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為基因檢測這座金礦提供掘金工具的這家企業,正在降低行業門檻

2014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至1000美元, 全球基因檢測領域迎來了第一個春天, 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更是爆炸式增長。 2017年, Illumina再次將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到800美元。

測序成本降低的同時, 全世界的基因組資料也在以超摩爾比速度增加。

奇雲諾德是一家專注于基因資料大健康的人工智慧公司, 通過人工智慧實現精准醫學的健康管理。 奇雲諾德將自己定位于基因檢測企業的後臺計算服務提供者, 為基因檢測企業提供最為全面的生物資訊分析應用和一站式生物資訊大資料平臺, 以此實現健康資料的挖掘, 推動精准醫學的發展, 讓資料真正為健康服務。

公司不僅在國內率先上線了SaaS平臺DNA APP Store, 還推出了健康管理一體機和精准醫學一體機, 以及高端全基因組健康管理產品。 旗下品牌《基因空間》是國內最大的基因產業垂直媒體社區之一。

產業轉化缺口帶來創業衝動

2012年, 羅奇斌從德國慕尼克大學博士畢業後回國, 按照原計劃, 他將在國內停留兩年。 在國內做科研的兩年時間裡, 羅奇斌深刻的感受到國內外在科研產品在產業轉化上的缺口。 也許是衝動, 兩年後他決定留下來。

奇雲諾德創始人羅奇斌

中國是最早參加人類基因組計畫的成員國之一, 基因組學研究水準處於世界前列, 這曾為在國外留學的羅奇斌帶來了不少做為中國人的優越感。

“回國後, 我發現中國缺少的不是學術界的人才, 而是沒有多少人能夠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動力。

”羅奇斌告訴動脈網記者:“之所以選擇創業, 也有點賭氣的成分吧。 國內科研與產業的轉化, 確實存在許多Gap。 ”

羅奇斌介紹, 國內外在科研項目的後續產業轉化上存在很大區別。 比如在德國, 如果一年內無法形成產品, 這樣的專案就基本會被砍掉。 而國內這樣的情形是很少見的, 很多項目在一開始確立的時候就不是以產業轉化為目的, 而是為了填補上一個項目沒做完的缺失。

儘管國人經常在報紙雜誌上面讀到華人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的眾多貢獻, 在很多的研究領域也能看到中國人的名字。 但在科研成果的轉化輸出上, 中國遠低於發達國家。 2011年中國科技研發投入超過一萬億, 占GDP的1.98%, 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

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準。

從國家創新能力排名上看, 中國的創新能力在2010年時候排名是第43位, 到2011年排在29位, 2015年34位。 這樣的資料仿佛一道道紅線, 刺激著羅奇斌的神經。 但仔細思考之後, 他又通過這些資料看到了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和一條強國之路。

以使用者為中心才是發展主題

就目前的測序行業來說, 資料的分析、處理和解讀是高門檻環節, 沒有多年的基因行業從業經驗和過硬的生物資訊基礎, 很難理解基因資料本身背後所隱藏的應用價值。 國內提供生物資訊分析服務的公司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資料分析為核心的初創公司, 這些企業大多處於起步階段, 規模都比較小;另一類則是比較大的生物科技公司, 生物資訊只是作為服務主營業務的一個子部門。目前生物行業的趨勢是分工,基因行業也一樣,其發展方向必定是走向細分。

無論是在醫療健康還是科研服務,生物資訊分析都是公認的基因檢測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基因資料的歸屬權和使用權在中國還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未來也勢必會成為公開的問題。羅奇斌認為,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以“基因資料獲取為中心”並非長久之計,以“用戶為中心”才符合目前的發展主題。

奇雲諾德官網

2014年10月,奇雲諾德正式成立,羅奇斌把用戶鎖定為醫院醫生,希望將基因資料轉化為臨床可用資訊,來推動基因技術與臨床的產業化結合。羅奇斌表示:“醫生把基因資料給我,我能夠馬上對這些資料變成他可以用的醫療資訊,這就相當於抓住了醫生的胃。誰能夠更快的把資料轉化成資訊,誰就能獲得用戶。”

