成果共用。成都正大步向滿足城鄉居民對現代農業多樣化、多層次需求邁進。本報記者 陳泳 李萌 文/圖

截至2016年底,全市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金額186億元,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113.6億元。

拓展內涵 推動成果共用

一排排獼猴桃架上果實累累,成片的冬棗已露出紅紅的臉頰……沿著成新蒲快速路,現代化的果園和生態農業基地一個挨著一個,三五成群的遊客穿梭其中,好一片田園豐收景象。“除了最生態的蔬菜水果,這裡還有綠道、森林,空氣也很新鮮,我們每個週末都會來!”

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成都延伸產業鏈,構建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生動實踐。今年1—9月,成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遊客達到7500多萬人次,總收入超過240億元,成都鄉村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約20%。圍繞深入建設“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市”,成都把打造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川西林盤作為重點,對有條件的農區按A級景區的要求讓“農區變景區”,把成都打造成為“鄉村田園秀麗、民俗風情多姿、生態五彩斑斕、功能現代時尚”的世界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目的地。

“農業+旅遊”豐富了現代農業的新內涵,而“農業+互聯網”的探索更是成都以互聯網思維和模式,為現代農業發展打開的一扇窗。

這幾日,成都果然農業的總經理呂世翔忙得不亦樂乎:進行採收前的品質檢測,安排運輸公司到基地拉貨,指揮包裝公司按訂單分級、裝箱,再通知物流公司上門取件……作為蒲江獼猴桃天貓官方旗艦店的運營方,預計今年的銷售量將超過2300噸。雖然發貨壓力大,但網店的一切都有條不紊。“開採不到5天,就已經接到了6萬噸的訂單!多虧園區裡各種配套服務完善,我們的流程才能如此順暢!”

呂世翔口中的蒲江電子商務產業園,正是成都為拓展優勢農產品輸出管道,集合電商全產業鏈配套服務而打造的現代農業電商基地的縮影。一個個功能齊備的現代農業電商基地在成都市鋪陳開來,為產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地智慧化、資訊化分揀倉儲管理系統的智慧物流(集互聯網、物聯網、無線通訊、雲計算於一體)系統、農產品全程視覺化追溯系統、現代冷鏈物流系統等國內及行業領先的技術創新支撐服務。自2015年以來,僅蒲江電子商務產業園,就有113家電商主體入駐,包括物流、包裝、法律、會計事務所、融資擔保企業等,覆蓋了農產品電商所有環節,入駐團隊不僅有資金扶持,還有包裝、運費等補貼。2016年,園區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3億元。

實施“農業 工業”行動,突出發展食品飲料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實施“農業 文創”行動,打造農業文化創意基地……聚力提升農業產業經濟性,一系列敢為人先的生動探索讓成都現代農業內涵不斷拓展。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成都現代農業服務城市功能軟實力不斷增強,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成果共用。成都正大步向滿足城鄉居民對現代農業多樣化、多層次需求邁進。本報記者 陳泳 李萌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