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雲南扶貧行走進邊地綠寶石之稱的孟連

11月初的孟連, 已然能夠觸碰到冬天的氣息,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孟連壩子前, 你還能感受到絲絲涼意……

踏上通往普洱的路,

合著瀾滄江順流而下, 行囊裡的嚮往不停在滋長。 蜿蜒的小河, 層疊有致的梯田, 掩映在芭蕉叢中的農舍, 一幅完整的田園畫卷。

南壘河號稱孟連的母親河, 一路如綢緞從阿佤山飄繞過來, 銀腰帶般串聯出許多美麗的傣寨, 經景冒, 景信, 芒街抵娜允。

“孟連”傣語意為“找到的好地方”, 思茅市西南角, 距離思茅230公里左右, 思茅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主要聚居地。 孟連縣娜允鎮為雲南十大名鎮, 傣族土司建寨立城近700年。 “雲南北有麗江大研古鎮, 南有孟連娜允古城”, 是一個非常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地方!

走進南壘河畔的娜允古城, 這裡是孟連宣撫司署是統治孟連長達600餘年的28任刀氏土司的府第, 是孟連娜允傣族歷史文化名城的中心, 凝結著濃郁的傣族文化。 古老的土司建築、宗教建築、有嚴格等級劃分的民居都保護得十分完好。

娜允是中國最後一個傣族古鎮, 地處邊境, 歷史悠久, 自元代起就是雲南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之一。 在東南亞傣族人民的心中, 它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歷代傣族土司衙門孟連宣撫司署就設在這裡, 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土司衙門。

在娜允廣場, 我們看到了粗獷豪放的哈尼族竹筒舞, 古樸濃郁的傣族孔雀舞、馬鹿舞、象腳鼓舞和拉祜族擺舞等, 這些異彩紛呈、充滿魅力的民族風情, 並不是一種舞臺表演, 而是他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11月6日早晨,天氣微涼,我與參加雲南省“光彩文化扶貧孟連行”活動的21名老人和婦女代表及來自新華社、中新社等中央、省、市媒體的記者搭乘4輛大巴車,前往娜允鎮南雅村大芒弄一、二組,芒信鎮拉嘎村塘白小組、芒井小組、武燕一組等地,看望慰問結對的老人和婦女。

孟連,系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地處雲南省西南邊陲,素有“邊地綠寶石”“龍血樹故鄉”的美譽。然而,由於地理、歷史等原因,解放初期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幾乎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形成了“民族直過區”,社會發育程度低。目前,全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810人,貧困發生率為17.62%,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雲南省脫貧攻堅重點地區。

我們發現,不少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為留守家園的家人們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家中的妻子只能一個人默默承擔著繁重的家務和農務,翹首以盼丈夫早日歸來;幼小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寂寞的成長;孤獨的老人由於缺乏勞動力,只能從事簡單的勞作。他們需要關心,他們需要關懷,他們需要關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是一次精神的扶貧,通過“走百家村、進百家門、識百家情、結百家緣、暖百家心”方式,讓社會瞭解留守貧困群眾,讓貧困群眾瞭解社會對他們的關愛,讓留守群眾增強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目標。

11月6日上午,我們見到了幫扶的物件孟連縣芒信鎮拉嘎村武燕一組的葉罕,佤族,今年33歲。三年前丈夫和婆婆相繼去世,自己一個人照顧年邁的公公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所有的重擔壓在一個人身上,唯一的經濟來源是靠種甘蔗、玉米和賣咖啡豆。

我們把帶去的幫扶貧和慰問金送到了她的手裡,也希望她不要被生活的壓力打垮,應該更堅強的生活著。叮囑她有困難和問題可隨時聯繫,有了扶貧結伴物件,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會給與她最大的幫助。

這是一次城鄉彌合的扶貧,通過“五百城鄉結對”,百名城鄉婦女手牽手,互相支持,克服困難;百名城鄉兒童手把手,體驗城鄉生活,增進城鄉兒童友誼,開拓視野;百名城鄉老人手挽手,互相鼓勵,樂觀開心生活;百名城鄉教師肩並肩,互動培訓,交流教學,提高教育水準;百名民營企業家和貧困學生心連心,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學有所成,幫助他們對社會充滿信心和感恩。

聯誼會上,結對教師、學生、企業家代表和幫扶對象互換了結對聯繫卡,並集體合影。他們雖然相隔千里,互不相識,但同在一片藍天下,脫貧路上,結對雙方相約心連心,手牽手,結對幫扶,交流互動、共同進步。

這是一次文化的扶貧,以文化扶貧系列活動為載體,弘揚正能量,引領新風尚,展現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孟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注入精神動力,為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群眾美好生活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11月6日早晨,天氣微涼,我與參加雲南省“光彩文化扶貧孟連行”活動的21名老人和婦女代表及來自新華社、中新社等中央、省、市媒體的記者搭乘4輛大巴車,前往娜允鎮南雅村大芒弄一、二組,芒信鎮拉嘎村塘白小組、芒井小組、武燕一組等地,看望慰問結對的老人和婦女。

孟連,系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好地方”,地處雲南省西南邊陲,素有“邊地綠寶石”“龍血樹故鄉”的美譽。然而,由於地理、歷史等原因,解放初期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幾乎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形成了“民族直過區”,社會發育程度低。目前,全縣仍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810人,貧困發生率為17.62%,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雲南省脫貧攻堅重點地區。

我們發現,不少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為留守家園的家人們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家中的妻子只能一個人默默承擔著繁重的家務和農務,翹首以盼丈夫早日歸來;幼小的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寂寞的成長;孤獨的老人由於缺乏勞動力,只能從事簡單的勞作。他們需要關心,他們需要關懷,他們需要關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是一次精神的扶貧,通過“走百家村、進百家門、識百家情、結百家緣、暖百家心”方式,讓社會瞭解留守貧困群眾,讓貧困群眾瞭解社會對他們的關愛,讓留守群眾增強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路上決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目標。

11月6日上午,我們見到了幫扶的物件孟連縣芒信鎮拉嘎村武燕一組的葉罕,佤族,今年33歲。三年前丈夫和婆婆相繼去世,自己一個人照顧年邁的公公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所有的重擔壓在一個人身上,唯一的經濟來源是靠種甘蔗、玉米和賣咖啡豆。

我們把帶去的幫扶貧和慰問金送到了她的手裡,也希望她不要被生活的壓力打垮,應該更堅強的生活著。叮囑她有困難和問題可隨時聯繫,有了扶貧結伴物件,在物質和精神上都會給與她最大的幫助。

這是一次城鄉彌合的扶貧,通過“五百城鄉結對”,百名城鄉婦女手牽手,互相支持,克服困難;百名城鄉兒童手把手,體驗城鄉生活,增進城鄉兒童友誼,開拓視野;百名城鄉老人手挽手,互相鼓勵,樂觀開心生活;百名城鄉教師肩並肩,互動培訓,交流教學,提高教育水準;百名民營企業家和貧困學生心連心,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學有所成,幫助他們對社會充滿信心和感恩。

聯誼會上,結對教師、學生、企業家代表和幫扶對象互換了結對聯繫卡,並集體合影。他們雖然相隔千里,互不相識,但同在一片藍天下,脫貧路上,結對雙方相約心連心,手牽手,結對幫扶,交流互動、共同進步。

這是一次文化的扶貧,以文化扶貧系列活動為載體,弘揚正能量,引領新風尚,展現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孟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注入精神動力,為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群眾美好生活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