一波三折,創業初期的內憂外患

儘管有相當清晰的規劃,但成立兩年多以來,奇雲諾德這一路卻走的相當曲折。首先是來自團隊層面困難,原有的核心成員無法全職過來,同時又不願意放棄離開。其次,外資風投又遲遲拿不出投資條款清單,資金遲遲進不來。“沒有投資進來我就自己投,絕對不能放棄產品研發。”那段時間,公司最大的研發支出就是兩位元產品經理的工資,創始人都不拿工資。剩下的,就是公司運維等支出,這些都是羅奇斌自己掏腰包。好不容易熬到產品Demo上線,產品升級和運營推廣需要大量資金引入,團隊又在產品和使用者群體的定位上出現了分歧。

生物大資料平臺進入市場後,公司首選尋找了一批天使用戶進行使用測試。一方面,羅奇斌每天都要在後臺對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資料進行挖掘和分析。而另一面,團隊的內部矛盾還是沒有解決,關於“全職還是兼職”的意見始終不統一,每天都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影響著公司的決策。“我很清楚,團隊在內耗。”羅奇斌回憶道。

而更讓他絕望的是,通過對使用者行為資料和市場回饋進行分析,他發現國外的生物大資料平臺模式在國內並不可用。國內沒有一家獨立的生物大資料分析公司能夠在市場上證明其盈利模式,也沒有一家生物大資料應用公司能夠在市場上活下來並且做大。這對羅奇斌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

“當時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死胡同,甚至覺得生物大資料創業方向就是個死胡同。”羅奇斌告訴記者,這樣的狀態簡直是進退兩難。儘管國家頒佈了關於生物資料存儲、傳輸和分析政策上的管理條例,但國內尚未有成型的模式,國外模式又面臨水土不服。

重新審視市場,危難中轉型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完成從0到1的探索。”慢慢的,羅奇斌靜下心開始對市場進行分析。在最艱難的時候,羅奇斌和團隊成員做出了決定:打造一個屬於基因行業的技術型公司。這個決定也為奇雲諾德帶來了轉機。

在原有的健康管理路線上,公司推出了面向B端的解決方案,產品涵蓋全基因組分析軟體、基因健康報告解讀系統,基因資料一體機解決系統以及線上智慧化商場。通過自主研發,奇雲諾德實現了基因大資料和各種維度健康資料的無縫整合。

羅奇斌認為,儘管目前市場上的終端產品非常多,但大多數公司都集中在了預防領域。因為診斷類企業需要經過衛計委和CFDA的雙重審批,相比之下,以基因檢測為指導的健康預防類產品比較容易開展。基因測序市場技術門檻相對較高,這將限制更多企業參與,同時也將限制行業發展。因此,奇雲諾德想通過為終端企業提供多元化的生物資訊解決方案,包括方案設計、流程構建、雲端計算上提供一體化服務,以此提高企業技術縱向研究能力,説明終端企業連接中游企業,打通產業鏈,讓更多欲跨行的傳統企業或有意拓展基因產品業務的公司快速、輕鬆的實現轉型。

目前基因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化,導致許多環節效率比較低,對市場需求沒有辦法迅速做出生產調整和研發升級。同時,更多生物企業走的還是傳統的閉環模式,對市場需求並不敏感,研發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這些弊端和瓶頸也使得基因行業的門檻進一步提高,使得一些希望跨界的公司遇到了阻礙。

“當你發現了一座金礦,你可以成為掘金者,也可以成為提供鏟子和水的人,讓更多的人來掘金,奇雲諾德選擇做後者。”羅奇斌表示,奇雲諾德沒有選擇成為基因檢測公司,而是站在這些企業背後,幫助每一個基因檢測企業成長:“如果說中國未來需要一千家基因檢測公司,我們為每一家公司提供鏟子和水,還有掘金手冊。”

十幾年前,設計一個企業網站需要一個團隊開發半年,而今天任何一個企業都內通過網站平臺自行一鍵生成。“未來大健康領域,也會出現類似的發展趨勢。”羅奇斌告訴記者。現在沒有人會投入幾百萬來搭建一個企業宣傳平臺,同樣,如果同樣一個平臺可以一鍵生成檢測產品,誰還需要花幾百萬做產品研發呢?出於這樣的邏輯,奇雲諾德想運用自己在大資料和雲計算上的優勢,讓這個行業活起來。

2015年5月,奇雲諾德獲凱泰資本5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融資後,公司迅速上線了國內首家DNA APP Store,並開始人工智慧化一體機的研發。2016年,公司再次獲得1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並於9月發佈了人工智慧的健康管理一體機,為健康行業帶來更加精准化的管理。

過去兩年,奇雲諾德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大資料採擷方案構建和智慧化系統的研發上。目前,公司已經在核心技術的專利申請和軟著等方面形成了競爭優勢,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而經過兩年的沉澱和探索,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變革力也不斷的清晰:讓癌症成為慢性病,實現疾病的精准醫療,從而讓每一個人享有高品質的健康生活。同時説明基因行業的成長,讓生物資訊分析沒有門檻,實現人類健康的精准管理。

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基因資料和解讀系統的產品研發,為B端用戶提供跟多高端的全基因健康產品。在技術上,公司計畫將DNA APP Store平臺和智慧化一體機系統應用到其他的不同垂直領域,除了已有的全基因組健康管理領域外,還將在保險、體檢和房地產方面和各個維度的健康資料進行整合。同時,公司也希望能夠尋找到合適的戰略性投資,能夠幫助公司把整個平臺上的軟體工具和智慧化系統應用到不同的健康管理垂直領域。

文|周夢亞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生物資訊只是作為服務主營業務的一個子部門。目前生物行業的趨勢是分工,基因行業也一樣,其發展方向必定是走向細分。

無論是在醫療健康還是科研服務,生物資訊分析都是公認的基因檢測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基因資料的歸屬權和使用權在中國還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未來也勢必會成為公開的問題。羅奇斌認為,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以“基因資料獲取為中心”並非長久之計,以“用戶為中心”才符合目前的發展主題。

奇雲諾德官網

2014年10月,奇雲諾德正式成立,羅奇斌把用戶鎖定為醫院醫生,希望將基因資料轉化為臨床可用資訊,來推動基因技術與臨床的產業化結合。羅奇斌表示:“醫生把基因資料給我,我能夠馬上對這些資料變成他可以用的醫療資訊,這就相當於抓住了醫生的胃。誰能夠更快的把資料轉化成資訊,誰就能獲得用戶。”

一波三折,創業初期的內憂外患

儘管有相當清晰的規劃,但成立兩年多以來,奇雲諾德這一路卻走的相當曲折。首先是來自團隊層面困難,原有的核心成員無法全職過來,同時又不願意放棄離開。其次,外資風投又遲遲拿不出投資條款清單,資金遲遲進不來。“沒有投資進來我就自己投,絕對不能放棄產品研發。”那段時間,公司最大的研發支出就是兩位元產品經理的工資,創始人都不拿工資。剩下的,就是公司運維等支出,這些都是羅奇斌自己掏腰包。好不容易熬到產品Demo上線,產品升級和運營推廣需要大量資金引入,團隊又在產品和使用者群體的定位上出現了分歧。

生物大資料平臺進入市場後,公司首選尋找了一批天使用戶進行使用測試。一方面,羅奇斌每天都要在後臺對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資料進行挖掘和分析。而另一面,團隊的內部矛盾還是沒有解決,關於“全職還是兼職”的意見始終不統一,每天都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影響著公司的決策。“我很清楚,團隊在內耗。”羅奇斌回憶道。

而更讓他絕望的是,通過對使用者行為資料和市場回饋進行分析,他發現國外的生物大資料平臺模式在國內並不可用。國內沒有一家獨立的生物大資料分析公司能夠在市場上證明其盈利模式,也沒有一家生物大資料應用公司能夠在市場上活下來並且做大。這對羅奇斌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

“當時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死胡同,甚至覺得生物大資料創業方向就是個死胡同。”羅奇斌告訴記者,這樣的狀態簡直是進退兩難。儘管國家頒佈了關於生物資料存儲、傳輸和分析政策上的管理條例,但國內尚未有成型的模式,國外模式又面臨水土不服。

重新審視市場,危難中轉型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完成從0到1的探索。”慢慢的,羅奇斌靜下心開始對市場進行分析。在最艱難的時候,羅奇斌和團隊成員做出了決定:打造一個屬於基因行業的技術型公司。這個決定也為奇雲諾德帶來了轉機。

在原有的健康管理路線上,公司推出了面向B端的解決方案,產品涵蓋全基因組分析軟體、基因健康報告解讀系統,基因資料一體機解決系統以及線上智慧化商場。通過自主研發,奇雲諾德實現了基因大資料和各種維度健康資料的無縫整合。

羅奇斌認為,儘管目前市場上的終端產品非常多,但大多數公司都集中在了預防領域。因為診斷類企業需要經過衛計委和CFDA的雙重審批,相比之下,以基因檢測為指導的健康預防類產品比較容易開展。基因測序市場技術門檻相對較高,這將限制更多企業參與,同時也將限制行業發展。因此,奇雲諾德想通過為終端企業提供多元化的生物資訊解決方案,包括方案設計、流程構建、雲端計算上提供一體化服務,以此提高企業技術縱向研究能力,説明終端企業連接中游企業,打通產業鏈,讓更多欲跨行的傳統企業或有意拓展基因產品業務的公司快速、輕鬆的實現轉型。

目前基因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做到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化,導致許多環節效率比較低,對市場需求沒有辦法迅速做出生產調整和研發升級。同時,更多生物企業走的還是傳統的閉環模式,對市場需求並不敏感,研發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這些弊端和瓶頸也使得基因行業的門檻進一步提高,使得一些希望跨界的公司遇到了阻礙。

“當你發現了一座金礦,你可以成為掘金者,也可以成為提供鏟子和水的人,讓更多的人來掘金,奇雲諾德選擇做後者。”羅奇斌表示,奇雲諾德沒有選擇成為基因檢測公司,而是站在這些企業背後,幫助每一個基因檢測企業成長:“如果說中國未來需要一千家基因檢測公司,我們為每一家公司提供鏟子和水,還有掘金手冊。”

十幾年前,設計一個企業網站需要一個團隊開發半年,而今天任何一個企業都內通過網站平臺自行一鍵生成。“未來大健康領域,也會出現類似的發展趨勢。”羅奇斌告訴記者。現在沒有人會投入幾百萬來搭建一個企業宣傳平臺,同樣,如果同樣一個平臺可以一鍵生成檢測產品,誰還需要花幾百萬做產品研發呢?出於這樣的邏輯,奇雲諾德想運用自己在大資料和雲計算上的優勢,讓這個行業活起來。

2015年5月,奇雲諾德獲凱泰資本5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融資後,公司迅速上線了國內首家DNA APP Store,並開始人工智慧化一體機的研發。2016年,公司再次獲得1000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並於9月發佈了人工智慧的健康管理一體機,為健康行業帶來更加精准化的管理。

過去兩年,奇雲諾德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大資料採擷方案構建和智慧化系統的研發上。目前,公司已經在核心技術的專利申請和軟著等方面形成了競爭優勢,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而經過兩年的沉澱和探索,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和變革力也不斷的清晰:讓癌症成為慢性病,實現疾病的精准醫療,從而讓每一個人享有高品質的健康生活。同時説明基因行業的成長,讓生物資訊分析沒有門檻,實現人類健康的精准管理。

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基因資料和解讀系統的產品研發,為B端用戶提供跟多高端的全基因健康產品。在技術上,公司計畫將DNA APP Store平臺和智慧化一體機系統應用到其他的不同垂直領域,除了已有的全基因組健康管理領域外,還將在保險、體檢和房地產方面和各個維度的健康資料進行整合。同時,公司也希望能夠尋找到合適的戰略性投資,能夠幫助公司把整個平臺上的軟體工具和智慧化系統應用到不同的健康管理垂直領域。

文|周夢亞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